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品生
【摘要】 目的:研究探讨玻璃体切除手术治疗玻璃体视网膜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来笔者所在医院眼科门诊就诊的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患者100例(100眼)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给予玻璃体切除手术,并将其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每组50例(50眼),A组患者采用传统20G玻璃体切除手术,B组患者则采用微创23G玻璃体切除手术,观察患者的治疗效果,并对两种玻璃体切除手术后不同时间患者的眼压、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随访期间的视力改善情况进行比较。结果:所有患者的玻璃体切除手术均顺利进行且成功实施,B组患者在术后1、3、7 d的眼压均低于A组,但只有术后1 d的眼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围术期均未见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安全性良好。随访期间,两组患者的视力均显著提高,但B组患者视力达到0.1以上的比例显著高于A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中,视力达到0.1以上的有81例,占81.00%。结论:玻璃体切除术治疗玻璃体视网膜疾病的效果显著,均能使患者的眼压、视力等得到显著改善,但是微创23G玻璃体手术相较于传统的20G玻璃体切除手术,恢复更快,疗效和安全性俱佳,是比较理想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 玻璃体视网膜病变; 传统20G玻璃体切除术; 微创23G玻璃体切除术; 治疗效果
中图分类号 R774.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28-0049-02
doi:10.14033/j.cnki.cfmr.2016.28.027
玻璃体视网膜疾病是眼科的常见病与多发病,对患者的眼部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玻璃体切除术的出现与应用,则为玻璃体视网膜疾病患者重获光明带来了希望[1]。玻璃体切割术的基本作用是切除混浊的玻璃体或切除玻璃体视网膜牵拉,恢复透明的屈光间质和促进视网膜复位,治疗玻璃体视网膜疾病,以恢复患者视功能。但是,玻璃体切除术本身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风险性,手术也需谨慎进行。本文就来笔者所在医院眼科门诊就诊的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探讨玻璃体切除术的应用价值,并对不同术式下的玻璃体切除术效果进行比较,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来笔者所在医院眼科门诊就诊的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患者100例(100眼)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晶状体混浊表现。经常规视力、矫正视力检查以及眼前节、眼底检查,结合完善的眼B型超声、眼底彩色照相、眼眶CT扫描、人工晶状体度数测量等专业检查均确诊。所有患者均给予玻璃体切除手术,并将其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各50例(50眼)。A组患者中,男29例,女21例,年龄35~67岁,平均(49.1±4.5)岁;均为单眼病变,左眼病变27例,右眼病变23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31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8例,黄斑裂孔7例,玻璃体积血4例;体重低至42 kg,高至78 kg,平均(63.12±1.25)kg。B组患者中,男28例,女22例,年龄32~68岁,平均(48.2±4.1)岁;均为单眼病变,左眼病变26例,右眼病变24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32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7例,黄斑裂孔6例,玻璃体积血5例;体重低至41 kg,高至78 kg,平均(63.24±1.15)kg。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变位置、病变类型、体重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A组患者采用传统20G玻璃体切除手术,分别选择在2点、10点、颞下方的位置做常规三通道切口,并使得球结膜与巩膜稍错位1~2 mm,经球结膜以20G穿刺刀作巩膜穿刺后垂直进入玻璃体腔,切除玻璃体,手术结束后,选择8-0可吸收眼科缝线对巩膜切口进行缝合。在眼表涂以抗生素眼膏后,使用眼垫遮盖并对术眼进行包扎。
B组患者则采用微创23G玻璃体切除手术,通过微套管分别在患者的颞下、颞下、鼻上角膜缘后约3.5 mm的位置建立三通道,颞下方开通灌注,行玻璃体切除术。如患者需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时,则要经由透明角膜切口先做白内障手术,再行玻璃体切除术。手术结束后,拔出微套管,并行按摩处理,观察切口状态,了解有无渗漏或密闭不良的现象,存在渗漏现象可在伤口中注入粘弹剂,存在密闭不良的情况,则可通过8-0缝线缝合切口,在此期间,要控制眼压维持在15 mm Hg左右。在结膜囊处涂以抗生素眼膏后,加压包扎。
1.3 观察指标和评价标准
观察患者的治疗效果,并对两种玻璃体切除手术后不同时间患者的眼压、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随访期间(术后随访10~12个月)的视力改善情况进行比较。玻璃体切除术的成功标准是:术后玻璃体清晰,且视网膜复位,患者的视力不变或提高[2]。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2.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玻璃体切除术治疗结果
