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钧保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培养学生积累知识的能力,还要训练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知识的积累和运用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而作文训练就是知识积累和运用的高度体现。
其实无论对于老师还是学生,一提到作文都有些犯难,毕竟将书本所学的知识和来自生活经验和灵感的丰富内容转化成文从字顺、文采飞扬、内涵丰富、结构完整的文章确实是不容易的。要做到这些确实需要下一番功夫,因为作文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循序渐进的过程。相应的教师批改作文也要与学生成长的过程相一致。
长期以来,很多教师对待作文都遵从“教师指导—学生写作—教师批改—教师讲评”这一模式,学生写作文不够上心,教师批改作文也累。批改一次作文,教师少则一星期,多则半月,累得够呛,而学生只关注教师打的成绩与评语,他们也很少与他人讨论写作过程,分享得失感受。此外,有些语文教师在学生刚上初一批改作文时就从内容、结构、修辞、线索、文采、创意、内涵、情感等多方面纵深地展开,结果是学生往往抓了这头忘了那头,总是不能多面兼顾,所以无论写多少作文,批改下来,学生却没有一点成就感,相反,学生对于写作的挫败感越来越强烈,直到失去写作的兴趣。以致于教师再怎么批改也起不到多大的促进作用,因为学生一旦失去兴趣,没有了内在推动力,就如同人没有了灵魂,你再怎么包装,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作文教学要有针对性,要遵循学生写作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地展开。我认为我们在作文教学中要抓住以下几点:
一、让学生写表达真情实感的作文
摆脱唯利是图的纵容,摆脱唯分数是图的束缚,摆脱舍本逐末,急功近利的错误做法,让学生不仅心动,还要笔动,同时化为写作的实际行动,追求表达自己有话可说的作文。
二、重视形式多样的素材积累
素材积累是写好作文的重要基础,积累素材的方法其实很多,可以是摘抄,可以是剪贴,可以是偶然的灵感和顿悟,也可以是媒体记录。我在初一的第一堂作文课上就告诉学生,所谓“磨刀一节课,积累在长期”。当然,作文前还要将这些素材与课前活动联系起来,可以设置一个星期或一个月的短期专题来展示和整理,如,身边的人和身边的事、媒体动态、我的灵感等。这些活动都是需要学生长期积累和实践才能完成的,也能够为课堂作文教学添加丰富多彩的内容。
三、作文教学上除了教方法,还要注重学生思维的综合训练
举一个案例:如,培养学生对材料作文的多样化思维的作文课教学中,我先设计一个话题:0是什么?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有学生回答,0是东方喷薄而出的朝阳,燃烧着青春的激情,放射出璀璨的光华,给人类带来理想,带来希望;也有学生回答,0是春夏秋冬,周而复始,过了山花烂漫、莺歌燕舞的春就是夏;过了酷热难耐、草木旺盛的夏就是秋;过了硕果累累、稻谷飘香的秋就是冬;过了寒风刺骨、雪花飞舞的冬又是春,周而复始,形成多姿多彩的四季人生。可以说学生的思路非常活跃,教师的设计从横向和纵向给学生下一步的材料作文做了铺垫和充分的思维准备,然后再出示作文材料,加以材料作文写法的简单讲解,学生就基本能把握住材料作文的注意点了。这样的课堂老师轻松,学生也乐意,不仅避免了作文课无所适从的结果,同时也使课堂充满了趣味,何乐而不为呢?
四、小组合作,共享资源,互补得失
在布置作文题目后,先要求学生不要急于写作,而是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分析讨论题目中所包含的内容。看看题目的内涵和外延,结合自己积累的素材进行材料筛选,然后再动笔写作。这样的前期准备,可以让学生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在完成作文后,要求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认真品读,并作简要评价,再精读其他同学的作品。在集体评析时,每位作者先发表对自己文章的看法,然后小组讨论,形成一致意见。这种评改既促进了学生对自己文章的深入反思,同时也提高了对他人作品的鉴赏能力,即批评与自我批评。
五、批改作文的要求从简到难、从少到多,不求全责备
对于作文批改要注重每次训练的针对性,每次提出一个新要求,从字数—语言—结构—段落—详略—表达—修辞—文采—情感—内涵等多方面由浅入深地慢慢引导,针对不同阶段提出不同要求,要求一次比一次高,一次比一次多,指导学生都能熟练地按照提出的要求作文,教师在批改的时候也可以从一个小要求到两个小要求,再到多个要求,到综合要求的循序渐进的有针对性地评价,在每次小要求范围内,学生做好了,就给予积极的鼓励和评价,学生在习作中每一次都小有收获,精神上得到了极大的满足。老师批改有了针对性,还大大减轻了负担。这样学生经过渐进式的锻炼,学生的写作水平就逐渐提高了。
在作文教学实践中,我们注重练习和评价方法的多样性、灵活性。正所谓“授人以鱼,可供一餐;授人以渔,可供一生。”这样通过循序渐进的指导,学生就能更好地写出展示自我风采的作文,作文教学也才能更彰显生机活力。
参考文献:
[1]朱月凤.在作文中展现自我风采[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7(23).
[2]田丽敏.浅谈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技巧[J].读书文摘,20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