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丁玲,李永才
(1.海南热带海洋学院,海南 三亚 572022; 2.琼台师范学院,海南 海口 571127)
基于TPACK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在英语语法教学中的应用
赵丁玲1,李永才2
(1.海南热带海洋学院,海南 三亚 572022; 2.琼台师范学院,海南 海口 571127)
本研究主要采用教学实验和问卷调查法,探究基于TPACK的混合式在民族地区高校英语语法教学中的适应性问题。实验数据显示,该模式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师生互动、加深知识理解、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自觉运用学习策略等方面较传统教学模式更具优势。
TPACK;混合式;英语语法;民族境脉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多媒体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美国首先提出数字化学习(E-learning)。随着E-learning诸多缺点的逐渐暴露,研究者渐渐认识到用E-learning完全取代传统的课堂教学不太现实,于是“混合式教学”的概念被提出。混合式教学又叫混合式学习(B-learning:Blended-learning/Blending-learning),其主要思想是把面对面(face to face)教学和在线(on-line)学习两种模式有机整合,以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目的(Driscoll & Carliner,2005)。何克抗(2012:54)认为B-learning“就是要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E-learning(即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也就是说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黎加厚称之为“融合性学习”,(转引自周静嫣,2006:12)指对所有的教学要素进行优化选择和组合,以达到教学目标。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将各种教学方法、模式、策略、媒体、技术等按照教学的需要娴熟地运用,达到一种艺术的境界(周静嫣,2006:12)。本研究把混合教学模式界定为两层含义:第一,指在教学模式上把传统的面对面教学(face to face teaching and learning)和数字化学习(E-learning)的优势相整合,充分利用微课资源(所有在线可利用微课与自制微课)、微信群和盒子鱼英语(boxfish)等学习资源;第二,指在教学过程中把现代教育技术知识(TK)、教学法知识(PK)和学科知识(CK)相整合。
图1 TPACK框架(詹艺、任友群,2010)
TPACK(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And Content Knowledge)意为“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法知识”。TPACK框架结构包括三个核心元素——教学法知识(PK)、学科内容知识(CK)和教育技术知识(TK)、四个复合元素和境脉①(如图1)(詹艺、任友群,2010:79),但TPACK并非三个核心元素的简单相加,而是三者的有机“整合”(何克抗,2012:48)。Mishra et al.(2011)等在Shulman(1986)学科教学知识(PCK)基础上,将技术知识纳入到教师知识框架之中,提出了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法知识(TPACK)。“就信息技术与课程的课内整合而言,TPACK是美国最为有效的、也是广大教师(尤其是中小学教师)最为欢迎的一种模式”(何克抗,2012:55)。截止2016年1月1日,CNKI数据库检索的425条文献中,被引用次数超过20次的17篇文献可谓国内该领域的有效研究,奠定了该领域深入研究的基础。笔者对这17篇文献分析发现:(1)研究者身份特殊。除了两篇硕士论文和1篇学报论文的作者是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外,其余的全是教育技术或远程教育专业(见图2);(2)研究内容重理论轻实践(见图3)。由此可见,研究者仅局限于教育技术专业的专家和学者,而且学科化“落地”研究仍有待加强。本研究结合海南民族地区高校的特殊境脉,以非教育技术专业教师的身份实施基于TPACK框架的混合式教学实验,旨在验证该教学模式在民族地区高校学科教学中的适应性。
图2 作者研究方向分析 图3 研究内容分析
由于海南民族地区的教育发展相对较晚,高校招生录取分数较全国内陆高校相对较低等因素,英语专业本科生的英语语法基础普遍薄弱,尤其是来自本土的海南学生,因受到本族语言的影响,在英语语法学习上有着难以逾越的障碍。因为海南话只有口语没有文字,且语言顺序与普通话很不相同(如他们把“你先走”说成“你走先”),因此他们学习英语需要经过“无字海南话-普通话-英语”的语码转换,无形中增加了学习的难度。但是由于环境所致,他们性格活泼,善于模仿,表现在英语学习上,倾向于运用口语策略,喜欢合作学习,与阅读策略相比,他们更喜欢听力策略教学(赵丁玲、崔瑶,2012:50)。本研究教学设计正是基于区域化学情境脉,抓住当代大学生喜欢利用碎片化时间随时随地学习的心理特征,利用现代技术为学生提供了适于英语语法在线学习微课资源和盒子鱼英语学习APP,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注重学习策略的运用,并通过微信群等方式增加师生与生生互动机会,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本研究通过教学实验法、问卷调查法和个别访谈法,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估方式,回答了以下三个问题:(1)基于TPACK的混合式教学在哪些方面优越于传统教学模式?(2)民族地区学习者对该模式教学的态度如何?(3)该教学模式在英语语法教学实践中存在哪些问题?
