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于担当使命不断创新超越
——张家港市档案工作发展纪实

2016-11-28 07:49:20黄惠珍孙静
档案与建设 2016年10期
关键词:张家港张家港市档案局

黄惠珍 孙静

(张家港市档案局,江苏 张家港,21560015600)

勇于担当使命不断创新超越
——张家港市档案工作发展纪实

黄惠珍 孙静

(张家港市档案局,江苏 张家港,21560015600)

张家港市档案局大力弘扬“样样工作争第一”的张家港精神,以真抓实干守护历史,以团结创新促进发展,以有所作为赢得支持,开创了全市档案事业发展新格局。“十二五”是全市档案工作高位发展、贡献力不断提升、影响力不断扩大的5年,是张家港档案事业发展史上前所未有、亮点频现的5年。

突出法治抓住关键提升档案工作法治能力

1.注重规划引领,实现档案事业与社会经济同步发展

依法治档列入“法制张家港”发展战略,纳入全市法制工作的整体部署。市委、市政府把档案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十三五”规划和每年工作议程。市人大定期专题听取档案法制工作汇报,并对全市档案工作进行专项执法检查。市政府根据档案事业发展需要,先后出台了《张家港市重大建设项目档案管理办法》《张家港市名人档案管理办法》,转发了《档案馆收集档案范围实施细则》,为开展重大建设项目档案、名人档案管理和依法接收档案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保障。智慧档案馆建设项目纳入张家港“智慧城市”建设整体规划。

2.大力营造氛围,为档案事业发展提供法制保障

为增强社会各界依法保护利用档案的法制意识,全市各级档案部门根据“六五”普法规划,结合“档案日”及科普宣传周等活动,通过举办案例解说、法律知识竞赛、印发宣传手册、现场咨询等多种形式,深入开展档案法律法规的宣贯活动。2012年以来,组织各类法制培训800余人次,每年均组织档案法制知识竞赛、档案法制“六进”、“民生档案进基层进社区”等活动,参与人员累计达10万多人次。

3.加强依法行政,提升档案工作法治化能力

市档案局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谋划档案事业发展,推动档案行政管理从“指导型”向“治理型”转变。通过健全执法工作机制,规范执法工作程序,完善单项执法与综合执法相结合、定期执法与不定期执法相结合的检查机制,提升档案法制治理能力。通过法治化治理,全市机关、事业单位、国企、区镇、村(社区)全面实现省星级满堂红,各系统档案工作省星级达标率100%;政府机构改革和国有(集体)转改制企业档案管理及有关档案的归属和流向得到合理处置;重大建设项目档案依法登记备案。全市档案管理水平有了质的飞跃,跻身全省先进行列。

夯实基础整体推进筑高档案事业发展平台

1.建设全覆盖档案资源体系

加强依法收集。全市共有179家单位列入《档案馆接收档案基本名录》,并对街道办事处、行政村、水利站、文广站、国土所、民企等进行选样进馆,确保做到应收尽收。2014至2015年完成全市177家单位2002—2006年度档案移交进馆工作,共接收172家单位档案112088卷、387508件。目前馆藏档案数量累计349639卷、435681件,全市纳入档案事业统计年报的单位达660家,档案累计1644167卷、760914件。

广泛征集珍贵档案资源。局(馆)紧贴地方文化,加大珍贵档案和“三重一特”档案资料的征集。共征集家谱、古籍、史志等珍贵档案资料5185件,长江文化艺术节、全国文明城市等重大活动档案1000多件。

加大对名人档案的征集。征集原清华大学副校长张光斗,原陕西省委常委、陕西省军区政委夏龙翔少将,书法家陈肯,摄影家袁毅平等30多位张家港籍名人的7438件档案资料入库典藏。

