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利,李军峰
(河北地质大学 经贸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31)
河北省渤海新区现代城市文化构建研究
宋朝利,李军峰
(河北地质大学 经贸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31)
区域文化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已得到了学界的共识,以河北省渤海新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现代城市文化内涵与特征的分析为渤海新区现代城市文化的构建进行了基本定位与设计,通过采用文献分析方法和问卷调查方法对河北省渤海新区现有文化特征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在找出渤海新区现有文化特征与现代城市文化特征之间的差异后,为促进渤海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代城市文化构建提出了具体建议。
渤海新区;现代城市文化;文化变迁
(一)以价值观为主的现代城市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关于什么是现代城市文化以及现代城市文化具有什么特征,学者们有不同的观点。张侃侃、王兴中(2012)提到现代城市文化具有人本性、多样性、平等性、宜居性的特点。张鸿雁(2013)提到现代城市文化应具有自觉性和创新性。也有学者通过研究我国具体城市对现代城市文化给出了具体界定,杨奎(2011)发现北京的现代城市文化主要特征表现为:北京市民政治关注度高,具有强烈的爱国意识,对城市发展充满自信;具有强烈的公德意识;具有学习和遵守法律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具有创新和敬业的职业精神;平等的男女观和婚姻观;讲求生活的质量和文化休闲和理财意识较强。
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国的现代城市文化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基本依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在社会层面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在个人层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吸收国内及国外优秀文化成果并结合中国国情的具体实践所进行的人类文化的凝练和提升。
(二)渤海新区现代城市文化的基本定位借鉴
渤海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离不开当地现代城市文化的构建以及相应的发展,当地原有区域文化也必然伴随着当地工业化过程产生某种深刻的变革。王沪宁(1999)认为,现代工业对我国农业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农业文化在进行着不断的变迁,其主要特征表现为:群体由血缘、地缘的连接转向社会性,居住方式由聚居转变为流动、组织结构由等级转向平等,社会关系调节由礼俗转向法制,资源取得由自给转向交易,生活由封闭转向开放,历史走向由稳定转向创新。
除了被动接受工业化的改造,当地的文化也应主动的变革,并为现代工业发展做好充分的文化准备。结合现代城市文化内涵、基本特征等相关研究以及对国内沿海发展地区主要重点现代化城市文化特征的基本分析和借鉴,对渤海新区的现代城市文化构建的基本内涵与特征给出基本性建议。
1.渤海新区现代城市文化的开放与包容性
渤海新区由于毗邻北京、天津地区,这些先进地区的文化因素会在不断的交流与合作中相互借鉴与学习,而且随着渤海新区对外经济联系的不断扩张与深化,这也为渤海新区接触和吸收国外先进国家和地区优秀的文化因素提供了条件。随着各种文化因素的不断交融与碰撞,渤海新区文化所需要具备的包容性,为这些文化的融合与吸收提供了基础和条件,其文化的开放与包容性本身也将作为重要的渤海新区现代城市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被确立下来。只有建立这种开放与包容性文化的基本特征,渤海新区才能够不断接受其他不同优秀文化特质,从而推动新区现代城市文化的构建与发展并进一步的适应新区的发展要求。
2.渤海新区现代城市文化的多元异质性
开放与包容性将会使得渤海新区现代城市文化可以融合各种不同文化的优秀元素,这必然导致渤海新区的现代城市文化呈现出多样性。各种优秀的文化元素平等生存、和谐共处。可以说渤海新区现代城市文化的多元异质性是其文化价值追求必然选择和发展趋势,这是其内在的规律性所决定的。多种文化因素彼此交织、相互交流、各取所长,从而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和谐社会氛围。
