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 勇,钟茂初
(1.南开大学 经济学院,天津 300071;2.南开大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协同创新中心,天津 300071)
环境规制能促进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脱钩吗?
——基于中国271个地级城市的工业SO2排放数据的实证分析
夏 勇1,2,钟茂初1,2
(1.南开大学 经济学院,天津 300071;2.南开大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协同创新中心,天津 300071)
在2030年碳达峰的背景下,经济增长与环境影响能否及时脱钩,是决定我国经济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文章基于Tapio脱钩理论的研究视角,分析了环境规制对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脱钩产生影响的作用路径,并实证检验了环境规制差异影响脱钩状态的收敛情况。结果表明:递增的环境规制有助于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脱钩,且这种促进作用主要是通过倒逼企业调整生产方式实现的;环境规制对脱钩状态的影响既与自身规制强度有关,也受到政府科技投入的影响,需综合权衡规制强度和绿色科技投入强度,以实现最有利于脱钩的影响作用;环境规制对于东部沿海城市和内陆城市的脱钩影响存在明显的差异,表明环境规制政策需要针对不同区域特征来制定。
环境规制;脱钩;俱乐部收敛;系统GMM估计
30多年来,我国城市经济快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随之增加。但是,在城市生态承载力的约束下,环境污染的严肃性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敲响警钟。我国在“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采取了淘汰落后产能和过剩产能、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现代服务业等一系列措施,并在产业结构调整与发展方式转变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从“十一五”到“十二五”,以及已经开始的“十三五”时期,我国正在迈向总量减排与经济发展脱钩的阶段[1]。尽管“脱钩发展”目标的实现有诸多挑战,但我国政府已经开始着手准备,特别是2014年11月12日《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的发表,明确提出2030年左右达到碳峰值等承诺,为我国实行“环境影响总量控制”拉开了序幕。在全国及各地区即将进入到绝对减排发展阶段的背景下,经济发展与环境影响的脱钩问题,就成为了突出问题。我们认为,为实现及时脱钩的目标,单纯依靠市场的力量解决资源环境问题会导致严重失灵,政府合理的环境规制对于保证经济效益和资源环境效益的共同提升至关重要。本文研究将基于脱钩理论的视角,重点探讨不同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和技术水平下的环境规制强度,以及由此作用于城市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脱钩发展的大小和方向。
关于环境规制对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脱钩的影响研究,既有的研究文献大多从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脱钩概念的界定、环境规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以及环境规制对资源环境的影响三个方面进行了理论和实证分析。
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脱钩的理论研究方面。OECD(2002)[2]运用DSR分析方法(驱动力—状态—响应)首次构建了OECD脱钩指数,用于描述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关联。其中,经济增长为驱动力指标,一般用GDP表示;环境污染是状态指标,大多使用工业废水、工业二氧化硫或工业固废的排放量表征。继OECD的研究之后,“脱钩”便很快成为衡量地区经济发展模式与可持续性的工具[3],DSR分析方法也被赋予了更为丰富的内涵。与直接构建脱钩指数不同,Tapio使用弹性系数法,将交通运输量引入脱钩模型,并由此将脱钩弹性分解为CO2排放量与运输量之间的脱钩弹性以及运输量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脱钩弹性[4],从而为脱钩理论开辟了一条新的研究路径。后来也有学者将Tapio分解后的弹性称之为产业排放弹性和产业发展弹性[5]。Tapio弹性系数分解法,使得分析环境压力与经济增长脱钩的内在成因及内部反应成为可能,是脱钩理论分析的一大进步。同时,Tapio依据弹性系数的边界更加具体地将脱钩分为8大类(下文将具体分析),成为理论和实证研究脱钩状态的重要判据,并且“弹性”概念以动态的形式呈现变量之间的脱钩关系,克服了OECD脱钩模型在基期选择上的困境[6]。
