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虹, 周进国
(韩山师范学院体育学院,广东 潮州 521041)
潮汕民俗舞龙发展研究*
孙虹, 周进国
(韩山师范学院体育学院,广东 潮州521041)
摘要:潮汕地区的民俗舞龙的主要特征是具有浓厚的地域性,具有农业文化弊端的性别歧视、海洋文化的迷信风俗,具有严格保守的民俗规约性等;潮汕民俗舞龙的主要表现形式包括乔林烟花火龙、南溪村滚地金龙、普宁横溪龙及龙湖舞龙;潮汕民众参与民俗舞龙具有极高的热情,然而资金、后备人才的匮乏及区域发展极不平衡限制了民众参与的机会。
关键词:潮汕;民俗;舞龙;发展
民俗体育从体育和民俗角度深刻地反映了各个民族发展的历史文化、民族心理和社会生活等,在整个民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1]潮汕独特的地理环境、生产方式、价值观念和信仰是潮汕民俗舞龙产生和嬗变的源泉和外部土壤,使得潮汕民俗舞龙独具特色。在社会转型期,潮汕民俗舞龙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和碰撞,生存和发展遭受到威胁。研究潮汕民俗舞龙的发展,有利于研制出积极保护对策,才能使潮汕民俗舞龙在历史长河里健康发展。
1潮汕民俗舞龙的表现形式
潮汕民俗舞龙活动多在民间岁时节日、游神赛会期间开展。潮汕地区舞龙种类繁多,制作龙的规格也各不相同。经过归纳,潮汕地区最有代表性的民俗舞龙主要有一下几种:
揭阳东山区乔林烟花火龙、汕尾市陆丰南溪村滚地金龙、揭阳普宁市下架山镇横溪村的横溪龙和潮州市彩塘镇和龙湖镇的舞龙。
1.1乔林烟花火龙
揭阳东山区乔林烟花火龙始于明代,出自古乔林人英勇抵御外敌,战胜邪恶的一个传说,历经六百多年,传承二十三代人,是乔林人庆贺地方升平,祈求来年五谷丰登的一种活动娱乐方式,现已演化成一种地方年俗[2]。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现代乔林人制作烟花火龙,用粗竹篾扎成骨架,用白布糊在骨架上,染上颜色,绘上图案。烟花火龙整体分头、身、尾三部分:龙头高昂,有两角、十二鬓、二大触须,张口露牙,舌头能摆动,颌下有须,长约五尺,眼、鼻俱全;龙身分九节、七节或五节,每节1m左右长,中空,直径30cm左右,里面可以放三支灯烛,节与节之间配有软节,因此可以转动,龙身安上四足,前右足似捋须状,其他三足似踏云状。在每节龙节扎一支长竿,并用麻绳牵引,一条栩栩如生的蛟龙便成了。[2]
乔林烟花火龙的演绎过程包括游龙、舞龙、烧龙三个部分。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起,乔林乡每天都有游龙、舞龙的活动。乔林烟花火龙套路主要有十个动作组成:龙游春、龙戏珠、盘龙柱、穿龙灯、龙起舞、龙门阵、龙翻滚、龙盘转、龙穿越、龙腾飞等十个动作[3]。从龙头到龙尾,由青壮年男性各挚一节,追随着前面的龙珠,左右翻旋,来回环绕,作蛟龙夺珠之状,配上锣鼓、弦乐,非常壮观。夜间游龙,在各节按上灯泡,龙通体射出光芒,色彩耀眼,龙眼射出炯炯光芒,好似一条云雾间的蛟龙。游龙时,前面鞭炮引路,中间蛟龙辗转腾挪,吞云吐雾,后面跟着潮汕大锣鼓、弦乐队,乡中德高望重的老人,还有一群天真活泼的孩子,这样一支浩浩荡荡的队伍,在乡中穿街过巷,锣鼓喧天,乐声悠扬,爆竹阵阵,令人有盛世升平之感。至农历初八九,人们便对龙进行改装,安插上烟火。正月初十夜,“烟花火龙”的展演在乔林乡的广场举行。当晚,场地四周鞭炮齐鸣,挚龙者斋戒沐浴,赤上身、穿短裤,头戴小竹笠,手挚火龙奔跑如飞。但见火把引路,龙珠前导,蛟龙冒烟突火,冲云穿雾,腾跃盘旋,犹如龙在云中游走。当晚,乔林乡万人空巷,观赏者人山人海,广场四周里三层,外三层,热闹非凡。
