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创新人才培养
——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信息与控制学院为例

2016-11-30 10:48杨春艳李沛武
创新科技 2016年6期
关键词:创新型竞赛校园文化

杨春艳 李沛武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信息与控制学院,江苏 南京 210044)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创新人才培养
——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信息与控制学院为例

杨春艳李沛武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信息与控制学院,江苏南京210044)

本文结合工作实际,提出以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路,并提出创新人才培养应借助政府、企业等多方力量,贯彻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理念,对创新文化进行顶层设计,搭建提高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实践等方面的平台。

创新人才培养;校园文化;创新意识

温家宝总理在看望钱学森的时候,钱老感慨地说:“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钱学森认为: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1]。2016年4月7日,教育部发布《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2],指出新世纪以来,中国高等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2015年在校生规模达3 700万人,位居世界第一,各类高校2 852所,位居世界第二,但当前中国高等教育存在创新人才培养力度不够、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仍是“软肋”的问题,高校仍普遍以教师为中心进行知识传授,学生的个性化多样化需求被压抑,创新创业空间被挤占。

1 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使命

当前处于知识经济时代,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振兴都要依靠科技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3]。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我国发展的迫切要求,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4]。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习近平指出:我国要在科技创新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必须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必须大力培养造就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科技人才[5]。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提高国家竞争力的战略举措,青年是社会上最具活力,最有创新力的群体,将广大青年培养成创新型人才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基石、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必然选择。作为知识创新和人才培养重要场所的高校,更应深刻认识其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发挥的主体作用,要始终把自主创新作为学校发展的战略基础,作为提升学校竞争力的首要选择,把创新人才培养作为学校发展的关键因素,教育引导广大青年有敢为人先的锐气,勇于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敢于上下求索、开拓进取,在立足本职的创新创造中不断积累经验、取得成果。

2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路

“钱学森之问”使我们思考培养创新型人才缺乏的是种子还是土壤?法国心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贝尔纳也曾经指出:创造力是没法教的,学生的创新素质不是教师直接给予的,而是在适宜的教育教学环境下自主发展的结果。当前高校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就是要通过各种途径为学生创新素质的发展提供所需要的土壤、阳光、空气和水分,使他们成为拔尖创新人才。相比各种物质条件,作为大学生活、成长环境和氛围的校园文化对于培养创新型人才更具根基性作用,然而目前对校园文化对创新人才培养所起到的作用方面关注还不够。高校作为创新人才的培养主体,应该将创新人才的“培养链”向两端延伸,即前端应甄选具有创新潜力的人才,在培养过程中应关注后端的市场需求,把创新文化贯穿于高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尊重人才成长和培养的规律,构建创新型人才成长的文化环境,更好地服务于大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提高,培养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在充分认识到校园文化是培养创新性人才的重要载体基础上,近年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信息与控制学院注重建设校园文化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坚持以建设优良院风学风为核心,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以建设校园文化为载体,充分利用特色学科优势,创新校园文化内涵,打造校园文化特色平台,提升校园文化品位,加强工科和人文社会科学的融合,全面实施创新教育,在校园特色文化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有益实践,走出了一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之路。在总结办学经验的基础上,学院提出了实施创新教育,积极推进校园科技创新文化建设,助推工科学子成才的总体思路,在全院学生中积极营造浓厚的学科竞赛文化、学术研究文化、学以致用文化、培训实训文化、创新创业文化,搭建全方位的学科赛事平台、课外学术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平台、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素质拓展平台、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学术交流平台、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团队合作平台、以市场为导向共建企业与学院的人才培养平台、官方微信平台宣传科技创新文化,弘扬创新精神。

