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饶河县渔丰南城址发现 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

2016-12-02 10:33杨永才
北方文物 2016年2期
关键词:圆唇夹砂城址

杨永才



黑龙江饶河县渔丰南城址发现 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

杨永才

渔丰南城址 新石器时代 新开流文化 孔东文化

渔丰南城址位于黑龙江省饶河县西丰镇渔丰屯南400米挠力河右岸的孤立小山上。2013年饶河县文物管理所对该遗址进行了小面积的抢救性清理,获得一批新石器时代遗存。发现的石器较少,主要是纹饰丰富的陶片。陶器纹饰以单头戳印的带有圆柱形凸点的菱形纹最具特色,多为菱形纹与组合篦点纹构成的组合纹饰。反映了与新开流—鲁德纳亚文化和孔东文化密切的关系。根据地层中出土的人骨测定碳-14年龄为距今5995±25年,经树轮校正为公元前4934—公元前4766年。

渔丰南城址位于黑龙江省饶河县西丰镇渔丰屯南400米的孤立的小山上(图一),城址处于挠力河右岸,周边三面环水,西、北两侧山脚下为挠力河,丰水期成为孤岛,城址在小山顶部。环周面积4.2万平方米。中心坐标为东经133°13′07.5″,北纬47°05′23.1″,海拔高程约88米。该城址,1999年11月首次发现,根据地表遗迹现象命名为渔丰城址。2009年第三次文物普查时按照遗址命名规范,更名为渔丰南城址。2013年春,当地村民上山挖花土时,发现大量鱼骨,同年6月,饶河县文物管理所在发现鱼骨处做1×10米探沟(以下称T1)一条,清理获得一批陶器、石器、骨器等遗物。本文仅对T1第3层及开口该层下的沟中发现的属于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进行研究。

图一 渔丰南城址地理位置示意图

一、地层堆积及包含物

T1在遗址的南部,位于城垣外、主峰的西北侧。地层可分为3层,以西壁剖面为例,地层如下(图二):

第1层,表土层,黑色,土质松软,包含有少量石块,厚20~40厘米,发现有辽金时期泥质灰陶陶片。

第2层,黑色,土质较第1层密实,包含较多石块,厚25~40厘米,出土相当于汉魏到商周时期多个时期的夹砂陶片。在探沟北部,有一条开口该层下打破第3层的沟。

第3层,黑色,包含有大量石块,厚70~90厘米,出土物有石矛1件,以菱形纹为典型特征的新石器时代的夹砂陶片及大量的素面陶器残片。底部发现少量集中的人骨。

图二 探沟西壁剖面图

第3层以下为生土层,黄褐色,为风化基岩。

二、 文化遗存

渔丰南城址新石器遗物主要有石器、陶器和被破坏的人的二次葬墓葬。本文将出土物统一编号为2013RXYC,分类介绍如下。

(一) 陶器

此次钻探性调查,在T1三层绝大多数为陶器残片,可复原的仅2件。 陶器残片多为夹砂黄褐陶,少量夹砂灰陶、夹砂灰褐陶,火候较好,质地较硬。器表饰有篦点纹、菱形纹、三角纹、圆窝纹、泥条附加堆纹、指甲纹等多种纹饰及组合纹饰。

1.陶罐 1件。C072,夹砂黄褐陶,烧制火候较高,泥条盘筑,无磨光;在颈部饰篦点纹带,篦点的施纹方式为单头工具逐一施纹,排列不规整的环带两条,直口,圆唇,微外侈,罐腹微鼓平底。口径12.58、底径7.28、高11.08厘米(图四,28)。

