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宁,朱建达
(湖南工程学院建筑工程学院,湖南 湘潭 441104)
张家港城市空间形态演化研究
杨 宁,朱建达
(湖南工程学院建筑工程学院,湖南 湘潭 441104)
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和沿江沿海大发展背景下,沿江城市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存在一些不足,面临许多挑战。文章选取张家港市作为研究对象,其目的在于分析空间形态的演化过程、总结空间形态发展的特征,旨在为张家港市城市空间形态的未来发展提供参考,也为沿江的其他城市发展提供借鉴。
张家港;空间形态;演化过程
城市空间形态是在各种城市活动(包括政治、经济、社会、交通、文化等过程)作用力下所形成的空间结构的外在体现,对城市空间形态进行全方位、多要素的研究,有利于我们全面理解和把握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化规律,因地制宜地调整城市发展战略。张家港市作为全国唯一设立保税港区的县级市,拥有通江达海的区位优势和优越的港口条件,其城市发展所形成的“一市两城”格局在沿江城市中具有典型性。以往有学者对张家港市在经济、环境、人文等方面进行过研究,但对其城市空间形态研究却仍是空白。张家港市城市发展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重大的转折时期:沙洲县成立、改革开放、撤县建市、保税区成立、企业改制,因此,本研究将其城市空间形态的历史演变过程划分成五个阶段进行分析。
1962年沙洲建县。建县伊始,沙洲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县,经济基础薄弱,水运交通为主要交通方式。从沙洲县成立到1977年,我国一直处在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时期,政府对资源配置有决定性作用,城市是否发展、如何发展及发展的速度和规模,都取决于国家的计划安排。杨舍镇由一般意义上的集镇升格为县城,因此,获得了资源的支配力,人口和建设用地规模迅速扩大,城市中心逐步形成。县城杨舍镇在刚成立时的建成区面积仅0.4km2,镇上仅有1条长0.65 km的杨舍街和100m长的水关街,路面为块石或条石。房屋低矮,街道狭窄,公共设施简陋,配套设施不全。但到1978年,杨舍镇城市面积发展到2 km2,在16年时间内,建成区面积翻了几番。在这个阶段,城市建设以工业建设为先导,将工业用地布局在城市中区位优越的地段。沙洲棉纺织厂、沙洲化肥厂、沙洲毛纺厂等以沙洲命名的大量国有企业集中在县城中心位置,居住、办公、服务业则围绕工业发展布局。规划的不科学,因强调节约土地而“见缝插针”的建设方针,造成了城市用地布局混乱,各种用地混杂交错发展。
由于我国交通建设的重点是对沿铁路干线区域的建设和恢复,所以该时期县域内的交通没有很多改善,城市内外交通依然十分不便,城市发展没有突破早期形成的沿河流布置的空间形态,拓展方向仍然沿着谷渎港、东横河两侧呈带状布局,城市空间形态发展处于团状形成阶段。
1978年改革开放后,沙洲县的乡镇工业异军突起,成为全县经济的重要支柱,推动了沙洲县城的建设。张家港市作为一般性的小城市,其城市化的发展过程和大城市不同,大城市发展特点是中心城市内部功能完善,城市以中心区为核心不断向外扩展。张家港的城市化动力并非来自中心城市的经济辐射,恰好相反,它的城市化是靠整个地域内经济力量的增长来支撑发展的。城市的发展吸引着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人口规模的扩大对居住用地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医疗、商业配套、市政、行政管理等生产生活配套服务设施在等级、规模、水平上不断提高,城市的用地规模随之扩大。1985年,城市的建成区面积扩大了近一倍,从1978年的2km2扩大到3.7 km2。这一时期,沙州县城的生产力虽然有所提高,但总体上经济发展水平仍然不足,处于工业化的初期。大量的工业企业仍然占据着城市最重要的位置,城市发展仍然集中在杨舍镇,空间形态表现是在团状基础上呈圈层式向外蔓延扩展。
1986年后,张家港的乡镇工业进入上规模、上水平、抓管理、再发展的时期,主要发展外向型经济,利用外资和外贸出口实现新突破,经济实力持续增强。在张家港的工业产值中,乡镇工业所占的比例很高,约80%以上。1986年,国家提出的《关于调整设市标准和市领导县条件的报告》确定:非农业人口6万以上,年国民生产总值2亿元以上、已成为该地区经济中心镇,可以设置市的建制。这一新标准的推行,有力地推动了沙洲撤县建张家港市。在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经济带迅速崛起的带动下,张家港确立“以港兴市、以市促港”的发展战略,把港口建设作为城市规划的内容。城市建设的重点不再仅以杨舍为城市中心,而是向杨舍和金港两个城区共同建设,拉大了城市的框架。
撤县建市后,张家港港口逐步发展成为一个集装卸、仓储、中转、贸易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港口,港口地位日趋独立,港口的吞吐能力、集装箱的吞吐量均在长江港口中名列前茅,一跃成为苏州港港群中的主力港,成为江苏沿江四大港群中的佼佼者。凭借张家港港口的交通区位优势,它所在的地区——金港镇的发展速度加快,短短几年内规模达到杨舍的三分之一。港口的发展促进了市域中心将向着杨舍和金港双核结构的方向演变。在这个阶段,金港镇处于城市的形成阶段,各项配套服务设施不齐全,并没有成为功能完善的城市中心。杨舍仍然是张家港的中心城市,为全市工业经济管理和集聚的中心,城市功能不断完善,中心作用不断加强。