环境规制对经济增长有静态和动态两种不同的影响。从静态角度来看,环境规制提高了企业的外部成本,使得企业不得不减少R&D投入用于治理环境污染,最终削弱了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盈利能力[7-8]。所以,静态时的环境规制尽管有助于减少污染排放,但限制了技术进步,从而不利于经济增长。一旦出现经济与污染排放同时减少的局面,环境规制则不利于脱钩发展。与此相反,以“波特假说”[9]为典型代表的观点则认为合理的环境规制促进了技术进步,并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在此基础上,一部分学者分析中国30个省份的工业企业面板数据,得出环境规制与TFP呈“U”型的动态关联性的结论[10-12];而另一些学者对中国36个工业部门的实证分析表明,这种关系表现为倒“N”型[13]。尽管分省份与分行业的环境规制对技术进步有不同形式的非线性影响,但无论哪种曲线特征,均表明动态时的环境规制一旦跨过阈值点,便有利于企业技术进步,长期内若能保证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共同提升,则有助于脱钩发展。
环境规制与资源环境关联性研究。学者们往往从区分不同的环境规制手段出发,考察环境规制对能耗和排放的影响。这种影响可以归纳为:一是以环境税、绿色技术研发补贴、地区排污费等为代表的环境经济规制手段,可以在充分尊重市场规律的前提下,用经济手段来达到企业环境问题外部性内部化的目标[14];二是以环保法律法规、环保政策或标准等为代表的环境污染监管手段,可以规范企业的排污行为,并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15-18]。上述理论研究的价值在于,承认环境规制可以通过行政管制、经济规制或污染监管等手段,达到节能减排的目标[19]。但也有学者对上述观点产生质疑,并用“绿色悖论”予以反驳。他们认为企业都是理性的,并且能预期到未来一段时期内企业与政府博弈过程中的利益得失。当环境规制趋于增强时,企业会预期未来的排污成本大大高于当期,因而会扩大当期产量甚至“报复性”生产,最终出现了能源提前消耗、污染排放增多的局面,“绿色悖论”现象就此诞生[20-21]。
归纳发现,直接将环境规制与脱钩理论相结合研究的文献较少。学者们或者单纯讨论环境规制对污染排放的影响,或者单独考察环境规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鲜有将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的脱钩关系作为一个整体,探讨其与环境规制的关联性。不仅如此,现有文献大多关注产业结构调整、绿色技术进步、人口规模等因素对资源环境脱钩理论的影响,环境规制对脱钩的影响则被边缘化。在现有的脱钩理论研究中,仅仅将目光聚焦于碳排放脱钩[22-24]、水资源利用脱钩[25]、城乡建设用地脱钩[26]等单要素脱钩的做法,不仅忽视了工业污染排放这一制约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脱钩的重要因素的事实,而且没有依据我国非均衡发展的区域特征进行分类讨论。
基于此,本文将从以下几点进行拓展:(1)将研究视角从省际面板扩展至地级城市面板,并根据我国区域发展的非平衡性,将全国地级城市分为东部沿海和内陆两大城市区域,基于全国范围内以及东部沿海和内陆分区域的工业污染排放所展开的讨论,除了便于总结出环境规制在影响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脱钩中的共性作用外,还可归纳出区域环境规制作用于脱钩状态的个性特征;(2)不仅讨论环境规制强度的绝对变化量对城市脱钩发展的绝对影响,而且考虑了城市之间环境规制差异的相对变化量对脱钩差异的相对影响,这便于考察不同区域的城市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脱钩的收敛性,从而提出更具针对性和灵活性的环境规制政策。
(一) Tapio脱钩弹性系数理论分析
目前比较权威的脱钩理论有OECD脱钩指数理论和Tapio脱钩弹性系数理论。上文提到OECD脱钩指数由于基期选择的非稳定性而使得测算结果有偏,而Tapio使用弹性形式表征的脱钩指标很好地规避了这一缺陷。基于此,本文将采用Tapio脱钩弹性系数法测算城市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脱钩的大小。函数表达式为:
