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秀颜
生成性教学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教学方式,它真正立足学生的终身发展,它不仅要求教师要有精心的预设,更要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关注学生成长中的问题与困惑,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双边、多边的交流互动,使学生的认识和见解不断完善、不断提升,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出来,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整个课堂就充满生机和活力。
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更好地实施生成性教学呢?
一、创设情境,引导生成
在教学中,教师通过联系学生实际,创设情境,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便于学生合作交流,从而形成新观点、新想法。
在讲“责任的代价与回报”时,出示一个生活化的事例,并提出问题:(1)小青承担这个责任付出了什么?可能得到哪些回报?(2)你认为,小青这样做值得吗?为什么?
前面进展得很顺利,当讨论到“小青这样做值得吗”时,我本以为学生会按照书中的思路表达,即使有不同的看法也只是个别同学,可是意外发生了,学生纷纷发表意见:小青这样做不值得,初三学习任务如此繁重,应该以学业为主,担任舞蹈队队长花费如此多的精力,对中考毫无意义!即使舞蹈队的工作干得再出色,中考成绩不理想,考不到理想的高中,一生的前途可能就毁了!不少学生跟着点头表示同意……于是教师引导学生:初三以学业为主是很正确的,但中考是成才的唯一途径吗?这一问题一抛出,学生立刻又炸了锅。我又提出问题:如果小青拒绝,学校舞蹈队工作因此受到影响怎么办?小青承担了舞蹈队队长的责任,除了可能影响到学习成绩,她会有哪些收获?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来说,什么才是最重要的?通过学生的讨论、交流,将学生思维纵向发展,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中有许多责任可能并不是我们愿意承担的,但我们依然应该无怨无悔地担在肩头,而正是因为有许许多多这样的人,才让我们的生活更加温暖、更加充满希望。我并没有把这些观点强加给学生,而是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其实生活中注定会有三种人:一种是只承担自己的责任,一种是不仅认识到自己的责任,还能承担其他必须的责任,还有一种就是默默奉献的人,就看我们自己的选择。通过师生共同的讨论、交流,学生感到了教师并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在充分尊重自己的想法的基础上,形成新的正确的认识,从而使学生不断产生思考和创新的愿望,使创造的激情充满每个人的心灵。课堂不再是一成不变、按部就班的,它因为教学情境的创设而变得灵动。
二、关注学生,促进生成
学生都是有思想有个性的生命体,他们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维、灵感参与课堂教学中,由于智力水平、生活经验、思维方法和认知角度的差异,难免会出现分歧和争议。在学生出现分歧和争议时教师如果能够注意倾听,尊重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想法,就能抓住有利时机启发、引导学生质疑、交流,促进学生生成新的知识和经验。
记得在一次思想品德课上,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理想和追求是什么?有的说当一个科学家,有的说当个工人……可谓是五花八门。某班有个男同学说:“我的理想是将来成为亿万富翁。”同学们都笑了,有的赞同,有的反对。面对他这样的回答,我也有点措手不及。但我没有立即反驳他,而是因势利导。成为亿万富翁这也是很高的追求,普通人也很难达到。老师也希望自己有钱,生活更好些,我想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想法,这很正常。特别是在今天,金钱显得尤为重要。正像有句话说的: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那么钱从哪里来呢?只能靠我们的能力来获得。能力才是一个人终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而人的能力只能靠自己的不断实践和努力学习才能获得。人只有靠这种能力才能生存发展。而今我们的学生恰恰缺乏这种能力。我们必须让学生明白:当今决定自己命运的是你创造财富的能力。如,中国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世界巨富比尔盖茨等,他们都是靠头脑即知识能力成为巨富的。我们只有通过正当、诚实、合法的劳动来赚钱,否则就会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成为历史的罪人。这样不仅澄清了学生模糊的认识,而且也使学生认识到光有理想是不够的,还需要付诸勤奋与努力。
由此,当学生出现模糊不清的认识甚至是错误时,教师不要急于否定,更不要一棍子把学生打死,那样只能使课堂越来越多地成为教师的一言堂,也会浇灭学生创新的火花,将学生心中那颗积极向上的种子扼杀,使课堂陷入恶性循环。相反,当学生的思维被点燃,各种思想和意见涌现出来时,教师通过引导、点拨或师生间的相互启迪,澄清学生的错误认识,将学生逐渐带入预定的轨道,真正达到育人的目的。允许学生出错是教师对学生的真正尊重和爱护,也只有在这种尊重和爱护中,学生的创造潜能才能被不断激发出来,在错误的不断更正中,完成对自己原有知识和能力的超越,有效地促进课堂的生成。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教学技巧和艺术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所有的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的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化。”这就要求教师努力让课堂呈现出精彩的生成,也让课堂因生成而精彩!
参考文献:
[1]马喜宁.初中思想品德课生成教学探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2]孟海燕.谈初中思想品德课生成性教学的实施策略[J].新课程学习:上,2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