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然卓玛
【摘要】数学是实用性比较强的基础教育科目,对于学习物理、化学等其他学科都有深入的影响。在中考中,数学所占的分数比重也与语文、英语并列首位。因此,提高初中数学的教学效率,优化初中数学的教学质量,成为一个必然的要求。本文从因材施教,把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以及重视初中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入手,浅谈初中数学老师应该如何展开教学活动。
【关键词】因材施教 联系生活 重视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111-01
人们在生活、工作、学习中开展的处理数据、计算、推理等活动,都属于数学活动。数学对于人们的生活与生产活动产生着巨大的作用。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老师在课堂上机械、单调地教授数学知识,使得学生被动地学习,这就导致数学这门本应充满趣味性的科目变得枯燥、乏味。很多初中生表示,“学习数学是为了应对中考”,“数学是基础课,没有喜不喜欢,已经习惯了”等,真正喜欢数学的学生少之又少。为了改变这个现状,让学生真正爱上数学,老师就要对初中数学教学活动展开研究,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与教学观念。
一、因材施教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我国人口众多,大部分初中教学都实施大班额教学模式,但是这种教学模式很容易让老师忽略学生的差异性,违背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要求。因此,老师应该注重因材施教,让每一位初中生都能够实现个性化发展。每一位初中生的认知能力、自身经验等都存在差异,这就导致学生们对学习不同数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与速度存在差异。老师应该结合每位学生自身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取长补短,实现综合性发展。空间想象能力比较薄弱的学生,在学习几何图形的相关知识的时候感觉比较困难,老师应该利用几何模具,锻炼这类学生的几何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较弱的学生,在学习函数、方程等知识的时候感觉比较困难,老师应该多展示函数、方程的思考方式,让学生可以进行模仿与理解。我们班很多学生在学习方程的时候,都出现了问题。经过我的深入了解与分析,发现他们学不好方程的原因不尽相同。有的学生是因为不理解基本公式,有的学生是因为无法掌握消元法、代入法等解题方法,导致无法学好方程知识。对于不了解基本公式的学生,我主要是通过重点讲述这些基本公式的起源于演变过程,让学生可以知其根源,从而理解这些知识点。对于无法利用消元法、代入法等进行解题的学生,我主要是通过重点讲述不同方法的应用范围以及练习,来帮助他们学习方程知识。
二、联系学生的生活
初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历,他们对于生活有自己的感悟。数学是与实际生活联系十分紧密的学科,因此老师在开展数学教学活动的时候,要注意把学生生活中的一些元素融入到课堂中。如果老师可以在教学中应用生活数学案例,就可以让学生感觉这些数学知识是“有血有肉”的,而非空洞的。老师在教授“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一课时,可以把问卷调查与数据处理的方法教给学生,然后让学生选定“节水”的课题,调查本班学生家庭实际用水情况,了解水都被用在哪里,然后根据这些数据进行分析与描述。学生在拿到这个学习任务的时候,感到非常兴奋,在整个教学活动中,保持了高涨的学习积极性。学生普遍反映,他们一直以为数学只是为了应付中考与高考,原来在生活中数学知识无处不在,数学方法也被经常应用到实际生活与工作中。经过这次问卷调查,学生们也反映应该要节约用水。
三、重视初中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要在初中阶段培养学生具备“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因此,老师在实际教学中,要重视培养与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把数学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能够真正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发挥的作用。在学习“相交线”的时候,老师可以让学生在自己的本子上画一个点,然后再画几条经过这个点的直线。然后,老师可以让学生们展示自己画的直线。学生们会发现,经过一个点可以画出无数条直线。由此,老师可以引出“相交线”的教学。学生们通过这个活动,可以自然而然地明白“两条直线交于一点”是相交线的一个基本性质。接下来,老师可以由这个概念,衍生出在相交线中比较特殊的一种关系——“垂直关系”。这样一来,学生在理解相交线与垂线的时候,就变得比较容易。
总而言之,初中教育阶段是我国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教育阶段,而数学是基础教育阶段中的基础学科。因此,老师要重视初中数学的教学研究。为了提高每一位初中生的数学应用能力,使其获得全面发展,老师要注意把理论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为学生的数学实践活动创造条件;因材施教,根据每一位学生的特点实施不同的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邱凤美.如何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J].教育篇·课题研究,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