3.渤海新区现代城市文化的变革与创新性
新区经济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新区文化所具有的变革性和创新性,新区人只有崇尚不断的变革与创新才能将这种变革和创新的动力注入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并带来新区城市发展的日新月异的变化。多元异质性的文化是变革与创新文化的基本前提,只有在一种多元异质的文化社会氛围中才可以促发不同文化观点之间的交流与碰撞,并带领新的观点与新的思想的不断产生。这种新的观点与思想的产生会从总体上提升一个地区或城市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并促进创业及新兴产业的产生与发展。
4.渤海新区现代城市文化的公民权利和平等性
在渤海新区里,每个公民都是渤海新区的一员,都具有公民的权利。作为渤海新区的公民,应该充分行使公民的权利,监督政府对于城市的发展规划及实施措施,自主的参与社会活动,并根据个人能力参与渤海新区的建设与发展。平等性可以说作为所有人类文化所推崇的普遍价值观念得到了大多数文化的认可与推崇,平等意味着人与人之间是没有等级的差别的,是相互尊重的基础。
5.渤海新区现代城市文化的法制与民主性
法治是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体现着社会的进步,从现代城市层面来讲也是实现现代城市发展和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法制与民主彼此互为保障,要依法进行城市的各项管理需要赋予城市居民更多民主权利,渤海新区的现代城市文化构建要求新区必须从传统的礼俗治理转向社会主义的法治治理。凡事讲法治,民主与法治思维要成为渤海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现代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6.渤海新区现代城市文化的长期导向性
长期导向性意味着渤海新区现代城市文化中需要不断培育和鼓励以追求未来回报为导向的品德,意味着遇事考虑将来并且做到坚韧和节俭。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强调了长期导向思维,但是市场经济本身促发了经济行为的短期性,产生了诸如自然环境的破坏,水土、大气污染以及崇尚金钱与奢靡等严重阻碍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渤海新区应继承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文化基因,在现代城市构建的过程中秉承长期导向思维,在经济项目引进、资源开发、社会风尚等方方面面考虑长远利益,以资源友好、生态宜居、民风淳朴为城市发展目标,将长期导向思维列入到新区现代城市文化构建的整体规划之中。
7.渤海新区现代城市文化的和谐性
和谐就是事物发展变化合乎逻辑与规律。追求和谐不仅是中国传统社会以及现代社会追求的最终目标,也是世界最先进的思想文化的体现。只有在和谐文化的追求中,才能最终实现政治的和谐与经济的和谐和世界的和谐。新区现代城市文化的和谐性是渤海新区现代城市文化构建的核心也是新区文化构建的最终目的。渤海新区现代城市文化中和谐性的实现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一是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增强新区的创造活力;二是要协调新区的各方面的利益需求,维护和实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三是要营造渤海新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社会氛围;四是要提升渤海新区社会治安和管理的水平,实现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地理区域和经济生产生活方式往往是一个地区文化形成的内在机制。渤海新区特定地理区域特征及经济发展形态,使得该地区具备了独特的区域文化特征。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渤海新区以传统的农牧生产方式为主,与此同时因为毗邻渤海湾,渔业也较为发达;自古以来,河北省地区又以燕赵文化为基本文化总结,从渤海新区的地理环境来看,渤海新区属于燕赵文化界定的地理区域范围之内,并具有显著的燕赵文化特征。
(一)渤海新区乡村文化的主要特点分析