2.打造“集群化”档案服务平台

一是加快推进数字档案馆平台建设。目前累计完成馆藏199个全宗600万条目录级数据库、3300万页面全文数据库建设,除不宜或无必要扫描的档案外,基本完成数字化。查档速度实现了毫秒级。年内成功创建省5A数字档案馆。在2015年全省档案科技经验交流和成果推广会上,被评为“江苏省档案科技工作先进单位”。二是在全省县级市中率先建成市电子文件中心,至今运行良好。中心累计上载文件15万余份,点击率达9万余人次,其数据成为张家港市门户网站“政务公开”栏目数据主要来源。三是被群众称为“政策超市”的政务信息查阅中心,接收90个单位5万多份政务信息文件。四是民生档案共享服务平台覆盖全市。平台整合了馆藏的200多万条民生档案信息,与全市10个镇(区)、33个村、2个重要民生部门进行互联共享,实现民生档案查阅的市、镇、村的三级覆盖。基层群众只要持本人身份证,到离家最近的“查阅中心”,便能免费查阅、调取自己的有关档案,打通了档案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真正把档案送到“百姓的家门口”。五是依托省级中小学档案教育实践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图片中心、音视频档案库、“张家港档案”微信公众平台等,多渠道发挥档案宣传教育、咨询、利用和信息交流等服务功能。

3.建立稳固可靠的档案安全体系。局(馆)一是不断完善档案安全应急管理机制,落实档案安全责任制,并不断加强基层档案室安全监管,切实保障档案实体安全;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组织制度和安全技术保障手段,并对重要档案实行异地异质备份保管,全力保障档案信息安全。

把牢方向着眼大局助力争当“排头兵”

1.全力助推全市经济转型升级

市档案局根据《张家港市现代化示范区建设暨转型升级三年行动计划》,围绕争当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排头兵,对全市实施的“810工程”重大建设项目、重点企业及民生领域的档案建设,深入调研,依法监管。通过组建志愿者服务队伍、举办档案培训月、制作教育视频、“一对一零距离”上门服务、开展“810”档案服务大派送等方式,对“810工程”进行全程指导、专业服务及技术支持。通过3年努力,取得显著成效。全市共有127项“810工程”建设项目档案规范建档。爱康集团、圣汇等20多家重点企业达省星级标准,澳洋集团、康得新等40多家企业建档工作已初具规模。全面构建了覆盖全市“810工程”的档案资源体系,为港城的现代化建设发挥了档案工作的特殊作用。

2.倾力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服务

开展行政村、社区档案室规范化创建。全市10个区镇、112个社区、154个行政村档案工作全部达省星级标准。经开区(杨舍镇)、冶金园(锦丰镇)、保税区等3个区镇成功创建省五星级,永联档案馆晋升为省四星级。目前全市266个村、社区,涉农档案总数达10万卷、26万件。这些档案为指导农业生产、推进村务公开、加强社区管理、维护百姓权益、化解社会矛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全局馆人员凝心聚力,努力开创档案工作新局面

规范农地确权档案工作。农地确权工作自2014年启动以来,市档案局全程介入、周密部署、积极作为,形成了一些好的经验做法,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这项活动被列为2016年全市“关爱民生法治行”十大重点项目之一。目前,全市应开展农地确权的122个村中,80%的确权村初步完成了相关材料的收集、整理、归档和信息化建设工作。在今年4月召开的全省承包地确权档案工作推进会上,一些做法得到了充分肯定和推广。展成就展》《馆藏名人档案展》《红色印迹》及《勿忘国耻,圆梦中华》等专题展览,组织开展了“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万名学生走进档案馆”等10多项大型活动,累计受众人数近14万余人。2010年以来,先后编纂出版了《盛世隆光》《陈肯书法集粹》《悠悠河阳话》等档案文化作品,真正让档案走进平常百姓视野,满足不同层面的精神文化需求。

2013年起每年组织开展“万名学生走进档案馆”活动

勇于担当先行先试在实干为民中创新前行

抓好城乡一体化建设档案。围绕城镇一体化推进,积极做好拆迁安置、村民建房、镇村建设、文明镇村创建和美丽乡村建设创建等方面档案。

3.合力为民生福祉服务

以“民本”为宗旨,全面规范民生领域档案。市档案局与发改、人社、教育、卫生、国土、房产、农委、计生、民政等涉民单位,联合积极开展民生档案专题调研,摸清民生档案家底,规范民生档案管理。并对承担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单位形成的民生档案,及时接收进馆。目前,全市共建立民生档案70多种,市档案馆馆藏民生档案达40多类22万多卷、9.5万余件,达馆藏量的60%。“十二五”期间,通过利用民生档案,为群众解决生产生活、创业创新、民事纠纷等实际问题近5万个,充分发挥了档案作为规范社会管理、保障改善民生的重要依据和凭证作用,让人民群众在改革发展中得到更多获得感。

