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赢
河南驻马店市中心医院放射科 驻马店 463000
640层螺旋CT头颈部CTA对脑梗死患者的诊断价值
王 赢
河南驻马店市中心医院放射科 驻马店 463000
目的 探讨640层螺旋CT头颈部CTA对脑梗死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我院2013-01—2015-01入院检查的130例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行头颈部CTA检查,观察颈动脉斑块的分布与性质,以及脑血管狭窄、闭塞情况与责任血管等情况。结果 130例脑梗死患者中,检出颈动脉斑块121例(93.08%),检出斑块284个,其中非钙化斑块占45.07%(128/284)。CTA检查显示,有脑血管狭窄或闭塞102例(78.46%),正常28例,其中轻度狭窄30例(29.41%),中度狭窄35例(34.31%),重度狭窄20例(19.67%),闭塞17例(16.67%);共检出颈动脉狭窄或闭塞160支,其中轻中度狭窄占70%(112/160),重度狭窄及闭塞占30%(48/160);单纯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32例(31.37%),单纯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6例(5.88%),颅内外动脉均有狭窄或闭塞64例(62.74%)。在脑血管狭窄或闭塞的患者中,可判断责任血管78例(76.47%),单纯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22例(28.21%),单纯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4例(5.13%),颅内外动脉均有狭窄或闭塞52例(66.67%)。结论 对脑梗死患者行头颈部CTA检查,可有效检出颈动脉斑块情况及其性质,判定脑血管的狭窄程度,以及责任血管情况,对脑梗死患者的病因诊断、 治疗和预后有重要意义。
脑梗死;CT血管成像(CTA);颈动脉斑块;狭窄;责任血管
本次研究回顾性分析我院130例脑梗死患者行CTA检查的影像学资料,旨在探讨CTA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及脑血管狭窄中的诊断价值,以期为脑梗死的防治提供依据。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搜集我院2013-01—2015-01入院检查的130例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入组患者均符合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脑梗死诊断标准[1],并经颅脑CT或MRI检查证实。男72例,女58例;年龄45~82(62.81±10.12)岁;病程12 h~8(4.81±1.02)d;临床表现:单侧肢体活动障碍82例,言语不利32例,头痛、头晕28例,昏迷12例;有高血压史62例,冠心病史18例,糖尿病32例,高脂血症26例,长期吸烟史45例,长期饮酒史30例。排除标准:(1)动脉夹层、动脉炎、烟雾病等引起的脑梗死者;(2)合并恶性肿瘤者;(3)有精神疾病史及家族史者;(4)对造影剂过敏者;(5)心、肺、肾、肝功能衰竭者。
1.2 检查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采用Aquilion ONE(640层螺旋CT)行头颈联合CTA检查,检查前先做碘过敏试验,观察15 min,如无严重不良反应,使用双筒高压注射器经肘前静脉注入非离子型碘对比剂(碘佛醇350~370 mgI/100 mL)50~80 mL,速率以5.0 mL/s为宜,然后以相同速率注射40 mL生理盐水,注药与扫描同时进行,使用智能跟踪触发技术,感兴趣区设于主动脉弓水平,阈值设置为180 HU。扫描自主动脉弓至颅底,包括Willis环在内的一片区域,从足侧向头侧扫描。参数设置:管电压120 kV,管电流60~200 mA,矩阵512×512,扫描层厚0.5 mm,旋转时间0.5 s。
1.3 图像后处理 原始数据经CT工作站进行数字减影处理,利用高级血管分析技术(AVA)自动重建血管。后处理的方法包括容积再现(VR)、曲面重组(CPR)、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组(MPR)及高级血管分析。后处理图像可通过任意旋转角度使病变显示达到最佳状态。
血管狭窄分级采用北美症状性颈动脉内膜切除术(NASCET)分级法[2]进行判定,计算方法:狭窄率=(狭窄远端正常动脉的管腔内径-狭窄处残留管腔内径)/狭窄远端正常动脉的管腔内径×100%。狭窄程度判定标准:轻度狭窄<30%,中度狭窄为30%~69%,重度狭窄≥70%,闭塞为100%。如同一血管存在多处程度不同狭窄,以最窄处为判定责任血管,将颈内动脉分为颈段、海绵窦段、交通段,椎动脉分为颅内段、硬膜内段,前循环海绵窦段及以上为颅内段,颅外段包括前循环海绵窦段以下及后循环硬膜内段。
2.1 颈动脉斑块情况 130例脑梗死患者中,检出颈动脉斑块者121例(93.08%),检出斑块284个,其中非钙化斑块占45.07%(128/284)。见表1。
