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焦浩然
重拾孤独者的梦
——读《一个孤独的散步者的梦》有感
文_焦浩然
第一次读卢梭是在上大学的时候,当时在一家独立书店淘书,无意间与之邂逅。在此之前,我一直以为让·雅克·卢梭,这位遥不可及的人物,只是存在于当年我们所学的历史课本中而已。直到那日午后,我用了两个小时的时间在书店一口气读完了他的这本《一个孤独的散步者的梦》,我才真正开始去了解他。
如今三年光景流逝,我再一遍翻读这本书。如同他在书中反复提及的言论一样,我的心也再一次重获安宁。
很多人说这本书有些絮叨,甚至说卢梭在言辞中已经表现出他患有很严重的“被迫害妄想症”,然而结合卢梭的一生,便能理解他言语的反复和纠结并非唠叨抱怨,他只是过于偏执。天才大抵都是偏执,所以当年卢梭才会与伏尔泰等诸多好友因为观念不同反目成仇,而自己的大半生都在与世人及当时的社会作斗争。命运就是这样,要想成为伟人,总是要经历非凡的人生,体味常人所不能经历的痛苦,然后涅槃。
卢梭终究是在意他人对自己的认可,也渴望得到他人的理解和爱。然而在长期经历世人的摒弃和社会的排挤之后,卢梭在垂暮之年写下这本《一个孤独的散步者的梦》。那时的他已经放弃了与敌人周旋和与命运抗争的徒劳的努力,他决定听天由命、顺其自然。他曾说:“我要把我一生最后的时光用来研究我自己;我要及早准备我应当为我自己作出的总结。现在让我们全身心地投入与我的心灵进行的亲切的对话。”于是,他散了十次步,完成了十篇可以说是散文的日记,也因此,才有了这本流传至今的著作。
这十篇散文主要讲述他在郊外散步时的思考,他探索自己的内心,回顾自己过往的经历,谈及自己的痛苦,再自我开导安慰,试图彻底解放自己灵魂的桎梏,同时也对道德问题进行思考和忏悔,讲述自己身处逆境,谈论自己所追求的快乐和理解的幸福。他试图让自己变为自然人,接受如今的一切局面,也接受被命运“不曾厚待”的自己,研究植物、散步遐想、融入自然,不断地在一次次自我探寻中归于安宁,在自我开解中找回存在。
这本书,是卢梭的悲鸣,是他的觉醒,更是他经历痛苦动荡的大半生之后的一次归真返璞。
两次读这本书,都能令我变得平和。文字是一种载体,它只是作者内心真诚的表达。而读书也不过是一种方式,它所能带来最重要的莫过于读者与作者间的共鸣。卢梭的晚年凄凉又孤独,这本书完成后没多久,他便溘然长逝。然而我却觉得他是幸福快乐的,因为在他人生的最后时刻,在经历了富有争议、被人唾弃的一生后,他终于用孤独者的方式令自己找到了理想中的自由,正如他所说:“唯独在这些孤独和沉思默想的时刻,我才是真正的我,才是和我的天性相符的我,我才既无忧烦又无羁束。”
让·雅克·卢俊(Jean Jacques Rousseau,1712~1778),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出生于瑞士日内瓦一个钟表匠家庭,是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重要作品有《新爱洛伊斯》《社会契约论》《爱弥尔》《忏悔录》等。
(作者单位:安阳供电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