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建军
【摘 要】优良的品格可以成就幸福的人生,而历史课堂是品格教育的重要阵地。运用历史素材,挖掘教材内容,创新教学方法,营造良好氛围,可以多角度、多层次地塑造学生品格,这是文章探索的重要教育目的。
【关键词】历史教学;品格教育;教材
中图分类号:G633.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31-0060-02
真诚善良、正直勇敢、勤奋宽容等品格于人生是必不可少的,也是成就美好人生的基石。当代社会需要“完整”的人,即德才兼备的人,具备扎实的文化知识、高尚的品质,拥有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品格。那么,在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品格?笔者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挖掘教材内容,塑造优良品格
1. 精选历史素材,培养高尚品格
传统教学以应试教育为主,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品格的塑造,培养的学生存在一定的品格缺陷。良好品格的缺失直接影响着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而大量的品格素材蕴藏在历史教材中,如同散落在历史长河中的珍珠,教师要巧妙地处理,利用这些素材有效开展教学,帮助学生完善自身品格,从而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例如,通过学习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光辉事迹,培养学生的革命英雄气概;通过了解哥伦布、郑和等探险家的故事,培养学生不怕艰难、敢于探索的高贵品质;通过诵读名言名句,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通过学习中国近代屈辱史,让学生明白“落后就意味着挨打”的道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2. 巧用乡土教材,深化品格教育
乡土资源具有直观性强、可信度高、说服力大、可操作性的特点。教师要充分利用乡土资源进行教育,深化学生品格。教学不能局限于学校和课堂,要不断拓展教学空间。课程资源也不能局限于国家规定的教材,应主动开发校本教材,尤其是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乡土资源,这是品格教育最好的素材。利用乡土教材进行教学,可以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学生融入社会,在学习中成长,在体验中成长,从而逐步提高认识社会的能力。通过参观纪念馆、博物馆、名人故居,也可通过实地调研、寻访名人的形式让学生感受家乡,了解家乡。利用乡土资源,可以让历史更具亲切感,激发学生兴趣,培养高尚品格。
二、创新教学方法,养成良好品行
1. 尊重主体地位,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要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给予学生权利与机会,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教师应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理解能力及心理特征来设计教案,组织教学,开展活动;针对层次不同的学生,在自学、提问等环节要因人制宜,甚至在课前预习、课后辅导、作业考核中都应从层次出发,因材施教,使所有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要顺应课改需求改变教学方式,改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机械学习模式,多采用小组合作、项目学习的高效学习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使课堂教学永远保持活跃热烈的气氛。
2. 关注学生个性,营造和谐氛围
教师要积极营造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倡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平等对待学生,让每一位学生得到放松。只有这样,思维火花才会在尊重中燃放,学生智慧才会在平等中启迪,创新思想才会在民主中激扬。教师尊重学生,学生尊重教师。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在课堂教学中要得到充分表现。只有师生关系融洽,学生才会心情舒畅,才能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和特长,为其形成良好的品格奠定坚实的基础。
3. 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主体,“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扼杀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要因地制宜地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不仅是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学生学会探求知识的方法。课前预习、课内拓展、课后强化都要不断创新,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与探究。教材内容有变化,学习方法就要不拘一格。如对历史人物评价,可采用比较法、功过法、综合法等方法来学习。教师还应引导学生阅读课外的史料文献,利用网络学习与鉴别有用历史知识,培养其独立提取信息与发表主张的能力,使学生能对历史事件、人物进行有主见的评价,树立探究科学知识的独立品格,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拓展历史视野,形塑卓越品德
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最主要的是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思维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结果。人的行动是由思想决定的,而各种想法又无不取决于他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人生观有多种多样,有要“光宗耀祖”的,有要“荣华富贵”的,有“精忠报国”的,有“为人民服务”的,等等。但归结起来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要向社会索取,一类是愿为社会奉献。不同的人生观必然有不同的价值观和幸福观。前者认为从社会取得愈多愈有价值,后者认为对社会奉献愈多愈有价值。而社会的发展、国家的强大、民族的兴旺,都离不开为社会乐于奉献的人。要塑造这样的品格,完全靠教材所提供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
1. 搜集素材,拓宽学生视野
关注时事热点,学会以历史角度看待热点,拓宽视野,贯通古今。如新闻媒体经常报道的朝鲜问题,就可给学生介绍抗美援朝的历史背景及战争情况,中国与朝鲜的地缘关系及历史渊源等,让学生掌握朝鲜半岛的现状与历史,懂得作为现代人应该承认现实,但也不能歪曲历史,让学生理解中国反对朝鲜进行核试验的缘由,同时又主张通过协商和对话解决问题的道理。这样既尊重历史又承认现实,加强学生的历史感、现实感。
2. 列举观点,鼓励学生争辩
现代人研究历史是用现代思维和自身的价值观去判断、审视历史,因研究方法和思维角度不同,形成的观点和得出的结论也会迥然不同。教师要让学生了解各家争论的观点。例如,曾国藩剿灭太平天国农民运动,有人视曾国藩为刽子手,叫他“曾剃头”,但也有人认为他是国家捍卫者,是洋务运动先驱,蒋介石和毛泽东都极力赞美过他。又如,对孔子的评价也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一种是肯定孔子在思想、学术上的绝对地位,尊为“圣人”;但也有人认为孔子是落后腐朽的代表,因为孔子想恢复旧礼,恢复旧秩序。这些观点之所以不同,就是因为分析角度不同所致。教师可通过讨论、辩论等形式,帮助学生做出价值选择和道德判断,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完善学生品格。
3. 关注热点,延伸思想维度
作为生力军,学生也应该向社会热点问题进军。历史研究的一大功能就是为社会发展、人类进步提供支持与借鉴。因此,要鼓励学生从历史角度思考社会热点问题,增强学生的历史感、现实感、未来感。如改革开放问题、社会环境问题、国际关系问题等,都可以从历史的角度去进行反思、分析,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逐步形成分析社会热点问题的思维方式和能力。
培养具有高尚品格的人才已成为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品格教育是一项艰巨而细致的工程,教师要充分利用历史教材,优化历史教学方法,启迪学生智慧,陶冶学生情操,把品格教育真正渗透到历史教学中,让师生的思想境界在教学互动中升华。
参考文献:
[1] 赵亚夫.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教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 朱永新.教育的承诺[M].西安:山西教育出版社,2011.
(编辑:易继斌)
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6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