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教学方式有效性的思考

2016-12-01 09:47吴加火
新课程·中学 2016年9期
关键词:问题式探究式传统教学

吴加火

摘 要:《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探究式教学,是指引导学生针对一个问题,自己探究和学习。包括:观察和剖析数学现象,提出数学问题,猜想数学一般性结论和规律,并给出逻辑严密的证明。”因此,探究性教学方式在课堂上的运用值得研究。

关键词:问题式;探究式;传统教学

探究式教学法是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构建知识网络的教学模式。主动学习并不是各自学各自的,要引导学生激发数学兴趣,使每位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思考学习,加强学生间的合作交流能力。

探究式教学,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实施起来并不顺利。上课前,老师满怀学生自主探究的理想,为了让学生能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努力地创设生活化的数学情境,安排学生进行分组探究和讨论。可十几分钟后,学生进行了各种尝试还是错误百出,摸不出头绪,说不出所以然,这个时候最急的就是老师了,巴不得能无线传输,将正确的答案传输给学生,只好立刻终止了学生的活动。

课后,该位老师就本堂教学进行反思,自主探究讨论课如果这样上是不成功的。根本原因在于自己成了课堂主体,不断地讲。学生在课堂讨论中出现这样的尴尬,肯定跟自己课前的预想有着很大的出入,无法按时完成教学目标。拖累了教学进度,还不如老师讲,学生听。

于是得出结论:问题式自主探究教学并不适合我们的学生,以后还得采用传统教学模式,这样教学实施起来会更加自如、简单,也没有那么多的意外。

这些理由足以说明自主探究学习实施很艰难!于是传统教学法即传授学习就普遍存在,使得老师热衷于自己讲解,生怕学生听不懂,唯恐自己讲得不够细致,可对于学生来说,这么大的外来知识量,没有切身体会的探索过程,要完全消化吸收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如何让这些形形色色的学生听懂、理解以数学,领悟数学学科的思想、方法和技能呢?“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还是应该要老师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带动学生学习,理顺知识的来龙去脉,明确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这需要老师运用自己的智慧正确处理好传统教学理论与实施新课程所存在的矛盾关系。

我们教育的对象是自然人,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因此,人是整个教育的实施对象,教育的最终结果应该是让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获得独立,我们的教学应注重引导学生的发展。但生活现象是传授学习的方式,成了学习生活的全部,探究式教学却寸步难行,面临的实际问题不解决,教学改革依然是一句空话,应该运用老师的智慧将传授学习与自主探究学习加以融合。

传统教育是“只能正确”的教学,对错误不能包容的教育,这样的教育让学生在失误面前获得的只有紧张和羞愧,却不是理性的分析与反思。失败是成功之母,是让学生掌握、获得真理的重要途径。在懂得思考的人眼里,错误和成功的作用一样重要。

自主探究式学习确实是很花时间,肯定会影响教学的进度。教师可以采取这样的做法,比如,每学期初的几周时间可以规划一些进度,进行必要的探究能力的培养。当学生获得学习能力,学习的效率一定会得到很大的提高,教学进度问题也就不再是问题了。但要把握教学目标的尺度,不能太高,否则很难实现。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习爱好”。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也说过:“促进学习最好的方法是激发学生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强烈的学习欲望,可以使学生形成牢固的记忆力、敏锐的思考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兴趣是探求熟悉事物、获得真理的推动力。

数学是科学性、严谨性非常强的一门学科,要让学生探究式地学习数学知识,重要的是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学科魅力,那么怎样做才能让学生获得想学的激情,促进自主学习呢?

1.穿插数学史,从历史中激发学生对数学的爱好

有些刚进入高中的学生无法适应高中数学的难度,几次考试后,成绩出现了两极分化,部分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便对数学失去了信心。《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数学探究、数学建模、数学文化应贯穿于整个高中数学课程中,还强调:“数学课程应适当反映数学的历史、应用和发展趋势,数学对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数学对社会的需求,社会发展对数学发展的推动作用,数学科学的思想体系,数学的美学价值,数学家的创新精神。数学课程应帮助学生了解数学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作用,逐步形成正确的数学观”。

2.明白知识就在身边,从生活中激发学生对数学的爱好

现实生活中充满了数学问题,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要让学生学习数学,可以以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作为出发点。运用书本中的例子加工成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合理问题情境,把实际问题抽象成可以让学生感兴趣的数学问题,只要激发学生的热情,就会增加学生的学习愿望,就会主动地探寻智慧的大门。

3.在活动中总结规律,从活动中激发学生对数学的爱好

开展数学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对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爱好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案例:正余弦定理在测量距离问题、高度问题、角度问题、计算面积问题、航海问题、物理问题等有着广泛的运用。有了前几节课的基础,在应用举例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走出教室,亲自体会运用知识解决距离问题、高度问题、角度问题。

4.融洽师生感情,促进学习的爱好

古人云:“亲其师而信其道。”良好的师生关系能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情绪面对学习,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让教学活动大幅度提高效率,将“讲授者”变为“引导者”;将“指导者”变为“合作者”。教师主动走到学生中间,在活动中可以有效地起到激励、榜样、示范和互动的作用,引导学生迸发智慧的火花,享受快乐课堂。

参考文献:

[1]李涛.“问题导学,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探析[J].山东教育,2002(17),13-15.

[2]祝庆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策略[J].新课程,2012(1):57-60.

[3]郑翠艳.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J].新课程学习(上),2013(6):21-23.

[4]王光明.数学教学效率论[M].天津:新蕾出版社,2006.

[5]计正荣.创设有效数学课堂情境的实践与思想[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0(2):42.

[6]章建跃.中学数学课改的十个论题(续)[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10(5):2-5.

猜你喜欢
问题式探究式传统教学
浅议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慕课结合传统教学对高校教学模式改革的研究
浅析高中化学教学中探究式教学的实施策略
“问题式”教学法在生物课堂中的实施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