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永学
摘要:高校是推动协同创新的重要力量,利用高校自身人才优势,与产业协同,需要新的体制和机制,高校参与到产业集群的创新联盟必须以学科集群的形态出现,不能再以个别学科的形态出现。和产业集群相对接的是学科集群,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解决产业技术创新所面临的复杂的问题和高端技术难题。
关键词:协同创新;产业集群;学科集群
为了加快推进我国高等教育与科技、经济紧密结合,建立创新人才培养平台。2011年,教育部发布了“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旨在利用高校雄厚的科研力量,培养高端复合型人才,大力推动协同创新,推动高校、企业和政府的协同合作,优势互补,实现资本、人才、技术和信息等创新要素的深度合作。教育要面向国际前沿,实现科研领域走出去计划,加快建设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协同创新”理念的提出,给高等学校的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
20世纪中期,西方发达国家就开始设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构,重视跨学科多领域的交叉协同合作,高校是推动协同创新的重要力量,利用高校自身人才优势,与产业协同,对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高校要实现协同创新,需要新的体制和机制,科学合理的协同创新制度是保障协同创新成败的关键,要实现协同创新要素的有效兼容。
一、文献综述
创新(innovation),即不断的变革和创造新的有价值的事物。社会学中的创新是站在社会学的角度,创造出独特的、新颖的、匪夷所思的方法,创造性地解决社会方面的问题。经济学中的创新是指技术创新的集合。
协同(synergy),即联合起来行动。包括以下几个特征:首先,协同效应应大于合作。要产生“1 + 1>2”的效应,意味着不同的要素和机构,要通过机制和制度有效兼容。其次,协同需要黏合剂,协同的结果是共赢。
集群(cluster),在《朗文现代英汉双解词典》中,意为在一起发育的相似的事物,是对事物空间集中的一种描述。迈克尔·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中认为,“集群是特定产业中互有联系的公司或机构聚集在特定地理位置的一种现象。后来,又在《集群与新竞争经济学》中将产业集群解释为,产业集群就是指以某个强势企业或某几个强势企业为龙头的一群既独立自主有彼此依赖,既有专业分工又有资源互补的现象。它的核心内容涉及了企业竞争力的形成和竞争优势的发挥问题。产业集群的形成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在协同创新模式方面。蓝晓霞(2014),中国高校和产业集群的协同创新体现了梯度的特点,合作研发模式使用频率较高(83.2%),咨询服务和委托研发(40%),衍生企业模式(10%)。美国咨询服务和委托研发(25.1%),合作研发(12.1),衍生企业模式(66%)。
在产业集群合作意愿方面。2007年加拿大统计局的《高级技术调查报告》中,只有22.2%的产业集群倾向于与高校合作建立创新联盟。澳大利亚的类似调查报告也显示,只有1.6%的产业集群倾向于与高校建立创新联盟。
在产业集群与高校协同创新的动因方面。英国政府有关调查报告显示,产业集群与高校协同创新的主导动因是获取高校的优势科研资源和获取高级人才,从而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说明产业集群与高校协同创新的直接目的并不是获取直接收益。从高校角度,2008-2009学年,剑桥企业研究中心对参与产业协同创新的高校科研人员调查显示,大多数的研究人员参与协同创新的目的是增强科研能力而不是获取商业利益。
在参与协同创新的企业规模上。OECD的一份调查显示,绝大多数OECD成员国中,中小企业参与高校协同创新的比例不足10%。加拿大魁北克省的调查结果也显示,参与高校协同创新的企业当中,年销售额在5000万加元以上的占比为81%。
二、研究方法
(一)合作博弈理论
合作博弈也叫正和博弈,与零和博弈相对。是指相互博弈、妥协合作后整体利益增加,或者社会总福利增加。核心在于合作各方在综合博弈之后,达成妥协合作,实现共赢。
(二)案例分析与实地考查
案例分析主要是通过问卷调查、解析案例、查找资料等手段,最终表述、验证或是发现新的理论。实地考察是指选择受益于创新平台的企业,实地考查他们开展创新活动的实际情况、社会效应以及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三)文献研究
通过收集整理,鉴别与本研究相关的文献资料,对国内外区域创新系统、产学研合作协同创新以及政府在高校与产业协同创新过程中的作用做系统梳理。
(四)规范分析与特色分析
高校与产业集群的协同创新过程中,很重要的就是政府的政策引导。本研究将总结发达地区的协同创新的政策支持体系的特色,再结合特定区域环境下协同创新的政府支持体系的影响因素、模式、重点和难点分析。
三、美国协同创新的模式、特点
模式是协同创新活动的实现载体,决定了协同创新的最终成效。
(一)美国的协同创新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1.大学科技园模式(Research Park)。包括由大学组建的,如“斯坦福研究园”。由企业组建的,如“128号公路高技术园区”。由政府组建的,如“北卡三角研究园”。
2.企业孵化器模式(Business Incubation)。大多数为非营利组织,为中小企业和产品创新服务,可以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3.咨询协议模式(Consulting Arrangements)咨询有助于加强高校和企业的联系,是高校和企业的桥梁。在美国有30%的高校教师从事各类咨询工作。此类活动具有自发性、分散性和趋利性的特点,需要高校出台相应政策。
(二)科研成果转化方式
1.技术许可模式(Technology Licensing)。大学要制定详细的专利许可扶持政策,特别要明确专利收益的分成比例。如美国的《拜杜法案》。
2.大学衍生企业模式(Spin sffs)。即利用大学的科研成果,从事产品生产和服务的中小企业,虽然规模小,但更具有成长性和创造性。
总之,美国高校和产业集群协同创新具有比较鲜明的特点。第一,高校和产业集群的和合作关系源远流长。政府、高校、产业集群各方对合作的持续推动和重视,使得合作的理念得到很好的传承和发扬,美国的许多著名高校建校伊始,就把服务经济作为办学宗旨,是高校的主动行为,并不断探索合作的新路径。第二,法律法规的有力保障。20世纪70年代以来,出台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如专利法、技术创新法、拜杜法等,推动高校和产业集群的合作研究,推动建立高校和产业集群在协同创新发展过程中形成共同利益。而我国的法律法规大部分停留在宏观层面上,缺乏技术层面的操作性,除了2012年实施的“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几乎没有其他的高校和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的扶持计划。