3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举措

在这一思路的指引下,学院统筹安排校园文化建设实施计划,统筹规划校园文化建设推进措施,统筹调配校园文化建设资源,建立全员、全过程、全方位文化育人体系,确保创新型校园文化建设的机制到位;通过建立学院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领导小组等,实现确保创新型校园文化建设的组织到位;通过出台《信息与控制学院学生科技创新与社会实践活动实施办法》等系列文件,实现确保创新型校园文化建设的制度到位;通过推行班级导师制、学生创新活动社团化等措施,实现确保创新型校园文化建设的人员到位;通过开展届次化、品牌化、系列化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实现确保创新型校园文化建设的载体到位;通过实施奖励政策,实现确保校园科技创新文化建设的激励措施到位,有力地促进了优良院风学风的形成,促进了大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3.1健全机制,打造全员参与的工作格局

学院成立科技创新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建立党政学团齐抓共管的领导体制;推行班级导师制、科研小助手制、社团活动导师制,引导教师积极参与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指导;通过实施创新奖励等,激发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热情;将指导大学生开展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作为教师业绩和学生成绩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这些措施,逐步形成全员化重视、全员化参与、全员化推进的工作格局。近年来,学院在省级以上创新学科竞赛中获奖的学生平均每年达120人次。2015年,刘青山教授指导的学生团队获得国际IMAGENET大赛目标检测、分类任务第一名、国际人脸形状跟踪算法竞赛第一名。

3.2平台驱动,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科创文化活动

学院搭建各种平台,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校园科技创新文化活动,驱动学生能够在浓郁的校园文化中彰显个性,激荡思维,增强创新创造活力。学院举办科技文化节,通过表彰大会、专利申报大赛、经验交流会、实验室开放日、毕业作品展等活动,引导学生参与各类科创项目,提升同学们的动手实践能力。结合学院学生专业特点,先后举办了学院虚拟仪器大赛、循迹小车大赛、电子技能大赛、水火箭比赛等学科竞赛,为学生搭建平台,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通过“创新创业大讲堂”“专家教授进课堂”等系列学术讲座,搭建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学术交流平台。智能车、机器人、虚拟仪器等创新类学生社团,搭建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团队合作平台。学院多次被评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学生奇思妙想科技创新(专利申报)大赛优秀组织奖。

3.3竞赛带动,挖掘培育创新人才

学院以“立足兴趣、依托学科、乐于实践、勇于创造”为理念,以“创新、合作”为精神引领,积极打造学科竞赛平台,培育学科竞赛文化,挖掘培育创新人才。学科竞赛已经成为学院的育人舞台和文化形态。学院形成了领导重视、运作机制完整、激励机制充分的学科竞赛保障机制。同时,从学科竞赛文化活动的程序、组织、人员、管理和经费等方面给予相应的保障。学院组织一批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较强综合能力的教师担任学科竞赛活动的指导教师,整个竞赛活动从前期到后续的过程,专任教师都全程指导和监督。学院承办第一届物联网大赛华东区赛事、第三届江苏省虚拟仪器大赛,鉴于本院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智能车竞赛中获得的优异成绩,大赛组委会特委托本院承办2016年第十一届智能车竞赛华东区赛事。通过以上举措,人才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显著提升,学院近5年5人次获飞思卡尔智能车竞赛全国总决赛一等奖,6人次获得中国机器人大赛暨Robocup公开赛全国特等奖;2015年度国际IMAGENET大赛目标检测分类任务第一名、2014年度国际人脸配准算法竞赛第一名、2015年度国际人脸形状跟踪算法竞赛第一名;30余人次获得包括智能车竞赛、机器人大赛、物联网大赛、虚拟仪器大赛等重大赛事省级一等奖。学院高质量就业率稳居学校前列,有多名毕业生自主创业,学院连续多年被学校评为就创业先进集体。

3.4融合资源,构筑第二课堂文化建设机制

学院将大学生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紧密结合起来,按照校内实践、校外生产实习和创新训练三个层次,优化、整合各种实验室、实践基地和科研创新平台,形成多层次、开放性、立体化的第二课堂文化建设机制。学院组建“长望智能机器人竞赛实验班”,通过制定一系列选拔措施,系统培养学生参加智能车竞赛必备的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学院将指导大学生开展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作为教师业绩和学生成绩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了课程化激励机制。学院将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作为第二课堂建设的重点,实施精品化战略,以品牌性社会实践活动带动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全面提升。学院发动学生广泛开展科技服务、社会调研等社会实践活动,受到社会广泛好评。李明佳同学获得“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

