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清
【摘 要】学习习惯指的是学生在长期的学习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并不需要意志努力和监督的自动化行为倾向。良好习惯就像是我们生命的枝上盛开的一朵美丽的小花,虽不怎么艳丽,但不失是一种美丽。学生能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他们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关键词】学生;学习习惯;培养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单方面讲,只需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古人云:“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那应该如何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呢?通过借签前人的研究,结合同仁们的工作经验,我从以下五个方面作了归纳:
一、提前预习
古人说得好:“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生通过预习可以初步理解新课的基本内容和思路,能够复习巩固或补习有关的旧知识、旧概念,找出自己知识上的薄弱环节和疑难点。在听课时,带着这些问题去听,目的明确,态度积极,注意力也易集中,听讲效果会更好。那么预习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要注重讲究实效,不搞形式,要根据学习计划安排时间,不能顾此失彼。预习一般要安排在新课的前一天晚上进行,这样,印象会较深。同时预习一定要注意自己心中有数,什么是懂了的,什么是不懂的,什么是是似而非的,带着这些问题听课效果要更好。
(2)预习的任务是通过初步阅读,先理解感知新课的内容(如概念、定义、公式、论证方法等),为顺利听懂新课扫除障碍。等教师在授课时集中注意听讲或向老师提出。预习以后,还要合上书本,小结一下。这样做能使自己对新教材有更深刻的印象。
二、专心听讲
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中度过的。因此,听课是学生接受教师指导,掌握知识,发展智力的中心环节,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是保证高效率学习的关键。优秀教师能遵循教学规律,在教学中运用自己丰富的教学经验,科学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就要求学生在听课中一方面学习知识,一方面学习思维方法,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既要仔细听讲,又要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务必把知识的来龙去脉搞清楚,当堂内容当堂理解。在听课中,还要将自己对新课内容的理解与老师讲解的内容比较,将老师讲的重难点,独特的思维方法,听课的心得体会等恰当记录,加深对新内容的理解和记忆,纠正自己理解上的错误。要抓住各学科的不同特点,带着问题听,听清内容,记住要点,抓住关键,着重听老师的讲课方法与思路,释疑的过程与结论。
三、及时复习
完整的看一遍教材,理清知识要点,构建知识网络。我们平时学习的时候,大脑中接受的是相对单一的知识点,一学期下来,许多同学会感到头脑里装了很多东西,很多很乱。所以在考前我们应该将平时所学习的知识进行整理、归纳理清教材的思路,完整地把教材看一遍。这样我们能够在头脑中构建起一个知识网络,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便于知识的提取。
讲究方法,适当做题复习的方法多种多样,不同的方法也许适用于不同的人,我们应在实际运用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复习方法,同时应注意不断地变换自己的复习方法。有时我们常会感到一种本来十分灵验的方法经过一段时间后变得不再灵验了,这就要求我们及时地改变方法,以不断提高复习的效率。当然复习时适当地做题是必不可少的,可心选做不同类型的题目,在练习中使知识点得到了巩固,运用能力得到了提高。
同时还要调整心态,考前虚心考时自信。要有虚心的心态,意识到自己还有许多不明确的知识点,还有没完全掌握的技能方法,这样才能在复习时深入钻研,仔细琢磨。而在考试时同学们应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努力放松自己,以必胜的信心,坦然面对考试。在复习的最后阶段,我们可以将一些期末的练习题当作正式的期末考试,利用它们来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并不断积累经验,提高自己的应试技巧,从而使自己在走进正式考场时能进入一个最佳状态。
四、仔细审题
审题是做作业十分重要的一步。拿到一个题目,首先应判断它属于哪一类,难易的程度如何?分清题目的条件和要求。已知条件是什么?从题目提供的信息中还能挖掘出什么条件?它的要求是什么?同时要让自己的思路顺着题目的路子思考。通过思考、准确、透彻地理解题目的意思,分清已知条件有哪些,题目要求的结论是什么。在审题过程中,还要注意哪些地方没有直接用语言表示出来,而隐含在题目中的其他形式条件,即注意隐含条件的挖掘。
学习,最忌讳一知半解、浅尝辄止。要想学习好,必须养成独立钻研、务求甚解的习惯。学无止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总结自己的学习经验,也要善于借鉴他人比较好的学习经验为己所用,从而找出适合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
当然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绝非一朝一夕能够形成,贵在长久坚持,需要多渠道、多层次的培养,特别是家长的配合,及时和老师沟通,交流。经过反复的、长期的训练一个好的习惯而可能形成。我们每个教师都应该重视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多与家长、学生交流沟通,并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努力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乘着良好习惯这艘帆船,乘风破浪,顺利地到达成功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