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课时,当你坐到学生中去,你会有很多新的发现。
坐到学生的椅子上
坐到学生的椅子上,你会发现整节课笔直端坐是不合情理的。原因很简单,会累。既然有椅子靠背,不妨让学生去靠靠,身体放松,思维恐怕才会更加活跃。想到自己上一年级的时候,班上有个男同学被视为全班的榜样,理由就是他坐得很端正。我好羡慕他,于是强迫自己端坐,可是我真的没办法做到像他那样一动不动。要好的我每堂课都模仿他的坐姿,因为他坐在最后一排,向榜样致敬的唯一结果就是第一排的我养成了回头的习惯。又想到有一回听梅子涵老师的课,他走到学生座位边上,让学生起身,自己坐到学生的座位上,变换了几种不同的坐姿后跟学生们说:“别抱着胳膊坐端正了,怎么舒服怎么坐。”结果学生们僵直的脊背放松了,自然了,放松下来的坐姿各个不同,却也个个顺眼。“舒服”这个词真好,光让老师看着舒服还不行,学生得坐着舒服。学生和老师的身心都舒服了,课就舒服了。
坐到小组里参加讨论
小组讨论的场景,在当下的语文课堂已经成为常见的风景。
很多时候,到了小组讨论时,有些听课者会下位遛遛,到这组听听,到那组听听。可是,我更愿意选择和一组学生坐在一起,全程参与他们的小组活动。
有一次,听一位老师上《秦兵马俑》,小组合作的任务是:“谈谈秦兵马俑的几种类型和你喜欢哪一种,先读一读,再说说为什么。”
明显是训练有素的班级,组长组织大家轮流发言。最后轮到一个男生,他懒洋洋地挠着头说:“我最喜欢……呃……就弓弩手吧!”他潦草地读起来:“弓弩手个个张弓搭箭……”读完照例要说自己喜欢的理由,他又挠了挠头,脸上浮现出诡异的笑容,沉默不语,却分明有很多潜台词的样子。看着我这个新组员好奇的模样,其他组员忍不住揭秘:“他肯定是因为这一段最短!你不知道,他最‘懒了!”他略带窘态地呵呵笑了起来。我也不禁笑了。亲爱的老师啊,不坐在学生当中,你是永远猜不到学生会有如是“爱的理由”的。坐在学生中,我常常怀疑,我们对学生究竟了解多少?就这个话题而言,我也不赞成问学生喜欢哪一种兵马俑——他就是不喜欢,一种也不喜欢,难道不可以吗?
一节三年级语文课,也是小组合作,讨论的问题是:“为什么说五月‘是槐乡孩子的季节?”可怜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被这个问题“谋杀”了。难怪有人感叹,语文课常常把一头活蹦乱跳的小猪,变成了由“猪头”“猪蹄”“猪身子”“猪尾巴”几个要点凑起来的死猪。可怜充满感性灵气的三年级小朋友,为了解决老师交给的问题,开始忙着在字里行间寻找答案。“某某,你负责在第三段找!”“某某,你负责第五段!”“某某,你怎么找到别人那段话里去了!”组长很权威地指挥着,同学们埋首苦干着,仿佛面前摊开的是一片待收割的文字麦场。没有一个人偷懒,没有一个人懈怠,更没有一个声音反问:“这个问题为什么要问啊?天天这样在课文里找答案好无趣啊!”
坐在他们中间,你能清楚看到他们的眼睛,很遗憾,现在你发现那里没有喜悦闪烁。他们不是在阅读,而是在做题。做一道很严肃同时很乏味的问答题。语文课,学生不该有这样的表情。可是,你不坐在他们中间,你就不能看到他们的眼神。
坐在“请你坐下去”的地方
这是教学《珍珠鸟》一课,课文的主题是“信赖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课堂上,老师请学生给文中插图(小鸟停在作者的肩头睡着了)取个名字。《鸟与人》《美好的境界》《信赖》……课堂上交流气氛不可谓不热烈,我身边的小男生也跃跃欲试。终于有机会发言了,他站起来大声说:“我觉得地球上的生灵之间优胜劣汰、互相残杀,……”情绪有些小激动的他顿了一顿,喘了口气。也许觉得“优胜劣汰”这样的回答离自己的期待太远,或者考虑到下课铃就快打响,总之,此时此刻教师不愿作丝毫停留,还没等他说下去,老师就皱起眉头打断道:“请你坐下去,我们听听别人取的是什么名字。”那名小男生只好迟疑地、闷闷地坐了下去。
眼瞅着身边这个饱鼓鼓的“小皮球”一点点瘪下去,心里很是不忍。同时又十分好奇他尚未问世就夭折腹中的个人见解,于是,我悄悄凑近他耳朵问:“把你取的名字给我看看。”只见在他书上插图边写着《世间生灵的友谊》,题目取得很不错嘛!这让我更加好奇,他刚刚到底想要说什么?
不一会儿,下了课,“你刚才想说什么的?能说给我听听吗?”我饶有兴致地问他。在我恳切的鼓励眼神里,这名男生眨着大眼睛,认真地说:“我是想说地球上生物圈本来是很残酷的,总是互相厮杀,人和动物很难建立友谊。而在课文中,作者与小珍珠鸟互相信任,产生了友谊的奇迹。所以,我想给这幅画取个题目叫《世间生灵的友谊》。”噢,原来如此!可惜,一句草率的“请你坐下去”,掐灭了学生灵动独特的思维与抒发内心的欲望。
和学生比肩而坐,这才发现老师的位置确实“高高在上”——可以指定你发言或者闭嘴,可以选择侧耳倾听或者转过身去——而很多时候,正因为自己站得“高”,一不小心就离学生“远”了,这就造成我们总是“看不清”,也“听不真切”,往往错过了与学生真实敞亮对话的良机。这时,那些被委婉或生硬地要求“坐下去”的学生,身形无端地矮塌了,嘴巴委屈地闭上了,一个个神秘却丰富的内心宝藏之门也訇然闭合。
到学生身边坐一坐吧,对一个总是站在讲台上的教师来讲,这是很有好处的事情,你会豁然发现,有那么多的“原来如此”……
(黄雅芸,南京市语文学科带头人,南京市玄武区教师发展中心小语研训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