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丽华
著名剧作家曹禺曾说过:“演课本剧,可以启发学生潜在的智力,使学生对听课、读书产生兴趣,从而引起学生想读其他的文学书籍。”三年级的语文教材中有多篇故事性很强的童话、寓言、名人故事,主题拓展阅读中也有类似的文章。三年级的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增强,大都好动好表现,愿意尝试新的学习方式。因此,我把“课本剧表演”引进阅读教学中,在实践中边尝试边总结,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 准备道具,培养学生想象动手的能力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本剧是根据课文内容,组织学生编排的角色表演,课本剧因文设计,精心安排,可引起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哪吒闹海》是三上教材中的一篇课文。课前,我告诉学生们,明天的语文课要演课本剧,他们听了都很期待,因为他们见过学校阅读节上的课本剧表演。接着,我给同学们分了组,布置他们合作准备表演所用的道具、服装、头饰等。第二天上课前,同学们带来了许多道具:有的用塑料管子卷曲成了“乾坤圈”,缠上了金丝带,真是又轻又圆;有的用红带子、用几条红领巾系在一起做成了“混天绫”;还有的甚至带来了红毛线绕在硬纸板上;纸做的“斧头”,涂上了黑色;用纸撕、剪、画、贴,做成了东海龙王的胡须和头上戴的龙王帽。真的很有创意!可以想见,为了制作每一样道具、头饰、服饰,学生们不知读了多少遍课文,看了多少遍插图。课本剧表演,激发的是每一个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 创编课本剧,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记忆
《哪吒闹海》课后练习4这样要求:“练习讲一讲‘哪吒闹海的故事,看谁讲得最生动。”要完成这项练习,必须对故事的内容很熟悉,才能记住课文中的“三闹”:一闹摇晃水晶宫;二闹打死夜叉;三闹打败三太子。这“三闹”里有动作,有语言,还有情境。如果能以课本剧的形式再现,就能加深同学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记忆了。所以,首先必须把课文改编成课本剧。
作为一个课本剧剧本,必须要有时间、地点、人物、幕数安排等。但是,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从来没有读过课本剧,也没有创编过课本剧,所以要把课文改编成课本剧,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我的具体操作策略是“从扶到放”,扶着指导学生改编第一幕“一闹摇晃水晶宫”,先让同学们仔细阅读第1、2自然段,小组合作完成剧本。
哪吒闹海 (课本剧)
第一幕 一闹摇晃水晶宫
时间 一天早上。
地点 东海。
人物 哪吒、东海龙王、夜叉。
[幕启,旁白:东海龙王父子称霸一方,经常兴风作浪,害得人们不敢下海捕鱼。哪吒决心治一治他们,为老百姓出一口气。一天,哪吒带上他的两件法宝——混天绫和乾坤圈,来到大海边。
哪吒 哼!竟然在我们老百姓的地盘上胡作非为,看我怎么收拾你们!(他跳进大海,取下混天绫,在水里一摆。)
龙王 (正在喝酒,欣赏)咦?到底是怎么回事?谁有这么大的胆子,敢在我头上撒野?自从上次孙猴子来水晶宫闹事之后,还没有谁敢再来呢。(发抖,害怕)到……到底是谁呢?(顿了顿)来人,夜叉,你上去查看一下!
夜叉 是,龙王!(带上黑斧头跳出海面)
同学们在认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小组合作把课文第1、2自然段改编成第一幕的剧本,这个改编的过程,其实是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对课文内容的再次梳理、理解和记忆。学生的阅读自然而然就会关注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情,所用的道具等,就像在脑中放了一遍电影,这是一种语言的再创作。接着,由扶到放,学生再次合作完成第二幕、第三幕的改编。在改编的过程中,同学们的阅读是专注的自我建构,教师不断作出问题提示,给同学们提供阅读支架,改编的剧本就是同学们对文本的理解和记忆。
三、 排演课本剧,提高学生合作、表达的能力
课本剧的排演是非常重要的环节,肩负着提高学生合作、表达能力的重任,决定着课本剧表演的成败。以《小稻秧脱险记》为例,面对已经改编好的剧本,我指导学生分四步完成了第二幕剧本的排演。
第二幕 杂草和小稻秧抢营养
时 间 春天的早上。
地 点 大田。
人 物 3棵小稻秧,4棵杂草
[幕启,(画面出现:蓝天白云,大田画面由远拉到近。)《在希望的田野上》音乐声起,3棵小稻秧排着整齐的队伍,唱着歌上场。
小稻秧 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你为什么这么高兴啊?我们是小稻秧,就要去大田,在大田努力长,多打粮食报祖国,多打粮食报祖国!(众小稻秧刚刚站定,4棵杂草冲上台,把小稻秧围起来。)
杂草甲 (双手叉腰)你们是谁啊?怎么跑到我们的地盘上?
众杂草 说!
众小稻秧 我们是小稻秧,这里明明是我们的新家大田,怎么成了你们的地盘?对了,你们又是谁啊?
众杂草 我们是杂草,我们是杂草,长得快长得快,大田里面营养多,大田里面营养多,我们要吃我们要吃!(边说边往小稻秧身边挤,用手抓小稻秧)
小稻秧甲 (害怕)哎,你们想干什么?!
