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师范附属丰泽小学 黄红梅
让数学因生活而精彩
福建省泉州师范附属丰泽小学 黄红梅
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数学教学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将数学活动置于真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习数学,体会数学的用途,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将数学与生活有机融合起来,这对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生活 挖掘 学习兴趣
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事实上,世界上哪一个空间或哪一段时间里没有数与形的存在呢?小学生年龄虽小,但在他们的生活经验中,也充满数学因素的内容。如果我们在教学时能让数学更贴近生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中挖掘数学因素,并充分运用于教学,就能化难为易,使学生乐于接受。对此,我做了几点尝试:
数学本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我们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体验,捕捉贴近学生的生活素材,选取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人、事、物,采撷生活数学实例,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知识,让学生体会到生动有趣与丰富多彩,以唤起学生的兴趣。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我首先为各组准备一张老师的身份证(复印件),让学生说一说老师的出生年、月、日,从而启发学生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要用到年、月、日,那你能从日常生活中找到有关年、月、日的应用吗?学生通过交流知道了在报纸上、信封上、车票上、手机上等都用到了年、月、日。这时老师再及时加以引导:像这样的例子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很多很多,可见年、月、日跟我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从而导入课题。在这一环节中,我充分利用捕捉到的“生活实例”引入新知,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同时激起学习强烈的求知欲望,引发浓厚的学习兴趣。
美国教育家布郎认为:“学习的环境应该放在真实问题的背景中,使它对学生有意义。”这里的“真实问题”显然是学生的生活实际。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越贴近,学生自觉接受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将学生熟悉的生活问题作为数学活动的切入点,能让学生感到数学来自于生活,生活处处有数学,可以增强学习的兴趣,从而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其实,生活中每件小事都能帮助学生学数学,并不需要我们刻意去设计。例如,在教学《抛硬币》时,我充分利用学生熟悉又喜欢的“抛硬币”游戏来开展学习。通过“抛硬币”这个生活常景,让学生初步体会到硬币落地后,可能正面朝上,也可能反面朝上。再提出问题:如果给你100个硬币抛向地面,你能让它都正面朝上吗?从而引出学生熟悉而又喜爱的电视剧《聚宝盆》中的一个小故事:沈万三用100个正面朝上的铜钱,为朱元彰的大军取得了战争的最后胜利。由这个故事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引发他们主动地去探索、猜测、验证等,从而发现问题明白其中的奥妙。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慢慢地体验到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必然性,并深刻体会到生活处处有数学,数学处处有生活的道理,从而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分析生活的习惯和能力。
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应该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目标。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善于组织学生用抽象概括的数学知识去认识生活,指导生活,学以致用;同时进一步理解知识,实现认识世界的一次质的飞跃。例如,在学完《抛硬币》后,为了加深学生对“可能”“一定”“不可能”的理解,我让学生课后做了一个小调查:举出生活中的例子:哪些事情可能发生,哪些事情一定发生以及哪些事情不可能发生。对此学生都很感兴趣,课后都积极投入调查,所以课堂提问学生思维都很活跃,说出了诸如:地球不可能会变成西瓜,小狗不可能飞上天空,地球可能爆炸,人到月球体重一定会变轻,太阳一定从东边升起等很多例子。虽然有时有些童言无忌,但看得出来学生已较好地理解与掌握了有关事物发生的可能性与必然性的知识,表现出了一定的统计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一定的深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面对浩如烟海的数学知识,我们应该为学生选择什么样的数学?这一直是数学课程内容选择中的一个难题。“有价值”的数学,应该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以往的知识体验有密切的关系,是对他们有吸引力,能使他们产生兴趣的内容,作为教育内容的数学,应满足学生未来社会生活的需要,能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并有益于启迪思维,开发智力。
总之,在平时教学中,我们应该勇敢地从书本中走出来,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在更广阔的天地间开展教学活动。“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是指一个人的胸怀,数学课也应该敞开胸襟,把生活拥入自己的怀抱,使数学教学不断地充实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