为解决张家港港口物资的疏散,修建了西起江阴市界,东至杨舍镇的张扬汽车专用公路,成为全省第一条汽车专用公路。沙锡公路、204国道的建设,加强了张家港与无锡、江阴的交通联系。张家港城市空间呈单核双组团形态。
1992年是全国改革发展的转折点,也是张家港市实现腾飞的新起点。张家港市以建设保税区作为实施以港兴市和沿江开发战略的突破口,金港城区迅速发展起来,以杨舍和金港的双中心城市发展格局明显。作为全国唯一的内河港口型的保税区,集聚了大量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技术,发展逐渐具备相当规模。金港进一步成为张家港城市发展的重点,城市规模不断扩大。杨舍城区的产业体系和城市功能的逐渐完善,空间发展突破了老城的范围。由于金港是依附港口条件独自发展为城市中心,加之地缘的关系,两个城区东西各占一隅,各自发展,不存在明显的依附关系,因此,联系较少,向心趋势弱,两个城区相对独立。
随着交通建设的发展,张家港城市形态演化有两个方向:一是靠近张杨公路轴线延伸。将张杨路从港区至鹿苑与204国道连接,促进杨舍城区的形态沿着张杨公路向西延伸,“以港兴市”战略实施,把市区和港区紧密联系在一起。二是靠近沿江公路东西拓展。沿江开发全线启动,城市发展依托港口,表现为沿长江轴向扩展。在国际制造业转移和浦东开发的大背景下,张家港出现以开发区为主体的新空间,先后建立了保税区、江苏省张家港经济开发区、沿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南城经济技术开发区。主要依据长江岸线优势,以开发建设沿江码头、仓储为重点,实施城乡一体建设新区的方针。这个时期,城市空间呈双核双组团的形态。
2003年初,江苏省委、省政府提出实施沿江开发战略的设想。张家港借此东风,再次把沿江地区作为新一轮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一大批资金技术密集型企业选择在沿江布局,诸如江苏扬子江国际化学工业园、扬子江高新技术产业园、张家港保税区物流园等特色园区相继建立,初步形成了化工、粮油、纺织、机电、物流等五大特色产业,沿江发展带成为空间拓展的主要方式。
为缩短与大城市的交通距离,实现与高速公路的快速接轨,沿江高速、金港大道、苏虞张一级公路等一批高等级公路相继建成,进一步促进了主城区城市用地发展向南部拓展的趋势,并在沿线新增了许多工业用地。由于沿线地区交通区位条件得到改善,在离旧城较远区域形成了沿着交通轴线布局的大量工业区,进一步彰显了沿着交通轴线发展的格局。
张家港市的两个城区从一开始各自发展,不存在明显的依附关系,向心趋势弱,两个城区相对独立。从20世纪90年代末以后,随着高等级公路的建设,两个城区间的交流协作和错位发展得到加强,其产业和用地沿着张杨公路交通轴线两翼扩展的趋势不断凸显。因而,双核之间的联系比较紧密,到发展后期,双向吸引而连成一体,空间上形张家港市城市空间形态演变模式图成哑铃状的城市形态。
城市空间形态是城市发展过程中自然、经济、社会、交通等各项要素综合作用下,在空间表现出来的一种结果。张家港经历了设县设市与乡镇合并、产业集聚与新产业形成、港口建设与沿江开发、张杨公路与沿江高速的建设,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张家港市的城市空间从团状、团状蔓延、单核双组团、双核双组团到双核哑铃状的形态模式演化(如图)。张家港中心城市空间结构完成了由单中心向双中心结构的转变。由于金港城区的工业开发促进其城市空间急剧扩张,北部长江岸线的土地资源所剩无几,需要向东部张杨公路拓展。一直实行以港兴市的城市发展战略,使杨舍镇也向西沿张杨公路扩展。因此,在空间关系上,两城相向发展的形势必然带来两城之间的用地冲突问题。同时,随着过江通道和城际轨道枢纽在塘桥的落位,塘桥将有望依托交通条件改善而成为具有新功能的城市。这样,使得长期以来形成“杨舍+金港”的双城结构面临着继续维系或者解体重组的选择。虽然从目前的状况来看,为缓解与金港的空间冲突,杨舍镇的发展方向有朝着东南部拓展的趋势,但是杨舍与塘桥之间的距离过远,两城相向发展又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原有的双城形态是继续维系还是解体重组,是张家港市空间形态结构亟待整合的问题,这也是本文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1]熊国平.当代中国城市形态演变[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2]张家港市概览编篡委员会.张家港市概览[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
[3]张家港市地方志编篡委员会.沙洲县志[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2.
[4]《张家港》课题组.张家港[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10:77.
[5]段进.城市形态研究与空间战略规划[J].城市规划,2003,27 (2).
[6]谭颖.苏州空间形态发展研究[D].东南大学建筑学院,2002.
F29
A
1673-0046(2016)9-00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