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信息技术与中学数学教学的融合

2016-12-01 09:29凌菲
新课程·中旬 2016年9期
关键词:中学数学建构创设

凌菲

数学是一门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具有高度抽象、逻辑严密和广泛应用的特点。过去的教学手段十分单调,黑板加粉笔,尺规和量角器,偶尔用上教学模型,因此数学课堂教学没有其他学科形象、生动、具体,学生普遍感觉比较枯燥无味、难学,直接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效果。随着教育信息化改革的推进,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融合将给中学数学教学的改革带来勃勃生机。

一、营建信息化的学习环境与氛围

中学数学教学相当讲究氛围。专心致志、积极思考的课堂气氛是教师深切希望达到的。教师要求学生在上课时要既思维活跃又严肃沉稳,既富于创造性又认真踏实。而信息技术的优点就是能使教学环境美化、丰富、形象。在设计教学时就要考虑因素与媒体信息的融合,运用多媒体课件、微课、几何画板等资源创设具有感染性的情境引入问题、宣饰氛围,使学生把注意力投向其中,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二、创设问题情境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强调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的创设问题。传统教学环境下,教师创设情境受条件和手段限制,比较单调,效果不佳。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另一方面,通过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渐进式地深入思考,理解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找到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帮助学生完成意义建构。

三、化解疑点,突破难点

课堂教学的意义在于解惑,即解决问题。数学学科因其高度抽象和逻辑严密的特性,使得不少学生认为数学枯燥难学。对于抽象的知识,教师单纯通过语言讲解很难把它具体化、生动化、简单化。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可以把学生没有见过、难以想象的事物以图片的形式呈现,消除学生的理解障碍;也可利用几何画板软件或flash动画技术将抽象的变化过程变得形象、生动,加深学生对概念和性质的理解。如二次函数的动点问题是个难点,课堂教学应用动画模拟,把抽象的变成可视的、形象生动的,帮助学生理解;还可利用微课集中精力破其一点,让学生反复观看,直到彻底弄懂。学生不再被动地听,而是亲身体验、思考、探究,疑点和难点被逐个突破,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发展和提高。

四、及时反馈,科学评价

利用信息平台的强大通讯功能可以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有利于开展学习探究。利用信息技术的数据挖掘和数据分析功能,方便参与者及时得到信息反馈,增强了学习的时效性和教学的针对性。利用信息平台的实时评价功能,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即时评价和综合评价,并保存为学生的电子成长档案,弥补了传统以分数为唯一的单一终结性评价的不足。

五、融合的要求

1.以学生为中心

信息技术与中学数学教学的融合设计强调要以学生为中心,即以学生的“学”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贴近学生实际,服务于学生的发展。不能偏重技术的炫丽,为融合而融合;更不能穿新鞋走老路,用现代技术满堂灌。

2.要符合数学学科特点

数学被称作思维的体操。它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和思维能力。所以教师在进行融合设计时,要从学科特点出发,不滥用技术,选择恰当的技术和媒体,进行科学合理的融合,通过情境化、问题化、探究化和建构化,将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形象而生动地展示出来,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要与传统教学优势互补

从具体内容出发,不滥用融合。不能因为信息技术而忽视了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的直接互动和情感交流。用语言能简单描述清楚的,就不必花费大量精力去设计融合。例如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一句话就能讲清楚,就无需用信息技术。能让学生亲身观察体验的,就不必用多媒体虚拟替代。例如相交线,让学生带一把剪刀就好,无需用课件演示交线夹角的变化。能用真实教具演示清楚的就不必用动画模拟。例如计算圆锥侧面面积,让学生用纸做一个圆锥,就无需用动画模拟展开的过程。融合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且需花费更多的精力。所以,融合要讲究效率和效果,要与传统教学优势互补。

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是信息时代教学改革的方向。对数学教师而言,技术与数学的融合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我们首先要有融合的勇气和意识,其次要掌握融合的理念和技术,最后还要不断实践和反思,努力实现恰到好处、运用自如地使用信息技术。

参考文献:

[1]秦伟.浅谈信息技术与中学数学教学整合的实践与反思[J].理科考试研究(初中版),2015,22(12).

[2]郑秋萍.浅谈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J].中学时代,2013(21).

猜你喜欢
中学数学建构创设
《上海中学数学》2022年征订启示
《上海中学数学》2022年征订启示
《上海中学数学》2022年征订启示
《上海中学数学》2022年征订启示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建构游戏玩不够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