1.2南溪村滚地金龙
汕尾市陆丰南溪村“滚地金龙”始于南宋,是从宋朝宫廷舞演变而来已久,距今已有870多年的历史,至今繁衍了十七代,经过历代传承人的改进,演绎成了该村喜庆的传统节目,成了现在陆丰民间不可多得的传统文艺节目。[3]2006年5月陆丰县南溪村“滚地金龙”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滚地金龙由龙头、龙身、龙尾三部分连成一体,龙头硕大,用竹篾精工扎制,蒙以绢纱和纱纸,再绘彩点金,龙身用丈余长、两米宽的布制成龙被,在上面点彩描鳞,末端绘制龙尾,一条金龙便做成了。
“滚地金龙”舞原本适合广场表演,后经过改良,使舞步程式及表演趋向规范化和艺术化,使得滚地金龙趋于舞台表演的性质。演出时由二人进入“龙身被套”,一人舞龙头,一人舞龙尾,互相配合席地伸缩翻滚,在地上模仿龙的动作。表演过程分“开场见礼、打围巡洞、游潭戏水、伸筋洗鳞、伏蛰闻雷、闻雷起舞、驾云飞腾和收场还礼”八个舞段,其结构简短精彩,严密紧凑,波浪起伏,动静结合,和谐协调,一气呵成,模仿龙的旋舞飞腾、戏水戏耍、沉思奋醒、柔静盘曲、勇猛奋进等精彩动作,舞韵独特,细腻神妙,翻滚自然,栩栩如生,环环相扣,成为完美的艺术整体。龙舞的伴奏是用威武雄壮,嘹亮开阔的陆丰正字戏的牌子大锣鼓、大小钹、大唢呐等乐器,按不同的情节表演而吹奏不同的曲调,曲牌有《宫娥怨》、《哭皇天》、《山坡羊》、《八板头》等。音调随舞起伏,颇为优美而壮观,令人连想翩翩,精神振奋。[4]
1.3普宁横溪龙
揭阳普宁市下架山镇横溪村,自明万历年间陈氏从福建泉州迁此建村后,就一直有画龙、制龙、舞龙的活动,已有几百年的历史。
普宁横溪龙以青龙为主,横溪龙的特点是龙鳞彩绘或刺绣,头部硕大,头部除了两边形似鹿角的龙角外,头顶有一青色的尖角,龙身粗壮,每个龙节用竹篾扎成,龙节里安有灯烛,用绸布糊表于外,以串珠装饰,,整条横溪龙加上龙珠,有七节、九节、十二节、十八节、二十四节不等,近年该村舞横溪龙以十二节为主。
横溪龙在当地春节前后的祭祀仪式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常在祠堂、庙宇、广场、街道、庭院及舞台等处进行表演。横溪龙的表演形式以游龙和舞龙两种,游龙时,除了龙本身,还有许多惟妙惟肖的水族阵、花篮阵、标旗队、锣鼓阵,浩浩荡荡一同游行。在夜间的游龙和舞龙时,龙身灯烛亮起,显现出蛟龙腾跃的雄伟气势,各种水族灯在人们的舞动下,摇头摆尾,惟妙惟肖,犹如真在水中漫游,使人不由得赞叹横溪艺人们精湛的技艺。舞龙时以“盘、钻、绕、跳”等为主要动作,有摆龙门阵、窜龙门、跳龙门、等套路,每次表演的编排不尽相同,各种快速游龙,龙盘柱、龙穿越、龙翻身以及各种造型,与竞技舞龙的特点近似。音乐伴奏采用民族打击乐器,常用的有“五面锣”、“三五七”等锣鼓曲牌。游神当天人们穿红戴绿从四面八方赶来,汇集在横溪村,到处人山人海,街道两旁里三层外三层,游行的队伍浩浩荡荡穿街过巷,锣鼓喧天,爆竹阵阵,烟火齐放,整个村镇沉浸在喜气洋洋的氛围之中。
1.4龙湖舞龙
潮州市的舞龙相传至今有二百左右年的历史,主要流传于彩塘镇的新联和龙湖镇的市头、市尾。据传,清末彩塘镇新联就有舞龙活动,经当地前后六代人的不断修改完善,形成一套较完整的表演程式并流传至今。[5]
龙湖镇的舞龙始于民国初,由溪墘“竹槌社”从彩塘宏安村引进,后不断提高改良充实,演变为现代的龙湖舞龙。龙湖龙的制作与彩塘宏安龙相似,龙头龙尾一共七节,加上龙珠一共八节。龙头用竹篾扎成,颈项配以鬃鬓,头顶两麒麟角、十二鬓、二大触须,张口露牙,眼、鼻俱全,身上绘有鳞甲。龙湖古寨的龙以绿、红两种颜色为主,绿色彰显龙的霸气,红色象征吉祥、平安。
