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雨欣
荏苒秋冬去
——新批评视域下《借我》赏析
高雨欣
借我
借我一个暮年,
借我碎片,
借我瞻前与顾后,
借我执拗如少年。
借我后天长成的先天,
借我变如不曾改变。
借我素淡的世故和明白的愚,
借我可预知的险。
借我悲怆的磊落,
借我温软的鲁莽和玩笑的庄严。
借我最初与最终的不敢,借我不言而喻的不见。
借我一场秋啊,可你说这已是冬天。
《借我》作为诗歌的题目,让人不禁想去猜测:借我,我要借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借?向谁借?借到了吗?放眼看去,整首诗歌都是以“借我”二字开头,以“借”构成整首诗的主体。
新批评认为诗歌中的所有成分都是相互联系的,主题思想在每一部分都得以表现,相互关联的各部分构成了一个统一的生命体。作品中思想、情感呈现出的矛盾冲突,最终可以在整体的结构下实现统一。诗歌以“暮年”开始,为整首诗歌增添了一份时间意义上的历史感与厚重感,同时也奠定了诗歌略感苍凉的感情基调。第二句中,“碎片”是不完整的、支离破碎的。结合“暮年”来看,暮年不再有年少时那样多的奢侈的时光,而是在所剩不多的时光的碎片中体味生活。再看下一句“借我瞻前与顾后”,隐喻着在暮年时回首过去,细数往日的时光,同时在人生的道路上继续前行。在这里,“瞻前与顾后”由于词语的指称义和暗含义的多样性造成了语义的含混,使得诗歌在含混中产生一种张力。诗歌的第四句“借我执拗如少年”。既然是“借”的如少年一样的执拗,就说明“借”的主体本身不再年少,正是呼应了开头的“暮年”。“少年”与“暮年”在时间层面是矛盾的,但是在个体的心境品质上却达到了统一。第五句“借我后天长成的先天”。在这一句中“先天”竟是由“后天”长成的,人在暮年时,历经沧桑积累了丰富的人生经验,心智逐渐成熟,可是却不忘初心,与生俱来的先天的品格经过后天的磨炼更加坚定,才有了下面的“变如不曾改变”。从少年到暮年,改变的是逐渐衰老的容颜,是不再年轻的身体,可是即使韶华已逝,一颗坚贞的赤子之心仍未改变。所以在“变”与“不变”的矛盾对立中,更显坚定的品格,这才是诗人想要“借”的东西。第七句“借我素淡的世故和明白的愚”。“素淡”指素净淡雅,用来形容“世故”显然是悖论式的,“世故”总是给人以圆滑、老练之感。在这里,一个“素淡”冲淡了“世故”的色彩,道出了人在暮年时,对于世俗人情、为人处世之道的一种平和淡漠的心态。“明白”和“愚”本是一对反义词,在这里,“愚”超越了本义,是一种“大智若愚”,对于俗世社会明白清楚,可是却显得愚笨不知。这样,反过来看这一句,“世故”和“愚”构成了主层次上的悖论,然后在这一层面下,用“素淡”“明白”这两个和“世故”和“愚”有明显对立的形容词修饰主语,缓和主语之间原有的对立含义,产生一致的表达内涵。第八句“借我可预知的险”。“险”往往是不可预知的。那么诗人想要预知“险”的原因是什么呢?想要预知危险有两种可能,一是预知了危险,避免危险的发生,二是预知了险将要发生,在接下来的日子里珍惜眼前的生活。在这里作者意图的模糊性,产生了解读的多义性,形成了诗歌的一种含混。接下来诗人要借的是“悲怆的磊落”。“悲怆”不仅仅是情感上的悲伤,它比悲伤更为深刻,是历经沧桑后无力挽回的无奈与失落。“磊落”则是宽广的胸襟和洒脱的气度。但是在这一句中,这种洒脱胸襟却显现出悲怆。让人感到一种英雄站在高出无人理解的孤独和寂寞。此处用“悲怆”和“磊落”两个语义毫不相干的词语相连接,深化了诗歌从一开始就有的苍凉氛围,使人读之有一种怅然若失之感。接着诗人要借的是“温软的鲁莽和玩笑的庄严”。这一句与第七句形式相似。以“温软”和“鲁莽”、“玩笑”与“庄严”构成两组对立。首先来看,“温软”是一种轻柔的、温暖的触感,而“鲁莽”却是一种粗糙的、急躁的感觉,是轻率的、欠考虑的。这一句,诗人剥开了“鲁莽”粗犷的外衣,看到了莽撞背后温暖的内心。或许有些行为是鲁莽的,可是鲁莽的原因是来自内心温柔的品质,使得鲁莽在粗野中也不失可爱。接着用“玩笑”的方式表达庄严,是一种近乎黑色幽默的高深。看似“玩笑”的不在乎与调侃,真正的目的在于深刻地揭露庄严的事情。然后是“最初与最终的不敢”,结合前面的“暮年”与“少年”来分析,这两种不敢并不是相同的。“最初”的不敢,是少年时期青涩的、对于外面的世界未知的不敢,而“最终”的不敢,是暮年时期,已经看透一切,放下一切的无谓的态度。最后,“借我不言而喻的不见”,“不见”是相对于两人而言的,而这种“不见”的共识,是一种相忘于江湖的默契。诗人这里不相见的对象是模糊的,是一直想要向他借东西的人吗?
回溯整首诗就会发现诗人要“借”的都是品质性东西,而这些东西恰恰都是无法借到的,因此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悖论。这首诗是诗人樊小纯在2011年探望病中的木心后所作,未来得及给木心看,木心便溘然长逝。了解了创作背景,再看这首诗,对于诗的理解会更加清晰。从借我“暮年”开始,这些要借的种种都是木心身上所有的品质。并且诗人与木心两人互相赏识,达成了心灵相通的默契,即便是不见,也能相忘于江湖。
结尾“借我一场秋啊,可你说这已是冬天”达到了诗歌的高潮,使整首诗变得完整而意义深远。诗人要借的所有的东西都随着冬天到来的肃杀消逝了,使人的情感从高潮一下跌入谷底,在心间留下一圈圈涟漪。从“秋”的丰盛到“冬”的萧瑟,是一种时光荏苒、光阴不再的叹息。荏苒秋冬去,年迈的木心已走向生命的尽头,他身上的这些品质无法借给诗人,独留下一声叹息、几分怀念。
[湖北省襄阳市第五中学高三(19)班 指导老师:万红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