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要素成本、企业区位选择与产业空间分布关系探讨

2016-11-30 11:47李迎君
商业经济研究 2016年20期
关键词:区位选择

李迎君

内容摘要:本文在核心-边缘模型理论基础上,通过建立两地三部门模型,分析生产要素成本、企业区位选择与产业空间分布关系问题。研究发现,异质性企业会基于竞争压力进行自我区位选择,并由此导致地理空间上产业集聚现象的出现与中心-外围产业空间分类效应;由于规模报酬递增与运输成本的存在,企业倾向于在市场规模更大的地区进行区位选择,但对生产要素成本变动较为敏感,会尽量规避生产要素成本较高的地区;生产要素空间流动与技术、行政壁垒影响企业区位选择与产业空间分布。上述结论为区域产业发展提供了实践思路。

关键词:生产要素成本 区位选择 产业空间分布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问题的提出

近些年,企业和产业活动在地理空间分布上集聚趋势越来越明显,影响了一国或区域的产业空间结构,甚至形成特定的空间分工。应该说,企业区位选择及由此导致的产业空间分布既是企业在特定经营时期、特定内外部环境基础上理性选择的结果,一种经济理性行为,也是中外产业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重要现象。从西方最早期的古典区位论到新经济地理学、新新经济地理学,探讨企业区位选择与产业空间分布相互关系的经验研究仍在不断深化。

Thunen(1826)提出“孤立国”模式,指出农业会围绕城市进行生产而向心环状带分布,其分布差异由运输成本和不同地租所决定。马歇尔(1890)指出,“祖传的技能及在本地有市场、辅助行业的发展、专门化机械的使用、地方性工业的利益”导致工业集中在特定范围。Weber(1909)最早提出“集聚”的概念并系统进行了产业区位规范研究。他认为,好处与成本的对比决定了企业是否愿意集聚。一个区域对产业的吸引力要综合考虑运输费用、劳动费用、集聚因子对企业区位选择的影响。是生产与劳动力的专业化、专业市场的扩大与基础设施共享引发企业集中于某一区域,并引发更多企业的集聚。Hoover(1936)对Weber的理论进行了完善,认为企业区位选择受到运输费用结构、生产中投入的替代物和规模经济的影响。Christaller(1933)提出了中心地理论,认为优越的市场空间结构会对产业集聚产生强大的拉动效应,并分析了中心地规模等级、职能类型与人口的关系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空间系统模型。Losch(1940)继承了Christaller思想,研究了贸易流量与地区运输中心的服务区位,分析了市场规模与市场需求结构对产业集聚影响问题。

上述学者对企业区位选择与产业活动空间分布现象进行了大量研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但尚有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把要素流动看成是瞬间、无成本的;二是以完全竞争和生产函数规模报酬不变为标准,将运输成本视同于生产成本;三是分析方法“粗糙”,亦缺乏微观基础来分析与回答经济行为的空间特性(何雄浪等,2011)。

为克服上述理论缺陷,Krugman(1991)建立了核心-边缘模型,后来学者在继承其柯布-道格拉斯垄断竞争、不变替代弹性效用函数、冰山运输成本理论框架下不断发展了新的理论研究,一些学者采用准线性二次效用函数及线性运输成本修改了核心-边缘模型的非线性关系,极大地提高了模型的解析能力。

应该看到,企业区位选择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是微观层面上生产要素价格竞争与制度环境、产业发展基础、空间可达性、区位条件、国土空间布局政策等多种因素相互权衡的结果。其中,生产要素作为企业成本与市场需求的综合反映,是企业区位选择的核心要素与重要考察变量。而且,企业区位选择与生产要素成本相互作用,会对产业空间分布产生非常复杂的影响。本文在Krugman核心-边缘模型理论基础上,建立两地三部门模型,分析生产要素成本、企业区位选择与产业空间分布关系问题。

模型的建立

(一)模型的假设条件

两地即东西两地区,假设其初始条件相同。三部门指农业部门A,制造业部门M、政府土地管理部门T。A部门生产同质产品,土地免费使用,农业劳动力成本工资用wA表示,每单位产出需要aA单位劳动力,A 部门地区间产品交易无成本,满足完全竞争和规模收益不变的条件。M 部门在柯布-道格拉斯垄断竞争条件下生产,使用固定投入土地与可变投入劳动两种生产要素且规模报酬递增。假设企业产出量为x ,成本工资用w 表示,单位产出需要am单位劳动力,则企业成本函数为r+wamx 。r 为企业对土地使用应上缴的租金,属于T 部门。M 部门地区间产品交易依照冰山交易成本,设东部地区企业在本地出售产品价格为p ,则在异地西部,出售产品价格p*=τp 。 T部门提供的土地能满足其他两部门生产的需要。

