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刘洪清 图/陈萧军
社保改革:激荡与回响“10号楼”里的
■文/本刊记者刘洪清图/陈萧军
古语曰:“自古及今,法无不改,势无不积,事例无不变迁,风气无不移易。”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事物都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不管道路的艰辛曲折,只要改革的方向是正确的,历史的车轮始终会滚滚向前。
变动构成新闻。一成不变的东西,对记者来说没有价值。新闻既是对真相的不断追索,也是对变化的不断描述。我们的社保故事是在一栋“社保楼”的变迁中开始的……
中国北京,和平里5区10号楼,一栋隐身于居民社区里的白色筒子楼,经历岁月的洗礼,颇显陈旧。一些基层社保人初抵京城,大都有一心愿:亲眼一睹中国社保经办最高“指挥部”的风采。2005年,来自湖北社保基层的一名工作人员,利用参加MPA学习的间隙,坐地铁、挤公交一路辗转而来,终于一睹真容。满心期待的高楼大厦,被现实的陈旧小楼替代,他瞬间“石化”。“难以想象,还不如我们的乡镇,甚至村里的办公楼。”他在QQ里向同事“吐槽”。是的,就是这样平凡的小楼扛起了全世界最庞大的社保覆盖计划,中国人民的生老病死都与之心心相系,息息相关。
主导词:
“两个确保”
统一制度、行业统筹下放、社会化管理服务、社保卡、社保稽核、社保经办体制……
核心故事:
不拖一天、不欠一分、不漏一人
“社会保险事业管理局的名字是我建议取的。一开始征求意见时,有的部门不太同意,依据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精神的‘尚方宝剑’,1993年12月12日,我们理直气壮地争取中编办批了。”第一任局长韩良诚对劳动部社保局这个初生“襁褓”的艰难记忆犹新。
没有一分钱的办公经费,一切都是“白手起家”。现任人社部社保中心主任唐霁松是社保局的“元老”之一,时任地方部主任,就干过四处“化缘”的事,“连办公桌椅都是‘化缘’来的”。现任人社部社保中心档案管理处处长张景春补充,“还欠发过3个月的工资”。
办公场地由北向南,从东到西,搬迁了好几次,“社保之家”一直处于流动中。但尽管困难重重,社保局还是紧锣密鼓地开张了。当时,韩良诚抓了一件头等大事——创办《中国社会保险》杂志,“要扩大社保影响力,必须抓好社保宣传”。如今79岁高龄的韩良诚对此颇感欣慰,“现在没有哪一届政府领导不重视社保,没有哪一位百姓不关心自己的社保权益”。
1997年3月,韩良诚退休,时任劳动部社会保险司司长胡晓义接过了社保经办事业的“接力棒”,出任社保局局长。1997年9月1日,“社保之家”进驻和平里5区10号楼,此后6828天社保星星之火在这里燎燃,照亮了中国社保改革的航程。
我们的故事就从这里进入“两个确保”的主题。1998年3月25日,朱镕基总理在东北地区调研,发现存在下岗职工基本生活缺乏保障,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屡被拖欠现象,严重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和改革的顺利进行。“确保下岗职工基本生活,确保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发放。”朱镕基总理拍板“开仓放粮”。新成立的劳动保障部也立下了第一份“军令状”。
