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文文,李葆春
穆兰线状萎缩性皮病一例
景文文,李葆春
皮肤萎缩, 线状
患者,女,21岁。主因左侧上腹部斑片10余年,渐累及腰部1年余,于2015年10月5日就诊。10余年前,无明显诱因患者左侧上腹部出现淡褐色萎缩性斑片,皮损逐渐扩大;1年余前,腰部出现类似皮损,无任何主观不适感。患者既往身体健康,否认家族中有类似病史者及家族遗传病史。系统检查体未见明显异常。皮肤科情况:左腹部及腰部可见基本沿Blaschko线分布的带状淡红褐色萎缩性斑片,边界清楚,部分融合,触之不硬,无明显皮下结节(图1)。实验室检查:血、尿、粪常规,肝、肾功能,红细胞沉降率,类风湿因子,自身抗体系列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切取左侧后腰部约黄豆大小皮损组织(深达脂肪层),组织病理示:表皮轻度萎缩,基底层色素增加,网状层胶原纤维轻度增生,无血管及脂肪异常。(图2)。诊断:穆兰线状萎缩性皮病。治疗:复方丹参酮胶囊0.5g、复方甘草酸苷胶囊2粒每日3次口服。2个月后复诊,皮损萎缩略有减轻(图3)。后改为间断服药,皮损变化不大,目前仍在随访中。
图1 穆兰线状萎缩性皮病患者左侧腹部、左后腰部皮损
图2 穆兰线状萎缩性皮病患者皮损组织病理
图3 穆兰线状萎缩性皮病患者治疗2个月后临床表现
穆兰线状萎缩性皮病在临床上较为少见,由1992年Moulin首次报道,皮损呈带状的色素性萎缩性斑,1994年Baumann命名为Moulin线状萎缩性皮病。该病病因不明,部分学者根据该病沿Blaschko线分布特点,推测在胚胎组织发育的早期出现基因型和表型的嵌合式基因突变[1]。本病发病率男女无明显差异,儿童及青少年时期发病,沿躯体单侧分布,无特殊不适症状。沿Blaschko线分布的萎缩性色素性沉着斑是该病典型的临床特点,皮损处无明显炎症反应,无明显的硬化及结节,也无系统性受累的情况。组织病理缺乏特异性,主要为表皮基底层色素增加,真皮胶原纤维和弹性纤维无明显改变,真皮炎症反应轻微或缺如,偶可见局灶性皮下脂肪萎缩。本例患者的皮损组织病理虽有轻度网状层胶原纤维增生表现,但患者在病程早期并没有炎症反应出现。在此后的10余年病程中一直未出现皮肤硬化的现象,同时组织病理上也缺乏真皮胶原纤维、弹性纤维及血管的明显改变,因此,可以排除线状硬皮病的可能。同时,本病还应与进行性特发性皮肤萎缩相鉴别,前者是沿Blaschko线分布,而后者无特殊的分布特点。线状和漩涡状痣样色素沉着虽然与本病外观相类似,但无皮肤萎缩出现[2,3]。穆兰线状萎缩性皮病通常进展缓慢,可持续数年,预后良好,部分患者未经治疗可逐渐消退,有一定自限性。目前,本病缺少规范有效的治疗办法,Utikal等[4]报道口服青霉素后行补骨脂素联合长波紫外线(PUVA)照射治疗对该病有明显治疗效果。针对本例患者,笔者选用复方丹参酮胶囊和复方甘草酸苷胶囊进行治疗,主要考虑这两种药物都有类激素样作用和调节免疫功能的功效,在治疗了2个月后,皮损较前虽然略有减轻,但无法排除是由于本病的自限性特点所致的皮损改善,因此长期的随访观察对本病来说尤为重要。
[1] 赵辨. 中国临床皮肤病学 [M]. 南京: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0:1133-1134.
[2] Tukenmez Demirci G, Altunay IK, Mertoglu E, et al. Linear atrophoderma of Moulin on the neck [J]. J Dermatol Case Rep, 2011, 5(3):47-49.
[3] 关杨, 陶小华, 张芸, 等. Moulin线状皮肤萎缩 [J]. 临床皮肤科杂志, 2012, 41(1):36-37.
[4]Utikal J, Keil D, Klemke CD, et al. Predominant telangiectatic erythema in linera atrophoderma of Moulin:novel variant or separate entity? [J]. Dermatology, 2003, 207(3): 310-315.
(本文编辑祝贺)
A case of linear atrophoderma of Moulin
R758.6
B
1674-1293(2016)05-0345-02
10.11786/sypfbxzz.1674-1293.20160520
712000,陕西省咸阳市中心医院皮肤科(景文文,李葆春)
景文文,女,主治医师,硕士研究生,E-mail: jww1013@sina.com
李葆春,E-mail: 48470475@qq.com
(2016-06-17
2016-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