(1)
式(1)中,e为脱钩弹性系数,E和Y分别表示污染排放量和地区生产总值,ΔE和ΔY分别代表相邻两期的污染排放增长量和经济增长量。根据污染排放和经济增长的不同关联状态,Tapio将脱钩状态划分为8种类型(见表1)。
(二)环境规制影响脱钩状态的作用机制及假说的提出
表1 Tapio弹性系数法的八种脱钩状态
状态Ⅰ状态Ⅱ污染排放经济增长弹性系数脱钩相对脱钩增加增加0≤e<0.8绝对脱钩减少增加e<0衰退脱钩减少减少e>1.2负脱钩扩张负脱钩增加增加e>1.2强负脱钩增加减少e<0弱负脱钩减少减少0≤e<0.8连结增长连结增加增加0.8≤e<1.2衰退连结减少减少0.8≤e<1.2
资料来源:根据参考文献[4]的研究总结得出。
在我国,环境规制的制定、实施与监督工作一般均由地方政府承担。在政绩的考核下,不同的政府竞争行为会产生不同强度的环境规制水平,工业企业在面对这些不同强度的环境规制时,往往选择环境约束条件较少、环境规制强度较弱的城市投资设厂。企业投资的变动又会带动各生产要素向规制约束少的地区流动,特别是工业污染较多的企业的入驻,大多会增加当地的资源环境负荷,最终会制约该地区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脱钩。与此相反,对于那些环境规制强度较高的城市来说,一方面,污染企业大多转移至规制较弱的城市;另一方面,在严格环境规制的约束下,企业会选择生产绿色低碳节能环保的产品以满足市场日益增长的绿色消费需求。因此,经济增长的同时保持较少的污染排放,或者说,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达到“双赢”,表明递增的环境规制有助于城市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脱钩。基于环境规制所发挥的显著性作用,本文提出第一条理论假说:
假说1:环境规制显著影响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脱钩,并且适度递增的环境规制有助于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的脱钩发展。
环境规制政策的实施,会引起工业企业的即时反应。为规避环境规制的额外成本,受规制的企业往往会采取转变生产方式的手段来减少污染排放。当企业面临较高的环境规制强度时,继续生产高污染高消耗的产品既不能降低环境规制的外部成本,也不能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绿色消费需求,更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寻找新的增长亮点。为改善污染型产品的一系列劣势,受规制企业会转变生产方式,逐渐降低高污染高消耗产品的产出比,并大力发展绿色低碳节能环保的生产项目,努力实现企业收益的最大化。这种生产方式的转变最终会促进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的脱钩发展。我们将“实施环境规制——倒逼企业转变生产方式——脱钩发展”这一过程视为环境规制影响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脱钩的作用路径。基于环境规制作用于脱钩状态的路径分析,可以得到本文的第二条假说:
假说2:环境规制影响脱钩状态的作用路径,表现为环境规制通过倒逼企业转变生产方式进而促进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脱钩。
环境规制对企业的绿色转型有杠杆作用,但不同强度的环境规制对绿色转型的杠杆作用大小不同,最终导致脱钩程度也不尽相同。同时,环境规制对绿色转型发挥杠杆作用的大小不仅受到环境规制自身强度的影响,而且会因为政府科技投入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当政府增加科学技术的财政支出,特别是对企业投入更多的科技补贴时,企业维持现有生产规模和生产方式也可以享受到政府补贴的红利,于是没有更大的动力进行绿色技术创新。因此,考虑到政府的技术投入会影响环境规制对绿色转型的杠杆作用大小,环境规制对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脱钩的作用大小亦会受到影响。综上,我们提出第三条假说:
假说3:环境规制通过绿色转型进而促进脱钩发展的杠杆作用不仅与规制强度有关,而且受到政府科技投入的影响,若没有权衡环境规制与科技投入的综合影响,则科技投入有可能部分挤出环境规制对脱钩发展的促进作用。