3.5协同创新,广泛合作推进创新型文化建设

学院与国电科学技术研究院、南京嘉环科技有限公司、南京国电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南京埃森环境技术有限公司等企事业单位签订了大学生社会实践与课外科技创新基地协议,协同建设创新型校园文化,保证创新活动的经常化、制度化、可持续化。学院借力社会教学资源,引入专业培训机构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学院与北大青鸟、南京捷辉科技等签订合作培训计划,建立了教育部IAAT和MITT专业技能认证培训和测试平台,切实加强学生在Java、Android等软件以及PLC等硬件方面的实践应用能力。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不断提升,学生获得2014年“创青春”江苏省大学生创业大赛银奖、铜奖两项;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2013届毕业生戴栋同学以作品《科适有限公司创业计划书》获得南京市浦口区创业大赛亚军,获浦口区政府大学生创业基金3万元及免费创业场地,成功入驻南京浦口区创业园。在校期间成立“南京科适微讯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担任董事长,项目入选南京市优秀项目评选,最后成功从400个项目中脱颖而出,被评为南京市创业项目一级优秀项目,获南京市青年大学生优秀创业项目资助20万元,同时引入风险投资“南京紫金科创集团”。

3.6营造氛围,大力弘扬创新精神

学院设有江苏省科普教育基地、“信控星空”官方微信等平台,宣传科技创新文化知识,弘扬创新精神,营造了浓厚的创新文化氛围。“信控星空”微信公众号是信控院的官方微信平台,设学院动态、学科前沿和科普天地三个版块,介绍科技前沿知识,使学生了解当前的专业动态及以后发展方向。同时,宣传各类科普知识,增强阅读群体的科普知识存储量。学院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渠道,如每年向毕业生发送电子版学院发展成就展示,尤其是重点向毕业生介绍学院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并通过各种渠道联系走向工作岗位的毕业生为学院学子提供创新实践的岗位,开展毕业生返母校创新讲堂活动等。学院2015年成功获批江苏省科普教育基地,积极开展全国科普日、省科普宣传周等主题科普活动,营造科普宣传热潮,加强科普资源共建共享。出版专著《气象仪器基础》,建设了气象仪器课程网站。2016年的全国科普活动中,发放科普宣传册300余册,并通过实物展示气象仪器及物联网自动站等方面的知识,赢得了广大市民、青少年广泛关注。

[1]刘徐湘,徐延宇.大学精神与中国创新[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3(6).

[2]教育部,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中国教育报,2016-04-08.

[3]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4]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5]习近平.创新的事业呼唤创新人才——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J].中国人才,2014(7).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Cam pusCu lture and Promoting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s——ACase Study on the Schoolof Information and Control in Nanjing University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Yang Chunyan LiPeiwu
(Schoolof Information and Control,Nanjing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Scienceand Technology,Nanjing Jiangsu 210044)

According to the actualwork,this paper put forward the idea of promoting innovative talents cultivation by the construction of campus culture,and put forward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s should take the assistance of the government,enterprises and othermultiple powers,imp lement the full,whole process,allround education idea,realized the top-leveldesign of cultural innovation,and build and improve innovative consciousness,innovative thinking,innovativeability,and innovative practice and other platforms.

Innovation talentcultivation;campusculture;innovative consciousness

G641

A

1671-0037(2016)06-51-3

2016-5-15

作者介绍:杨春艳(1980-),女,硕士,研究方向:大学生教育管理;李沛武(1981-),男,硕士,研究方向:大学生教育管理。

猜你喜欢
创新型竞赛校园文化
2020丝绸之路数学竞赛
DARPA:美国创新型机构成功实例
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智能制造“四维”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研究
我校再获陕西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
冰雪休闲体育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
新生态学校的校园文化
创新思维竞赛(3)
创新型体育教师的内涵与培养路径研究
创新思维竞赛(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