周军(2010)指出乡村文化往往具有家族性,这种家族性往往以血缘为纽带,具有一定的等级特征,同时乡村文化还是封闭的和相对稳定的。赵霞(2012)认为乡村文化具有内涵的趋同性、内聚性、明显的地域性、视野的局限性等特征。
渤海新区独特地理环境及生产生活方式形成了其独特的乡村文化特征,其具有的乡村文化特性可以概括为宗族性、封闭性和保守性。(1)渤海新区农耕文化具有宗族性。渤海新区大部分村落以姓氏命名,村民大多为一个姓氏,一个宗族的强大与否往往取决于宗族内男性人数的多少,故也造成了其“重男轻女”的现象。另外本村村民或与隔壁村落村民之间,互相均存在几代的血缘亲戚关系或者姻亲结缔关系。修族谱、修祖坟等活动在渤海新区的各个村落中都普遍存在。(2)渤海新区乡村文化的封闭性。大部分渤海新区村民都是在渤海新区内部安排工作,走出新区外出打工和学习的情况还并没有形成主流。且大多新区人容易满足目前的生活状态、乐天知命。(3)保守性。对于外界的新鲜实物,百姓们多保有质疑的看法,如有那个穿着怪异者,则往往受到议论,或找出大量证据证明“姜还是老的辣”,村中的青年习惯于接受“经验长者”的教诲,什么应该做、什么不该做等“金科玉律”。
(二)渤海新区燕赵文化特点分析
陈旭霞(2004)认为燕赵文化主要是指以行政区域河北省为代表的,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特定生活结构体系。白玉民(2006)认为燕赵文化具有鲜明的包容性、丰富性和创造性,其刚柔相济、以刚为主。比较公认的对燕赵文化的总结是:“慷慨悲歌,好气任侠”。
从渤海新区的地理环境来看,渤海新区属于燕赵文化界定的地理区域范围之内,并具有显著的燕赵文化特征。(1)渤海新区人具有习劳坚韧性格特点。盐碱和干旱等不利的土壤和气候特点下,渤海新区的农民秉承着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质朴思想,在土地上日复一日的耕作。(2)慷慨悲歌。渤海新区居民多喜唱河北梆子等传统剧种,河北梆子歌咏的多为悲剧,通过深入表达的情感来传达对于正义与公正的崇尚,平仄有力。当地方言以四声发音为主,一般愿意为朋友的事两肋插刀,渤海新区过去多有各种民间帮会和社团。(3)勇武任侠。沧州是武术之乡,自古以来居民都崇尚武术。沧州武术节在海内外有较高的知名度。古代沧州地区位处中原的边疆,历来是有罪之人发配之地,故聚集了很多勇猛义士,性格阔朗,更发展起了不计其数的武术文化。新区人民也多习武健身,俗称“练把式”,村民们多性格粗犷,做事互相宽容,不计较,民风淳朴。
除对渤海新区文化特征进行定性描述外,借鉴霍夫斯泰德(1990)对文化的定量研究模型以及部分国内学者结合中国文化特点所采取的定量研究成果,将霍氏研究的五个维度模型以及我国文化所特有的追求和谐、讲面子和重人情共八个维度对渤海新区的文化特征进行定量测量和描述。其中霍氏模型中的权力距离是指人们对权力分配不均等的接受程度;集体主义是指为维护集体利益而可以牺牲个人利益的程度;男性气质是指人们对金钱、物质和事业成功的对追求程度;长期导向是指为实现未来长期利益而牺牲短期利益的程度;风险规避是指人们对未来不确定性和模糊性的容忍程度;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面子倾向是指个体根据他人的正反评价而形成的自我感受和认定;人情倾向是指包含血缘关系和伦理思想而延伸的人际交换行为;和谐倾向是指凡事“和为贵”,回避冲突和对立,倡导个人内心安宁、与他人和谐的人际关系。
(一)问卷设计及调查发放回收情况简介
为了保证调查问卷的信度和效度,本研究所采用的调查问卷为已经过检验的调查问卷,其中霍夫斯泰德的文化五维度调查问卷借鉴了采用了阿 不 力 克 木(2006)的文化调查问卷10,对于和谐、面子和人情的调查问卷则借鉴采用了王国保(2010)的相关研究11。问卷采用了李克特七级态度量表对不同文化维度进行测量,分别是1=非常不同意;2=很不同意;3=有点不同意;4=不确定;5=有点同意;6=很同意;7=非常同意。本研究采取的抽样方法是随机抽样和方便抽样相结合。共派发问卷530份,回收420份,回收率为79.2%,回收情况还算理想。经过数据整理的有效问卷为275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65.5%。
(二)问卷的描述统计分析
被调查人员的人口统计特征信息详见表1。
(三)基本文化维度的测量结果
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对渤海新区人的8个文化维度测量情况进行统计描述,分值结果如表2所示。
表1 被调查人员基本人口统计信息
