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深度创新:内容和技术的融合发展——中国首届主流新媒体高峰论坛嘉宾演讲摘录

2016-11-30 01:12
武汉广播影视 2016年10期
关键词:内容用户

新媒体深度创新:内容和技术的融合发展——中国首届主流新媒体高峰论坛嘉宾演讲摘录

近日,中国首届主流新媒体高峰论坛暨新媒体和自媒体合作高峰论坛在武汉会议中心召开。此次高峰论坛以“新媒体深度创新:内容和技术的融合发展”为主题,邀请到人民日报新媒体、九派新闻、人民网、新华网、光明网、今日头条、新浪新闻等150余家中央级、平台级以及全国各地代表性新媒体,就新形势下主流新媒体应如何发挥各自优势,如何将技术与内容有机整合,进行了全方位交流、讨论和碰撞,本期我们摘录了部分参会嘉宾的主题演讲,这些观点或许可以给正在做新媒体的同仁们提供一些借鉴。

新主流媒体:优质内容+领先技术+独特模式

人民网原副总裁、研究院院长 官建文

媒体人如何面对新技术?

1、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日益强大

调研中全球CEO确信哪些因素对他们体验产生最大的影响,77%的CEO们认为科技进步将对他们的体验产生最大的影响。他们认为有五个方面,一是技术依赖度上升,二是技术竞争优势,三是技术的乘数效应,四个是技术获取的成本更低,五是技术全球化。

这样我们就面临着一个问题,媒体人绝大多数是做内容的,是学文科的,技术如此重要,我们怎么样才能掌握这个技术,使我们媒体获得更大的竞争力。

2、站在高新技术的肩膀之上

无论从雅虎还是从中国最早的门户网站,再到现在的BAT,他们的创始人绝大多数都是学工科的,马云是个例外,但马云非常重视技术,他要求他们的技术员把技术做得最简单化,他说只要我会用,我理解了,中国80%的人就会用这个技术。那么,我们怎么办?

第一,要消除对技术排斥的潜意识。文科脑袋对于技术有一种天然的排斥不认可。为什么?我们在制定计划、在策划、在解决问题的时候,不会首先想到去利用技术。我觉得我们是天然的,既然天然地存在这种潜意识,所以要不断强化自己去重视技术。

第二,要站在技术肩膀之上重用、多用技术人员,舍得为技术花钱筑好“凤巢”。我们经常讲筑巢引凤,实际上很多是筑鹊巢引不到凤,为什么?我接触过一些技术人员,他们的思维方式、工作的一些想法,跟我们不一样。如果我们用管理编辑、记者的办法去管理科研人员,他们肯定受不了,有的人宁可工资低一点,但要在适合我的氛围下工作,他们可能为了消除一个疑问,连续熬夜,做好了非常高兴,这些我们常常是不可理解的。

3、领先技术+优质内容+特色模式

领先技术是什么?我所说的这些也不完全,为什么同样采用客户端,这个办得好,那个办得不好,这个喜欢那个不喜欢,这个好用那个不好用,所以领先技术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优质内容我不想多说。特色模式是什么?我这里打了几个问号,是不是门户网站、新闻网站、新闻APP、今日头条已经成模式了?模式不应该是内容的模式,而是一种能够盈利的,能够循环生产扩大再生产的一种模式。就是说它的内容要好,不能够违规,不能够今天受批评,明天受批评,同时还要能挣钱。

我觉得领先技术跟优质内容应该是一种融合而产生的模式,而不是两个分离的,怎么能使领先技术跟优质内容很好地结合起来,使新媒体能够长期办下去,不断扩大,如果我们有了这种模式,我想会大有前景。

内容为王,渠道为金,集中优势资源,打造新媒体产品

光明网副总经理 宋乐永

过去五年中,光明网实现了快速增长,流量大概增长了二三十倍。这几年的快速增长怎么实现的?我们的经验告诉大家,内容为王,渠道为金,同时产品作为催化剂,在里面穿针引线。

怎么实现全媒体的融合?我们的研究发现,在不同的媒体下,对同一事件新闻表达方式不同,报纸上强调的是要有好听的故事,在PC互联网上强调海量信息,包括图片、文字、视频,各个网站比拼的是速度,一天晚上光明网要发几十条新闻,一张图片是一个新闻,一条文字也是一个新闻,基于这样的逻辑,不同的团队生产符合不同用户需要的内容。