现代的龙湖镇舞龙演绎以一个神话故事为线索来展开。故事以仙童盗取龙王的龙珠,引龙王愤怒,遂与仙童追逐打斗的故事。全套过程分为七个组合:戏龙、八字游龙、过龙门、打铁索鼓、打阴铁索鼓、打阳铁索鼓和收场等组合组成。每年的农历正月十六营神,和五月十二祭拜关公,龙湖古寨都会举办舞龙和游龙活动。舞龙和游龙由本镇的青壮年男性来担任队员,从龙头到龙尾,每节一人,追随着龙珠,上下腾挪跌宕,快速游走翻腾,配上潮州大锣鼓,气势非凡。
2潮汕民俗舞龙的特征
古老的潮汕地处广东东北部,位于国防门户,远离省城的东北边陲。潮汕人是古代的东夷人,闽粤人、南粤人,不断从东北和福建迁入的移民构成。[6]潮汕民俗舞龙跟随古代中原移民在潮汕地区生根发芽,千百年来潮汕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特征造就的潮汕民俗舞龙既体现了古代中原的遗风,又独具特色。
2.1浓厚的乡土地域性:强烈的地缘、血缘意识
区域性是由于长期的地理环境造成不同民俗体育文化形态的原因,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讲,区域性是民俗体育的重要和基本特征之一。古代移居潮汕的中原移民带的中原地区正统的农耕、狩猎的农业文化生活方式在潮汕地区日常生活中占有相当的比重和地位,[7]龙文化正是农耕文化的产物。潮汕人多地少,虽有漫长的海岸线,但是由于历代“禁海”的政策,使得潮汕人非常依赖有限的土地资源,形成了他们安土重迁的行为,注重血缘和地缘,地缘关系导致聚族而居的封闭性和远离故乡时对同乡关系的重视。潮汕各市虽地理位置相离不远,但不同地区氏族而展现的出各具特色的舞龙活动,体现出不同的舞龙程序,制龙的规格,舞龙的套路和民俗规约都有很大区别,例如,揭阳乔林的烟花火龙,汕尾南溪村的滚地金龙,等。同时,这种民俗舞龙活动对旅居在外的潮汕人都有很大的号召力,在重大的民俗节日有舞龙活动时,很多旅居在外的潮汕人都当仁不让地回到潮汕来认祖归宗,参与民俗的节日庆典。
2.2具有海洋文化特性
由于古代水灾、旱灾在诸灾害中的危害最甚,潮汕人信神至诚,因此,潮地所祀的地方神灵,尤以祀奉安济圣王(水神)、风雨圣者(风雨神)为盛。[8]舞龙即是潮汕人迷信与信仰寄托的产物。敬水神、风雨神为祀神中最为隆重的大事,不仅民间百业,就连历代官府也都虔诚和热心于此举。即使是现代,潮汕在舞龙时,都有非常严格的民俗程序,“问神”程序是每次舞龙活动的必不可少环节,若是神没有给出允许的“预示”,那么准备得再充分也得改期进行。
2.3具有传统的农业文化特性
在潮汕的四种具有代表性舞龙活动中,我们发现,执龙手清一色为男性。受潮汕传统的农业文化色彩影响,舞龙队伍的分工对性别有着严格的限制,女性的参与,仅限于家族中未婚女子,并且只能参与游行中属于展示的角色。在潮汕,舞龙是男人的专利。男人是潮汕氏族中的香火,是家族的顶梁柱,家族中所有重要的祭祀、重要的议事会议只有男子才能参加,家族的人丁,指的是男人的数量,男人的数量越多,则说明这个族人丁兴旺,氏族中,若是男人多,则这个氏族在地区中有势力,有威望。
2.4具有严格保守的民俗规约性
潮汕地区各个地方的民俗舞龙都有固定的民俗程序与民俗规约:固定的展演模式和独特的传承方式,一切均围绕着祭祀时“悦神”的需要而进行,因而作为祭祀舞蹈的民俗舞龙有着固定的展演时间,有着严格的表演程序。这种民俗规约不见文字的记载,但整个姓氏或者村庄的民众都孰能知晓,并且自觉按照这样的规约严格遵守,世代更替,传承了千百年。
