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虹 何俗非 王硕 孟凡英 卢珑 魏巍
(天津中医药大学科研处,天津 300193)
基于协同创新模式的高校科研平台建设探索
杨虹何俗非王硕孟凡英卢珑魏巍
(天津中医药大学科研处,天津300193)
[摘要]以协同创新模式建设思路,围绕研究方向、功能角色、管理和考核机制、人才队伍建设、交流合作对高校科研平台建设进行思索和讨论,通过创新建设模式,充分发挥高校科研平台创新源头的引领和支撑作用。
[关键词]协同创新;高校科研平台;建设探索
为贯彻执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国家及地方政府职能部门近年加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投入力度。各类科研平台作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主要构成单元,在基础研究、培养人才、学术交流、服务企业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教育部“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实施,教育部直属及地方高校积极投身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作为各类科研平台建设的主力军,高等学校如何在协同创新的视角下实施各级科研平台的建设工作,更好的发挥科研平台作为创新源头的带领作用,是科研管理者在构建创新型社会中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基于面向行业产业、区域发展的协同创新中心的实施模式,对高校科研平台的建设进行探索。
研究方向是各类科研平台的建设灵魂,目前高校拥有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研究室等多种类型的科研平台,研究方向的确立既要充分体现依托学科的前沿性和重要性,开展创新性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又要与企业提出的技术革新需求相契合,面对所在地区及所属领域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集中问题、制约做大做强的关键问题,凝练具有产业化特色的研究方向。
确定“双面性”的研究方向,产出的科技成果兼具自主研发与成果转化的双重性质,为高校科研平台的稳定运行奠定坚实基础,并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活力。
2.1创新研究功能
高校各类科研平台大多涵盖本校的优势学科,凝聚了一批本领域的高层次人才,围绕平台研究方向开展大量原始创新工作,形成了一批前沿性的核心技术和方法学理论,已成为高校科技创新的原动力,能够有效带动学科整体水平。
2.2共享服务功能
高校科技平台作为科技、人才、设备的优势集合体,在协同创新模式下,应更好的发挥资源共享、服务企业的功能,主动解决制约企业行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有效实施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1],充分发挥高校在协同创新机制下的主体支撑作用。
2.3教学实践功能
高校科研平台较传统教学实验室在仪器设备和授课条件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多数面对本校本科生、研究生教学开放,可根据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完成相应教学内容,并为开放性专题的设置提供可行性条件,具备严谨科学的学术氛围,可有效提高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为学生创新思维的实践提供了广阔平台[2]。
3.1精心培育,占领高地
高校科研平台的管理部门,应掌握国家各级主管部门的政策动向,熟悉各类平台的建设思路和本单位的学科特长,做好分类布局,集中校内优势资源,整合同一学科体系下的各类科研平台,做好与其他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的沟通工作,形成创新合力。
3.2分级管理,自由创新
科研平台由学校、二级单位、平台主任三级共同管理。学校为平台运转提供依托保障条件、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二级单位负责过程监管,建立科学、高效、灵活的运行体系;平台主任致力于营造和谐、进取的学术氛围,充分激发成员的创造性、主动性和凝聚力。通过分级管理模式,为平台持续发展提供多重动力,牢固其在协同创新中的主导地位[3]。
3.3信息对称,实时发布
协同创新重在强强联合形成放大效应,关键在于各方建立及时、有效的沟通交流机制,可通过互联网、微信、QQ等现代信息交互媒介及时发布科研问题、重大需求、技术转移、培养人才方案等相关内容,通过线上交流形成线下深度合作[4]。
为促进科研平台健康发展,梳理平台建设成果,解决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各项问题,提出针对性的可行性建议,各类科研平台除参加主管部门定期组织的评估、验收工作外,作为依托单位的主管部门应于每年年底组织校级检查,全面督促实验室建设。采取会议形式由各平台主任汇报年度工作报告和代表性成果,考核专家组由各平台主任、学术委员会专家、企业代表组成,以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服务企业、对外交流等方面进行评定,围绕科研平台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开展深入交流并互相借鉴,目的在于为各类科研平台的持续发展提出合理化意见[5]。
平台负责人利用外引内培的模式,针对行业重大科技问题,以理论创新、技术创新为重点,构筑人才梯队,重点培养中青年学术骨干。充分发挥院士、千人、杰青、长江学者等高层次学术带头人的作用,根据研究方向组建团队,建立中青年学术骨干遴选制度、培养制度和进修计划,提高中青年科研骨干的整体素质。
基于协同创新模式下的科研平台建设,在培养各类创新型人才的基础上,更要凸显人才的实用性和转化能力。对于本科教育,利用开放性实验课题和毕业课题设计,激发本科生的科研兴趣和热情,提高科研实践能力。对于研究生教育和博士后培养,以提升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为核心,同时注重产业及学科发展问题的分析和解决,形成既掌握关键技术又具备攻关能力的复合型创新人才。
科研平台的交流合作,可利用“平台-项目-人才”三位一体的合作模式,由项目牵线,以人才为根本,实现科研平台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企业之间的交互关联、动态流动。充分发挥协同创新中心各成员单位的人才资源优势,实行人才共享协同创新,解决科研平台人员自我科研能力提升、企业高端研发人才短缺、大学一线实践人才不足的问题。充分利用科技特派员制度,建立科技人员服务企业创新和发展长效机制,帮助企业解决技术升级难题。通过交流合作,实现促进学科发展的创新性研究并为行业技术进步提供重要技术支撑。
国家“十三五”时期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高等学校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源头和培育科技创新人才的沃土,在运行、管理、考核体制机制方面大胆创新是以协同创新模式建设科研平台的必然要求,通过实践各项举措大力发展行业前沿技术和攻克共性关键技术,充分发挥科研平台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全面提升国家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力.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战略意义和政策走向[J].教育研究,2011(7):18-21.
[2]尤祖明,庄志洪,路贵斌.产学研用背景下高校实验室体系的构建[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7):152-155.
[3]武芳.高校实验室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7):206-209.
[4]伍扬.校企联合实验室合作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10):235-237.
[5]沈满,张一凡.加强高校科研平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交易,2014(8):8-9.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037(2016)05-31-2
收稿日期:2016-4-18
基金项目:天津市科技创新体系及条件平台建设计划项目(14TXZYJC00440)。
作者简介:杨虹(1981-),女,硕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科研管理。
Research on Scientific Research Platform Constructio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ased on th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Model
Yang Hong He Sufei Wang Shuo Meng Fanying Lu Long Wei Wei
(Scientific Research Department,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ianjinChina 300193)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thinking of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model construction,around the research di⁃rection,functional role,management and examination mechanism,talent team construction,exchanges and coop⁃eration,the platform construction of college and university scientific research is thought and discussed.Through innovative construction pattern,it gives full play to the guidance and support role of college and university scien⁃tific research platform innovation source.
Keywords:collaborative innovation;scientific research platform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research on constru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