(二)消费均衡

由于农产品是同质产品,因此其消费是一种产品的消费,而工业品(制造业产品)是差异化产品,其消费是不同工业产品的某种组合。使用柯布-道格拉斯型效用函数与不变替代弹性效用函数分别表示消费者把总收入分配在农产品和制造业产品时的效用及消费者消费差异化工业产品时的效用。即,CM、CA分别表示消费者对制造业产品的消费数量和对农产品的消费数量。μ为支出在工业品上的支付份额(μ>0 )。n 与n* 表示东西两地区产品种类数量,则经济系统产品总类数nw=n+n*,ci为消费者对i 种工业品的消费量。σ 为消费品的替代弹性。消费者效用最大化限制条件为,即, ,若,则。PA、pi 分别表示农产品与第i 种工业品价格,Y 为消费者总收入。PM表示工业品集合体的价格,E为总支出。以农产品价格为计价基准,设PA=1,,,。

短期均衡

(一)农业部门

设pA、p*A、wl、w*l分别为东西两地农产品价格与农业劳动力工资,可得pA=wlaA,p*A=w*laA。由于pA=p*A,农产品无交易成本,所以wl=w*l。消费者对两地农产品的需求函数分别是ca=(1-μ)E/pA,c*a=(1-μ)E*/pA,其中ca表示消费者对农产品的消费数量,E、E*为东西两地总购买力,即总收入。整个市场提供的农产品产出为lW/aA,l=l*=lW/2 。农产品市场出清条件为(1-μ)(E+E*)/pA=lW/aA,设l=l*=1,pA=p*A=1,aA=1 ,则lW=2,wl=w*l=1,可得整个经济系统总支出为EW=2/1-μ。

(二)工业部门

产品价格。东部企业在本地与异地市场出售价格依次是,。w 为东部工人的工资水平。同理,西部企业在东部与西部市场的出售价格分别为,,w*为西部工人的工资水平。

工资水平。东部企业总收益R=px,其中p 为价格,x 为产出量。要收获这一收益必须满足px=pc+τp*c*条件,即企业产出可以在两地售罄。c 与c*分别为东部企业在本地与异地市场销售量,企业产出量x=c+τc*。由于,,所以 。根据定义:

所以,

其中=τ1-σ表示贸易自由度,∈[0,1],当τ=1时,=1;当τ→∞ 时,=0 。企业收益水平用企业空间分布形式表示为:

同理:

Sn=n/nw,SE=E/Ew分别表示东部地区企业数量占总企业数量的份额与东部地区支出占总支出的份额。假设nw=1,Λ=snw1-σ+(1-sn) (w*)1-σ,Λ*=(1-sn)(w*)1-σ+snw1-σ,则,。假设,,则 R=μw1-σEwB,R*=μ(w*)1-σEwB*。均衡时企业成本支出是 ,零利润条件下 ,。

市场规模。东部总支出水平为E=wlL+wH+rn 。wlL代表农业劳动者的收入,wH代表工业劳动者的收入,rn代表土地所有者的收入。将wl=1、L=1、代入,则。同理,西部总支出水平为。由于nw=1 ,则H=h=n=sn,H*=h*=n*=sn* ,h、h*分别表示东西部工业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比重,h+h*=1。Ew=E+E*=2+wh+w*(1-h) +。

而wh+w*(1-h)+=μEw,代入、h=n=sn、h*=n*=sn* 则,当区域对称设w=w*=1时,。东部地区份额sE 为: ,,当即时,一地市场规模的扩大才可能导致更大比例的企业集中于该地。即如果存在某种偶然因素扩大了一地区的市场需求,就会吸引大量企业集中于该区域这一假设并不总是正确的。如果该地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过高,仅仅依靠市场规模的扩大带动产业集聚将是困难的。

第一,τ 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产业空间分布。当运输成本较高、经济开放度或贸易自由度较低,企业发展越依赖于本地市场,这时,企业不容易发生地理空间上的集聚现象。随着τ 的降低,也即随着运输成本的降低,经济开放度或贸易自由度的提高,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增强,企业发展越不依赖于本地市场。这时,企业更容易集聚。第二,随着企业在某地集聚,企业支付的劳动力成本也会发生变化。如两地工资差距引发劳动力向某地转移加剧企业集聚现象,会直接导致当地劳动力市场的竞争程度增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当地企业将支付较低的劳动力成本,这将导致本地缺乏吸引力。