潮汕各地区的舞龙均没有非常严格的传承文字资料。传承至今的民俗舞龙靠的仅仅是舞龙传人的言传身教,这些传人大多是氏族里非常有名望的长辈,他们是氏族里没有官印的头人,具有很高的威望,几乎他们的行为就是模范,他们在民俗活动中的语言就是氏族中不可违反的规约,在他们手里似乎有一把看不见的权杖,一代传一代。舞龙就是在这样的权杖指挥下,传承了千百年。正是由于没有详细系统的记载,舞龙活动的技术套路没有得到系统的记录,龙的制作仅仅是靠龙人的记忆,因此,潮汕民俗舞龙的技术套路和龙的制作没有严格的规定,有可能因为经费、时间、地点和人数的变动而导致舞龙技术和制龙的规格的变动。在现代,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西方体育文化的冲击,现代科技的发展,舞龙活动的开展无法得到保障,时常会受到经费短缺,场地被占用,人员的训练时间无法确定,导致技术传承无保障等问题,可见古老的传承方式已经不再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
3潮汕民俗舞龙的社会参与现状
3.1潮汕地区民众参与民俗舞龙现状
为了调查潮汕民众参与舞龙的情况与意向,我们对潮汕普通民众发放了问卷。问卷的发放范围仅限于在田野调查时对该地方参与调查的群众,以及在韩山师范学院的部分潮汕原籍学生,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发放。问卷一共发放了310份,回收305份,有效问卷298份,有效问卷占97.7%。其中来自城镇的居民占41%,来自乡村的民众占59%,男性占46%,女性54%。
调查发现,大多数潮汕民众目前参与的是现代体育项目,占总人数71%,只有较少数人表示曾经过参与民俗体育活动(舞龙),占总人数的28%。有74%的潮汕人表示如果条件允许,会选择参加民俗体育(舞龙)活动。我们发现潮汕的青少年和青壮年的女性更倾向选择现代体育项目,而青壮年的男性、中年人和老年人则倾向于民俗(舞龙)体育项目。近几十年来,潮汕地区学校体育对现代体育项目的开展比较普遍,现代体育项目的场地、器材的配备比较完善,政府更倾向于现代体育项目的投入,所以青少年耳濡目染,对现代体育项目乐于接受,而青壮年男性和中老年人可能是在老一辈的传统渲染下,先入为主,尽管现代体育项目非常的流行,但鉴于传统习俗,他们对民俗(舞龙)活动还是比较热衷。
目前潮汕民众对参与民俗(舞龙)体育活动持观望态度人群比较多,占总人数的46%,有29%的人群认为很有兴趣,不会直接参与,但会观看,有22%的人群是民俗体育活动的忠实粉丝。对民俗体育活动持绝对支持态度比重最大的是老年男性,占该组人数比重的38%,其次是青年男性,占该组人数的33%。持观望态度最大比重的是青壮年的女性,分别占该组人数的57%和55%。由于根深蒂固的农耕文化,性别歧视在潮汕体现的尤为淋漓尽致,潮汕民俗游神庆典活动中男性才是民俗庆典活动中的主角,少年、青年未婚女性参与其中,较多是辅助的角色,如扛标旗,或者在舞龙中,扮演众多水族的角色,而青壮年、中老年妇女更多扮演祭拜和观众的角色。可见潮汕民众对民俗舞龙的极大热情与现实数据的比照有很大的反差。
3.2地方政府、企业、民间组织的热情支持是潮汕民俗舞龙得以生存的重要依靠
尽管潮汕民俗舞龙在传承与发展遇到困难重重,但是民俗舞龙的魅力深深地吸引着潮汕大地,吸引着广大的海外潮人。每逢重要的民俗节日庆典有舞龙活动,很多海外华侨不远千里地回潮汕参与或者是赞助舞龙活动。承办这样的活动,得到了众多民间组织的热情支持,地方党政机关举办一些重大的活动也邀请潮汕民俗舞龙参与助兴,例如乔林烟花火龙曾应邀参加广东卫视“娱乐生平春节联欢活动”;同年应广东国际旅游文化节组委会的邀请,参加在中山市举行的闭幕式大型文艺晚会;参加揭阳市首届特色文化节开幕式表演;南溪村“滚地金龙”参加2010年8月上海世界博览会广东活动周表演;参加了2013年广东省文化厅组织摄制《探寻.传承》百集系列片; 2002年10月参加广东省首届民间艺术表演大赛, 2002年5月参加广东省民间表演艺术湛江邀请赛, 2005年9月参加泛珠三角(广东汕尾)民间艺术节民间艺术表演赛,2005年11月参加广东省岭南民间艺术汇演,等等。龙湖市头、市尾二个村的舞龙队多次被邀请到潮安县内各镇以及澄海、饶平等地表演及传授技艺,并多次参加潮州市的节日大游行等。