2.2 血管狭窄情况 CTA检查显示,脑血管狭窄或闭塞102例(78.46%),正常28例,其中轻度狭窄30例(29.41%),中度狭窄35例(34.31%),重度狭窄20例(19.67%),闭塞17例(16.67%);共检出颈动脉狭窄或闭塞160支,其中轻中度狭窄占70%(112/160),重度狭窄及闭塞占30%(48/160);单纯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32例(31.37%),单纯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6例(5.88%),颅内外动脉均有狭窄或闭塞64例(62.74%)。
表1 本组患者各部位斑块情况 (n)
注:CCA:颈总动脉;ICA:颈内动脉;VA:椎动脉
2.3 责任血管情况 在脑血管狭窄或闭塞的患者中,可判断责任血管者78例(76.47%),单纯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22例(28.21%),以大脑中动脉和颈内动脉居多;单纯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4例(5.13%),多位于颈内动脉起始部;颅内外动脉均有狭窄或闭塞52例(66.67%),主要表现为大脑中动脉、颈内动脉虹吸部、颈内动脉起始部、椎动脉颅内段与颅外段间断串联。
脑梗死是临床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病类型之一,动脉硬化、狭窄是其主要发病原因,病理学研究认为可能与细胞内钙离子内流、自由基释放及能量过度消耗等有关,而病因学研究认为其与高血糖、高血压、高脂血症等高度相关,血流动力学改变是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研究表明[3-4],约70%的脑梗死患者有不同程度的颈动脉狭窄,由颈动脉狭窄处斑块脱落或血小板聚集而形成。而脑动脉狭窄或闭塞最常见于大脑中动脉起始段和颈内动脉,成为脑梗死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研究指出[5],准确判断供血动脉的狭窄程度对脑梗死的治疗及预后有重要的指导价值。目前,主要的影像学检查手段有颈部动静脉血管超声、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及CTA等。DSA可详细了解血管病变部位及侧支循环情况,但DSA属于有创检查技术,检查费用相对较高,对操作者的技术要求较高,且有一定的辐射危害[6]。MRA通常可显示1~4级血管结构,有时也可显示5级血管,但检查所需时间较长,急危重患者不适用,体内带有金属物者不能做检查。另外,扭曲或分叉的血管及局部狭窄的血管易导致信号丢失,同时在显示钙化斑块方面也有一定局限性。CTA具有无创、简单、快速、分辨率高、后处理功能强大等特点,对头颈部动脉斑块的位置、性质及狭窄范围有重要的诊断价值,能显示1~6级血管,更能在脑部容积扫描的基础上,通过血管重建技术清晰显示血管各断面图像,可作为头颈部血管检查的首选方法[7]。
潘为领等[8]研究报道,头颈部CTA检查可及早发现症状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斑块、血管狭窄情况,根据影像学诊断对符合手术适应证的患者适时行内膜切除术或介入治疗,可有效改善预后。CTA是一种新型的微创血管影像技术,是在原始CT技术上与计算机3D影像重建技术的结合。CTA可明确显示脑梗死患者颅内动脉系统的分支,通过冠状面、矢状面的重新构建,更能清晰显示梗死的具体部位,还能清晰显示侧支循环情况,为开展溶栓抗凝治疗提供依据,从而更全面地判断患者的预后。CTA还能显示血管内腔、血管壁,显示出斑块和附壁血栓情况,通过测量斑块CT值反映斑块的成分,从而预测斑块的稳定性。
[1] 中华神经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2] North American Symptomatic Carotid Endarterectomy Trial Collaborators.Beneficial effect of carotid endarterectomy in symptomatic patient with high-grade carotid stenosis[J].N Engl J Med,1991,325(7):445-453.
[3] 张雅红,何永芳,王果兵,等.头颈部CTA判断大脑中动脉区脑梗死患者供血动脉狭窄的价值[J].西南国防医药,2013,23(11):1 176-1 178.
[4] 赵红英,王文浩,王海滨,等.头颈部CTA在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5,18(20):58-59.
[5] 孙国兵,郭建敏,许康,等.大脑中动脉区域脑梗死150例病因分型及危险因素分析[J].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12,7(5):385-386.
[6] 李艳杰.头颈部CTA在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16(18):23-24.
[7] 牛宏图,孙晓丽,徐健华,等.头颈部CTA对颈部动脉血管狭窄性病变的诊断价值及与 DUS和DSA对比分析[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1,19(10):1 740-1 742.
[8] 潘为领,王学廷,冯丽,等.256层螺旋CT颈动脉血管成像在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中的应用[J].实用医药杂志,2013,30(4):296-298.
(收稿2015-10-09)
R743.33
B
1673-5110(2016)19-012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