2.陶杯 1件。C070,夹砂灰褐陶,素面。火候较好,泥饼捏制。敞口,圆唇,平底,器不规整。口径6.71、底径3.36、高5.53厘米(图四,29)。

3.口沿残片 口沿可分为直口、侈口、敞口等,唇部以圆唇居多,还有方唇和尖唇,纹饰多为组合纹饰,单一的组合篦点纹较少,按纹饰特征,可分为以下五种类型。

A型,篦点纹与菱形纹组合。唇部平面或外侧边缘多饰有戳印组合篦点纹(有称篦齿纹、俄称豆荚纹)。纹饰组合上部和下部饰斜向或竖向戳印一组若干点的连排篦点纹,中部饰若干行不等的交错排列的菱形纹,菱形纹内均有一个圆柱状凸起,可分为六个亚型。

Aa型,篦点直边菱形纹组合。由上至下为篦点—菱形—篦点组合排列,篦点纹为单组纹饰环带,篦点3~5个,中部菱形直边对称,呈横向错位排列,行数3~6行(图三,1、2、4~9、11~14、16、17)。陶质多为夹砂黄褐陶,胎体厚重,个别器内外壁抹光(施纹后挂泥浆),侈口圆唇较多,唇口部位加厚。

Ab型,篦点弧边菱形纹组合。组合方式与Aa型相同,但每条菱形边均为向内凹的弧线,等边对角对称,唇部外侧边缘凸起处施斜向戳印连排组合篦点纹。陶质多为夹砂黄褐陶,胎体较厚(图三,19~22、25)。

Ac型,窄条形条块与菱形纹组合。上、下部各有一圈斜向戳印而成的窄条状块纹,中部交错戳印菱形纹,夹砂黄褐陶,胎体较薄,尖圆唇(图三,18)。

Ad型,篦点纹组合的大菱形纹。上部斜向戳印连排篦点纹,中部使用连续斜向戳印而成的菱形纹,下部纹饰已残,夹砂黄褐陶,胎体较薄,方唇(图三,23)。

Ae型,小菱形纹构成大菱形纹组合。上、下为篦点纹条带,中间为小的菱形纹构成的不十分规整的大菱形纹,夹砂黄褐陶,胎体厚重,圆唇外侈(图三,24)。

Af型,篦点纹与不对称菱形纹组合。上、下为篦点纹条带,菱形的边、角、凸点均不对称居中,形似鱼形,夹砂黄褐陶,胎体厚重,圆唇,微外侈(图三,3)。

B型,篦点纹与三角纹组合纹饰环带。从上至下纹饰组合方式为篦点纹—三角纹—篦点纹。可分五个亚型。

Bb型,篦点纹与倒三角纹组合。上、下施篦点纹条带,中部为同向错位排列三行倒三角纹,每个三角纹内均有一个凸起圆柱状豆点,夹砂黄褐陶,胎体厚重,圆唇(图三,29)。

Bc型,篦点纹与三角纹组合。夹砂黄褐陶,胎体较薄,方唇,唇部平面施篦点纹,形成花边口,唇部下即施组合纹饰,上、下部右斜向戳印一组三点的连排篦点纹,中部戳印一行三角纹,中心有凸起圆柱状豆点(图四,1)。

Bd型,窄条形块纹与单组错向错位排列三角纹组合。上下各施有一组右斜向戳印的窄条形块纹环带,中部为一单组错向错位排列三角纹,夹砂黄褐陶,陶胎厚重,侈口方唇(图四,2)。

图三 陶器1~14、16~25.A型口沿残片 15.A型腹部残片 26~29.B型口沿残片

Be型,篦点纹与单组错向错位排列三角纹组合。上、下部斜向戳印连排篦点纹,中部可见单组错向错位排列的三角纹,胎体较薄,圆唇,外侈,夹砂黄褐陶和夹砂灰陶(图四,3、4)。

C型,组合篦点纹。

Ca型,多头组合。夹砂黄褐陶,胎体厚重,有圆唇、方唇,外侈,唇部外侧边缘凸起处右斜向戳印一组连排篦点纹,器身施两条斜向戳印一组多点的连排篦点纹环带。施纹工具为一组3~5个的多头组合工具(图四,6~10)。