四、高校与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的内涵
在我国创建创新型国家的建设进程中,”“协同创新”这一时代主题已经唱响。深刻解析高校与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的内涵与动因,是有效推进协同创新的逻辑前提。在开展高校与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的过程中,暴露出了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我们认真的思考。
(一)协同创新主体分析
高校和产业集群的协同创新不仅要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更要追求合作整体的利益最大化。
1.高校。包括大学和科研机构。在封闭的环境下搞科研已经不符合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要求,高校只有和产业集群合作,才能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进程。何况高校也需要产业集群提供资金支持,高校应该依托产业集群协同创新,不断推进科技创新,协同创新、取长补短。
2.产业集群。科研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除了一些大型企业具有强大的科研能力外,大多数企业自身的科研能力普遍不高,已经成了影响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企业方也愿意与高校协同,完成科技创新,投入市场获取收益。
3.政府。在高校和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的不同阶段,政府应该不断变换自己的角色,可以是协同创新平台的搭建者、参与者和维护者。通过政策手段和财政手段推动高校和产业集群的协同创新良性发展。
(二)协同创新
从经济学角度上讲,创新是生产要素的有效配置和合理流动,并以此促进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创新也成为高校、产业、政府的核心竞争力。创新离不开创新主体的相互协同,要形成整个系统的统一和联合的作用,深度合作、优势互补,以达到创新的目的。协同创新也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和机制安排。“2011”计划就是试图把高校、产业和政府作为协同创新的主体,推动创新资源的开发与整合,达到1+1>2,或1+1+1>3的最终目的。
(三)政府引导
协同创新过程中存在问题,需要政府妥善引导。首先,动力不足。协同创新的动力主要来源于知识技术更新和产业升级的迫切需要,以及利益驱动。但是,利益分配的方式和结果可能不尽如人意。这就需要政府加以合理的引导。其次,协同创新势必要打破机构和体制壁垒,实现优势互补。但是存在各个创新主体各自为政,创新项目重复建设的问题,需要政府根据经济发展的要求予以协同。最后,机制不完善。创新过程中存在配套政策不完备,风险分担不明确,创新激励不充分,创新效率和效益难以评估等问题。严重挫伤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政府要在机制和制度方面,包括组织和管理问题;绩效评价问题;资源共享问题;信息沟通机制问题等,加以妥善解决。
(四)协同创新的类型和层次
高校和产业集群的合作主要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基础性的合作,主要靠人才交流的方式推进,一般应用性的大学采用这种方式。另一个就是学科集群与产业集群的合作,一般通过合作完成项目的方式推进。以上两种方式具有阶段性、被动性的特点,不具有可持续性。最好的方式是,高校的学科集群和产业集群形成共同的发展愿景,不是简单的1+1,而是要创造一个新的产业集群或是产业升级。是在“共同愿景”下开展协同创新,是双赢和可持续,是体制和机制的不断完善。
五、学科集群与产业集群的协同创新
高校参与到产业集群的创新联盟必须以学科集群的形态出现,不能再以个别学科的形态出现。和产业集群相对接的是学科集群,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解决产业技术创新所面临的复杂的问题和高端技术难题。如城市的建设需要建筑、材料、交通、土木、规划和管理等众多学科的协作。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可以思维的启迪和碰撞。
这种模式具有一些明显的特点:(1)明确了企业在协同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协同创新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协同创新的目标必须是企业的需求。(2)学科集群与产业集群的协同创新的战略意义是提升整个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要求为目标,要可持续性地提高国家和地区的自主创新能力。(3)协同创新要具有长效性和紧密型。这种国家创新能力层面上的结合,不是短期性为,也不是短时间可以奏效的。所以这种协同创新必须是长效和紧密的。(4)学科集群和产业集群要做到良性互动。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相互激励,具有1+1>2的效果。
学科集群和产业集群的结合必须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认识上的问题;二是机制和制度方面的问题。
在认识方面。在评价研究成果时,往往以发表的刊物等级、论文的获奖情况为标准,极少关注实践价值和应用情况。还有就是在组织课题研究时,喜欢“单打独斗”。企业方面,不习惯把企业放到整个产业、地区或整个国家中做战略性思考。
在机制和制度方面。包括组织和管理问题;绩效评价问题;资源共享问题;信息沟通机制问题等,必须妥善解决上述问题。
参考文献:
[1]楚旋,吴宏元.高校与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的内涵及制度分析[J].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12(03)
[2]蓝晓霞.美国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主要模式、特点及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1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