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润鸿
如何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带动学生听、说、读、写方面的能力全面提升,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是我校语文学科课改实践的着眼点。
一、注重课前准备
课前布置一定的准备内容,这些布置的问题必须要有一些开放性的、延展性的思考,学生在此基础上自由发挥,收集资料,最好是在这些问题的启发下提出新的问题,并做出新的研究解答,答案的正确与否要根据情况适当放宽,不能让学生形成所有问题都有唯一答案的定性思维。而且问题设置不要局限于知识点上,能够训练学生思维和开拓学生思维的、激发学生想象的都是好的,而且重点应放在开拓思维、激发想象力上,当然知识点的传授也不能忽视。如果学生准备充分就可以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意见,如果其考虑全面,收集认真,就可以在课堂上与不同的观点做辩论。这比以往只是坐在座位上听教师讲,偶尔发个言回答一两个问题,效果明显好得多。
比如《称象》一文,教师就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课文中的方法好不好?不好的话,不好在哪里?你有什么更好的方法吗?这样一连串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在熟读课文后,进行充分的思考。有的学生就认为不好,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说称象时,由于象比较大,船身左右会有倾斜,划出的线不一定准,称石头时则不会出现这种现象,这样称出来的象的重量是不准的。他用纸船做了实验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得到了大家的认同。最后他说在现代可以用别的方法去称象,但是在古代,工具落后,他没有想出比曹冲的办法再好的方法了。上完这堂课后,我表扬了这位学生,号召大家学习他肯动脑筋的好习惯。
二、课堂上教师要甘做配角,让学生去争当主角
只有学生当主角,才会有最大的学习兴趣,能力才能得到最大的提升。课改以前,一节课45分钟,教师总觉得有讲不完的内容,不敢把时间让给学生,课改后,要求最大限度地把课堂还给学生,一切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的“教”,课堂必须体现出“生命的狂欢”。为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做课堂的主人,笔者把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五六个人一组,全班平均分配,每个组都有组长,各组学生的平均成绩差不多,这样有利于优化竞争。小组同学面对面坐在一起有利于交流讨论,有利于形成合力发表意见。课堂上展示每个学生的准备成果,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学生展示方式也多样化,可以多媒体展示,可以投影仪展示,还可以通过各组成员到黑板上来展示。没有精心准备的小组会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展示,对这样的小组要给予一定的扣分,对展示好的要给予加分,通过加减分机制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展示得越充分,说明学生自主探究、自我学习的效果越好,越应鼓励。教师的评价机制也要相应地进行调整。各个小组自由辩论、讨论,互相进行交流评价。如果实力相当的话,就会产生相当激烈的辩论,形成争鸣的现象。这个时候教师要做的是适当的导向,当好裁判、做好点评,教师讲话的时间不能超过这节课20%,这也算是把时间真正还给了学生。
三、多措并举、激活课堂
1.课前下发学案
这是指导学生进行准备的基础材料,只是一个导向,但不是唯一。这个学案是集体备课的结晶,集所有教师之长,这样更能充分发挥学案的作用。然后有针对性地制订复习案、阶段检测案等教学材料。
2.站立式回答问题
每堂课都要设立5到7分钟全体学生站立式答题的环节。全体答题可能会有人充数,但是会训练集体荣誉感,使学生有集体主义精神。学生大声答题能够提高精气神,这一节课都能保持高度集中的状态,尤其是在学生大都精神不集中的时候,设置这样一个环节,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
3.各组同一层次的学生同时到黑板上回答同一问题
因为每组的旁边都设置了一块小黑板,这为这一做法能够实行提供了保证。教师根据回答为每一组打分,能起到刺激和促进的作用。
四、制订合理的分数机制
分组的同时就要讲好分数机制。分数的加减设置要合理,让全体学生参与设置会更好。这样在执行起来时大家就不会有疑问,而且会积极响应。每周、每月、每学期最后都要通过分数来判断每组学生的进步大小,以此来制订奖励标准。所以这只是一个手段而不是最终目的。开始学生会对分数特别在乎,教师不断引导后,他们会对进步大小感兴趣。这时各个组就都进入良性的学习状态了。
当然,在阅读、写作、口语表达等方面我们还做了一些细节上的突破和改进,效果还有待于进一步验证。新课程的实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我们年轻的语文教师目前最大困难的是:如何努力做到在任何一个教育教学环节背后,都有一个教学设计的理论支撑点——“使用文本,教学生会想、会做,在想中学会,在做中学会”。研究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要求我们寻找比较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向,当然这也给了教师更多的考验和要求。
既然已经站到了新课程的舞台上,就得努力在百花齐放、绚烂多变的语文课堂中做到“花虽一朵,为春增色”。我们有理由相信,语文教学的春天将真正拂绿课堂,润泽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