年龄占比(%)教育程度占比(%)月工资收入占比(%)工作年限占比(%)工作单位性质占比(%)职位类别占比(%)20岁以下3.3初中或以下17.2低于2000元18.7未满1年17.6国有企业11.6高层管理干部1.920~24岁23.6高中15.32001元~3000元47.91-3年19.1民营企业32.4中层管理干部7.725~29岁9.1中专或职高9.53001元~5000元25.54-6年10.3外商独资企业1.8一般管理人员23.030~34岁7.3大专24.75001元~7000元5.67~9年5.5中外合资企业3.6技术/研发人员8.835~39岁11.3本科32.47001元~9000元1.110~12年8.5政府机构5.8后勤/服务人员6.140~49岁34.9硕士及以上4.015000元以上1.113~15年8.5院校30.2市场/营销人员8.850~59岁9.115年以上30.5其它部门13.8工人/操作人员43.760岁及以上1.1合计100合计100合计100合计100合计100合计100
表2 文化维度测量总体情况
文化维度平均值标准差最大值最小值集体主义4.940.816.832.17权力距离3.070.796.432.00风险规避4.650.856.802.60男性倾向4.960.886.802.00长期导向5.520.666.803.00人情倾向4.830.796.602.80面子倾向4.230.876.602.00和谐倾向5.540.686.832.50
从渤海新区文化测量的量化结果来看,渤海新区人的文化特征表现出以下几个重要的特点:渤海新区人总体来讲是集体主义的、不太愿意冒风险、追求和谐、讲面子、追求一定的人情关系,看问题是长期导向的。这些文化特征和学者们对我国中华文化传统的总结总体上是相一致的;另外新区人在权利距离的得分上相对较低以及男性倾向上的得分较高,这表明随着新区改革开放和当地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也越来越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注重经济利益和成就的获取。
(四)基本文化维度的测量结果人口统计特征组间差异分析
根据调查样本的人口统计特征进行分组,分析不同人口统计特征的文化维度的测量结果及组间在文化维度上是否存在显著的文化差异,限于篇幅限制,未能将所有统计结果进行列示,关于性别之间的文化差异情况统计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男性与女性文化维度定量测量组间差异结果
文化维度男性女性均值显著性平均值标准差平均值标准差t值及显著性(10%)集体主义4.920.764.960.89-0.382权力距离3.110.723.040.870.673和谐倾向5.540.665.550.67-0.122人情倾向4.840.814.830.70-0.076面子倾向4.240.884.240.87-0.021风险规避4.620.904.680.82-0.578男性倾向4.990.824.890.960.896长期导向5.530.655.530.67-0.002
通过不同人口统计特征的组建均值方差分析得出,新区人在文化维度上的测量上,并没有随性别、收入水平等因素体现出较为明显的文化差异,说明新区人的共享价值观的同质化程度较高。当然其中也有些局部的文化特征是有些差异的,如年龄偏长的人比年龄偏小的人更为注重对和谐的追求;随着教育程度的不断提高,人们的风险意识在增强,更加愿意承担某些风险;院校当中的教师相较于其他性质组织中的人群更为讲求人与人之间的平等,藐视权威;院校教师和中外合资企业中的员工更为喜好风险,以上这几点应该是这一人群受到的教育程度较高而产生的;研究技术人员更为讲求团队合作和集体主义精神。
对渤海新区现有文化特征的定性和定量描述结果与新区现代城市文化构建的基本文化特征建议进行对比发现,渤海新区目前的文化特征距离现代城市文化的要求还存在一些差异,具体表现见表4。
表4 文化差异比较
渤海新区现代城市文化基本特征渤海新区目前基本文化特征是否存在差异开放与包容性封闭是多元异质性传统文化为主导(同质性)是变革与创新性保守是公民权利和平等性权力距离较低,追求平等差异逐渐减小法制与民主性家族宗族是长期导向性长期导向否和谐性追求和谐否
从表4来看,渤海新区目前文化特征中的长期导向、追求和谐和现代城市文化特征基本相符,在追求平等性上来说和现代城市文化特征要求的公民权利与平等性之间在不断缩小差距。目前主要的问题在于其文化的封闭性、保守性、宗族和家族管理以及文化同质性与现代城市文化所倡导的开放与包容、变革与创新、法制与民主以及文化的多元与异质性不相符合,这些差异的存在,为现代城市文化构建的建议指明了方向。
(一)文化变迁与现代城市文化构建
渤海新区现有地方文化向现代城市文化的转变其实质一种文化的变迁现象。司马云杰(2001)认为文化变迁是指原有文化内容的增加或减少并由此所引发的文化系统结构、模式、风格的变化12。文化的变迁过程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一些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文化变迁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普通得到认可的影响因素包括教育、交通条件改善、大众传媒、人口迁徙以及职业分化等。