众杂草 哈哈!我们要长大,我们需要营养!快!快!快把营养交出来!
小稻秧乙 (声音微弱)唉,等等!我们今天刚到大田,刚住下来,正需要营养补充体力,我们把营养都给你们,我们怎么办呢!
杂草甲 (蛮不讲理)弟兄们,别跟他们废话!上!
众杂草 我们要抢营养,我们要抢营养!快把营养交出来!快把营养交出来!哈哈哈!(在众杂草的欺负下,小稻秧纷纷倒地,喘气)
首先,教师亲自示范与指导。在这幕剧中,最关键、最难的是要演出杂草们气势汹汹、蛮不讲理的语气和动作。我请三个同学扮小稻秧,四个同学扮杂草。看着PPT上的剧本,我和其他同学担任临时导演,指导讲台前的学生们排演。但是,“演员们”的动作有些僵硬,表情不太自然,语气也没有到位。于是,我抓住时机示范给学生看:杂草甲,双手叉腰,摆出一副气势汹汹的样子,声音凶狠地朝着小稻秧们大声嚷叫:“你们是谁啊?怎么跑到我们的地盘上?”在我夸张的动作和声音的渲染下,同学们一下子找到了感觉,接着就越演越到位,拿捏得恰到好处。台下的导演兼观众们看得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接着,合理分组,选出组长。由于幕次的不同,需要出场的人物也各不相同。这项工作,主要由小组长来组织、协调。所以,排演组需要选出一个组织能力、协调能力都比较强的学生担任组长。一般而言,我会尊重小组成员的意见,请小组成员一起推选。
第三步,根据特长,演员分工。组长准确拿捏剧中人物的性格,根据组员的特长组织协调、合理分工,有时候还要发挥礼让精神,才能让每一个小组成员都能欣然接受,认真演好。在《小稻秧脱险记》第二幕中,有两组同学都想扮演杂草和小稻秧,没人愿意扮演云朵,因为大家都感觉白云没什么戏份,不受人关注。后来,等交流表演时,我发现有两组的问题早已化解。原来,一个组的组长分工时,以身作则,主动饰演白云;另一组则开会商量,每个人试演小稻秧和杂草的台词,演得不好就扮演白云,这叫“择优录取”。同学们总有自己的办法进行分工,无论课本剧中的人物形象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大家都乐意去扮演;无论是主角还是配角,学生都能认真对待。根据特长分工,是学生们都认可的一条准则。
第四步,演练结合,分层推进。排演之后,就是全班交流表演,选择排演第一幕的小组先交流,师生点评。接着是选择排演第二幕的小组,最后是第三幕的。师生点评后,根据刚才的建议再次排演。演练结合,分层推进,这样反复排练的过程,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合作表达的能力。同时,学生用自己的“心”与人物交流,更全面深入地理解人物、理解作品。最后,再次完整呈现每一幕。
总之,课本剧的排演过程是一个充满了新奇、智慧、刺激、挑战的创造之旅,需要学生积极主动地创造,对课文内容进行再现和加工,从而提高自己的合作表达能力。
四、 续编课本剧,发挥学生的想象创造能力
在排演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课文内容进行适当地补白、想象、创造。其实,有些课文的结尾意犹未尽,是进行续编的好素材。如三下教材《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课后练习第4题:“沙漠旅行结束了,小骆驼又见到了那匹小红马,他们会怎么说,怎么做?”教师就可以要求学生进行故事续编。为了帮助学生再现当时的场景,我请同桌自由表演接下来发生的事情。通过表演,同学们想象到小红马和小骆驼见面后的语言,动作,随着进入沙漠,小红马遇到诸多不适应,甚至遇到风沙时的危险。每每这时,小骆驼便穿插着展示自己的独特之处,非常直观形象。采用课本剧表演的形式来续编故事,更能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较之以往的口头续编,学生创作的故事更生动,更具体。因为之前的课本剧表演,有效地化解了续编的难度。
五、 跨学科整合,展示课本剧表演的综合能力
课本剧以其生动的艺术表演形式陶冶着同学们的情操,促使学生们去感悟真善美,抨击假恶丑。由此,他们充分感受到了语文阅读的魅力。经常引导同学们结合课文进行课本剧的改编、排演,学生们能够自觉地去阅读文本,提升文化底蕴和审美情趣,这是课本剧最大的魅力之所在,也是让学生们爱上阅读的最好方式。因此,每学期的阅读节中,学校组织各年级进行课本剧汇报表演,来展示学生们的综合能力。上个学期,我们三年级汇报表演的课本剧是神话故事《嫦娥奔月》,第一次实现了跨学科的整合:参加课本剧指导的老师有美术、音乐、语文学科。美术老师组织同学们自制道具:用废旧报纸剪贴成褂子,碎布缝制成头饰,硬板纸制成弓箭、拐杖,鞋盒做成藏宝盒……音乐老师指导同学们做动作、走台,语文老师指导同学们学台词……最后,我们的课本剧表演获得了全校师生的好评。从那之后,同学们对中国神话故事产生了更为浓厚的阅读兴趣。
[作者单位:常州市西林实验学校(小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