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城市学院音乐学院 陈缨
声乐教学中歌唱心理因素的调控与训练
兰州城市学院音乐学院 陈缨
唱歌的艺术手段主要是通过声音、感情以及动作展示出来的,在唱歌过程中,熟练地唱歌技术和充分的感情是必要的条件,但是唱歌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演唱者调整全身的器官以及身体的各部分动作。相比较而言,影响唱歌的主要因素是演唱者对自身心理的控制能力。因此,在声乐教学中探究歌唱者心理调控的有效措施,能更好地提升教学效果。
声乐教学 歌唱 心理因素 调控与训练
声乐作为一门综合艺术,主要是借助人的思想感情,然后借助声学的各种技能和方式。在演唱过程中,一首歌曲的好坏,不但与歌唱者的技术和生理有关,而且还依赖歌唱者的心理素质。声乐是通过人体器官表现出来的,他发出声音的好坏与演唱者的心情、气质、文化素养以及心态变化息息相关。在演唱过程中,演唱者只有将自己的心理情绪调整好,技术掌握得当,才能更好地体现自己的演唱水平。由此可见,在声乐教学过程中,在歌唱艺术中,学生的心理调控能力和训练是多么的重要,同时它也是声乐教学的重要环节,只有将两者有效地结合在一起,才能完成声乐的艺术创作。
人的心理表现通过行为展示,它总是以各种形式来反应世界上存在的事物及其关联。因此,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客观的认识观点不仅可以看出事物的属性、特点及其关系,还能产生对事物的态度,引起人对事物的主观看法,这也是心理情绪和感情的引线。情绪和感情对于人类的教学活动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点表现:首先是动力作用,是指人类的情感或者情绪能够改变人在行为活动上的作用;其次是调节作用,主要是指情绪或者情感能够激发人类活动,情绪和情感也能调整人类的心理活动,根据外界的变化来适时调整情绪和情感,使心理活动展现出不同的表现;然后是信号作用,情绪和情感引发的心理活动借助人的表情将对各种事物的看法传递给别人;最后是感染作用,主要是指个人的情感或者情绪引起他人的心理活动。
在生活中,音乐是最有感情的艺术活动,借助声音传递情感,以情感来感化他人,就像美学家叔本华所说,“音乐和其他艺术不一样,其他艺术是根据观念转变而来,但是观念只不过是人意志的体现而已”,而音乐不只是意志的体现,这就是为何音乐能够深入人心的原因了。叔本华作为音乐的禅师,也揭示了音乐与感情之间的关系。对于每一个学习音乐或者是从事音乐活动的人来讲,丰富的情感是必备的心理素质,音乐中,情感和情绪始终贯串在其中。教师应用中只有掌握好其中的关系,才能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对音乐热爱的积极心理,进而形成音乐演唱技能,在学习中感受到声乐带来的乐趣。
唱歌中的表象主要是指学生在生活中对人或者事物在头脑中形成的映像。歌唱或者发生的表象是演唱者的一种心理活动,是根据之前对过去的人或者事物在头脑中形成的印象。在声乐教学中,若想要学生的表象完全展示出来就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首先是在生活和教学中重视学生实践活动,善于观察生活中的事物,观察周围一切与之相关的现象,以此来丰富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在演唱或者发声训练的时候有章可循;其次是演唱或者发声的表象,需要以感知作为基础,所以就要强化学生在生活中对人或者事物的感知能力,这也是提升表象的重要环节;最后是演唱表象的发展时期,主要就是将无意的表象产生后过渡到有意指引的表象中来。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发生的训练要及时掌握各种表象,并有效培养学生识辨表象的能力。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对学生歌唱进行有效的指导,让他们能进入演唱所涉及的事物和情境角色当中,并在日常教学中,让学生勤加练习,进而使他们在表象中表演得能更丰富、更全面。
声乐又被称作是听觉艺术,与人们对歌声中产生的情感都有所关联。知觉和感觉是一样的,都是人感官器官对事物的直接反应,但这并不是局限于对个别事物的反应,而是对事物的共性、个性的整体反应,知觉是感觉的一种深化,只有通过知觉,我们才能对事物形成一个完整的印象。
在声乐学习过程中,学生对唱歌和发声的认识是不同的,两者最后汇集于一体。一方面是学生分析和辨别唱歌和发生的能力,另一方面则是学生之间的对唱和发生的整体能力,这就形成了演唱。演唱的要求更高,主要是针对呼吸、吐字以及情绪的表现和动作的综合表演。演唱知觉的出现,是学生对演唱的反应,相比于发声是更进一步的感觉。这也是演唱者在发声基础上更高层次的认识。也是演唱者一种高水平演唱的体现。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及时借助知觉来帮助学生整体掌控歌曲的歌唱。例如借助距离的知觉,让学生从心里感受呼吸位置到发声位置、共鸣位置的距离,为呼吸、发声以及共鸣创造良好的环境;借助时间知觉,让学生在歌唱旋律歌曲的时候,能有效掌控延音节拍的时值和各种复杂的节奏;借助运动知觉,让学生感受气息和声音在体内流动时产生的运动,以此来调整气息和声音的流动,体现音乐自身特有的美感;根据方位的知觉来掌握共鸣的前、后、上、下方位以及移动的前、后方向,调整共鸣位置;根据形状的知觉来对声音进行形状模拟建立,例如“垂直”与“筒状”感觉等。这些知觉都是对学生心理素质的一种掌握,学生通过掌控和训练,能够在演唱中表现得更加优秀。