上述三个假说所描述的环境规制对脱钩的显著性作用,是适用于所有目标城市的普遍性影响。那么,同一区域内不同城市之间,或不同区域的城市之间,差异化的环境规制能否引起脱钩的差异发展呢?新古典增长理论认为,地区之间的经济增长存在“条件收敛”,落后地区会朝着发达地区的稳态而不断趋同[27]。由于经济增长必然伴随着污染排放,当经济增长存在稳态时,污染排放也可能收敛至某一稳态,最终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脱钩亦呈收敛之势。同时,考虑到环境规制政策的影响后,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脱钩状态会随着地区规制政策的差异而有所变化。参考Markandya等(2004)[28]和齐绍洲、李锴(2010)[29]的构造经济发展水平影响污染排放差异的数理模型,本研究假设环境规制与脱钩弹性系数之间存在如下关系:
(2)
同时,脱钩弹性系数往往具有很强的惯性特征,当期的脱钩状态会深受上期脱钩状态的影响。基于此,我们继续构建一个考虑滞后影响的脱钩关系式,用于表征相邻两期脱钩弹性系数的动态关联性,即:
(3)
式(3)中,eit为考虑了滞后一期影响的脱钩弹性系数;λ为滞后调整因子。联合式(2)和式(3),并对其进行对数处理,可得到环境规制影响脱钩弹性系数的关系式,如下所示:
(4)
式(4)表明,环境规制的相对变化对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脱钩产生显著影响,并且随着城市之间环境规制相对强度的不同,脱钩状态亦会有所差异。这种差异主要通过脱钩弹性系数变化率对于环境规制变化率的弹性系数η值表现出来,当η>0时,说明城市之间的脱钩状态呈收敛之势,且收敛的速度为η%;反之,则表示城市之间的脱钩状态以η%的速度发散。基于此,我们提出最后一条假说:
假说4:当城市之间的环境规制差异不断减少时,若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脱钩状态的差异也不断降低,则存在环境规制影响脱钩状态的“俱乐部收敛”现象。
(一) 环境规制影响脱钩状态的作用路径计量模型
假说2指出,环境规制影响脱钩状态的作用路径主要在于生产方式转变或产业结构升级,因此,我们将环境规制与产业结构的交互项加入计量模型,用以验证这一作用路径的存在性。同理,为验证假说3中环境规制促进脱钩发展的作用大小亦受到政府科技投入的影响,本研究在计量模型中加入了环境规制与政府科技投入的交互项。环境规制影响脱钩状态的作用路径计量模型如式(5)所示:
eit=α0+α1Rit+α2Rit·lnindit+α3Rit·lntecit+ατXit+εit
(5)
式(5)中,i代表城市,t代表年份,εit为干扰项。各变量的具体说明如下:
1. 被解释变量。eit为被解释变量,表示城市i第t年的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脱钩弹性系数,其数值由Tapio脱钩弹性系数法计算而得。基于数据的可得性以及计量检验的需要,本研究仅以工业SO2排放数据为例,在使用Tapio弹性系数法的基础上,分别测算了2005-2013年间全国271个地级城市的经济增长与工业SO2排放的脱钩弹性系数。
2. 解释变量。Rit为核心解释变量,表示城市i第t年的环境规制水平。目前衡量环境规制的指标较多但不统一,既有用政府颁布的环境行政规章数[30]和当年受理环境行政处罚案件数[18]衡量环境监管强度,也有用环境税、绿色技术研发补贴、地区排污费占工业总产值之比等[14]表征环境的经济规制。由于环境监管与经济规制更多地强调环境规制的实施过程,然而本研究所涉及的环境规制是指对污染企业进行规制后的实际效果。因此,本研究运用工业SO2去除率指标来表征环境规制,在计量模型中用rso2表示。lnindit表示城市i第t年的工业增加值的对数形式。考虑到污染排放大多由工业企业产生,因此用工业增加值表征地区产业结构,并通过环境规制与工业增加值的交互项来考察环境规制影响脱钩状态的作用路径,数学符号为rso2* lnind。lntecit为城市i第t年的科技投入的对数形式。同理,使用环境规制与科技投入的交互项,考察环境规制与科技投入能否共同作用于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脱钩,在计量模型中用rso2* lntec表示。
3. 控制变量。为使计量模型更加贴近现实且更为稳健,我们往计量模型中加入控制变量,并以Xit的集合形式表现出来,其表达式为:
(6)
式(6)中采用的控制变量主要有: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代表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用lnpgdp表示,此处以2004年为基期,并采用人均GDP指数测算出2005年至2013年的实际人均GDP水平。同时,本研究将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的二次项加入控制变量集合中,意在验证经济发展水平对脱钩状态的非线性影响;对外开放程度越高的城市更易于吸收和模仿国外先进技术、改善投资结构,因此对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脱钩会产生更有利的影响,此处使用实际利用外资额(lnfdi)表征城市的开放程度对脱钩弹性系数的影响。此外,城市人口的聚集程度也会影响到城市经济增长与污染排放,基于此,我们也将城市人口密度加入控制变量集合,用于考察其对脱钩状态的影响,数学符号为lnperson。