4潮汕民俗舞龙传承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四种潮汕民俗舞龙存在的问题是相似的。经过归纳,主要有以下三大问题。
4.1专项资金严重匮乏
资金的短缺导致潮汕民俗舞龙无法保持常年开展,参与人员的技术和体能无法得到有效的提升。因为资金的短缺,各种民俗舞龙的技术与史料都没有得到系统的收集和整理,靠的仅是少数传承人的亲身的传帮带,很多传统的细节因为各种原因没有很好地传承下来,有的甚至已经失传;没有专门的舞龙活动场所,哪里有空场地,就去哪里排练和表演,舞龙活动的随机性很大;舞龙的器具没有专门的、科学地保存,损耗极快,不利于舞龙器材的改进和研发。
4.2舞龙技艺的传承遇到困难
在现代的社会转型的时期,社会生活节奏加快,人们的工作生活压力增大,休闲时间减少,信息技术发达,科技的进步,外来西方的体育文化严重地异化潮汕民众的日常休闲行为,使得潮汕民俗舞龙技艺传承人选少之又少,技艺的传承遇到瓶颈。南溪村的滚地金龙就是一个典型:掌握滚地金龙技艺的人们因为生计所迫,大多外出谋生,只在一年重大节日或庆典活动时,才回家乡参加演绎活动,平时很难有时间碰头训练。另外,南溪村的滚地金龙的传承有一项规矩:收受弟子传内不传外,舞龙队队员只在本村同性族人间招纳;滚地金龙 “滚”的技巧深,难度大,学徒必须经过几个月严格的训练筛选,才能参加演出。目前南溪村的中、青、少年大多肩负着家庭生活来源或学业的压力,大多不愿意学习滚地金龙的技艺,即使有为数不多的新队员,他们的训练时间也非常有限。随着岁月流逝,一些颇有造诣的老艺人因年事过高,逐步退出舞演,有的相继过世,目前掌握滚地金龙的核心技术的龙人仅剩六七人。音乐的学习难度比舞龙大,接班人的挑选更加困难……从业滚地金龙的人员越来越少,过度的保护使得舞龙运动在日益萎缩,滚地金龙将何去何从,令人担忧。
4.3区域发展极不平衡
潮汕民俗舞龙在民间的开展完全是自发的,绝大部分经费是民间自筹,因此,舞龙项目开展的情况完全和本地域的经济状况有关,发展较好的有揭阳乔林的烟花火龙、潮州龙湖镇舞龙,如揭阳乔林的烟花火龙有着当地著名的玉都产业的经济支持,该项目的开展颇具规模,技艺的传承制度相对比较完善,史料的整理相对比较完整。而揭阳普宁的横溪龙和南溪村的滚地金龙的开展却不乐观,例如,普宁下架山镇经济不怎么发达,赞助的民间组织较少,横溪龙已经好几年没有开展,一些老艺人相继过世,年轻人陆续转行,一些技艺已经失传,横溪龙的开展濒临终止。
5结论
5.1潮汕民俗舞龙的表现形式主要有四种:揭阳东山区乔林烟花火龙、汕尾市陆丰南溪村滚地金龙、揭阳普宁市下架山镇横溪村的横溪龙和潮州市彩塘镇和龙湖镇的舞龙。开展较好的是乔林烟花火龙和潮州龙湖镇的舞龙,而南溪村的滚地金龙和揭阳普宁横溪龙的开展呈快速萎缩态势。
5.2潮汕地区的民俗舞龙主要特征是具有浓厚的乡土地域性,具有强烈的地缘和血缘意识;具有农业文化弊端的性别歧视与海洋文化天命的迷信风俗;严格保守的民俗规约性;独特的言传身教的传承方式。
5.3潮汕民众参与民俗舞龙具有极高的热情,但现实的舞龙运动开展的情况极大地限制了民众参与的机会。政府、企业和民间组织热情支援潮汕民俗舞龙在民间的开展。
5.4资金、后备人才的匮乏及区域发展极不平衡是潮汕民俗舞龙传承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参考文献:
[1] 徐琳.论我国民俗体育的地域文化特征与发展[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35(5):34-36