3.1 受试对象与授课内容
本研究的受试对象是海南省某本科院校外语学院的120名英语专业大一新生(包括旅游英语方向60人,商务英语方向60人),基本可以代表该地区一般高校大一新生的基本学情。为保证试验前实验班和控制班英语语法水平基本相当,本研究对120名受试者进行实验前测试,并根据前测成绩把受试者平均分为试验组和控制组(不分专业),每组60人。两个组由同一个教师授课,授课内容以章振邦的《新编英语法教程》(第5版)为依据,分10个模块进行(见思维导图1)。
思维导图1 语法教学内容十大模块
3.2 实验工具
本研究的工具主要包括微课视频30个(本实验开始之前已开始准备,见思维导图2-3),用于实验班课前预习;盒子鱼英语APP,用于课内外师生互动工具之一;英语语法测试试卷2套(实验前和实验后),前测试题基于高中英语教学大纲,后测试题基于实验教学内容;用于分析数据的EXCEL软件和概率分布图;调查问卷1套,内容设计以了解参与者对混合教学模式的态度、学习策略的应用等为主;访谈提纲一份,内容围绕基于TPACK的混合式教学在英语语法学科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设计。
思维导图2 微课设计中诸因素分析
思维导图3 微课开发流程
3.3 研究步骤
本研究按照“前测分班-教学实验-后测与调查-收集数据-分析结果”五步进行(如思维导图4)。
思维导图4 教学实验流程
(1)前测分班。实验前组织120名受试者进行前测。试卷总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发出和收回试卷各120份无缺失。按考试成绩,把学生平均分成试验班和控制班。为确保实验前两个班的学生英语语法水平基本相当,课题组通过EXCEL软件和概率分布图对两个班进行了独立样本测试与微调(见表1-2)。
表1 控制班:前测成绩统计分析
表2 实验班:前测成绩统计分析
(2)教学实验。用统一教学内容、由同一位教师分别在实验班实施基于TPACK的混合模式教学(教学流程见思维导图5):课前通过实验班微信群推送针对某一语法点的微课视频给学生预习;课上以针对目的语法点叙事语篇练习为主,辅以教师对相关的叙事记忆技巧和语法应用难点的讲解;课后通过微信群和盒子鱼互动反馈:教师推送目的语法练习-学生在线练习-师生讨论-教师在线评价;在控制班实施传统模式教学:课堂上讲解语法知识点,布置课本上的相关练习由学生课下完成,并提醒学生记住语法规则。
思维导图5 混合模式教学流程
(3)后测与调查。授课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后测,试题总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考试结束后发放调查问卷。发出和收回试卷及调查问卷各120份无缺失。期末成绩出来后,对实验班随机抽取10名学生进行访谈、录音和作访谈记录。
(4)收集数据。根据后测成绩和问卷结果,通过EXCEL软件和概率分布图对两个班成绩进行独立样本统计分析(见表3-4)。结合访谈记录,得出定量和定性分析结果。
表3 控制班:后测成绩统计分析
表4 实验班:后测成绩统计分析
4.1 测试结果分析
根据前测成绩分布图(表1、表2),控制班和实验班平均成绩分别为62.8和62.7,最高分分别为82.1和80.5,最低分分别为32和31,不及格率均为15%,优秀率(80分以上)均为8.33%,可见两个班英语语法水平基本相当。分析后测成绩及分布图(表3、表4)结果显示,控制班和实验班平均成绩分别为65.8和67.1,最高分分别为81和86.5,最低分分别为29和30,不及格率分别为16.67%和8.33%,优秀率分别为13.33%和18.33%,显然,实验班成绩明显好于控制班成绩,证明基于TPACK的混合模式教学在教学效果上明显优于传统模式。
4.2 调查问卷、个别访谈结果分析
根据调查问卷、个别访谈结果分析,结合后测成绩和实验过程中教师的课堂观察体会,笔者就实验前提出的三个具体问题分析如下。
(1)基于TPACK的混合式教学在哪些方面优越于传统教学模式?
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显示:95%的实验班学生对混合式语法教学保持积极的态度(喜欢/非常喜欢),并对其后测成绩表示满意。可见,基于TPACK的混合式教学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语法知识理解、进而提高学习成绩等方面较传统教学模式更具优势。
(2)民族地区学习者对该模式教学的态度如何?
从问卷调查和访谈的结果分析来看,实验班95%学生赞同继续使用混合式教学。参与调查的学生一致认为,把现代技术和传统讲解相结合,可以减少英语语法传统课堂的枯燥乏味,尤其是“微课”的可回放性,给他们提供了听老师“重讲”的机会,弥补了传统课堂上全英文授课“一遍过”,很难完全理解的缺憾;其次,课堂上老师的讲解关注重点,给学生提供了更多自我操作和表现的机会;问卷结果显示,81.5%的学习者认为,混合式教学可以把语法知识点和丰富的图片、音响资料以及动画效果相结合,把语法点放在语篇与情景里学习,加深了他们对目的语法点的理解,以语篇为中介的“叙事技巧”的应用,使他们学会了自觉运用学习策略。总之,大部分实验班的学生对该教学模式持赞成的态度,并希望老师能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采用。
(3)该教学模式在英语语法教学实践中存在哪些问题?
