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梅
(扬州市档案局,江苏 扬州,22500925009)
名城历史传承中的档案文化建设
薛梅
(扬州市档案局,江苏 扬州,22500925009)
档案文化建设在名城历史传承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档案记录着历史名城的沧桑巨变,也记载着现代城市发展轨迹。中央“十三五”规划明确指出:“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实现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因此,在名城历史传承与规划蓝图中,要把档案文化建设工作融入文化发展的大环境中去思考、去谋划。扬州市是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首批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迄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为传承名城历史,扬州市档案工作者创新工作方法,力求紧跟大数据时代档案文化建设的新形势、新要求。
档案文化是串联名城历史的纽带,主要为涉及反映民风民俗、自然风貌、名优特产、著名人物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档案。这一部分的档案资源,具有历史遗存的真实性,历史文脉的传承性,同时其内部资料间往往具有相关性与互通性,是不可复制、不可多得的宝贵文化资源。正因如此,地方档案馆在名城档案文化的保护、利用、建设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
档案是城市历史文化的载体,搜集、整理名城档案,建设、发展名城文化,有利于发掘城市历史遗存和文化内涵,并由此得出城市发展图卷的全貌。与历史文化名城相关的档案涉及面很广,包括老照片、古地图、旧视频、地方文献史料、文件资料、个人手稿、历史建筑设计图纸、传统民居建筑装饰构件等。[1]在大数据时代,信息化手段更加丰富,档案文化资源必将进一步拓展,这对档案工作者的创新思路与创新能力提出新的要求。
针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着力点,“十三五”规划重点强调:“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振兴传统工艺,传承发展传统戏曲。加强传统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保护传承,整理和保护中华典籍。”近年来,名城档案文化建设工作稳步推进,多地创新工作方式,完善工作机制,抢救和保护了一大批名城历史文化珍贵档案。例如广东省中山市通过梳理以孙中山先生为首的在中国近代史上做出重要贡献的相关名人事迹,构建中山市文化名人体系,并由此展开档案编研、遗迹保护、城市文化品牌打造等多项工作,大大提升了中山市的知名度与市民认同感。[2]太仓市启动历史建筑档案专项建设工作,对本市古镇、古城建筑档案进行全方位声像拍摄,力求以档案形式再现城市文化遗产的深厚人文内涵。扬州市档案馆整理出版了自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复制的清代24幅扬州相关图志,其中的《扬州行宫名胜全图》详细记录了乾隆第二次南巡之前,扬州府为迎驾所建的湖上园林全景及迎驾线路,有助于研究清代扬州地域、水利、建筑等情况。然而,也必须看到,在现代化建设迅速推进的过程中,仍有一部分档案工作者,未能深刻认识名城档案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忽视了珍贵档案资源的价值所在。例如,民间手工艺后继无人面临失传,地方档案馆却未能及时收录相关技艺的影音资料;城市翻修工程接连上马,即将消失的旧民居、大宅院既未留下实物遗存,也未能保留全面的纸质、电子档案资料供后人查证。这种种现象都说明,传承名城历史,弘扬精神文明,应将加强档案文化建设工作作为关键的一环,将一些地方的优秀做法与创新思路普及开来,为全国范围内的档案文化建设工作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1.保护珍贵档案,唤醒名城记忆