[2] 林德山.龙舞·乔林烟花火龙[C].揭阳:揭阳市广工设计印刷有限公司,2013:20-27
[3] 盛海辉,陈春火.从南溪“滚地金龙”说起——陆丰“非遗”珍存[J].源流,2012,8:74-76
[4] 潮风.陆丰滚地金龙[N].汕头都市报,2013-01-30
[5] 陈宏文.龙湖古寨舞龙祈丰年[N].潮州日报,2014-02-16
[6] 陈泽泓.潮汕文化概说[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1-154
[7] 马林芳,王建平.当代潮汕文化变迁中的文化适应[J].探索,2005,6:70-72
Study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aoshan Folk Dragon Dance
SUN Hong, Zhou Jin-guo
(Hanshan Normal University, Sports Academy,Chaozhou 521041,China)
Abstract:A survey is conducted to investigate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of Chaoshan folk dragon dance.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main forms of Chaoshan folk dragon dance include Qiaolin firework dragon, Nanxicun rolling golden dragon, Huangxi dragon in Puning and Longhu dragon. Chaoshan folk dragon dance is characterized by its locality, the malpractice of sexual discrimination of agrarian civilization, superstitious practice of ocean culture and strictly conservative folk convention etc. People in Chaoshan are enthusiastic about the folk dragon dance. However, fund, lack of reserve personnel and imbalance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are the main problems of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Chaoshan folk dragon dance.
Key words:Chaoshan; folk; dragon dance;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G8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23X(2016)02-0060-04
*基金项目:潮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体育类)(2013-C-03)
作者简介:孙虹(1974-),女,广东省潮州人,讲师
收稿日期:2016-01-23
研究方向:体育社会学、体育教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