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方
摘要: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校本课程建设中,我校以传统武术中的梅花拳作为切入点,使其成为学校的一项特色课程。经过几年的努力,梅花拳校本课程已经得到全校师生的认同,成为学校的特色课程,改善了师生的生活方式,提升了学校的文化品质,促进了学校的内涵发展,激发了生命的智慧成长。
关键词:校本课堂;“武术梅花拳”;建构
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20-025-2一、溯源
为什么选择武术梅花拳作为学校的体育特色,我们是基于三个方面的思考。
(一)生发于学校文化之根
学校在推进课程能力建设的实践中,努力践行着“尚勇”文化(崇尚勇略)。始终把“做一个勇敢的孩子”作为教育核心,我们认为“勇”之于每个孩子是强身健体的勇猛,是克难致胜的勇略,是自律自省的勇气。人需要健壮的身体,更需要健康的精神;没有健康的精神,健壮的身体只不过是一副躯壳;没有健壮的身体,健康的精神将无安居之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武术项目能将健康的身体和勇敢的精神共同熔铸于人的“体魄”之中,它既是文化的传承,也是现代的追求,它是学校“尚勇”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载体。
(二)彰显武术校本课程之韵
武术不仅是一项运动项目,更是一项优秀民族传统体育。钓鱼台小学依据习武规则中“未学打,先练桩”之说,选择“武术梅花拳”作为校本课程。梅花拳的基本功主要包括拳法、腿法、腰法、步法等内容,其动作要求连贯、往返多变、起伏转折、快速敏捷,与武术技能一致相通;其动作特点,强调神形兼备、内外合一,手到眼到,心领意随,武术精髓一脉相承。
(三)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之力
校本课程开发的终极目标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我们之所以选择武术作为学校的校本课程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通过武术课程和武术活动,可以促进学生身体的全面发展,有助于文化学习的提高;通过武术训练,进行武德教育,促进学生良好品格的养成;通过武术训练使学生找到兴趣爱好,发展特长,一专多长;通过武术训练使学生建立自信,培养积极阳光的性格;通过校本课程实施,达到学生身心全面、协调发展的要求,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本领和意识。
二、行动
(一)营造“武惠童心”课程文化场
学校因地制宜,根据校园格局,营造武术文化氛围。学校设计了武术名人文化廊,武术文化墙,用剪影的形式勾勒出梅花桩操的基本动作,与学校的整体风格浑然一体;“武惠桩”的景点灵动独特,童趣盎然;操场上设置了“梅花桩”、“独木桥”等锻炼项目,配以相应的文字介绍,在学生进行武术锻炼的同时,增长武术知识,渲染校园的武术文化氛围,从环境建设中进一步凸显学校的武术特色。在这样的环境熏陶下,“武惠童心”课程文化场应运而生。
(二)构建“武惠童心”校本课程
打造校本课程品牌,建构“武惠童心”校本课程,以丰富多彩的校本实践精心呵护武术之花的生长,以生动高效的课程力量引领学生的主动、全面发展。
1.规划制定
2014年4月,我校面向南京市体育教师进行了特色大课间活动的展示。在活动后的点评中,专家指出:学校目前的体育活动特色已经形成,如何进一步推进“武术梅花拳”项目校本课程的实施,使其系统化、规范化,将特色活动打造成为学校特色文化,是钓鱼台小学要尽快思考和实施的问题。我们带着这样的期望和目标继续前行,体育组的老师们投入到“武惠童心”校本教材的研发中,结合学校实际,依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针对少年儿童的身心特点,开发了低、中、高三个年段的《武惠童心》校本教材,教材将武术基本功、基本套路、游戏等知识分解到每一个年段,并对每一水平段的学习目标、内容、评价标准等作了明确要求。在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的同时,有目的有计划地实施校本课程的教学内容。
2.内容选择
本着“武惠童心”的理念,学校精心选择了“武术梅花拳”课程内容。
一是自编梅花拳操,培养全体学生的武术兴趣。学校结合武术基本功法和套路的演练技巧,自编12节武术梅花桩操。在每天大课间时间,学生一边在梅花桩上练武,一边配合动作高声吟诵“梅花香自苦寒来”。既有单人练习,也有多人组合的演练,简捷易学,姿态舒展,刚柔相济,便于校园普及和推广,大大丰富了校园阳光体育活动内容,愉悦了学生身心、展示了学生风采,达到了强身健体的效果。
二是开发梅花桩趣味游戏,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学校的体育老师集思广益、潜心研发,利用梅花桩自创了“踏石过河”、“堆金字塔”、“翻烧饼”、“过城门”等100多个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强身健体、乐于习武。体育活动时间,学生们利用梅花桩或跳、或搬、或滚、或两两结伴、或三五成群展开游戏,发挥梅花桩益智益体的最大效能。
三是感受武术人文内涵,宣扬爱国主义民族气节。我们发动师生寻找历史中英雄人物故事,如:南宋抗金民族英雄岳飞,母亲在其背上刺字"精忠报国",使他铭刻在心,学文习武,文武兼备;津门大侠霍元甲不甘忍受侵略者欺凌和狂妄,挺身而出,大振了中华的国威等,这些人物故事将武术寓于深刻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无疑是激励学生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巨大动力。我们将这些英雄故事整理成读本,供学生阅读学习,向学生宣扬民族正义感和民族自豪感。