以“民需”为导向,不断完善“一站化”服务机制。市档案馆先后出台了《服务承诺制》《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等服务制度,深入推行“馆长接待日”、查档“专家会诊制”、免费查档等便民举措,创新推出“查档之星”评比及“查档工作群众评价”制度,实现工作效率大提升、服务质量大提升、群众满意度大提升。“十二五”期间,我馆共接待查档6.5万余人次、档案有效利用7万余卷次,群众总体满意度保持在99.95%以上,被评为“苏州市青年文明号”。“大档案,心服务”服务品牌荣获全市十佳机关服务品牌。

突出文化强市,大力发展“特色化”档案文化服务。局(馆)依托丰富的档案资源,通过举办档案展览及档案文化活动、出版档案编研成果,大力开展档案文化建设,使之成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示张家港历史文化底蕴的重要窗口。

近年来,市档案局结合时政热点挖掘馆藏资源,使档案“活起来”。围绕纪念建县50周年、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等活动,承办了《张家港建县(市)五十年发

1.构建“大档案”工作体系

全市不断加快建立覆盖全社会各个领域、各个层级的档案工作新格局。2012年,省档案局谢波局长在视察张家港市档案工作时就指出:“张家港档案工作一直走在省市前列,各项业务建设卓有成效,尤其是在档案管理网络建设方面,已经由市、镇向村(社区)延伸,由机关向企业、重点工程及民生等领域拓展,已经达到‘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形成了良好的局面。”

全市档案工作延伸至各领域、各层级。“十二五”期间,全市共有605家单位达到省星级规范水平;全市19家国有控股企业档案工作全部达省星级规范,500多家民营企业完成建档,26个上市企业档案工作全部达省标;街道办、行政村、社区档案工作全部达省星级标准;333个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档案登记备案;开发区、宗教场所、行业协会和重大决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新领域、新机构、新社会组织纷纷建档。

引导有条件的单位建立档案馆或档案管理中心。反映永联精神和创业特色的“村企合一”的永联村档案馆,2010年正式揭牌,成为全省第一个村级档案馆。继2004年成为全国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经验交流会的分会场和参观点后,2014年又成为全省档案工作综合发展推进会的主要参观点。2011年,杨舍档案馆开馆,成为全省第一家区镇合一的档案馆。2013年,冶金园(锦丰镇)档案馆开馆,7200平方米的金港档案馆正积极筹建中。2014年人社档案中心、地税档案中心也相继成立。

形成档案走进家庭、走向社会的新格局。近年来,家庭档案成为全市精神文明建设的新品牌。2015年我局联合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联合开展了“建立家庭档案、传承文明家风”活动,将家庭建档纳入到单位文明创建及档案工作的重要内容,此项目被评为全市优秀党建服务项目。通过成立100多人的家庭档案志愿者团队,编制《家庭建档教材》《家庭档案整理视频》《倡议书》,举办展览、培训,开展示范户评比、表彰、展示等活动,使家庭建档在张家港大地全面铺开。

2.实施张家港特色记忆工程

“张家港市图片中心”引领全省。2012年,“张家港市图片中心”成功建立,成为全省档案系统首个“图片中心”,共征集、整理、存储各类图片33万张。运行以来已为183家单位提供图片利用1万多张,被评为“全省档案管理与服务创新”最佳案例。

全省档案系统首个音视频档案库率先建成。征集30余家单位11322件音视频档案,时长达4.5万余分钟,内容涵盖全市发展的各个方面。

“张家港精神”档案全宗高效建成。“张家港精神”是全市科学发展的力量之源、城市之魂,围绕这个“法宝”,市档案局开展“张家港精神”档案资源建设,共征集相关档案资料3604件、影像3448分钟,建成了富有张家港特色的珍贵档案全宗。为社会各界开展“张家港精神”的研究、宣传、教育提供了第一手资料,为港城的核心历史文化的传承发扬发挥了档案的独特作用。

“港城记忆影像工程”全面铺开。随着城镇一体化步伐的推进,一些老的镇区、老村庄、老街道、老建筑、老风景等正在消失,为进一步抢救和保护港城历史记忆,全面记录港城发展轨迹,2013年市档案局启动“港城影像记忆工程”,共拍摄、征集反映全市面貌的照片180113张。并依托图片资源,和区镇联合开展《港城记忆影像丛书》的编撰工作。

非遗项目传承档案得到抢救和保护。为推进全市非遗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我局和市文广新局联合开展“建立非遗传承人档案、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主题活动,组建一支由市档案局、市文化馆、区镇文体中心和区镇档案部门为主的非遗建档志愿团队,按《张家港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录》,开展非遗项目传承人建档工作。