珍贵的史料、典籍作为档案收藏,如果不能被充分解读利用,只能成为文物保存,其文化价值则远远得不到传承。搜集、整理、出版史料、典籍,并以此吸引社会各界专家、学者、民众关注历史文化精髓,是新形势下档案文化建设工作的有效一环。档案馆中的收藏卷帙浩繁,并不是简单地复制旧文献就能实现对珍贵档案的抢救和保护。一方面,要发掘名城历史文化相关内容,通过对史料的层层梳理、筛选,集中研究该主题下的相关课题,以此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另一方面,则要通过出版、宣传,鼓励更多专业人士、爱好者投入到对史料的解读中,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以期丰富完善历史细节。“十二五”期间,扬州市档案馆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合作出版《清宫扬州御档》(以下简称《御档》)一书,从保护珍贵档案着手,唤醒史书深处的名城记忆。
《御档》一书选录清代自顺治朝至宣统朝十个朝代与扬州有关的宫廷档案,全套书18册。书中收录5763件奏折,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及社会万象,其中绝大部分为首次公开披露。《御档》一书,是清代地方历史文化之大观,为社会各界了解和研究清代扬州地域文化、名人文化、饮食文化、方志文化、廉政文化、民俗文化等提供了丰富翔实的第一手资料。
《御档》中记载了大量关于清代扬州历史文化的侧面。如文化出版方面,有数十件奏折记载了《全唐诗》等多部古籍巨著在扬州编校、刻印的时间、过程、参与者以及与其相关的重要事件。地域文化方面,《御档》中的多份奏折表明,清代历朝帝王非常重视扬州大运河的开凿、疏浚、维护等工程,这为后来扬州因运河而兴的地方文明发展奠定基础。名人文化方面,《御档》中有11封关于史可法的折件。《御档》还记录了乾隆在扬州期间,其用餐地点、用餐内容的变化,为清代战争史、社会史、饮食史研究注入更多鲜活的细节。[3]
《清宫扬州御档》的成功出版,得益于档案文化建设工作的有效开展。面对浩大的《御档》梳理工程,扬州市档案馆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通力合作,取得良好的工作效果。
首先,完善工作机制。抽调档案工作人员成立御档专人项目组,从一史馆所藏1000多万件(册)明清历史档案中查找到了近9000件有关清代扬州的历史档案,并全部制作成数字影像,保证《御档》内容的真实性与相关性。
其次,保证学术质量。聘请阎崇年、韦明铧、王章涛等专家学者摘录和筛选档案,并多次组织学术讨论会推敲编选细节,确保编选质量的可靠性。2015年,《〈清宫扬州御档〉解读文集》正式出版发行,精选收录对于《御档》一书的解读文章,最大化呈现《御档》的学术影响与文化价值。
最后,加大宣传力度。借助传媒与社会共享档案文化成果,使名城历史文化真正取得民众与社会的认可、响应。《御档》出版发行以来,当地的主流媒体和省、国家有关专业报刊,特别是《档案与建设》开设专栏,为之作集中宣传与推介,取得广泛关注。
传承名城记忆,保护珍贵文化档案,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唯有狠抓落实,多出成果,才能真正实现名城档案文化建设工作的影响力与感召力。
2.征集民间档案,挖掘名城底蕴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城市民间文化的精华,是城市底蕴的体现,也是名城档案文化建设的重心之一。民间档案的征集内容主要包括民间工艺、民间建筑、民间戏曲、民间风俗等文化方面。民间档案样本具有一定的稀缺性与流动性,征集难度大,存档形式更是复杂多样。扬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对其的有效利用与保护,给档案工作者带来不少挑战。
征集非遗档案,挖掘名城底蕴。近年来,扬州市档案馆围绕扬州剪纸、扬州漆器玉器、扬州木偶、扬州三把刀、淮扬菜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档案资源的挖掘、收集、整理工作,重点征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档案资料,以期保留和传承这些濒危的民间工艺。同时,创新工作方法,有针对性地调整非遗档案征集方式,给该项工作的开展带来新的活力和契机。
第一,真诚沟通征集对象。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扬州漆器髹饰技艺项目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张宇,是非遗档案征集的成功案例之一。近年来,扬州市档案馆已征集到他的多幅代表作品手稿原件、书法绘画作品、制作工具等实物档案,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张宇以宝螺镶嵌工艺制成的《蝶舞金秋》漆器,在档案工作者的真诚沟通、多次登门拜访之下,张宇最终将这件价值几十万的作品无偿捐赠给扬州市档案馆永久保存。[4]