从顶层设计角度来看,怎么调动报社、网站等这么多团队一起运作,背后首先靠的是强大的CMS系统(中央厨房),不同的人生产内容全部扔到CMS,其他人调用的时候可以很迅速拿出来改造。CMS背后基本理念是几条,“借船”和“造船”两种模式进行结合。所谓借船就是充分利用第三方平台,包括百度新闻、360新闻、今日头条、CU新闻等等,我们无法否认用户全部聚集在这样的网络平台上,既然用户在那儿,我何必不跟他进行深度合作呢?深度合作中发现什么?流量都来自于哪些地方,我们这些小媒体怎么说服他们跟我们合作,靠的就是造船模式,要坚持自己的内容特色,生产出权威的内容,才能够说服对方进行合作。既然合作,我的价值要被对方认可,尊重对方的价值需求,才能合作起来。要造出好的船,就要具有差异化的产品生产之路。每一家都有自己特色,光明日报作为思想理论,文化立身的地方,这几年和各个单位合作,生产推出了一系列的品牌栏目,这些品牌栏目提升媒体的影响力,这也是非常具有特色的东西。媒体的融合发展不能够改变主流媒体的底色,鲜明的底色不但不会损害新媒体发展其特点,还会给新媒体加分,使报道内容在鲜明底色的衬托下更加吸引受众。

最近几年光明网发展中一个重要的经验,不断引进新技术。我们选择技术创新的道路,选择中关村正在成熟或者刚刚产品化的技术,拿过来和光明网结合,同时再集成为另外一项技术,变成光明网自己的产品,这才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大家知道用手机发微博页面,用户体验很难受,但为了方便手机用户的阅读需求怎么办?我们想能不能用一套技术代码实现技术转换,于是和中关村一家技术公司合作,开发了云适配技术,通过在网页上植入HI代码,使手机编辑不需要什么东西,只需要加入代码就可以了,刚开始发现用户体验还可以,但实际效果怎么样,怎么赚钱,于是觉得一定要解决百度上的转码技术,就把云适配技术和ICU技术嫁接在一起,现在效果马上出来了。光明网利用这个技术每天带来的PV是三百多万,每年带来的营收是几百万。这就是技术创新产生的结果。

技术助力内容生产

人民日报媒体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首席技术官 陈川

非常高兴在这里为大家分享人民日报技术应用和内容生产等多方面实践的经验。

现在传统媒体面向融合转型都面临着如何打造更加有特色的内容与服务,在技术应用层面做出自己的特色等转型的压力。在实践中我们看到,主流媒体在优质内容生产方面是非常具备优势的。举个例子,“两会”期间中央厨房运行做出来的各种不同产品,包括简单的图文产品,单品形成上千万的点击。大部分互动式的H5作品单品点击超过百万。这也让我们更加有信心说,优质的内容实际上是持续为传统媒体提供用户的连接、提升传播影响力、为我们带来更多用户的一个核心竞争力。

而且,我们还听到另外一些说法。现在传统媒体人因为对技术的不了解,跟不上时代的节奏。从我们的实践来看,实际上这一点也是不确切的。在中央厨房新媒体端推出的各种作品,原始创意和内容的把握完全都来自人民日报传统报纸各个版面的记者与编辑。可以看到,实际上在技术运用里面,传统的创意和新闻的写作组织能力与技术很好地结合,就可以爆发惊人创造力,做出非常好的作品。这些优质的内容作品又会成为我们去连接用户、吸引用户的入口。这是中央厨房不断运行中得到的非常宝贵的经验。

我们拥抱技术目的是为了以后成为内容在生产、传播、运营各个方面的助力,消除横亘在我们前面的技术壁垒,而不是说我们变成纯技术的企业。

刚才前面也有很多老师讲到“内容为王”,在这一点上,我想从媒体界来讲,大家都是认可的。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实际上媒体整个的发展是新的技术、新的内容相结合,不断向前推进研发的过程。现在新媒体的内容已经从传统基本图文结合到了动态的、交互式的H5内容,直播以及基于数据分析做出来的数据新闻。整个交互的模式也从传统的单向投放,变成连接在一起的各种各样的内容与信息,能够让我们的用户看到的不是一篇篇独立的稿件,而是提供各种各样的资讯、知识甚至服务。我们用机器学习的技术,可以改变装置方式,让他们在这里得到更好获取内容与服务的体验。现在比较热门的无人机、VR、MR等各种各样技术的应用,可以看到,实际上媒体面临这些新型内容技术时,遇到的障碍并不是媒体人没有想法。媒体人有很多很好的创意,但需要消除的壁垒是媒体人把自己的想法结合技术带来传播作品的能力。我们中央厨房的技术团队联合社会各界具备各方面专业能力的供应商,加上自身研发能力,把各种各样所需要的技术都打造成一个个独立的可以被使用的云端服务,让媒体可以很快地消除掉技术障碍。因为我们实际上面临任何一种新型内容时,遇到的不仅仅是如何把它做出来的问题,后端技术能力怎么去支撑,我们想法与做法是把这些东西从头到后分装成整体的服务,不管在客户端,还是在网站、社交媒体上,都可以按照业务内容的需要快速地组合这些技术,这样让媒体的投入和关注回归到内容的核心竞争力上去。