为“人往哪去”找到出路——建立再就业服务中心,作为下岗职工保生活再就业的依托。为“钱从哪来”拿出办法——“三三制”筹措资金,保障下岗职工基本生活;确保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1998年,在共和国的历史上是一个非同寻常的年份。7、8、9三个月,既有数百万军民奋战抗击特大洪灾的壮丽诗篇,又有共和国社会保障史上一段令人感奋的时光——数百万下岗职工进入再就业服务中心;原行业统筹的1800万职工和离退休人员实行属地管理;“确保按时足额发放养老金”的承诺,通过数百亿元资金的调动、聚集和分发,变成2000多万企业离退休人员的养老无忧。提及当年“大战七八九”的行动,胡晓义感慨万千:当年年初面临严重局势,可谓“惊涛骇浪”;年中中央果断决策,可谓“中流砥柱”;下半年全党全国奋发努力,可谓“力挽狂澜”。每一个月都进行着“两个确保”的攻坚战役,每一天都记录着“两个确保”的奋战征程。
“‘两个确保’成为劳动部的中心任务,最直接的落实部门——社保局,成为当时‘两个确保’的‘作战指挥部’。”唐霁松回忆,“那个时候10号楼里经常是加班加点、挑灯夜战的身影,打向各地的电话、发向各地的传真不断,进度表、统计表纷至沓来,社保局争分夺秒抓落实,奔赴各地搞督办”。
1998年10月,当时分赴各地的督查组到企业逐户查看养老金发放公示,查看退休人员养老金存折是否有“真金白银”。时任地方部主任的孟昭喜随同部领导先后到十几个省区市调研、检查、督导“两个确保”工作。1999年春节前夕,孟昭喜随同劳动保障部副部长林用三到新疆慰问企业职工和离退休人员。抵达的当晚,吴邦国副总理的指示就来了:了解新疆建设兵团的情况,核算养老金发放的缺口,帮助解决确保养老金发放的困难。“我和财政部王涛同志立即赶赴兵团,调查摸底算账,迅速落实了兵团养老金发放的专项补助。”孟昭喜说。各地拖欠养老金的困局在中央高层的直接督导、劳动部强力督办和中央财政补助的扶持下得到突破性化解。
“我代表劳动保障部,向你们以及劳动保障系统的全体同志,表示衷心的感谢和诚挚的问候!”时任劳动保障部部长张左己在1999年全国劳动保障厅局长会上以标准的90度深鞠一躬。部长行鞠躬礼的背后,是社保人“发扬抗洪精神,巩固两个确保”的实干精神。在投入严峻的抗洪抢险的同时,湖北省公安、监利两个县“两个确保”工作一刻也没有放松,专门成立养老金发放小组,划着小船,在大堤上设立临时发放点,为4500多名离退休人员发放了254万元养老金。一些离退休人员感慨,大灾无情社保有情。
“两位老人齐刷刷向我们跪下了。”人社部社保中心办公室主任王保民对13年前的一段往事仍历历在目,“我们吓了一跳,赶紧把老人们搀扶起来。”
老人为何下跪?2003年,“两个确保”已进入尾声,海南农垦系统是拖欠养老金的最后一个堡垒。为此,劳动保障部协调财政部专项拨款1亿元解决历史拖欠,拨款已达海南财政账户,但钱是否落实到退休人员手中了呢?胡晓义指派唐霁松和王保民一起前往海南,“一定要到最基层的农场去看落实情况”。
当时已经过了小年,腊月二十五,家家都在准备年货。从冰天雪地的北京飞到20多度的海南,他们瞬间不适应地脱下了棉服。唐霁松和王保民沿着中央财政专项资金这条线逐户往下查,海南省财政厅的钱已拨到省社保局,省社保局往下拨到了省农垦社保局。
在农垦局对完账后,唐霁松和王保民又随机抽查了几个基层农场,赶赴基层农场后,先查财务凭证,再与退休人员座谈,查看存折。请来的退休人员表示养老金已补发到位,但这些老人是不是请来的“托”呢?
疑问悬在心头,两人找了个借口,决定出去遛跶一圈,走上街头,探查真伪。在一个加油站附近,唐霁松和王保民碰到了一对老夫妇。
“您二老是农场退休的吗?”
“是啊,我们在农场干了一辈子。”
“今年的养老金发到手没?”
“钱发了,你们是干什么的啊?”
