《出师表》的思想格局及蜀汉政治背景探寻

2016-12-03 15:27郑晓辉邓懂君江永华
人间 2016年30期
关键词:出师表蜀汉丞相

郑晓辉 邓懂君 江永华

(河南理工大学,河南 焦作 454000)



《出师表》的思想格局及蜀汉政治背景探寻

郑晓辉 邓懂君 江永华

(河南理工大学,河南 焦作 454000)

诸葛亮在建兴五年,在伐魏之前,写了《出师表》,对于刘后主和主要的辅助大臣的各自的职责和需要遵守的政治伦理秩序进行详细的规定,对于蜀汉的统治政权的架构和运行方式进行设计,第二年又写出《后出师表》,全面的说明和解释了军国大事主要对辅助大臣需要遵守的道德操守进行明确,明确蜀汉政治未来的方向和道路。《出师表》在蜀汉政治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出师表》;思想格局;政治背景

《出师表》是蜀汉的丞相诸葛亮为蜀后主写的,准备对曹魏进行出征。在《出师表》当中,诸葛亮主要对当前蜀汉的政治和经济以及军事情况进行全面的分析,对先帝的恩德给予追忆,对于刘备和诸葛亮的关系进行陈述,阐明出师的主要原因,对于当前的人事问题进行适当的安排,全文中贯穿了对于刘婵的规诫。通过《出师表》,既可以看出来诸葛亮的忠贞,也可以看出来他对刘后主的担忧。文章的结构非常完整,利用了明晰的表意,是章表文学当中属于精英文化,是我国非常著名的散文名篇。

一、蜀汉当时的政治背景

蜀汉的证券由诸葛亮执掌之后,对蜀国和东吴的关系进行修复,并且亲自率兵南征,将西南边境的各种叛乱进行评定。南征为全力北伐奠定了基础,在建兴五年,诸葛亮亲自率兵北伐,向后主上书《出师表》。

诸葛亮亲自来到前线对战争进行指挥,因此国家的运转无法直接的控制,诸葛亮对朝廷做出如下的安排:

派遣张裔对丞相府的工作进行主持,在出征期间,张裔实际上就是代理丞相,以诸葛亮的规定的政策原则为基础,对国家的日常事务进行处理。张裔在建兴八年趋势,丞相一职由蒋琬接替,诸葛亮历次进行北伐,蒋琬不仅对朝廷的政务进行主持,对于后勤的工作也处理的非常好,对于前线是一种良好的支援,得到诸葛亮的深深的信任。

宫中的主要馆员就是侍郎、侍中,虽然官位不是很大,但是发挥着很大的作用。在之前需要由宦官进行担任。诸葛亮是一个比较精明的政治家,善于吸收历史的经验,对当时的形式进行深度,加以防备宫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诸葛亮不以宦官,主要派遣士人对宫中的政令进行掌管,在根本上,杜绝宦官之祸的发生。

宫中的关键人物就是董允,宫中的主要的事务就是以府中的意图和决定为基础,对诏令进行发布,需要经过皇帝的批准,而董允的主要任务就是对主君进行规劝和制约,协调丞相府的行动,给予密切的配合,避免出现阳奉阴违的活动,需要形成有力的势力,可以制约丞相府的权力。在当时的蜀汉政局当中,董允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二、《出师表》的思想格局

(一)兴复汉室。

在《出师表》当中,可以看出来诸葛亮兴复汉室的梦想。在《出师表》当中,诸葛亮列举了对于蜀汉政权忠贞又非常重要的任务,“侍郎、侍中郭攸之、费袆、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不仅是对他人进行评价,也将诸葛亮自己的心迹进行表明,我国在进入封建社会之后,忠君思想就已经牢牢的结合了爱国情操。刘备临终之时,将刘婵托付给诸葛亮,说:“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自取。”刘备的平生的志愿就是“奖率三军,被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因此诸葛亮有义务为刘备完成平生的志愿。