我们听到另外一个说法,记者要面向这么多新媒体端各种各样内容的生产,要变成一个全能型的记者,或者现在比较流行的说法是全媒体记者。这一点上,我们认为难度也是非常高的。我们的思考是这样,在技术工具建设上,专业的人做专业事,技术工具解决的问题是能够让专业人更高效地合作。这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实践。

我们在工具里考虑的不单是技术人员,或者说单纯为内容写作和创意的人员去使用,而是我们在这样的工具上,能让这些人员一起工作,快速生产内容,做成一个非常好的协作的平台。这样就能极大地释放传统媒体人的思想和创意的创造力,同时又结合技术能力实现快速生产。

简单举个例子,在可视化内容制作方面,我们有两个H5的互动设备制作工具,一个工具是普通的编辑记者在系统里完全模板化,在这样的平台上,编辑记者可以用我们做好的很多的模板快速生成一些模式化的新闻报道,简单的内容替换和内容替换之后就可以实现在移动端和社交媒体端的快速推送。同时,我们也有面向专业设计人员去设计非常强的互动甚至游戏类的互动产品工具,我们有一些精品要求的时候,会用这样的工具制作。可以看到,这是中央厨房在前期已经推出的作品。每一个作品又会变成工具里边的模板,让它可以用同样的模板再去生产下一个作品。可以看到,里面不断积累这样的模板。这样的话,可以让生产变得越来越高效。

第二个部分是直播。传统媒体或者新闻端做直播也会感觉比较难。我们在平台上把它打造成想做直播的时候,简单地替换掉一些模板或者界面性质的宣传内容,就可以把它变成能在自己客户端或者社交媒体号、网站上去做直播这样一个简单的服务。这种服务做嵌入时非常容易,类似像媒体发布会时做直播,我们都有很多模板,而且后台有人去控制。因为媒体直播跟网红直播有差异,我们还要考虑直播安全的问题,所以后边要设计相应的后台监管能力。

大数据新平台

今日头条合作与发展总监 刘旋

今日头条基于大数据挖掘和精准算法达到内容和信息的连接以及和人的连接。我们在算法的基础上,实现了千人千面,千万人千万面。我们可以提升信息的到达率。我们从全球来看,基于精准的智能推荐和计算算法,这样的模式已经是全球的趋势。

分析今日头条的一些特点,我想告诉大家,其实今日头条并不是一个媒体,它是一个技术公司,是一个可推荐的引擎。它带有媒体的特性和属性是因为这款产品上所承载的都是来自于媒体机构内容创作者、个人自媒体甚至是政府机构,他们都可以在这个平台上进行内容发布。

在整个互联网发展过程中,信息怎么跟人进行连接?我们的机器会记录用户所有动作,甚至你在信息流当中停留某一篇的时长,以及你阅读打开一篇文章或者一段视频所停留的时长,以及对他的评论、转发、收藏等等各种行为,每个用户身上都会贴上超过十万的标签,这个标签一定是动态的积累,并且是一个实时的更新。所以整个机器对于用户的分析是非常智能的。

另外一个层面,他们对文章的分析,包括图文、组图、视频,甚至也介入一些直播的内容形态,都把它叫做内容,无论是什么样的形态。对于这样的内容,我们也进行很关键的分析,比如说像关健词的提取、语意分析等等,做信息和人的双向匹配。

简单介绍一下机器是如何完成的?对于内容和用户的分析可以分为三部分:一部分就是人的特征。刚才讲到对于用户所有的行为都可以作为一个标签化的处理。另外根据文章的特征,我们会把这几块做一个组合,这个组合值也是百亿级别的,所以运算量现在达到了三百亿级。到达用户的时候,用户所看到的资讯就是根据人群特征、兴趣爱好所匹配了相应的内容。这样一个智能推荐可以把非常好质量的内容精准地找到用户。像长尾的内容,比如说美容盘发、编程、养殖等,这样的内容在这样的信息大海里都可以找到它比较精准的读者。同时,精准推荐也在一些日常以及跟社会相关的公益项目当中做一些尝试。

