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宏玉喻丽(宜宾职业技术学院,四川 宜宾 644000)
刍议焦点解决短期心理治疗(SFBT)技术对高职学生管理的启示
吴宏玉1喻丽2
(宜宾职业技术学院,四川 宜宾 644000)
摘要:作为积极心理学的核心内容,焦点解决短期心理治疗(SFBT)技术因为疗程短、应用广、人性化、效果好等特点,广受家长、心理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的欢迎。转换问题思考的方向,引导学生善于通过一些偶然、意外事件转换自我的思维方式,寻找到生活中的闪光点,鼓励、引导其通过自我发现、自我努力和自我指导,着力于问题的解决,是焦点解决短期心理治疗(SFBT)技术对于高职院校学生教育与管理的重要启示。
关键词:SFBT;高职院校;学生管理;辅导员
2016年1月16-18日,笔者有幸到云南省昆明市参加“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咨询技术在学生工作(辅导员)中的运用培训班”。昆明的樱花早早地开了,盛极一时,如我们此行盼望着学到更多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管理教育知识的热切心情一样。
焦点解决短期心理治疗(SFBT)是一种心理治疗派别的转移,是积极心理学的核心内容。强调以“正向为焦点的思考”、“例外带来解决之道”、“改变永远在发生”等治疗信念,以及目标架构、例外架构、假设解决架构和丰富的问句技术,使SFBT成为后现代独特且盛行的心理治疗学派。
本次培训由著名心理学家、浙江大学教授马建青主讲。焦点解决的实质是把心理咨询的重点放在探索问题的解决,是从相信人们拥有解决自身问题的资源与潜力出发。强调如何解决问题,而非发现问题原因,协助案主找寻已经能做或正在做的有效事情,或换个方向做一些不同的事情,引导案主发挥自己的优点与能力。邀请案主展现其成就与自信,鼓励并塑造案主积极的自我应验预言,从而以正向的、朝向未来的、朝向目标的积极态度促使改变的发生。
(一)相信每个学生的潜质。
《人生不设限》里,主人公艾瑞克没有四肢,仍然没有阻止他成为最优秀的自己,成为千万读者心目中的励志偶像。我们的学生虽然学业表现不是最优秀的,但独有独特的潜质:或组织能力强,协助辅导员管理好班级;或文娱体育特长突出,在校园活动中大放异彩;或团队协作能力强,在各类比赛中成为团体核心;或具有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在各类社会实践中游刃有余。因此,辅导员的主要职责就是帮助学生挖掘自己的潜能,并使之成为学生常态化发展的基石。
(二)相信学生的自我力量。
建构主义认为,个人的看法构建起个体对于世界的认知和认知的全部。SFBT同样认为,学生在处理个体危机时,会通过一些偶然的“意外事件”获得自我帮助。因此,辅导员在日常的教育管理中,应充分相信学生的自我力量,而非一味地“帮助”或代替学生思考,而是引导其正确使用自我力量,化解遇到的心理危机或其他生活事件。
(三)辅导员的工作在“引”不在“导”。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令第24 号)、《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的通知》(教思政〔2014〕2号)等相关文件要求,辅导员要遵循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积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注重运用各种新的工作载体,特别是能较好地使用网络技术和手段,努力拓展工作途径,不断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关学科知识储备,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新形势下,SFBT的应用,在于启迪辅导员的工作不再只是“救火员”,而是主动出击,有效预见学生管理过程中的可能问题和有效对措,并提升“引领”和引导功能,而非单纯的思想政治“导向”教育,以便于学生更易接受和内化。
(四)谨慎利用每一个“意外”事件。
曾有辅导员称,辅导员平时兢兢业业做工作,勤勤勉勉搞教育,往往被一些“意外事件(偶然事件)”搞得前功尽弃,过大于功。其实,诸如学生心理危机事件、校园突发事件,如打架、斗殴、旷课等,反而是学生管理工作的有效突破口。SFBT认为,巧妙、谨慎运用一些“意外事件”,如平时不爱上课的学生一反常态,连续一个星期没有旷课,就值得辅导员好好表扬,使之形成自我荣誉感,提升自我存在感。这样,他便会将上课作为一项常态化动作,不再远离集体。
(五)不做无谓的“抱怨”。
个体对于外界的评价会受到诸如自身家庭背景、性格爱好、个人能力等诸多因素影响,因此,抱怨便成为人们宣泄情绪的一种方式。殊不知,抱怨多了,问题不仅没有得到解决,还加剧了个体对于问题原因的纠结,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和正向走势。
SFBT认为,与其纠结于问题发生的原因,不如静下心来思考:问题如今的发展态势,以及有效解决问题的思维和方式。唯有此,才能真正解决问题。纵观现实工作,的确有一些客观因素是我们无法避免或解决。何不怀着积极解决的心态,多看事件的正向面和利于事件解决的方向,集中精力于我们可以改变的事件和方向。
简言之,焦点解决短期心理治疗(SFBT)对于学生管理的理论和实践是一项革命性的影响,为学生管理工作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理念和操作技术。教师应合理、充分运用这一技术,改善师生相处方式,提升师生关系协调度,更好地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4-0196-01
作者简介:
吴宏玉(1990—),女,四川宜宾人,工程学士,宜宾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与研究。
喻丽(1985—),女,四川安岳人,教育学硕士,宜宾职业技术学院专职辅导员,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与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