不同的演唱者可以将同一首歌用不同的方式演唱,这个没有具体的限制标准,因为每个人的个性不同,对一首歌的艺术理解不同。在演唱艺术界中,鼓励演唱者个性的表现,这也是每一个演唱者所追求的成功表演。艺术需要创新和发展,因此在声乐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个性演唱也是调整和训练学生心理素质的有效方式。
学生演唱的声音是学生特有的个性表现。因此在声乐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个性演唱能力的培养,但是这种个性的演唱方式并不是每个演唱者都具备的,尤其对于并未掌握好唱歌要领的学生来讲,声乐教师在教学中及时地进行声乐歌唱训练是很重要的,因为这是学生在唱歌过程中对自己能力的一种表现。因此,声乐教师需要采用有效的方式来帮助学生调整和训练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追求心里所想。因为唱歌是学生一种能力的表现方式,受到自发性的推动。当学生在心情愉悦的时候,他们的嗓音也处于最好的状态,因此愉悦的学习态度相比枯燥的教学技巧更能让学生接受,学生在心情愉悦的状态下发声。在教学中,声乐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帮助学生从心理上建立正确的歌唱思想,确保歌唱时候状态最佳,能展示自己的个性特点。
意志的坚韧主要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事情坚持,并具有百折不挠的心理状态。如果说自制力是克服自己心理活动的意志活动,那么,坚韧的行动就是克服一切障碍的有效方式。在声乐学习中,学生也有困难,有主观层面的,也有客观层面的。主观层面的困难就是心理的各种困惑,主要包含对事物的认识以及情感等,客观层面上的困难则是外界的阻碍之力,这两种层面的困难严重阻碍学生积极心理影响的形成。学习声乐的学生,从基础学习到之后的成名,这个过程都有意志力的伴随,并依靠意志力进行学习和练习,学生依靠坚韧的意志力来克服学习中的各种困难。情绪是影响意志活动的主要因素,但是,意志却能够克服一切学习困难,不论是外界的还是心理的。
歌唱者在演唱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对声音进行抑制的现象,这是演唱者为了掩饰其紧张的心理所表现出来的,也是一种情感的表达,这种表现是对自己演唱行为产生不满或者不肯定的紧张。歌唱者的紧张心理会在唱歌过程中使嗓音通道紧张、僵硬,进而无法正常发声。声音训练的时候应该排除各种干扰和发展发声肌系的正确防调,在唱歌过程中学生的很多发声缺陷都是因为不足和通道的干扰导致的,主要体现在气息不足、带气的音(气音)、破音、蛮力或拉紧的声音、音不准、鼻音、缺乏共鸣、缺乏泛音(白声)、抖音、喉音、虚弱的声音和夸张的吐字等方面。在学生发声训练过程中要纠正学生的这些不足,将学生的声音调整到一种自然状态中。当没有这种紧张心理存在时,学生便可以唱出悦耳的歌曲了。在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去面对这些干扰,正确矫正软弱的肌肉和放松紧张的肌肉,正确的呼吸动作能有效缓解学生的紧张心理,它是根据发声器官,进行发声。呼吸是有效纠正局部紧张和改正错误的肌肉状态的有效方法。例如在紧张的时候,进行5~8分钟的深呼吸来调整自己的紧张心理,当发声器官收紧时候,放下下颚抬起胸部等都是有效的解除方式。
在声乐教学中,学生一般都是在琴房上课,学生的学习空间小,和歌唱表演场所相比显得地方很狭小,这种反差会使的学生在歌唱表演的时候产生心理障碍,而怯场是学生在大型演唱中的典型心理活动表现。所以,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对学生表演场地的训练,让学生能适应各种场地表演。对学生场地歌唱的训练,首先能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表演的场地,适应大场合表演,感受音响的影响力;其次是这样的大场地训练学生,能使学生从心理上接受较大的表演空间和复杂的表演环境,能有效克服歌唱表演过程中的很多不利因素,学生从心理上适应这种环境。就好像鲁迅在嘈杂的大街上看书一样,训练有素的心理状态就和没有干扰是一样的。
总而言之,在声乐教学中,心理活动的变化对于教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整个教学活动中都有所体现。在教学中,教师要及时调整学生的学习情绪,让学生向着积极的方向发展,这对于提升教学质量也有很大的益处。所以,声乐教师要认识到学生心理活动对教学质量的影响,在教学活动中,采用有效的手段对学生的心理活动进行积极的调整,有效提高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进而实现声乐教学的教学目标。
[1]沈金华、宗莉加.声乐表演中的不良心理素质成因及矫正[J].西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02):17-19
[2]贺星.声乐教学中的心理调适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7.(09):86-88
[3]付莉.声乐教学中的学生歌唱心理探讨[J].艺术科技.2015.(05):43-45
[4]苗刚.试谈学生歌唱心理的阶段性表现与解决之道[J].音乐大观.2014.(08):74-76
[5]廖凌.影响良好歌唱心理的因素分析[J].黄河之声.2012.(16):154-156
[6]张辽艳.如何培养正确的歌唱心理[J].艺海.2011.(02):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