融合/创新/变革——九派全媒体融合发展思考与实践

九派(武汉)全媒体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杜登斌

整个九派的架构全部是基于大数据的架构,利用大数据所有技术、方法、理论、技术支撑体系来构建。

我们提出数据新闻、人文特色、政府治理、民生服务、智库风格,围绕这几个方面来构建九派。九派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五大平台:

一是专注数据新闻,引导主流舆论的内容资讯平台。

二是具有思想性、思辨性、前瞻性的前沿智库平台。

三是衍生价值,定制用户需求的民生服务平台。

四是为政府职能部门服务,提供政府社会公众治理现代化的公共治理平台。

五是基于中文大数据技术的新媒体产业融合平台。

即前沿智库平台、内容资讯平台、自媒体共享平台、公共治理平台、媒体融合平台,底层架构已经构建了百分之八九十,整体上基于中文大数据新媒体产业融合平台,整个架构今年底会陆续推出,然后进行优化,最后构建一个真正的产业生态。

传统新闻生产的思维方式更多考虑事件的因果关系,较少考虑事件背后的“相关关系”,而数据新闻通过在纵向上分析数据背后的新闻故事,寻找到事件发生规律,进而延伸向未来、预测即将发生类似事件。分析事件背后的“相关关系”是我们做数据新闻的出发点,也日渐成为大数据时代九派新闻生产的思维基础,变革了新闻生产方式。

思想性的价值追求。九派是思想立言,要有深度,做出的数据新闻要有价值,要引领或者引导舆论。这就不是简单的新闻生产,简单的内容加工,而是要使人们思想确实有一些感悟。九派围绕这样的价值需求凝聚精神,提升品质,重塑对价值的回归,为新闻传媒提供供给侧改革,同时对城市影响力和城乡未来的扩张力,以及城市的匹配力提供作用。我们思想性强调的是抵达、触动、浸润,摆脱的是低水平重复建设,带动的是媒体价值的回归和品质提升,积累的是建设性和正能量。

智库建设的导向保障。思想立言后面就需要有一些思想做支撑,九派提智库建设,构建了九派智库。智库是通过聚集一批知识界、思想界、理论界的社会精英。网罗一批政治立场坚定、心系国家进步、拥有众多粉丝的社会中坚,转化一批思想观点前卫、崇尚独立人格、怀揣理想情怀的“社会愤青”,培养一批认知尚未定型、资质有待挖掘、可塑造性较大的新锐,给他们一些平台,让他们按照我们的意图“发声”,做舆论统战工作。

生态系统构建。一开始围绕新媒体生态系统架构一个个运用,多平台、多技术手段进行整合。现在看到的就是3%、5%甚至20%,但慢慢会完成整个系统,一旦架构完成就是一个整体。这个生态系统,通过数据采集挖掘技术,通过数据中央厨房,互联网信息二次三次加工,新闻信息原创到各种业务里面,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再次采集融合。所以实现的是全融合,打通整合。实现的是可延展,是全数据汇聚、大数据分析、产品制作发布平台、用户管理、供需系统、大数据采集系统、工作流程系统平台等等。

融媒体产品如何助推传统媒体转型

武汉广电新媒体部总监 张戟

今天到这儿的人,我把他们分成了两类,一类是全新的新型新媒体,有互联网基因,而且有互联网思维,我们通常比喻为0到1,而我们是传统媒体做新媒体,大家看到1矮了一截。我们从0到哪里,怎么走?路在何方,不知道。玩笑归玩笑,我们在过去两年,经过不断的探索,结合广电系的条件和媒体的属性,我们做出了一些明显的成效,现在跟大家分享一下。

武汉广电,有全国都知道的电视问政,这是我们的强势栏目,电视问政只是一个电视栏目,随着新媒体传播的优势和快捷,渐渐显现出它传播的互动性不足、延展性不足,所以就用新媒体的手段“云屏”连通大屏和小屏。怎么延伸?我们搭建了问政互动平台。问政互动平台由几大模块组成。一般用户可以通过模块了解问政的方方面面,并且与我们互动。最重要的是,他们的报料可以通过选择到达各个城区或者职能部门的后台。而各个职能部门又用“掌上武汉”(手机客户端)自己的帐号在自己后台处理这些报料,并且推到前端。用户可以对反馈意见进行再回复,是否满意。截止到目前,全市有三分之二城区开通了城区频道,实现了网络办公、在线处理报料。“掌上武汉”也接入了大数据分析平台,对各类事件进行舆情客情和未来趋势的分析与研判。在平台上监督处理报料达千余件,成为老百姓信赖的问政资讯类的平台,用户两年就达到了130万。不仅为各个城区提供了舆情研判,更为我们的节目栏目提供了广泛的新闻线索。