将控制变量集合代入式(5),可以得到环境规制影响脱钩状态的作用路径计量模型的最终形式,如下:
(7)
(二) 环境规制影响脱钩收敛性的计量模型
本研究在假说4的基础上构建了环境规制差异影响脱钩差异的关系式(4),基于此,可以将环境规制差异影响脱钩差异的收敛计量模型设置为如下形式:
(8)
lnEEit=α0+α1lnRRit+α2lnXEit+α3lnpgdpit+α4lnindit+α5lntecit+α6lnfdiit+α7lnpersonit+εit
(9)
(三) 数据来源
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的脱钩弹性系数依据Tapio脱钩弹性系数法计算而得,因此,本研究参考历年《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得到各地级城市GDP的数据,并由历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整理和计算得到工业SO2排放量及其去除率的数据;此外,计量模型中还包括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占比、实际利用外资额、科学技术投入和城市人口密度等变量,其中,前三者的数据由《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相应各期整理得到;剩余后两者的数据则根据历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整理或计算得出。
(一) 环境规制对脱钩状态的作用路径检验
当期的脱钩状态受到前期脱钩状态的影响,但前期的脱钩状态不大可能受到当期脱钩状态的影响,即脱钩状态的这种长期性使得计量模型存在无双向因果关系的内生性问题。本研究通过将脱钩指标进行滞后一期处理来解决上述问题,并运用一阶差分GMM方法对2005-2013年全国271个地级城市的动态面板数据进行检验。表2显示了一阶差分GMM的估计结果。其中,模型1单独考察环境规制对脱钩状态的影响,用于检验假说1关于环境规制发挥促进作用的论述;模型2在模型1的基础上加入了环境规制与工业增加值的交互项和环境规制与科技投入的交互项,意在验证假说2和假说3的合理性。对上述两个模型进行AR检验发现,AR(1)的p值均小于0.1,但AR(2)的p值大于0.1,表明所有模型均存在一阶自相关但无二阶自相关关系;同时,Sargan检验的p值也都大于0.1,说明上述模型有效地规避了工具变量的过度识别问题。综合来看,一阶差分GMM方法的运用是合理的。
表2 环境规制影响脱钩状态的一阶差分GMM估计结果
注:*、**和***分别表示10%、5%和1%的显著性水平;实证结果由Stata13.1软件测算得出。
观察表2可知,模型1中环境规制的回归系数在1%的水平下显著为负,此时,环境规制强度每增加1%,经济增长与工业SO2排放的脱钩弹性系数便会降低0.488%。这表明,环境规制强度越高,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的脱钩弹性系数值越小。又由于脱钩弹性系数越小表示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越处于脱钩状态,因此,在更高强度的环境规制的作用下,城市的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越容易脱钩。换言之,适度递增的环境规制有助于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脱钩。本研究的假说1得到验证。
从模型2可以看出,环境规制与工业增加值交互项的回归系数显著为负,并且交互项每提高1%,脱钩弹性系数便会下降0.038%。一般而言,环境污染较大比例是由工业污染排放所致,当环境规制强度趋于增大时,受规制企业会减少对污染型产品的投资甚至停产以规避环境规制的外部成本,于是污染型工业企业的比重会趋于下降,这又会导致高污染高能耗产出的降低,当污染排放的增长率小于经济增长率时,经济增长与污染排放就处于脱钩状态了。正如环境规制与工业增加值交互项的回归结果所示,更高强度的环境规制会倒逼企业转变生产方式进而促进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脱钩。这一结果与假说2的理论预期一致,并已得到王书斌和徐盈之(2015)的研究验证[18]。
观察模型1和模型2还可发现,科技投入以及环境规制与科技投入交互项的回归系数均显著为正,表明在环境规制的约束下,若政府的科技投入越多,脱钩弹性系数反而越大。为何科技投入及其与环境规制的交互项对脱钩发展并没有表现出显著的促进作用呢?导致这一反常现象的原因在于,环境规制对脱钩状态的影响也受到政府科技投入的制约,或者说政府的科技投入挤出了环境规制对脱钩状态的促进作用。如前所述,当政府增加科技的研发投入或对污染企业进行技术补贴时,企业维持现有的生产方式也能弥补环境规制的额外成本,因此没有动机主动进行技术更新与生产方式的转变,且政府技术补贴越多,企业的这种动机越不明显。总之,在递增的环境规制强度下,当技术补贴不能激励企业转变生产方式时,增加科技投入反而促使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脱钩系数变大。因此,假说3是成立的。