调查问卷结果分析显示,仍有约18.5%的学生对基于TPACK的混合式教学持否定态度,笔者通过访谈找到了他们无法适应该教学模式的原因:1)微课内容全英文呈现,英语语法术语较多;2)学生本身的英语语法基础较差;3)下载视频需要流量,手机质量问题;4)是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对老师的依赖性强,自学能力差,课下没有看微课视频。
本实验结果与张维等(2012:58)对多模态话语课件在高中外语语法教学中的实证研究结果大同小异。目前海量的文献资料和相关教育界信息显示,盒子鱼英语和微课教学在中小学的应用如火如荼,由此可见现代化教育技术融入学科教学法势在必行。笔者认为,基于TPACK的混合式教学更适合于大学,因为相对中小学生而言,大学生有更强的自学能力,对所学内容的选择更有针对性,而且不受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的限制。可以推断,基于TPACK的混合式教学在高校的合理利用,将会给大学教育带来无限的改革契机。
首先,非教育技术专业的老师同样可以利用自己力所能及的教育技术(微课、微信、思维导图、PPT、相关APP等)实施有效的混合式教学。如果说教育技术专业教师是教育信息化的开拓者,那么,非教育技术专业的教师就是教育信息化的普及者,是能否实现“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法深度融合”的关键。非教育技术专业教师面临最大困难不是技术问题,而是教育理念问题。教育信息化势在必行,“微课热”可能会盛行一时,但“微课”必将会成为高校的常规。实际上,教育技术就像一款高智能手机,慢慢摸索,你不仅会懂、会用,而且会发现它非常好用、慢慢会感觉不用不行。其次,在“三通两平台”背景下,基于TPACK的混合式教学是促进发达地区和民族地区教育公平的有效途径。而且,只有落实民族地区教育信息化,才能真正落实“深化普及‘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的国家政策。第三,为普及基于TPACK的混合式教学,要从强化“准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开始。师范院校应尽快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信息技术观,加强信息技术类课程(如Camtasia录屏软件的应用)与专业类、教育类课程的相互联系,并合理规划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开展课堂教学的实践机会。
注释:
① 按照Mario Antonio Kelly博士给出的定义,TPACK的境脉(Context)是指,“学生和教师组成的一个具体班级中,由包括课堂的物理环境(软硬件基础设施)、学生的家庭背景、认知特点、心理素质和班级的精神面貌等诸多因素结合在一起的协同作用。”本研究中把“境脉”理解为“学情”(学习环境和学习对象)。
[1] Driscoll, M.& S.Carliner.AdvancedWeb-BasedTrainingStrategies:UnlockingInstructionallySoundOnlineLearning[M].Cambridge:Pfeiffer, 2005.
[2] Mishra, P., M.J.Koehler & D.Henriksen.The seven trans-disciplinary habits of mind:Extending the TPACK framework towards 21st century learning[J].EducationalTechnology, 2011,(2):22-28.
[3] Shulman, L.S.Those who understand:knowledge growth in teaching[J].EducationalResearcher, 1986,(2):4-14.
[4] 何克抗.TPACK——美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途径与方法研究的新发展(下)[J].电化教育研究,2012,(6):47-56.
[5] 詹艺,任友群.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法知识的内涵及其研究现状简述[J].远程教育杂志,2010,(4):78-87.
[6] 张维,刘晓斌,周榕.多模态话语课件在外语语法教学中的实证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2,(6):58-61.
[7] 赵丁玲,崔瑶.海南民族地区基础英语教学改革中的特殊场域[J].琼州学院学报,2012,(3):50-51.
[8] 周静嫣.对外汉语基于TPACK的混合式教学的研究与设计[D].华东师范大学,2006.
Application of B-learning Based on TPACK in English Grammar Teaching
ZHAO Ding-ling, LI Yong-cai
(Hainan Tropical Ocean University, Sanya 572022, China; Qiongtai Normal University, Haikou 571127, China)
In this study, a teaching experiment and a questionnaire survey were carried out to research the adaptation of B-learning teaching mode based on TPACK in English grammar teaching in minority context.The data have shown that this mode has greater advantages over traditional classroom teaching mode in the aspects of motivating students’ learning interests, improving teacher-student communication and interaction, deepening the understanding of knowledge, training students’ self-learning ability and conscious use of learning strategies.
TPACK; B-learning; English grammar; minority context
10.16482/j.sdwy37-1026.2016-05-008
2016-04-18
本文为第八批中国外语教育基金项目“基于TPACK的英语语法微课设计、制作与应用研究”(项目编号:ZGWYJYJJ2016A20);2015年海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应用外语研究基地项目“基于叙事教学法的高校英语语法微课设计与开发研究(项目编号:HNSK(JD)15-29);海南省教育科学规划2015年度项目“TPACK框架下海南高校《英语语法》微课设计与开发研究”(项目编号:QJY1251537);海南热带海洋学院2016年度校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TPACK框架下基于微课的混合式教学实验研究”(项目编号:RDJGb2016-55 )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赵丁玲(1969-),女,汉族,山东东明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英语课程与教学论、教师教育。
李永才(1962-),男,汉族,山东邹城人,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
H319
A
1002-2643(2016)05-005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