(二)昭彰德威。

刘备在临死之前面对刘婵说出这样的话:“汝与丞相从一事,事之如父。”而刘婵和诸葛亮实际上是君臣的关系,他们俩之间父子和君臣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复杂的,因此需要采取有效的办法将这种复杂的关系进行融洽的处理。诸葛亮恪守君臣的关系,也没有丧失长辈的职责,在《出师表》当中,诸葛亮对刘婵进行发自肺腑的谆谆教导,但是并没有应用比较狂傲的语言,对于刘婵却产生威胁的感觉。诸葛亮不仅说出“报先帝而忠陛下”的话,也说出了“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诸葛亮非常重视法治。在《出师表》当中,诸葛亮强调“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如果北伐没有取得效果,就要“治臣之罪”。诸葛亮非常主张法治,强调将法治落实到实际之处,诸葛亮执法不会受到来自大夫的约束,提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这样一来,受法者就会产生死而不怨的感觉。这样可以看出来诸葛亮是以德治本,利用法威治标,结合德威并用,使儒法思想实现合二为一。

(三)统一的愿望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诸葛亮五次北伐都已失败告终,但是他值得肯定得是统一的愿望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在诸葛亮提出的隆中对策当中,他就提出了兴复汉室的计划,具有一定的远见,天下三分和诸葛亮的积极努力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但是针对其客观实际,并且完全的按照诸葛亮的隆中对策发展。227年,诸葛亮上书《出师表》,开始着重准备北伐,但是蜀国的军力已经大不如前,诸葛亮也是深知这一点,诸葛亮说“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城危机存亡之秋也。”诸葛亮相信依靠人的因素就可以将环境因素进行战胜,这是一种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精神。在这种精神的影响下,诸葛亮在各个方面做出积极的努力,使蜀汉得以存在。和吴国结盟,对于北伐具有积极的影响。针对政理内修的方面,主张兴修水利,大力发展生产,对耕织给予奖励,对益州的贵族实力进行限制,对兵器进行改革。诸葛亮将统一作为自己的责任,诸葛亮认为“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置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见也”,诸葛亮依靠这种精神,对自己形成鼓励,亲自率领大军北伐,虽然最终的结果是出师未捷,但是他的一生可以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来概述,文天祥曾经对其称颂道“至今出师表,读之泪沾胸”。

结束语

通过以上综合的论述,对《出师表》的思想格局及蜀汉政治背景进行全面的论述,可以对诸葛亮自身的政治理想有一个更加全面的了解,可以更加深入的了解《出师表》的思想感情,从中明确诸葛亮对刘婵的良苦用心。

[1]何建敏.从语篇格律解读“信、达、雅”——兼评《出师表》的三个译本[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5:129-132.

[2]周沪.试析文化负载词汇在《前出师表》英译中的处理[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4,02:114-115+118.

[3]卢盛江.有人坚信似乎有充分证据 有人不信似乎有充分例证 有人半信似乎又有又没有充分证明 《后出师表》是诸葛亮所写吗[J].中国地名,2013,02:50-51.

[4]丁美容.志尽文畅 表中之英——诸葛亮之《出师表》评析[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2,07:231.

[5]邓忠,蒋晖.从概念意义和文化意义看《前出师表》英译的几个问题[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S1:121-123.

K236.2

A

1671-864X(2016)10-0054-01

郑晓辉(1994-),男,河南内黄人,汉族,在读本科生,河南理工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安全工程专业。

邓懂君(1990-),男,河南内黄人,汉族,在读本科生,河南理工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安全工程专业。

江永华(1995-),男,河南内黄人,汉族,在读本科生,河南理工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安全工程专业。

猜你喜欢
出师表蜀汉丞相
出师表
掌握类文阅读方法 提升文言文教学质量——以《三顾茅庐》《隆中对》《出师表》类比阅读为例
诸葛亮死后留下四位人才 他们力保蜀汉江山30年
宰相和丞相不是一回事
王洛勇朗读英文版《出师表》,网友:诸葛亮英语八级
大小相形,巨细反衬——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宰相和丞相不是一回事
蜀汉刘禅的治国举措及其成因
宰相和丞相不是一回事
三十六计之欲擒故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