3.课堂实施
学校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在体育课中重点安排武术内容的练习,进行校本化实施(目前,学校以~六年级每周五节体育课,其中一节武术课)。要求在教学中做到严格按照校本教材《武惠童心》内容进行教学,及时发现问题并反馈修改。积极组织体育组教师开展组内听课、评课和对外展示、交流活动,不断探索武术教学内容和形式,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2014年12月12日,来自全省13个大市100余名体育教师齐聚南京市钓鱼台小学,参加江苏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培训的现场观摩活动。学校周雨萌和诸伟老师分别执教二年级《曲线跑》和五年级《武术基本动作组合——提膝转体接马步冲拳》。根据新课标的精神和不同年龄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充分利用梅花桩器材的多种练习功能教学,给人耳目一新、落笔无痕的效果。
4.兴趣培养
我校的“慧学”社团一直是学生最为喜爱的活动,在社团活动中,他们蹲马步、学拳法,刻苦学习一招一式。在社团成果汇报表演时,武术社团小团员的精彩表现总能获得阵阵掌声。为进一步培养学生兴趣,发展学生特长,我们还点面结合,成立了学校武术队,武术队员坚持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训练,形成梯队。
(三)加强课程实施队伍建设
1.借助外力
学校特色的形成,不是某一个人的智慧,凝聚着全体师生以及社会、家长们的心血。在我们探索的道路上,专家、同行及家长与我们同行,她们的指导和支持给了我们莫大的信心与勇气,武术操的编排、梅花拳基本功训练、武术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梅花桩游戏的研发,都是在一次次思维的碰撞、激烈的辩论中产生、并不断完善成型。学校聘请了南京市著名武术家道云龙先生担任武术专业指导,教授学生武术基本功、拳术等。还聘请了多次在全国、省级武术比赛中获奖的专业运动员担任学校武术社团的教练。
2.狠修内功
良好的师资是学校特色课程发展的保证,单纯地借助外,远远不能满足学校特色发展的需要。为了不断提高体育教师的武术专业素养,我们组织教师赴武术传统学校进行参观与交流,汲取优秀经验。清晨,他们到雨花台跟着行家学习锻炼;下班后,在校园内自己揣摩、切磋,利用休息时间向校外武术专业老师学习武术套路。诸伟老师苦练武术,成为“武林高手”,荣获青年男子B组拳术和刀术第一名。2014年江苏省传统武术交流大赛中,获青年组太极拳第一名,太极刀第二名。
为了让全体教师深入了解武术,喜爱武术,支持武术运动,在学校形成习武氛围,学校支部每天组织教师晨练习武,全校教师人人会一路长拳,陈氏心意混元太极拳为学校实施校本课程,打造校本特色创造有力保障。
三、收获
(一)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
1.学校把武术提升为体育与健康必修课。学生体质增强了,能够进行大运动量的锻炼,集体晨会“一站就晕”的现象再也看不到了;学校在全区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中连续多年获秦淮区第一名,学生常见流行病发病率、近视率逐年下降。
2.在练习梅花拳的过程中,传统文化的熏陶让学生知礼仪、守规矩;强调合作的梅花拳操与游戏增强了学生人际交往和沟通合作的能力;练武中学生学会坚持,学生的习武心得中写道:“我要咬紧牙,坚持下去”,“苦并快乐着”。习武的艰难和辛苦磨练了学生的意志。
3.武惠童心校本课程的实施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一批具有武术特长的学生脱颖而出,在常州举办的2014年“兰陵杯”江苏省传统武术套路交流比赛中,我校的赵子毅、何骏希获得了男子儿童组三路长拳第一名;在2014年第四届中国南京武术精英(国际)邀请赛中,我校的赵子毅、何骏希同学获得长拳一等奖。
(二)加快了教师专业化成长
伴随着学校武术校本课程的逐步深入,教师也走过了一个自我挑战、自我超越的过程。他们对武术传统文化从淡漠到热爱,对武术教学从陌生到专业,从被动的参与到主动的学习和提升,我们的教师已经不再满足于只是一个课程项目的实施者,而是以主人翁的姿态关注课程的发展和完善。许多新的观点、新的设想、新的方法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在推进“武惠童心”校本课程建设的同时,也加快了自身的专业成长,近几年来,我校体育教师面向省、市、区进行校本课程教学展示课达十多人次;教师撰写的数篇武术教研论文在省市获奖和发表。
(三)彰显了学校特色文化
在校本课程开发、实施过程中,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条件,学校的特色形成是目标,学生的全面发展是结果。学校特色文化需要特色课程作支撑,“武惠童心”校本课程的实施让“尚勇”文化有了生命和支撑,在这一文化的引领下,促进师生以勇猛强身健体,用勇略征服困难,凭勇气增强自信,传承着武术文化的精髓。学校的校风校貌得到大幅提升,办学特色日趋显著。(播放大课间视频)
四、思考
钓鱼台小学体育特色发展之路才刚刚起步,今天,在我们审视校本课程时,总会面临一些挑战。我们需要:不断丰富校本课程内涵,完善建构体系,提升教学智慧,形成评价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