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忠平
摘 要:21世纪是科技生产力时代,社会对人才有了更高的要求。人才不仅要会学习、会生存,更要会发展、会创造。小学是学生学习的启蒙阶段,对学生的后续发展意义深远。因此,如果将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合理地应用于小学教育的过程,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不仅能够快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更能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增加动力。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新课标要求教育应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首要任务,因此教育者应该有意识地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育的效率,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能够在知识的海洋中自主探索。现阶段,计算机网络技术已经成为人类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因此为了更好地适应时代要求,教育者应在教育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相关的技术、知识,这样才能够促使学生更好地发展。
一、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自主学习以及教学手段特点分析
基于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下的自主学习是指教育者利用网络环境引导、帮助学生自主地探索知识、积极地参与学习,进而实现快速掌握知识、解决学习过程中疑难问题的目标。在这种模式下,传统教育“以教师为中心”的格局被打破,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创造性以及主观能动性得以发挥,也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手段应该包括四大点:(1)先进的科学技术加快了教学内容的更新,教学工作得以与科技发展同步,教育结构的快速优化使得教育的质量大幅度提高,教学的效果也更让人满意;(2)现代教育技术能够活化教学,使原本枯燥、单调、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化,学习不再是死记硬背的过程,而是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3)现代教育技术具备知识传播速度快、信息量大而不乱等特点,打破了传统教学教育资源匮乏、教学内容传播慢、信息范围窄等限制;(4)加速了优秀教学资源的传播和再利用,能够为教育相关人员提供宝贵的借鉴经验。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小学生自主学习的策略
1.善用多媒体演示教学
在落实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可以充分地利用多媒体课件、投影、电子教案、视频资料等,配合课堂教学内容来完成教学任务。在这种模式下,课堂教学只需要由教育者来操纵计算机就可以完成,传统教学过程中知识面授的优势得以发挥,传统教学中信息资源匮乏的劣势也得以弥补,利用相关的资源,教育者可以充分地发挥自身的引导优势,真正融入学生团体中,与学生共同开展合作探究式学习,驾驭课堂变得容易,教育目标更加明确,教育者也能更清楚地把握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例如,在落实小学五年级语文教育,讲解《彩色的非洲》一课时,由于很多学生并没有真正到过非洲,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很难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具备“彩色”的非洲自然景观。这时候,教育者可以充分地利用网络资源,在网络上搜索相关的图片或是视频,利用课堂时间为学生展示,那么学生头脑中抽象的“彩色”就会变成学生视野中可见的“彩色”,不仅使学生的视野得到拓宽,对知识的理解也将更加的深刻,教学实效性必然大幅度提升。
2.善用计算机虚拟教学
传统教育教学之所以缺乏实效性,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教学知识点过于抽象,教育者只知道一味机械地向学生灌输大量的知识,可学生并不能感知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因而也难以正确地把握教学的重、难点,教学效果自然不尽如人意。因此教育者可以充分地利用计算机虚拟技术为学生创建虚拟情境,让学生在身临其境的状态下学习,在感知的过程中感悟,进而举一反三,在提高自身实践能力的同时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
3.善用远程教学优势
远程教学模式是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一种创新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方法打破了传统教学对时间、地域等的限制。利用网络学生可以获得学习所需的一系列素材,能够反复地温习知识的重、难点,因而能够更好地掌握知识、获得成就感。一旦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那么主动探索学习将不再是奢望。例如,在写作教育过程中,学生需要搜集大量的素材才能丰富自身的作文内容,但是受客观条件制约,很多学生无法正确地捕捉合理的素材,而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远程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写作素材,为学生设计科学的写作情境,学生的习作还可以通过网络传递给教育者,写作的评改信息也能够更加及时地传递给学生,教育的“实效性”以及“及时性”得到保障。
综上所述,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教育手段能够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新的思路,有益于现代化教学的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具备情景交融、声情并茂等特点,能够为学生学习创造出良好的课堂环境,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最大限度地激发,学习的效率大大提高。基于此,教育者在落实教育的过程中,需要科学地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自身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为学生的发展夯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李连学.多媒体技术在小学生语言智能开发中的应用[D].山东师范大学,2015.
[2]李本萍.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J].青春岁月,2013(6):308.
[3]霍斌.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小学生创造力发展[J].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14(1):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