“中央给农垦拨钱了,我们专程来看看,了解养老金补发情况。”
老两口一听,非常激动,当场就跪下了:“感谢中央这么惦记、关心我们!”唐霁松和王保民赶紧搀扶起老人,详细询问情况。王保民至今仍记得老人补发的养老金,一位老人一年是150元,两位老人是300元,共计补发了两年拖欠的600元。当时老太太兴奋地说:“今年的这个年可舒心了。”
接着,他们又跑了几个农场,通过实地多番验证,才确信拖欠已经补发到位。这时,家家户户都在杀鸡宰鹅准备年夜饭了。当他们乘机回到北京已是大年三十的凌晨,两人顾不上添加棉衣,打了一辆的士往家赶,不料的士在半道爆胎,前不着村后不挨店,冻得直哆嗦。唐霁松对此印象深刻:“凌晨1点多把车推下高速公路找修车点,可真是遭罪了,但为了‘两个确保’,值了。”
“两个确保”之后,每逢养老金发放日,各地银行门前总是排满了领取养老金的长龙,场面颇为壮观。养老金社会化发放作为一场艰难的战役,在2002年全国实现社会化发放率100%。“不拖一天、不漏一人、不欠一分”,这是养老金社会化发放骄人的成绩单。胡晓义清晰地记得当时通过银行IC卡发放养老金,一卡一折,起初好多退休人员不习惯,不理解一张小卡片怎么能领钱呢,不放心卡里面到底有没有钱。一到养老金发放日,退休人员就拿着IC卡到银行去排队,用IC卡把钱取出来,然后存到另外一张自己开户的存折上去,这才觉得钱是踏踏实实到手了。后来通过广泛宣传,退休人员逐渐认识到IC卡里的养老金就是自己的钱,也就安心了,不再来回倒腾存取养老金。
“2000年以后,由于企业改制,退休人员与企业脱钩,我们逐步推行了社会化管理服务。”胡晓义感觉这也是一场难打的硬仗。退休人员接受社会化管理服务有一个过程,“生是企业人,死是企业魂”的依托和眷恋让他们不愿意离开企业这个娘家。
2003年6月19日,经胡锦涛总书记签批,《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等部门〈关于积极推进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的意见〉的通知》正式印发。作为一份专业性文件,由中办、国办转发,这在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历程中不多见。文件出台后,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借着“东风”,乘势而上,遍地开花,当年全国纳入社区管理的企业退休人员有654.5万人,“进社区”人员达到37.4%,如今已达80%。
时光荏苒,白驹过隙。“两个确保”之战曾在社保系统被戏称为“没有枪、没有炮,只有一把冲锋号”,社保人凭着对党和国家的忠诚、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对事业的执着,满腔热血、凭借一股拼劲开创了全新的局面——不断优化的制度架构,日益健全的政策体系,持续增长的资金物质基础,横到边、纵到底的工作队伍和服务网络,良性发展的舆论环境,等等。可谓:鸟枪换炮,兵强马壮。但留下的“冲锋号”精神却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社保人奋勇向前。
主导词:
城乡统筹
城镇居民医保、新农保、社保关系转移、“三化建设”、社会保险标准化……
核心故事:
新农保的新春天
若干年前的一次两会记者会上,一位丹麦记者向时任劳动保障部部长张左己发问,中国哪位官员负责农村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张左己表示,自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劳动保障部部长,并不是城镇的劳动保障部部长。中国对农村社会保障的管理采取不同的方式。
在城镇社会保障制度“昂首前进”的同时,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也并没有成为被遗忘的角落。2009年,一场社会转型的考验来临。
2009年8月,在“双抢”季节收尾的时候,一粒希望的种子埋进了中国广袤的乡村田野:亿万农民将和城市职工一样享有基本社会保障,“修地球”也可“退休”领养老金了,全国各地吹响了新农保的“集结号”。
“有了这点钱,生活和以前有什么不一样?”人社部部长尹蔚民在陕西省宝鸡市询问已领取了新农保养老金的老太太。老太太说:“以前我只能吃辣子面(记者注:没有肉),现在我能吃上臊子面(记者注:带肉的)了。”在一次新农保调研中,一位老太太也这样告诉时任人社部社保中心主任孟昭喜:“平时有儿女孝敬的养老钱,现在加上政府给的养老钱,日子能过瓷实了。”
2013年1月5日,“10号楼”按国务院部署决定派出督导组检查各地新农保实施情况。1月7日,唐霁松带队前往云南。随行的时任农保处处长刘卫告诉记者,督导工作组刚下飞机,唐霁松就接到家里的紧急电话,说老太太不行了。原来在出发的前夜,唐霁松的母亲已经病重住院,等他赶回北京,老人已不能言语,临走时,没能说上一句告别的话。
社保人为了社保的大家而舍弃自己小家的故事还有很多。在社保改革进入深水区的当下,社保人锤炼的正是这种甘于奉献、勇于牺牲的社保精神!