Cb型,单头组合。夹砂黄褐陶,胎体较薄,有直口方唇、侈口尖圆唇,用独头工具戳印施纹(图四,11、30)。

我国高等院校是培养各专业领域技术型人才的教育基地,也是以国家及行业发展需求为导向的文化平台。高校实验室是学生接受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场所,尤其是专业实验室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专业实验室的建设水平如何,更是衡量一所高等院校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准[1]。专业实验室特色是定位精准,服务专业性较强,实验课程严格依据其专业理论课配合安排;但其特色也造成实验室开放程度不够高以及资源不能被充分利用的缺点,导致专业实验室的服务功能削弱。

Cc型,篦点几何纹。夹砂黄褐陶,胎体较薄,侈口方唇,唇部外侧边缘戳印一圈篦点纹,器身上部饰篦点组成每条边的三角纹,下部饰凹弦纹,每两条弦纹之间斜向戳印一组多点的连排篦点纹(图四,12)。

Cd型,多头梯形纹组合。夹砂黄褐陶,胎体厚重,尖唇外侈,唇部以下斜向戳印一组三点的连排梯形纹(图四,13)。

D型,刻划纹。刻划的人字纹(图四,14、15)。

E型,附加堆纹。多行泥条堆纹,堆纹至上有指甲纹或篦点纹(图四,16、17)。

4.腹部残片

A型,菱形纹与篦点纹组合纹饰。菱形纹有使用中空独头工具戳印而成的凹槽,每9个小菱形又组成一个大菱形,再与其他同类组合错位排列(图四,18)。有的菱形纹中部有十字凸线,戳印后形成“田”字(图四,19)。有的菱形纹中间有一个圆柱状凸起(图三,15)。

图四 陶器和石器1~4.B型口沿残片 5.B型腹部残片 6~13、30.C型口沿残片 14、15.D型口沿残片 16、17.E型口沿残片 18、19.A型腹部残片 20、21.C型腹部残片 22、23.D型腹部残片 24.E型腹部残片 25.F型腹部残片 26、27.夹草口沿残片 28.陶罐(C072) 29.陶杯(C070) 31~36.器底 37.石矛(C080)

B型,三角纹。三角纹中部有圆柱形凸起豆点,呈多层错位排列(图四,5)。

C型,戳点纹。夹砂黄褐陶,胎体较薄,靠近口沿处施比较密集的戳点纹,形成组合旋纹环带,表面施不规则密集的戳印纹,施纹工具应是尖头有刃的片状工具(图四,20、21)。

D型,刻划人字纹。夹砂黄褐陶,胎体较厚,器表刻划有多组人字纹(图四,22、23)。

E型,附加堆纹。夹砂黄褐陶,胎体厚重,器表可见用泥条捏塑6行堆纹(图四,24)。

F型,压印纹。夹砂黄褐陶,胎体较厚,器表用边缘用刻有细线凹槽的片状工具戳印出条状凹纹,每组由6个单体组合成菱形单元,残片较小,排列规律不详(图四,25)。

5.器底 均为平底,夹砂黄褐陶、夹砂灰陶、夹砂灰褐陶,胎体较厚,器形可能为筒形罐或鼓腹罐(图四,31~36)。

6.夹草陶片 3件,黄褐色,泥质,含砂量极少,火候较低,薄胎,密度较小,断裂的截面可见小细孔,应为草木灰脱落后留下的。口沿残片2件,直口尖圆唇,外侧有加厚,唇部下饰一圈凹弦纹,其下为戳印的圆窝纹,凸起处以下斜向戳印成组的连排篦点纹,器表剥落严重(图四,26)。直口方唇,唇部平面竖向压印凹线纹,形成花边口,唇部以下施不规则的戳印窝点纹(图四,27)。器底残片1件,平底,器表剥落严重,不见纹饰。

