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玉敏
摘 要:幼儿园的环境文化对幼儿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对幼儿的成长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农村幼儿园要打造办园特色,可依托乡土特色资源,充分挖掘办学潜力,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幼儿进行引导和教育,还要有新的理念和特色,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
关键词:特色文化;幼儿园;办园特色
俗话说:“环境造就人。”幼儿园的环境文化对幼儿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对幼儿的成长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现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农村幼儿园如何打造办园特色。
一、凝练特色文化,提升幼儿园办园理念
文化如水,滋润万物,悄然无声,潜移默化,滴水石穿。凝练特色文化,从幼儿园的自身实际特点出发,充分发挥农村地域优势,实现低成本、高质量的幼儿教育。以科研促发展,不断凝练文化核心内涵,提升办园理念。例如,从特色课题“幼儿园日记画”着手,让幼儿亲近自然,走进实际生活去体验,创设一幅幅富有情趣、立体多样的画面,开阔幼儿视野,启发幼儿想象,让幼儿在优美的环境中受到美的熏陶,从而凸显“环境熏陶,快乐生活,习惯养成,个性健全”的办园特色,多举措开展特色教育“幼儿日记画”活动。首先,根据各年龄段幼儿发展特点和地方特色,设立目标明确,取材源于生活的课程,设置园本教材——试用读本;其次,专项活动分层分类开展,家园共育;第三,文化环境打造彰显特色。在教室、走廊、办公室张贴科学探究方法、名人名言等;开展主题活动,利用纸板、纸、布头、布头巾、箱包边角料、草绳等身边常见的材料,展示幼儿活动精彩瞬间及家长参与活动图片;最后园外开展实地画展,产生社会效应。
通过活动,幼儿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审美能力、绘画技能技巧、语言表达能力、生活自理能力等有了较大提高;教师组织活动能力、业务水平有了较大提升;家长积极参与活动,并在社会上进行有效宣传。
二、充分利用身边已有丰富的乡土自然资源,创建让幼儿喜欢的、有创意的乡土化环境
(一)以民俗为载体,利用传统文化资源,形成农村幼儿园的办园特色
俗话说“十里不同俗”,幼儿园可以结合各地风俗民情,充分运用民间艺术,物以自用,就地取材,因材施艺。如雕塑、剪纸、编制、踩高跷、舞狮子、打连枪、扭秧歌等。
(二)依托乡土特色资源,利用身边常见的材料,创建“整 体和谐,彰显大自然特色”的幼儿园环境
1.教学楼道可以“四季”为主题创设会说话的楼道墙饰。春天可以“春姑娘来了”为主线,春姑娘吹出五彩斑斓的花朵;夏天可以“夏”为主题,结合“夏日气候特点”简介天气;秋天可以“秋日丰收”为主线,以民间手工剪纸为特色,把秋天农民辛勤耕耘、丰收的画面呈现出来;冬天可以“冬”为主题,用代表冬日特征的雪花和梅花做吊饰,墙面以二十四节气中的冬日幼儿的吃、穿、住、行生活画面来装饰。
2.班级设置独具特色。各班用农村的自然材料布置独具个性的幼儿活动室、保教室,如,小班的区角“生活益智区”“数学小天地”,创设可供幼儿操作的玩具和游戏;中班的“创艺工作室”,利用墙面呈现幼儿的作品;大班幼儿可利用家长提供的资源制作环保表演的服装。
3.小区域角呈现大社会。发动家长和幼儿到生活中寻找与课程相关的物品,创设公共区域角,如:“开心超市”“邮政银行”“医院”“农家乐餐馆”等。教师带着幼儿亲自实践,引导幼儿学会如何与他人交往、合作等。
三、以人为本,丰富幼儿活动
充分开辟种植园,老师和幼儿根据季节变化,一起翻土,一起种植玉米、大豆、花生、大白菜、冬瓜、丝瓜等植物,一起管理,让幼儿体验劳动的乐趣,并在这里观察种子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过程;充分利用动物饲养角,让幼儿参与饲养小动物,观赏小动物,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等,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四、家园共育,搭建互动桥梁
家长的支持对我们幼儿园的工作至关重要,我们应当充分挖掘家长的资源,搭建家园互动桥梁。首先,每周认真填写家园联系册,定期向家长公布幼儿学习的内容,让家长及时了解教学安排;介绍一些育儿的经验和一些先进的信息,也请家长谈谈自己的经验,摘取幼儿生活中的点滴,对没时间到园的家长利用电话家访的形式与家长沟通。其次,亲子活动是家长与孩子共同参加完成的活动。为了更好地促进幼儿园与家长之间的交流,帮助家长了解孩子的情况,增进亲子之间的感情。我园利用各种节日开展一系列亲子活动,如,“三八”妇女节为妈妈洗脚,端午节“包粽子”,春节和小朋友一起“包汤圆”等,这既让幼儿了解了传统的节日习俗,又让幼儿体会到了节日气氛带来的生活快乐。
总之,只要我们建立朴素的资源观和价值观,充分挖掘办学潜力,开发乡土资源,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幼儿进行引导和教育,就能让大家认识到过去视为“老土”的东西其实蕴藏着丰富的教育和文化价值,让农村的幼儿和城里的幼儿一样获得最大的发展。让我们亲近自然,拥抱社会,走出一条适合农村实际的办园之路,打造出农村幼儿园的特色。
参考文献:
[1]丁翎.办园理念与幼儿园的发展[J].学前教育研究,2011(4).
[2]蔡丽娟.构建特色幼儿园的认识与实践探索[J].儿童发展研究,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