从控制变量来看,模型2中人均GDP的一次项系数显著为正,同时模型1和模型2中人均GDP的二次项系数均显著为负,表明经济发展水平对脱钩状态的影响呈现出“倒U型”的曲线关系,即经济发展水平只有足够高并跨过拐点之后才有助于城市的脱钩发展;对外开放程度越高的城市,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越易于脱钩,因为开放程度较高的城市更易于吸收和模仿国外先进技术、改善投资结构并进行产业转移,这可以从模型1中实际利用外资额(lnfdi)显著为负的回归系数得到;此外,人口密度变量(lnperson)的回归系数在模型1和模型2中均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因而尚且不能判断人口密度对脱钩状态的影响大小和方向。
(二) 环境规制对脱钩状态的收敛性检验
在进行收敛性检验之前,我们须考虑到的一个会影响估计结果的准确性的因素:由于政策差异、资源禀赋以及地理区位等因素而导致我国区域非均衡的经济发展状况。基于此,本研究将全国271个地级城市的大样本再细分为东部沿海城市和内陆城市两个小样本。*其中,东部沿海包含101个城市,主要分布在北京、天津、上海、辽宁、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以及海南11个省(市);剩下170个内陆城市则分布于黑龙江、吉林、山西、河南、安徽、湖北、湖南、江西、内蒙古、广西、云南、贵州、新疆、陕西、宁夏、甘肃、青海、四川以及重庆19个省、市、自治区;此外,西藏全部、香港、澳门及台湾全部等城市除外。划分好全国、东部沿海及内陆城市三个样本之后,便可基于式(9)对环境规制差异影响脱钩差异进行收敛性分析了。鉴于本研究采用的是“大N小T”的短面板数据,因此,我们参考张成等(2013)[31]的做法,将内生变量水平值的滞后一阶设置为差分变量的工具变量,并把差分变量的滞后一阶设置为水平值的工具变量,于是可以对计量模型式(9)进行系统GMM估计。由AR检验和Hansen检验的结果可知,系统GMM估计方法的回归结果是有效的。回归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环境规制差异影响脱钩差异的系统GMM估计结果
变量全国城市东部沿海城市内陆城市L.lnEE-0.012∗∗∗(-545.85)-0.039∗∗∗(-11.26)-0.004∗∗∗(-6.52)lnRR0.009∗∗∗(105.50)-0.260∗∗(-2.50)0.011∗∗∗(44.50)lnXE-0.021∗∗∗(-189.60)-2.591∗∗∗(-32.17)0.002∗∗∗(4.21)lnpgdp-0.007∗∗∗(-13.23)-1.176∗(-1.76)0.048∗∗∗(17.39)lnfdi-0.038∗∗∗(-182.22)-3.107∗∗∗(-15.11)-0.034∗∗∗(-48.09)lnind0.090∗∗∗(150.11)1.997∗∗∗(4.7)0.051∗∗∗(20.97)lntec0.007∗∗∗(26.15)2.758∗∗∗(6.42)-0.007∗∗∗(-26.88)lnperson-0.062∗∗∗(-165.11)3.120∗∗∗(14.40)-0.032∗∗∗(-30.28)_cons7.604∗∗∗(1423.30)85.056∗∗∗(14.45)4.264∗∗∗(162.97)观测值18977161190AR(1)_P0.0290.0170.090AR(2)_P0.1490.1800.238Hansen_P0.5540.7511.000η值-0.4290.1005.500
注:括号内数值为z统计量;*、**和***分别表示10%、5%和1%的显著性水平;实证结果由Stata13.1软件测算得出。
比较东部沿海城市和内陆城市的η值可知,内陆城市的收敛速度要远远快于东部沿海城市,说明二者的脱钩状态的组间差距在拉大。这与传统收敛理论关于收敛速度与经济发展水平负相关的结论相一致[27]。综合表3的回归结果,可以发现“俱乐部收敛”现象是存在的。尽管对于全国城市来说,并没有出现脱钩差异随着环境规制差异的降低而缩小的局面,但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脱钩在东部沿海城市内部以及内陆城市内部却表现出显著的收敛趋势。至此,假说4得到验证。
