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树平
摘要:目的探讨自拟方寒消散干热敷治疗胃脘疼痛临床疗效观察。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6年4月收治的慢性胃炎患者15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实施常规基础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寒消散干热敷治疗。对比观察2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显效率与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慢性胃炎的临床治疗中联合应用自拟方寒消散干热敷治疗胃脘疼痛症状比单纯西药治疗效果好,值得进一步研究与推广。
关键词:寒消散干热敷;脾胃寒证;胃脘疼痛
中图分类号:R25633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7-2349(2016)09-0063-02
寒消散干热敷是本科将自拟方寒消散(肉桂、吴茱萸、白芍、干姜、花椒、乌药、延胡索、川楝子、冰片)粗加工打湿成药包经微波炉加热后,置于患病部位或身体的某一特定位置如穴位上。通过奄包的热蒸气使局部的毛细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速利用其温热达到之性助药效通达机体,具有温中散寒,理气止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局部代谢、缓解肌肉痉挛、促进炎症及瘀血吸收治疗作用的一种外治法。
胃脘痛是以上腹近心窝处发生疼痛为主的病症,为现代医学的慢性胃炎疾病的主要临床表现。自2015年1月1日—2016年4月本科采用寒消散干热敷联合西药治疗寒性胃脘疼痛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1月—2016年4月收治的慢性胃炎患者156例,通过随机数字表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治疗组。观察组78例,42例男、36例女,年龄平均为(375±791)岁;对照组78例,44例男、34例女,年龄平均为(3847±827)岁。2组基本情况经统计学检验具有可比性(P>005)。
12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2]”主要症状为胃脘隐痛、喜温喜按、遇寒痛甚、得温痛减、神疲纳呆、呕吐清水、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
13纳入、排除标准纳入标准:符合上诉中西医诊断标准,年龄不低于18岁,意识清醒,充分了解相关内容。排除标准:消化性溃疡、胃癌、功能性消化不良、胃神经症等疾病所引起的上腹疼痛。
14治疗方法对照组按照常规抑酸保护胃黏膜、解痉止痛、抗炎(必要时)等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寒消散干热敷治疗。将中药肉桂30 g,吴茱萸30 g,白芍25 g,干姜25 g,花椒20 g,乌药20 g,延胡索20 g,川楝子20 g,冰片10 g,粗加工粉碎,打湿留置24 h后放入适量砂砾石装入内布袋中。使用时将布袋放在微波炉(美的MM721NG1QW)中高火加热2~3 min,注意查视防治燃烧。药物预热后操作者以手背测试其温度适宜,避免过热烫伤皮肤。将药放入患者专用外包袋内避免交叉感染,放置于胃脘部热敷25~30 min,热敷过程中注意巡视观察局部皮肤变化并询问患者感觉。对一些对温度敏感性差或糖尿病患者温度不宜过高以免发生烫伤。治疗结束后确认患者皮肤正常,无不良反应协助患者整理衣物后方可离开。直至目前尚未发现有皮肤过敏现象。对于非蛋白类中药微波炉加热不会影响其有效成分,并且利于常温存放[3]。
15疗效评定标准根据《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4](1)痊愈:胃脘疼痛症状消失。(2)显效:胃脘疼痛症状明显缓解,发作频率明显减少。(3)有效:胃脘疼痛症状有所缓解,发作频率减少。(4)未愈:胃脘疼痛症状无缓解。2组均7 d为1个疗程,1个疗程结束后评定疗效。
16数据处理使用SPSS190版实施统计学检验。计数资料表示为n(%),使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见表1。
急,故痛。”中医认为“痉挛性”所致疼痛与六邪气中的“寒邪”有关。寒邪致病,其性为阴邪,寒性凝滞,寒主收引故所致疼痛到以痉挛性为主。方随法定,法随证出。寒消散的组成药物均是《伤寒论》中仲景治疗“腹中急痛”出现频率较高的药物,具有温中散寒,柔肝缓急,理气止痛之功效,现代药理研究具有解痉止痛的作用。本方药均为芳香走窜之品,通过奄包的热蒸气使局部的毛细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速,利用其温热透达之性助药效通达机体,直达病所,力专效宏;再加上药包中放入适量砂砾石能有效保持热奄包温度,延长药物治疗时间,进而提高临床疗效。
笔者认为寒消散干热敷治疗实寒或虚寒性胃脘疼痛临床疗效显著,操作简单方便,值得推广。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全国第二届慢性胃炎共识[D]2006
[2]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3]汪海涛,曲 亮微波炉熬制中药对药性的影响及其最佳条件研究[J]亚 太传统医药,(2010)08-0040-01
[4]ZY/T0011~0019-94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