(二)渤海新区现代城市文化构建的基本建议
1.文化发展教育先行
大力发展教育并不断通过教育提升新区人的知识水平和基本素养是新区现代城市文化构建与培育的重要环节。从本研究的文化定量分析过程中也显示出,随着人们学历水平的不断的提高,人们的将从保守变得更愿意承担风险,从而促进变革和创新能力的总体提升。
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新区教育引入的办学层次还有待提高。除基础教育类的项目投入外,重点大学和科研院所的落户情况还不理想。从重要的沿海城市发展经验来看,一个得到较为充分发展的沿海地区都几乎无一例外的均建有一所或几所当地的重点高校。新区政府需要在教育投入方面除加强基础性教育投入之外,还可以重点进行一两所大学的教育投入。通过不断的进行投入可以争取在渤海新区建立一所以上的、在全国有一定知名度的重点高校。重点院校的建设一方面可以为新区经济发展提供不断的高素质人才,改变当地相对保守和落后的文化思想,为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支撑,而且重点院校的建设也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新区的现代城市的层次与影响力。
2.人口的流动与人才引入
人作为重要的文化载体,在不断的流入和流出过程中可以将自己的文化带出,当然也可以将外部的文化进行带入。人口的流动性是一个现代城市开放性文化的基本特征,也是内在要求。新区文化的变迁速度受到新区人口迁移流动规模,速度的影响。新区人才引入的规模越大,速度越快,新区原有文化变迁及向现代城市文化的跃进速度就越快。另外从文化的量化调查结果也可以看出,高学历人才以及技术研发人员的不断引入都有利于在文化方面走在经济发展的前面,为经济发展地提供文化软实力。
新区政府应不断规划、改进和优化人才引进政策,明确人才引进的标准、创造外地人才来新区置业发展的良好环境,真正做到引得来、留得住,从而通过促进新区文化变迁的外部力量的增强,为新区现代城市文化的构建与培育提供强劲的外部动力。
3.新兴产业的不断引入
人才的引起结构往往和当地的产业结构布局有直接的关联。新区在考虑目前引入各种产业如汽车、石化、物流等产业模式时较为充分的考虑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问题,但是这些产业的引入更多的还是停留在了传统产业模式上,而从一个城市发展的角度来看,新兴产业或者说是高科技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是更能体现一个城市的层次与活力的重要表现也是新区高端人才引进的产业基础。这其中的道理不言自明。
4.大众传媒的发展
从文化测量的结果来看,不同年龄的人的文化差异表现的并不明显,也就是说年轻人并没有表现出和他们上一辈人较为明显的文化差异,当地的年轻人还是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接受了祖辈的文化传统,这对于新区谋划现代城市的发展蓝图来讲应该不算是一个非常有利的好消息。因此通过大众媒体不断的宣传和教育,新区新一代的年轻人在继承当地优秀文化传统的同时可以不断的接受新的思想和新的事物。而计算机科学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新型大众媒体往往又成为年轻人最容易接触和接受的媒体形式、新区政府应顺应科技进步和媒体发展的新特点,应因势利导,在媒体宣传上迅速抢占新型媒体的主战场。使用年轻人容易接受的宣传方式倡导新区现代城市文化,使新区新一代的年轻人能从根本上接受、崇尚和践行新区现代城市文化的基本主旨,为新区经济与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
5.交通及文化基础设施发展
落后的交通会造成闭塞的状态,阻碍社会文化的发展,而交通条件的改善能加强与外界的联系,促进文化的发展。新区目前在交通基础设施上进行了大量的投入,国道、高速公路、港口码头、铁路等基础设施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为新区的经济与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当然随着新区现代城市的建设的不断推进,高速铁路、机场等现代交通设施也应不断的列入到新区交通改善规划之中,从而缩短新区与天津、北京等国内先进发展地区甚至是国际主要交流地区物理距离,为人才的流动和文化的交流提供基础条件。除交通基础设施的改进外,新区还应在文化基础设施的上进行一定投入,文化的构建与培育离不开文化基础设施帮助,现代城市往往拥有大量的博物馆、图书馆、电影院、休闲娱乐广场等基础文化设施,人们在工作之余可以有场所进行学习和交流,从而丰富新区人的业余文化生活。
〔1〕 张侃侃,王兴中.可持续发展视野中的新城市主义价值观.未来与发展,2012(4):14-17.