本研究基于Tapio脱钩弹性系数的视角,对2005-2013年全国、东部沿海及内陆共271个地级城市的三个样本量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1)环境规制对城市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脱钩产生显著影响,这种影响的作用路径表现为,适度递增的环境规制倒逼企业转变生产方式进而促进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脱钩;(2)环境规制作用于脱钩状态的效果受到科技投入的影响,为减少科技投入挤出环境规制作用于脱钩状态的效果,需要综合权衡环境规制与科技投入对脱钩状态的影响;(3)在环境规制的作用下,我国城市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脱钩呈现“俱乐部收敛”特征,并且环境规制差异每降低1%,东部沿海城市和内陆城市的脱钩差异分别以0.1%和5.5%的速度缩小,但前者的收敛速度远远慢于后者,说明东部沿海城市与内陆城市的脱钩差距在拉大。基于上述分析,本研究提出以下认识和政策主张:
第一,合理的环境规制是必要的。适度递增的环境规制有助于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脱钩。这种显著的促进作用表明,一方面环境规制是实现城市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脱钩的关键因素,欲实现城市经经济增长与污染排放脱钩并保持绝对脱钩的状态,需要运用有效的环境规制手段加以调控,这也是实现经济效益而不增加资源环境影响的客观要求;另一方面,这种促进作用主要是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实现的。基于此,环境规制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应重点关注其是否有利于倒逼企业进行生产方式的转变,只有确保生产更多的绿色低碳节能环保产品来替代高污染高消耗的产品,环境规制对脱钩发展的促进作用才得以有效发挥。同时,环境规制作用于脱钩状态的效果还受到政府科技投入的影响,单纯提高环境规制强度或单纯增加科技投入对城市脱钩发展的促进效果并不是最优的政策选择,因此,综合权衡环境规制与科技投入以实现最有利于脱钩的影响作用。
第二,在实际的规制过程中,对于不同发展水平的地区和城市应摒弃“一刀切”式的执行标准,要充分考虑到城市自身的经济发展水平,因地制宜地制定有差别化的规制政策。就全国范围内的城市而言,由于脱钩差异随着环境规制差异的缩小而增大,因此,为各城市“量身定制”的有差别化的环境规制政策,符合缩小脱钩差距的目标。同时,随着环境规制政策差异的缩小,东部沿海城市的脱钩收敛速度要慢于内陆城市的脱钩收敛速度。因此,对东部沿海城市制定差别化的规制政策所产生的效果要好于内陆城市;相反,对于经济基础较差的内陆城市而言,制定和实施差别较小或强度相近的环境规制政策则更为合理。
[1]胡鞍钢,鄢一龙,姜佳莹.“十三五”规划及2030年愿景目标的前瞻性思考[J].行政管理改革,2015(2):13-20.
[2]OECD. Indicators to Measure Decoupling of Environment Pressure from Economic Growth[R]. Paris: OECD,2002.
[3]孙耀华,李忠民.中国各省区经济发展与碳排放脱钩关系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21(5):87-92.
[4]TAPIO P, BANISTER D, LUUKKANEN J, et al. Energy and Transport in Comparison: Immaterialisation, Dematerialisation and Decarbonisation in the EU15 Between 1970 and 2000[J].Energy Policy,2007,35(1):433-451.
[5]李忠民,庆东瑞.经济增长与二氧化碳脱钩实证研究——以山西省为例[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2):67-72.
[6]田云,张俊飚,李波.中国农业碳排放研究:测算、时空比较及脱钩效应[J].资源科学,2012,34(11):2097-2105.
[7]DENSION E F. Accounting for Slower Economic Growth: The United States in the 1970s[J]. Southern Economic Journal,1981,47(4):1191-1193.
[8]GRAY W B. The Cost of Regulation: OSHA,EPA and the Productivity Slowdown[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7,77(5):998-1006.
[9]PORTER M E, LINDE V D. Toward a New Conception of the Environment-Competitiveness Relationship[J].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1995(9):97-118.