第二,丰富完善记录载体。声像档案作为实物档案的重要补充,进一步完善充实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资料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声像档案的建立,符合大数据时代的业务需要,便于对数字化信息接收、加工、上载、存储、编目管理、审核、检索查询、下载、利用、统计、非编素材转码、资料信息发布等进行全面管理。[5]近年来,扬州市档案馆在非遗档案资料征集方面注重不同载体、不同类别档案资料的征集,为非遗项目档案的传承积累创造条件。例如,扬州市档案馆收录了扬州木偶省级非遗传承人颜育女士表演的影像档案,以及剪纸大师张秀芳口述《华夏魂》作品制作经历的影像档案。
第三,逐步开放数据资源。基于多种存储方式的非遗档案馆藏,档案工作者可以进一步利用互联网,开设现代化声像档案网上展览,供社会各界阅览共享。扬州档案馆所藏民间档案还包括珍贵家谱,例如馆藏《朱氏宗谱挂牒》记载了自北宋朱光庭开始的扬州朱氏家族32代传人信息。目前,扬州市档案局正在开发与非遗传承人、家谱等民间档案相关的公众平台,借助网络与大数据的力量,使非物质遗产档案成为名城底蕴的又一文化品牌。
3.建立名人档案,彰显名城精神
名人是一座城市的骄傲,也是名城精神的象征。名人的故事往往与城市的特定历史文化互为联结,有利于人们深入认识一座城市的文化品格。名城孕育名人,后者即使成为一代科学泰斗或文艺大家,对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依旧抱有一份赤子之心。档案工作者正需要运用这一便利条件,完善地方代表的名人档案,塑造杰出的城市名人形象,在整个社会弘扬一股奋发有为的正能量,激励年轻一代干事创业,沿着前辈同乡的足迹勇攀高峰。
近年来,扬州市注重名人档案的建设,其中首推为扬州籍院士档案的征集收录工作。扬州吴道台后人、“吴氏四杰”吴白匋、吴征鉴、吴征铠、吴征镒的个人档案尤为珍贵。扬州市档案馆征集了吴白匋的手稿、书法、信札、印章及各种纪念证章,吴征鉴有关黑热病研究的珍贵原版照片153张,并且为97岁高龄的吴征镒院士录制了声像档案。扬州拟建立院士档案数据库,开发名人档案网络体系,丰富地方名人档案资源,为地方历史文化传承推波助澜。
首先,征集工作是构建名人档案的基础。扬州籍中科院院士吴征镒、吴征铠是地方名流吴道台家族的后人,与古城扬州有着深厚的渊源。扬州市档案馆注重征集工作的时效,加强与两位院士本人及吴道台家族其他后人的联系工作,获赠大量相关珍贵档案资料。包括吴征镒院士、吴征铠院士的相关图片、书信、证书、手稿等等,其中有吴征镒院士亲手签名、赠扬州市档案馆的资料一份。针对这部分档案,由专人负责整理编研,理清其背后的文化脉络与精神价值。
其次,合作交流是构建名人档案的条件。名人档案涉及各专业领域,因此,与兄弟单位、相关部门加强工作对接,使名人档案资料接收走上常态化、规范化道路,可以为该项工作带来多方支持。扬州市档案馆注重合作交流,并于近年使扬州市科协移交近5年来“院士扬州行”活动系列档案资料,其中包括严加安院士和周世宁院士报告会的全套影像资料,保证了档案资料的完整安全和合理利用。
最后,宣传教育是构建名人档案的意义。院士捐赠材料往往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极具教育意义与观赏价值。例如,祖籍扬州的中科院院士、著名数学家严加安就曾向扬州市档案馆捐赠了10册民国初年的《严氏家谱》,以及院士证、著作、书法作品等一批档案资料。对此,扬州市档案馆力求最大限度地弘扬名城名人精神,通过举办特藏展览、讲座与市民论坛、名人故事进校园等活动,加强与市民的互动,并在地方主流媒体加以报道,达到良好的宣传教育效果。
档案文化建设是“十三五”规划中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板块,也是文化创新、历史传承的关键环节。在整合城市文化、保存历史文脉、助力名城发展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为党管档,为国守史,为民服务,档案文化建设原本就应服务于历史的传承、文化的发展、精神文明的构建。在大数据与信息化时代,档案工作者要进一步完善名城档案文化建设的管理工作机制,将散落在民间、个人手中的珍贵档案资料集中起来,创新档案管理方式,形成档案资源网络,加强技术更新与部门合作,传承名城历史,构建美好未来。
[1]王丽萍.档案与现代文化名城建设[J].中国档案,2008(12).
[2]陈华绚.档案与文化名城建设[J].城建档案,2014(3).
[3]魏怡勤.清宫扬州御档的多元历史文化价值[J].档案与建设,2014(12).
[4]彭伟.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张宇档案资料征集记[J].档案与建设,2013(8).
[5]黄浩立.谈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的城建档案工作[J].城建档案,2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