A组和B组患者的玻璃体切除手术均顺利进行且成功实施,成功率为100%。
2.2 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的眼压变化比较
B组患者在术后1、3、7 d的眼压均低于A组,但只有术后1 d的眼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 两组患者随访期间的视力改善情况比较
随访期间,两组患者的视力显著提高,但B组患者视力达到0.1以上的比例显著高于A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所有患者中,视力达到0.1以上的有81例,占81.00%。
2.4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
两组患者在围术期均未见医源孔以及白内障、玻璃体再发出血等其他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安全性良好。
3 讨论
玻璃体视网膜疾病是临床常见眼病,发病率高,且近年来发病率有逐年升高的趋势。玻璃体视网膜疾病包括了复杂性眼外伤、复杂性视网膜脱离、眼内炎、眼后段眼内异物、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以及晶状体后脱位所致青光眼、玻璃体积血长期不吸收等多种类型[3-4],由于这些疾病的治疗棘手,患者如果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很可能导致失明[5-6]。
本文所有患者均行玻璃体切除手术治疗,手术均顺利进行且成功实施,无一例患者合并严重并发症,随访期间视力达到0.1以上的患者可达81.00%,效果显著。玻璃体切除术的应用拓宽了手术范围,打破了玻璃体作为手术禁区的传统,但操作中需要把握玻璃体与视网膜的关系,并熟练操作玻璃体切除器,针对术中的不同情况,积极应对,及时发现并处理围术期并发症(如医源孔、白内障、玻璃体再发出血等)。玻璃体切除术一般是通过睫状体平坦部三通道的建立,将浑浊的玻璃体以及玻璃体视网膜牵引进行切除,以达到促进屈光间质、视网膜的恢复[7-9]。
A、B两组分别采用了传统的20G玻璃体切除术和微创23G玻璃体切除术治疗,在术后1 d的眼压和随访期间视力恢复情况比较上,微创治疗的效果显著更优,这是由于23G微创玻璃体手术通过特制的管径更小的套管针的应用,无需将球结膜剪开即可直接刺入玻璃体腔,简化了球结膜分离的步骤,且手术视野更为开阔,与传统手术相比效果更优,这与朱剑等[10]的研究结果一致,认为微创玻璃体切除手术有在治疗中优越性更强。同时,由于巩膜套管的保护作用,微创手术治疗时,切口被眼内器械频繁出入的情况得到显著改善,进而使因此而造成的玻璃体基底部牵拉致医源性裂孔、锯齿状牵拉发生率降低。两组患者在围术期均未见医源性裂孔现象,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复位率也比较高;另一方面,微创手术通过多种手段对伤口进行闭合,效果好,对视网膜的损伤程度轻,刺激征小,一次手术成功率高。本文观察时间总体较短,但在观察期内未见实施二次手术治疗的患者。
总之,玻璃体切除术治疗玻璃体视网膜疾病的效果显著,均能使患者的眼压、视力等得到显著改善,但是微创23G玻璃体手术相较于传统的20G玻璃体切除手术,恢复更快,疗效和安全性俱佳,是比较理想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范玲玲,颜华.玻璃体切除手术联合角巩膜缘切口摘除眼内巨大异物[J].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2015,17(2):73-75.
[2]魏勇,吴国基,王建洲,等.视网膜切开术与玻璃体切除联合巩膜扣带术对开放性眼球伤预后的影响[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16,34(1):41-44.
[3]原莉莉,张东昌,李筱荣,等.23G和25G玻璃体切除术治疗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比较[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14,32(11):541-544.
[4]段文黎,王方.黄斑部视网膜前出血的非玻璃体切除手术的治疗[J].国际眼科杂志,2016,16(1):66-70.
[5]刘鹏飞,廖奇志,王金珠,等.感染性眼内炎玻璃体切除手术与病原体检测分析[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16,34(3):278-281.
[6]张招德,宋晏平,王雨晴,等.玻璃体切除术治疗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110例临床疗效分析[J].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2013,35(1):59-61.
[7]张扬,戴荣平,卞爱玲,等.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对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手术的影响[J].国际眼科杂志,2015,15(8):1450-1454.
[8]陈晓,丁怡,秦帅,等.玻璃体切除术中及术后全视网膜光凝治疗增殖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疗效比较[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13,31(2):52-55.
[9]王博,刘文,陈鹏,等.微创全玻璃体切除术治疗增生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J].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2015,37(7):501-505.
[10]朱剑,刘莎,李廷雁.23G微创和传统20G玻璃体手术治疗玻璃体视网膜疾病的对比研究[J].中华实用眼科杂志,2013,31(2):131-133.
(收稿日期:2016-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