(二)企业区位选择与土地成本

根据前文分析,东部土地成本或地租收入为,通过数值模拟方法探讨rT与sn 关系。如图3、图4所示,横轴表示sn,即东部地区企业数量占总企业数量的份额。纵轴表示rT即东部土地成本或地租收入。

由图3、图4可以看出:τ 取值较高时,随着一地(东部)企业数量所占比重的增大,地区土地成本或地租收入在下降。而在τ 进一步降低时,地区土地成本或地租收入反而有所增加。由图3、图4可以看出,企业集聚与土地成本、运输成本、经济开放度或贸易自由度、区域经济一体化水平的高低有着密切的联系。当运输成本较高、经济开放度或贸易自由度较低,企业发展仅仅依靠本地市场时,企业土地成本会下降,原因可能在于本地市场有限,为了应对激烈的竞争,企业只有进一步压缩生产要素成本,如土地成本,导致成本下降。当运输成本较低、经济开放度或贸易自由度较高,区域经济一体化水平增强时,企业发展不会仅仅依靠本地市场,市场空间的扩大使企业必须支付更高的土地成本。

研究结论

本文将生产要素成本与企业区位选择两大因素的影响结合起来,重构Krugman核心-边缘模型,试图从微观层面探索生产要素成本、企业区位选择与产业空间分布,研究发现:

其一,异质性企业会基于竞争压力进行自我区位选择,并由此导致地理空间上产业集聚现象的出现与中心-外围产业空间分类效应。其二,企业区位选择差异可以由多种因素进行解释,是微观层面上生产要素价格竞争与市场的容量与规模、运输成本等多种因素相互权衡的结果。生产要素成本因素依然影响企业区位选择。充裕的劳动力、土地资源与低廉的劳动力、土地成本是企业区位选择时较关注的成本因素。其三,由于规模报酬递增与运输成本的存在,企业倾向于在市场规模更大的地区进行区位选择。地区市场需求的扩大会使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并从报酬递增中不断获利,因此能吸引企业集中于该区域,但企业区位选择对生产要素成本变动较为敏感,会尽量规避生产要素成本较高的地区。如果该地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过高,仅依靠市场规模的扩大带动产业集聚将是困难的。其四,生产要素空间流动与技术、行政壁垒影响企业区位选择与产业空间分布。当运输成本较高、生产要素空间流动困难导致空间交易成本过高,经济开放度或贸易自由度较低,企业发展越依赖于本地市场。这时,不容易发生地理空间上产业集聚现象。随着运输成本及空间交易成本的降低,经济开放度或贸易自由度的提高,区域经济一体化增强,商品与要素流动性增强,企业发展越不依赖于本地市场时,更容易发生地理空间上产业集聚现象。其五,从长期看,随着劳动力向某地转移加速企业在某地集聚,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企业劳动力成本会因此下降,这将导致本地缺乏吸引力,进而阻止劳动力进一步转移;从长期看,当企业发展仅依靠本地市场时,企业土地成本会下降。反之,企业市场空间的扩大使企业必须支付更高的土地成本。

从产业发展和政策制定角度,可以得到如下政策含义:

其一,近年来,沿海地区出现了产业跨区域转移现象,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可以借助发达地区产业的扩散力,凭借充裕的劳动力、土地资源与低廉的劳动力、土地成本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自身在市场规模和交通条件方面的劣势,通过完善劳动力、土地等资源价格形成机制,促进具有本地特色的专业化产业区的形成,提高企业市场获利水平,培育、增强和创造有利于吸引企业的公共环境、政策环境,改善企业进入本地市场的条件,为欠发达地区产业集聚的形成提供必要的推动力,逐步缩小地区差距。对东部沿海地区而言,适宜技术与产业西移有助于与中西部地区形成梯度差,实现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与升级。通过区域合作,设立特色化产业园区,合理进行产业承接与转移,努力实现东部、中西部区域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多方共赢。其二,应采取培训、进修等多种形式切实提高本地劳动力受教育水平和整体素质并加大地方保障性住房建设投入,这相当于间接地增加劳动力实际收入与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有利于创造产业集聚的外部环境。其三,应继续加大交通基础设施投资,进一步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降低运输费用和时间成本,促进商品与要素自由流动,推进区域一体化、市场一体化进程,提高经济发展活力。其四,创造良好投资环境,促进企业间开展合作与建立信息共享机制,为人力资本自由流动、企业与科研机构交流合作创造便利条件,促进知识技术扩散与营造区域创新网络环境。

猜你喜欢
区位选择
商业银行跨国经营区位选择实证研究
我国FDI区位选择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我国会展业区域布局分析
基于区位选择因素的商贸流通业外商直接投资研究
集聚效应对外商直接投资区位选择影响研究
集聚效应对外商投资区位选择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