[10]胡鞍钢,郑京海,高宇宁,等.考虑环境因素的省级技术效率排名(1999-2005)[J].经济学(季刊),2008(4):933-960.
[11]白雪洁,宋莹.环境规制、技术创新与中国火电行业的效率提升[J].中国工业经济,2009(8):68-77.
[12]张成,陆旸,郭路,等.环境规制强度和生产技术进步[J].经济研究,2011(2):113-124.
[13]王杰,刘斌.环境规制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基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的经验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14(3):44-56.
[14]景维民,张璐.环境管制、对外开放与中国工业的绿色技术进步[J].经济研究,2014(9):34-47.
[15]LOW P.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the Environment: The International Bank for Re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R]. The World Bank, Washington D.C.,1992.
[16]LEVINSON A.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and Manufactures’ Location Choices: Evidence from the Census of Manufactures[J].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1996,62(1):5-29.
[17]赵玉民,朱方明,贺立龙.环境规制的界定、分类与演进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19(6):85-90.
[18]王书斌,徐盈之.环境规制与雾霾脱钩效应——基于企业投资偏好的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15(4):18-30.
[19]韩超.制度影响、规制竞争与中国启示[J].经济学动态,2014(4):66-76.
[20]SINN H. Public Policies Against Global Warming: A Supply Side Approach[J]. International Tax Public Finance, 2008,15(4):360-394.
[21]张华.“绿色悖论”之谜:地方政府竞争视角的解读[J].财经研究,2014,40(12):114-127.
[22]彭佳雯,黄贤金,钟太洋.中国经济增长与能源碳排放的脱钩研究[J].资源科学,2011,33(4):626-633.
[23]杨嵘,常烜钰.西部地区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关系的脱钩及驱动因素[J].经济地理,2012,32(12):34-39.
[24]仲伟周,孙耀华,庆东瑞.经济增长、能源消耗与二氧化碳排放脱钩关系研究[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2,27(6):99-105.
[25]吴丹.中国经济发展与水资源利用脱钩态势评价与展望[J].自然资源学报,2014,29(1):46-54.
[26]李效顺,曲福田,郭忠兴,等.城乡建设用地变化的脱钩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18(5):179-184.
[27](美)戴维·罗默.高级宏观经济学(第3版)[M].王根蓓,译.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15-18.
[28]MARKANDYA A, PEDROSO S, STREIMIKIENE D. Energy Efficiency in Transition Economies: Is There Convergence towards the EU Average?[J].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Network Electronic Journal, 2004,28(1):121-145.
[29]齐绍洲,李锴.区域部门经济增长与能源强度差异收敛分析[J].经济研究,2010(2):109-122.
[30]BRUNNERMEIER S B, COHEN M A. Determinants of Environmental Innovation in US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2003,45(2):278-293.
[31]张成,蔡万焕,于同申.区域经济增长与碳生产率——基于收敛及脱钩指数的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13(5):18-30.
(责任编辑 毕开风)
The Influence of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on the Decoupling between Economic Growth and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alysis based on Industrial SO2 Emission Data of China’s 271 Cities
XIA Yong1,2, ZHONG Mao-chu1,2
(1.SchoolofEconomics,NankaiUniversity,Tianjin300071,China; 2.CollaborativeInnovationCenterforChinaEconomy,NankaiUniversity,Tianjin300071,China)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ffective path of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on the decoupling between economic growth and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apio decoupling elastic theory. It also estimates the different decoupling convergence states led by different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s according to the System GMM estimation method.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increasing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contributes to the decoupling between economic growth and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the promoting effect mainly achieved by adjusting the way of production; (2) the impact of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on the decoupling state is not only related to the intensity of its own regulation, but also influenced by the government’s investment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comprehensively balance the intensity of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and the green technology investment; (3) there are obvious differences in the impact of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on the decoupling between the eastern coastal cities and inland cities, which indicates the proper formulation of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policies based on the different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decoupling; the club convergence; system GMM estimation
2016-04-26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机制、评价方法与政策工具研究”(13&ZD158);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经济新常态下我国CO2排放规模测度与区际转移研究”(15YJA790022)
夏勇,男,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研究;钟茂初,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研究。
F062.9
A
1000-2154(2016)11-006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