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静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体验的心理学分析,提出体验的原则,并进而寻找一些行之有效的体验途径,让学生走近古人,从而激发起学生探究古诗词的兴趣与热情。
【关键词】体验 走近 古人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4-0233-01
“古诗词鉴赏”是一门探究性活动课,其教学起点、重点、难点都在于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而要激发起他们的兴趣,必须缩短与古人的距离,让学生走进古人的内心,体验古人的情感,做一回古人。
一、体验的心理学分析
什么是体验呢?王克俭认为:“体验是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的心理活动,它的核心是情感。体验的出发点是情感。主体总是从自己的命运与遭际出发,从内心的全部情感积累和先在的情感出发,去体验和揭示生命的意蕴;另一方面,体验的最后归结点也是情感,体验的结果常常是一种新的更深刻的把握了生命活动情感的生成。”
由此可知,体验的条件有两个:一是客体的刺激,二是主体自身的情感积累。当外界的某一刺激,譬如一首歌、一篇文章、一个场景等,作用于主体,主体从自身已有的情感积累出发,对这一刺激产生反应,引起自身情感与刺激物的比较渗透,从而与作品产生深深的共鸣,同时对刺激物所传达的情感进行加工、内化,用一种新的更深刻的情感来代替原先旧的肤浅的情感,形成一种新的价值观,从而完成情感的飞跃。此时如果再对体验主体进行适当的引导,使这一价值体系性格化,那么,激发体验主体的探究兴趣与热情就成了可能。
当然,情感体验的简单重复并不能产生情感的飞跃。正如雅科布松指出:“当可以激发一定体验的客体重复出现而没有任何新的内容,不含有可能影响情绪反应的任何新的因素时,则情绪反应因客体重复出现而产生的适应会变得越来越弱。”这就告诉我们如果要让学生的情感体验不断得到强化,从而使情感得到升华,必须不断更换能引起相同情感体验的刺激物。
另外,我们还应该重视体验主体已有的情感积累。因为这是主体对外界的刺激产生反应的基础,它起到“触发”的作用。
二、体验的原则
根据体验的心理学分析,我认为要在“古诗词鉴赏活动课”中进行情感体验,并最终激发起学生的探究兴趣与热情,必须要遵循以下两条原则:一是可接受性原则,一是强化性原则。
所谓可接受性原则,即根据学生已有的情感经验、情感积累,选择适当的情感载体(即刺激物),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所谓强化性原则,即通过变换刺激物的方法,来强化学生对同一情感的体验。
三、体验的途径
依据体验的原则进行情感体验,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四条途径:
(一)联系经验,寻找情感体验的基础。
这是依照可接受性原则制定的。经验与体验是不同的。经验是指客体世界在人的头脑中留下的印象或形成的知识,它不带有生命本体论的内涵;而体验则是主体对这些印象或知识所产生的心灵的震撼。经验属哲学上认识论的范畴,而体验则是心理学的范畴。但是两者之间又有紧密联系。“经验常常是体验的基础,体验常常以经验为材料”,“体验可以说是对感受的再感受,对知觉的再知觉,对经验的再经验”。
因此,我们要在“古诗词鉴赏活动课”中,让学生进行情感体验,必须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否则,体验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二)精选教材,品味情感体验的范本。
这也是依照可接受性原则制定的。
中国作为一个古老的诗的国度,留下了不计其数的诗歌,慨叹于古人的伟大,可也不得不对诗歌的选读费一番心思。
我们选择的原则就是“可接受性”,即较有生活情趣的,描摹自然风光的,抒发豪情壮志的,另外考虑到他们都是十六七岁的少男少女,所以偶尔也选择几首描写爱情的,当然引导的时候应尽量消除可能产生的负面效应。
选好教材之后,应对教材进行细细品味。同时,应尽量的将品味的权利交还给学生。
例如在碰到苏轼的《望湖楼醉书》和辛弃疾的《清平乐》时,教师不做任何讲解,字词的疏通,诗意的理解,作者身世的探究……一切都交还给学生。当然重点落在对字词的品味上。要求每一位学生谈谈最喜欢的一句诗,并能说出理由。
(三)创设情境,营造情感体验氛围。
这是依据强化性原则制定的。创设情境的最重要的手段是引进音乐。诗词与音乐,总是存在着千丝万缕、不可分割的联系。 我认为 “古诗词鉴赏活动课”应该大量引进音乐,以起到渲染气氛、营造情感体验氛围的作用。
例如在教学《破阵子》一词时,用《十面埋伏》作为导入,整个活动场所充溢着激烈、昂扬,而又有些惨烈的乐音,让学生通过音乐来初步体验硝烟弥漫的古战场;而后,再由文字展开想象,进入到词中所描绘的意境中去,双管齐下,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四)举一反三,拓宽情感体验的空间。
这也是依据强化性原则制定的。
读诗不可仅仅为读诗而读诗,不可牢牢地把眼光盯在一首诗上,否则,对诗歌的理解必然偏于狭隘。
鉴于此,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快捷、图书馆的便利、自然环境的优美,尽量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以拓宽情感体验的空间。
例如,在讲到李清照的《声声慢》和陆游的《咏梅》时,学生们对两位词作者的身世极感兴趣,于是教师可鼓励他们上网查询两位词人的简介,同时为他们选了越剧碟片——茅威涛与陈辉玲主演的《陆游与唐琬》,傅全香主演的《人比黄花瘦》。通过这些,学生对两位词人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也引发了他们对两位词人的其他诗作作进一步探究的兴趣。如有学生在对陆游的其他作品进行阅读之后,写下了《一生的遗憾》这篇小论文,还有一位学生在对李清照词中所出现的“愁”进行探究之后,写下了《剪不断,理还乱,是愁情》。
另外,活动场所也大可不必拘泥于教室,例如在讲到“诗中的音乐”的时候,教师与学生围坐于草地,击节而歌《宋词古唱》。阳光明媚,绿草如茵,歌声婉转,实在是一大享受。
再如,在各个小专题需要进行查找资料时,或上网搜索,或阅览室里查询……
总之,我们不妨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让学生缩短与古人的距离,走进古人的内心,体验古人的情感,做一回古人,从而激发起学生探究古诗词的兴趣与热情。
参考文献:
[1]王克俭著.《文学创作心理学》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1997年6月第1版
[2]林崇德主编.《中学语文教学心理学》北京教育出版社 2001年1月第1版
[3]卢家楣.《情感教学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年11月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