(二) 石器

仅出土1件石矛,C080,青色角岩,双面打制,平面呈阔叶形,长8.04、宽4.6、厚1.44厘米(图四,37)。

(三) 人骨

此次发现的人骨,居于探沟中部(南至北),位于第3层底部,从保存的情况来看,较为集中,可能为墓葬,但墓葬开口均被破坏,墓圹不能辨认。人骨保留有头骨,没有发现下颚骨和牙齿,部分肢骨按西北至东南方向有规律摆放,保留有明显二次葬迹象。

三、结 语

本次清理主要的发现是纹饰丰富的新石器时代陶器和陶片。陶器纹饰以单头戳印的带有圆柱形凸点的菱形纹最具特色,施纹方式以菱形纹与组合篦点纹组合纹饰为主,篦点纹与三角几何纹组合、独立组合篦点纹占有一定比例,还有数量不多的刻划纹、泥条附加堆纹、几何篦点纹、梯形戳印纹、长条形片状凹槽工具戳印的纹饰。器底都是平底。

从陶器器形来看,仅见筒形罐、鼓腹罐、陶杯等,均属东北亚地区平底罐系统。在属于新开流文化的新开流遗址①、刀背山遗址②,属于鲁德纳亚文化的鬼门洞穴遗址、鲁德纳亚遗址③,属于孔东文化的孔东遗址④和属于马雷舍沃文化的加夏遗址⑤中都能找到相同因素。例如,陶质均为夹砂陶,器形单一,厚胎均为筒形罐或鼓腹罐,施纹位置在器物的上半部施纹,有由上至下组合篦点纹—菱形纹—篦点纹的组合方式。但是渔丰南城址的发现也有一些自身的特点,例如,该遗址所见到的菱形纹都有凸起的点,而新开流文化、鲁德纳亚文化和孔东文化中仅是个别现象;不见独立的菱形纹组合方式,但有用篦点纹组成的菱形纹饰。

根据目前考古调查的情况,在渔丰南城址对岸挠力河左岸的小团山遗址和距该遗址上游约60公里的五星湖遗址都发现了类似的标本。

渔丰南城址第3层出土遗物表现出与周边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存明显的相似性,具有较强的时代特征。根据第3层底部出土人骨,经北京大学加速器质谱实验室测定碳-14年龄为距今5995±25年,经树轮校正为公元前4934-4766年(2σ=95.4%)。这与我们的年代判断十分吻合。说明渔丰南城址新石器遗存代表了一支与新开流—鲁德纳亚文化和孔东文化在年代上大体同时但又具地方特色的新的一类遗存。

附记:本文测年数据由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提供,在写作过程中得到李有骞博士的大力帮助,在此深表感谢。

注 释:

① 黑龙江省文物考古工作队:《密山县新开流遗址》,《考古学报》1979年第4期。

② 武威克、刘焕新、常志强:《黑龙江省刀背山新石器时代遗存》,《北方文物》1987年第3期。

③ 杨占风:《鸭绿江、图们江及乌苏里江流域的新石器文化研究》,文物出版社2013年。

④ 潘玲:《俄罗斯孔东遗址的陶器及孔东文化》,《北方文物》2004年第1期。

⑤ 宋玉彬:《加夏遗址研究》,《东北亚考古资料译文集·俄罗斯专号》,北方文物杂志社编辑出版,1996年6月。

〔责任编辑、校对 孙 琳〕

杨永才,男,1965年生,饶河县文物管理所所长,馆员,邮编155700。

K871.13

A

1001-0483(2016)02-0012-05

猜你喜欢
圆唇夹砂城址
山东日照市马庄遗址周代墓葬发掘简报
澄迈福安窑出土瓷器鉴赏
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城圐圙城址考古调查
玻璃钢夹砂管在供水工程运行中的问题分析
两城镇的龙山文化城址和环壕
论圆唇在声乐教学中的效果
铸件夹砂缺陷原因分析及对策
消失模常见夹砂夹渣缺陷的解决
云南巍山龙于图山城址
由即墨古城想到的 古代城址应如何向公众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