2013年9月17日,时任人社部副部长胡晓义从国际社会保障协会(ISSA)秘书长汉斯·霍斯特·康克乐伍斯基手中接过ISSA功勋奖章。胡晓义在受奖时感言:“我将这枚奖章看作是国际社会对我的祖国社保事业发展的一份肯定。”在中国社保事业的背后有16万全国各地的社保工作者,还有37万基层的社保协理员,是他们按照中国政府坚定的政治意愿,推动着社会保险事业的发展。“我到西藏的阿里地区普兰县巴嘎乡,一个和印度、尼泊尔接壤的非常偏远的地区,在四大宗教共同崇拜的‘神山’冈仁波齐雪峰之下,我看到一名藏族姑娘在认真记录着每一位参加新农保的农牧民的年龄、参保时间和缴费情况。这是千千万万社保人推动中国社保事业发展的缩影。”
农忙时扛锄种地,农闲时拿笔写意,这是吉林省东丰县许多农民生活的独特画面。2012年7月,东丰县农民画家团队与社保结缘,历时一个月,创作了“都是为了咱”的新农保长卷农民画。长卷农民画展现了新农保从起步、攻坚、发展到逐步完善的历程。主创人员之一的姜海杰做梦也没想到,是农民画让他走出了国门。2014年5月21日,“世界情·中国梦——中国农民画精品暨东丰农民画赴联合国总部大展”在纽约联合国大厦启幕。农民画在联合国大厦展出期间,同时也在号称世界第一资讯窗口的纽约时代广场LED大屏幕上高调亮相。“幼有所教、壮有所用、居有其屋、闲有所乐、老有所养”的中国农民新形象通过独特的艺术形式让世界都开了眼界。
“乡下人”不再为养老发愁,“城里人”也不再为异地养老烦忧。蒋乃群是一名参保人员,曾参保37年,但由于深圳、南京两地社保关系无法接续,而遭遇养老壁垒。2008年底,他的养老和医保待遇问题终于得以解决。目前,蒋乃群的养老金3000多元,每月都能按时足额到账。随着社保转移新政的顺畅实施,异地就医等问题的突破,蒋乃群感觉,社保越来越人性化,老百姓的获得感也越来越强。
2002年,孟昭喜从劳动保障部养老保险司调回社保中心工作。此时经过“两个确保”的强力推进,部社保中心和全国社保经办系统的工作局面与环境已发生了根本性的改观。部社保中心对全国社保经办系统的指导作用明显增强。
在社会保险快速发展时期,社保经办管理如何适应新制度相继实施、覆盖人群急剧膨胀、服务诉求转向多元化的需求?特别是在经办队伍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如何提高经办系统的执行能力,以适应社保事业发展的需要?成为一道亟需破解的难题。部社保中心通过以“规范化、信息化、专业化”为核心内容的“三化建设”,走出一条加强经办管理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全系统执行能力的道路。时任社保中心主任孟昭喜盘点了一些标志性的节点——
在规范化建设方面,建立健全了各项社保经办业务规程,制定了社保标准化规划与社保标准体系,推进了全系统规范业务档案管理,推进社会保障服务中心建设试点,建立实施部中心对各省级经办机构的年度考核机制。在信息化建设方面,推进社保数据联网上报与应用,切实提高社保数据质量,有效提升经办管理手段,促进“电子社保”的发展。在专业化建设方面,开展社保运行分析,建立监管体系;组织开展社保精算、支持决策,科学编制预算、提高基金管理水平,推动实行参公管理、加强经办队伍建设,组织经办体系研究、加强政策储备。
“回首部社保中心22年间走过的征途,感慨颇多,逝去的是寒去暑来匆匆的脚步,回味的是春秋事业发展的欢欣,憧憬的是未来时光社保的绚丽!”一名社保人深情地表白对社保的眷恋之情。
主导词:
全民参保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并轨、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并轨、全民参保登记……
核心故事:
“央保”来了
2013年7月16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系列报告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部长尹蔚民提出,在社会保障覆盖面上,我们还有欠缺和遗漏。要研究把目前城乡居民自愿参保政策调整为更富有引导性的全民参保登记制度,从制度上保障基本社会保障覆盖全民,人人享有。“全民参保计划”逐渐走进了人们的视野。
胡晓义提出,开展全民参保计划不是常规的“战术动作”,而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持续几年的“战役性”安排,是社保工作的总抓手、经办工作的牛鼻子,要占领制高点,时不我待。2013年10月,在10号楼,社保中心牵头成立了养老、医疗、农保和信息中心等司局参与的专门研究小组,着手开展“全民参保登记计划”有关准备工作,拉开了全民参保登记工作的帷幕。