方言语音建档工作率先完成。2015年率先在全省档案系统完成区域方言语音建档工作,完成了张家港暨阳话、河阳话、老沙话、新沙话4种代表性方言的语音建档工作,制作了规范的方言语音、视频档案,时长达681分钟。

张家港市改革开放重要影响人物档案建设全面展开。对改革开放以来,在张家港政治、经济、科技等领域产生重要影响的人物,如张家港市委原书记秦振华、江苏沙钢集团总裁沈文荣、永联村党委书记吴栋材等,通过征集其个人生平、职务活动、个人成就等档案资料和口述档案,为其建立名人档案。

3.智慧档案馆项目推动全省科技创新

开展“810工程”档案服务大派送活动

2014年率先在全省启动智慧档案馆建设项目,该项目被列为《江苏省“十三五”档案事业发展规划》和国家科技项目。作为全市信息化重点项目,目前一期项目已顺利结项,完成系统软件的设计与开发、硬件的调试与安装,完成馆藏23万卷的标签加工处理及相关数据导入工作,初步实现了馆藏档案的精确定位和智能管理。

下一步,将继续完善各项功能建设,着重探索档案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和互联共享,实现档案数据三库分离,对档案的收集、保存、管理、利用、监管、培训等各业务环节逐步实现信息化、智慧化管理,力争5年内建成结构合理、网络健全、管理有效、服务便利、覆盖全社会的档案智慧管理和服务体系,为全省智慧档案建设积累经验。

优化环境提升能力保障工作机制坚强有力

1.巧借力,出实效,强化组织保障。不断完善党委和政府领导、档案部门归口负责、各方共同参与的工作模式。党委、政府将档案工作列入政府工作报告;苏州和张家港市委书记、副书记、市长、分管副市长多次到局馆指导工作,听取档案工作汇报,大力解决难题;市人大、市政协定期组织视察和调研;市绩效办将档案工作纳入年度绩效考评体系;市财政资金给予档案事业充足的经费保证,每年的馆藏档案保护费以每卷3元的标准核拨,“十二五”期间投入档案事业经费达1000多万;张家港日报社、张家港电视台、电台等媒体经常关注并报道有关档案的人和事。

2.重培养,强建设,优化人才队伍建设。一是健全档案队伍培养机制。局(馆)积极开展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组织、青年文明号、巾帼示范岗、星级档案学会等创建活动,全面提升干部队伍的行政能力、综合素质和服务能力。与苏州大学建立了研究生工作站,先后申报国家档案局、省档案局科技项目10多项,申报省局的三个实训基地项目,全局70%以上的同志参与到项目、课题的研究,骨干力量快速发展壮大,为档案事业发展进一步奠定了人才基础。二是健全人才评价机制。2014年启用目标管理、过程监控、绩效评估、结果应用“四位一体”的内部绩效管理体系。全局5个科室共计26人,工作指标达293项,通过全员参与、层层递进的考核方式,进一步提升行政效能、规范行政行为。

忆往昔,局馆立足本职,夯实基础,为全市档案事业发展尽心尽力。看今朝,局馆敢为人先,争创一流,努力开创档案工作新局面。展未来,局馆深度布局,行稳致远,在“十三五”征程中,张家港档案人将秉承坚守平凡、创造非凡理念,谱写全市档案事业辉煌篇章。

猜你喜欢
张家港张家港市档案局
张家港市侨商会正式成立
华人时刊(2022年1期)2022-04-26 13:39:54
张家港市 念好“三字经” 用好“123工作法”
张家港高校侨务工作联盟:发挥地方发展智库作用
华人时刊(2021年17期)2021-12-02 03:26:08
张家港经开区统筹推进安全与发展
曲艺名城张家港 曲苑魅力扬四方
曲艺(2021年1期)2021-01-15 10:53:12
张家港市德积小学
张家港开展千名侨界人士看港城系列活动
华人时刊(2017年13期)2017-11-09 05:39:26
吉林省档案局召开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会议
兰台内外(2017年6期)2017-05-30 06:46:29
榆树市档案局召开专题学习会议
兰台内外(2017年6期)2017-03-12 11:03:13
2015年度《云南档案》优秀通联组发行先进单位名单
云南档案(2016年11期)2016-02-03 07:3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