〔2〕 张鸿雁.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城市文化自觉”与创新——以苏南现代化示范区为例.南京社会科学,2013(11):58-65.
〔3〕 杨奎.首都市民社会主义价值观建设.北京社会科学,2011(5):53-56.
〔4〕 王沪宁.中国的村落家族文化状况与前景.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9(1):106-114.
〔5〕 周军.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乡村文化的变迁及其建构问题研究.长春:吉林大学,2010.
〔6〕 赵霞.乡村文化的秩序转型与价值重建.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2.
〔7〕 陈旭霞.燕赵文化脉理探析.中华文化论坛,2004(3):84-88.
〔8〕 白玉民.燕赵文化及其现代文明意义初探.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19-24.
〔9〕 HOFSTEDE GETAI. Measuring Organizational Cultures:A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Study acrosswenty Cases.AdmjnistrativeSeienceQuarterly,1990(35):286-316.
〔10〕 阿不力克木.不同民族文化对员工工作满意度影响的实证研究.北京:清华大学,2006.
〔11〕 王国保.中国文化因素对知识共享、员工创造力的影响研究.杭州:浙江大学,2010.
〔12〕 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314-346.
(责任编辑 吴 星)
Modern Urban Culture Construction Research on Hebei Bohai New Area
SONG Zhao-li, LI Jun-feng
(Hebei GEO University, Shijiazhuang, Hebei 050031)
Regional culture to promote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has been the consensus of the academic circle. This paper takes the Bohai New Area in Hebei province as the research object, builds and designs modern urban culture of Bohai New Area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modern urban culture connotation and characteristic. This article also take the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by adopting the research methods of literature study and questionnaire survey ,find the gap between modern urban culture and existing culture of Bohai New Area ,proposes the concrete suggestion on how to build the modern urban culture in order to promot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Bohai New Area.
Bohai new area; modern urban culture; culture change
10.13937/j.cnki.sjzjjxyxb.2016.05.021
2016-09-10
http://www.cnki.net/kcms/doi/10.13937/j.cnki.sjzjjxyxb.2016.05.021.html
时间:2016-10-20 15:30
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HB15GL038)。
宋朝利(1975—),男,河北沧州人,博士, 河北地质大学经贸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文化金融、行为金融。
G05
A
1007-6875(2016)05-01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