自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把全民参保计划列为重点改革任务后,“10号楼”里更加忙碌了——2014年5月27日,社保中心草拟的全民参保登记计划纲领性文件《关于实施“全民参保登记计划”的通知》以人社部的名义正式印发;7月16日,牵头组织召开全民参保登记计划试点动员部署会;2015年5月14日召开主任办公会议,专题研究50个试点城市全民参保登记计划推进工作;11月23日,召开全民参保登记计划扩大试点工作视频会议……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建议再次明确“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基本实现法定人员全覆盖。”如今,“全民参保计划”已从“10号楼”里的一项工作上升为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
2016年7月8日上午,北京皇城国际大厦门前,一块崭新的牌匾被簇新的红绸包裹,100多名社保人正在拍摄“全家福”,他们中有行将退休告别社保岗位的“元老”,有正在砥砺社保改革创新的“中坚力量”,还有刚刚为社保使命所召唤而来的“新兵”,也有地方社保机构抽调挂职的“智慧精英”,大家翘首期待着红绸缎的掀开。在欢呼和掌声中,部社保经办中心的“当家人”联手掀开了社保征程崭新的一页。
时间推回到一年前,2015年7月8日,中编办批复同意人社部社会保险事业管理中心加挂“中央国家机关养老保险管理中心”牌子。2015年11月7日,中央国家机关养老保险管理中心进驻皇城国际大厦,“央保”开启最后的冲刺。
“央保”来了,于社保中心而言,是具有划时代历史性的突破。尹蔚民部长提出要求:这绝不仅仅是个业务工作,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政治任务、政治责任。起点一定要高,要给全系统树立标杆。中央搞经办,面临“四无”:无钱、无编、无场地、无经验,困难重重。胡晓义、游钧副部长亲自跑中编办、跑财政部落实编制、经费问题,社保中心班子倾巢出动,调研涉及中办、国办、全国人大、全国政协……2016年3月29日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人社部举办了号称部委规模最大的一次培训,参加人数达1700余人。
自开展“央保”试运行工作以来,社保中心先后对信息系统进行了3轮测试,工作步步推进。2016年7月8日,在“央保”第四轮测试总结会上,部社保中心党委副书记周红总结:“第四轮测试体现了‘四全’,即全流程测试信息系统功能,全岗位验证岗位设置安排,全场景模拟正式经办环境,全数据预估各环节工作量。本次测试多轮遍历全业务流程测试信息系统功能,87万预制数据精准测算各岗位工作压力,近百人参与测试,是涉及系统最全、覆盖业务最广、参与部门最多的一次测试,对经办启动作出了具备上线条件的预测。”
机关事业养老保险“并轨”工作是社保全覆盖的天空里最后一道改革的星轨。 “央保”作为全国社保经办系统的排头兵,亦是社保经办管理服务体系的新兵,在新的改革征途上,社保人除了拿出继续战斗的勇气和魄力外,更需要洞悉的眼力、智慧的脑力、笃定的心力和踏实的脚力,好让迈出的每个步伐都掷地有声。
从“10号楼”到皇城国际的19年历史足迹,从“打基础”的艰苦卓绝,“建机制”的乾坤巨变,到“谋发展”的豪迈征程,社保人再度踏上新的“长征”。
【后记】:人社部社保中心的诞生、成长与壮大,宛如雪山冰川中的涓涓细流,无论其间多少艰难险阻,始终目标如一,流过千山万壑,澎湃的激流终汇成磅礴的大海。从劳动部社保局到劳动保障部社保中心,再到人社部社保中心,“10号楼”见证了历史坐标的变迁。本刊记者分别走访了4任社保经办事业的负责人,以解构部社保中心的前世今生。在珍贵而浩瀚的社保往事中,囿于篇幅所限,谨撷取了其中几朵社保浪花,解析社保改革历程里的那些激荡与回响。难免挂一漏万,更望扫径以待。社保事业需要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社保去者弥足珍惜,社保来者必会奋楫争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