我们一直讲广电+、互联网+,用项目驱动加快媒体融合。我特别推荐一款融媒体产品——“全媒体记者发稿平台(见微)”。大家知道我们的网站、微博、微信等所有平台对好的内容、好的新闻都是孜孜以求的,而我作为新媒体,我很难拿到一手鲜活的资料与新闻,但我的广播、电视台的记者他们在一线的现场,怎么样把他的新闻首发到我的新媒体,我就要把他们转变成我的全媒体记者。当时的初衷就是这个,“打破行业间的壁垒,有效整合资源”。简单形容一下它长什么样?它其实前端简单得就像微信一样操作,但是后台无比强大。当各个媒体的记者还在现场进行报道或者拍摄,准备拿回去按照自己的时段播出时,我们的现场视频已经在新媒体上进行了首发。

前几天在武汉举行的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上,武汉新闻综合频道的主持人和记者在现场与我们的中央常委刘云山直接见面,在现场做智慧武汉的讲解员,她发回来一手的“武汉精彩”,一上线点击马上10万+。

再告诉大家一个非常好的消息,见微3.0版马上就会开通移动直播。作为广电系统,有海陆空,现在我们的新媒体平台可以实时同步直播,多机位、多场景、无缝切换,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就是可控。

一直来说传统媒体要主动拥抱新媒体,要把新媒体基因融入到已经在实施的媒体融合实践中,要构建且融且创新的融媒体生态。而我们作为广电近水楼台,利用广电视频优势,结合九派中文大数据采集挖掘优势,要共同打造广电系统的中央厨房。我们马上会跟九派公司合资经营九派视频,打造中国第一家24小时不间断大数据可视化频道。

这样我们从1就可以得出答案,其实我们有N个路径N个解决办法,所以传统媒体做新媒体大家要有信心。我们一方面要做融合,一方面要发展,我们也都是摸着石头过河,但愿我今天在这里给大家的分享,能够给大家带来一点启发。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新媒体大格局与新趋势

New Media 新媒体联盟创始人 袁国宝

用户为中心的时代,用户获得用户主权,每个人都有传播主线,都是新媒体平台上的载体,所有个体都有传播权利。

今天是信息时代要求你全能。所有做新媒体的人都知道,你不能光写内容,你需要的是总编辑、总经理,甚至还是拉广告的,这就是时代的特征。

为什么是新媒体?新媒体是人,是有影响力的人。个人做好自己的内容跟品牌,然后所有渠道都是你的渠道,所有的渠道都在帮你做影响与散播,这就是时代的特征。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去中心化,必然导致集权传播的解构。

万物皆媒,今天所有的人,所有的一切都是媒体,移动互联给每个人机会是均等的。

移动互联导致去中心化,所有时间都是碎片时间,这也是去年有人唱衰新浪微博,新浪微博一定行,他们唯一竞争力就是碎片时间的竞争。

传统媒体强调内容为王,对吗?对,任何时候都是如此,但互联网时代是有中心的,今天移动互联没有中心,用户习惯是最不靠谱的。如果你看不懂用户,看不懂这个时代,到网上就弄成一个泛娱乐化了。

网红经济不会昙花一现,网红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获得权利以后,用户用自己的手机,用自己的投票权选出来用户自己的民生。

新媒体时代的传播痛点是缺原创内容,原创内容在传统媒体手里,所有做新媒体做得好的人99.99%全是传统媒体出来的。

网友要的是福利,要的是参与感,要的是跟你建立社群的互动。

新思维,在今天不是有内容为王,而是有创意的内容为王,禁锢传统媒体往新媒体升级的东西就是思维。

所有做媒体的人都把媒体当成文化事业,当产品去做,但媒体是产业。

通过大数据把你的用户画像做好,把用户伺候好了,倒过来分析他的需求满足他,就是这么简单。

本刊综合

责任编辑 叶宝妹

猜你喜欢
内容用户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内容回顾 温故知新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关注用户
主要内容
关注用户
关注用户
Camera360:拍出5亿用户
100万用户
如何获取一亿海外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