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江城市带产业区位商动态变化与承接产业转移研究

2016-11-28 02:08余雷
统计与决策 2016年20期
关键词:区位商皖江优势产业

余雷

(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南京211100)

皖江城市带产业区位商动态变化与承接产业转移研究

余雷

(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南京211100)

文章根据2009年、2014年的数据计算了皖江城市带的产业区位商、产业转移投资弹性,考察了皖江城市带产业结构变化及产业转移投资的流向,结果发现皖江城市带优势产业从第一、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变,产业结构在不断优化,但各市产业结构优化出现两极化现象;随着皖江城市带产业区位商的变化,国内外产业转移投资有从低端产业流向服务业和房地产业的趋势,中小城市对国外产业转移资金的需求更加强烈。

皖江城市带;区位商;产业结构;产业转移

0 引言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以下简称皖江城市带)是国内承接产业转移的典型区域,自2010年批复以来,承接的国内外产业转移投资规模进一步扩大,直接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区域产业结构也因承接产业转移在不断变化。根据学者的观点,梯度产业转移对承接地的产业结构优化呈现两面性,因此我们并不清楚外部产业转移资是否使得皖江城市带的产业结构优化;另外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化,产业转移投资对哪些产业发展起到了作用,以及未来哪些产业还需要外部产业转移资金的支持。基于以上背景,本文采用区位商方法,首先分析了2009年和2014年皖江城市带产业结构的动态变化趋势,然后利用区位商与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投资弹性考察区位商变化引起的产业转移投资的变化程度,由此来判断皖江城市带产业转移投资的流向和未来趋势,对皖江城市带更好的承接产业转移提出建议。

1 产业区位商的测度模型

区位商是测量某产业在一个地区的专门化率和地方专业化指数的一种方法,是哈盖特(P.Haggtt)1996年根据区域比较优势理论提出的,通过区位商值大小的比较,判断一个区域优势、劣势产业的变化情况,从而得出区域产业结构的动态变化趋势、优势产业的稳定性和趋同性,为区域产业政策的调整提供建议,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在公式中LQ为区域产业i的区位商;Xij为j区域中产业i的就业人数;Xj为区域就业人数;Xi为全国范围内(或地区)产业i的就业人数;X为全国所有产业的就业人数。区位商值的大小表示该地区的产业专业化程度的高低,一般以1为界,如果产业i的LQ=1,则表示产该产业在区域内处于一般水平;如果产业i的LQ>1,则表示产业i在区域内的专业化程度较高,是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如果产业i的LQ<1,则表示该产业在区域内属于劣势产业,表明该产业专业化程度较低,其规模具有比较劣势。

区位商方法是判断不同产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优势产业行之有效的方法,本文尝试运用该方法考察皖江城市带各城市产业结构变化,并研究区位商变化引起的产业转移资金流向与变动趋势。

2 皖江城市带区位商动态变化的描述性分析

2.1 数据来源及计算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在2010年1月批复时,包括9市两区县:即合肥市、滁州市、马鞍山市、芜湖市、宣城市、铜陵市、池州市、安庆市和六安市的金安区和舒城县,2010年巢湖撤并后,还剩其他8市和六安市的金安区和舒城县,本文采用了2009—2014年数据(不包括金安区和舒城县),为保持数据的统一性,根据区域划分,把原巢湖市2009年和2010年的数据进行了处理。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10—2015》和《安徽省统计年鉴2010—2015》,根据区位商模型计算了皖江城市带8市农林牧渔业、采矿业、制造业等19个产业的2009年、2014年区位商,计算结果如表1(见下页)所示。

2.2 皖江城市带优势产业结构的动态变化

通过2009年、2014年各市的比较优势产业变化比较分析(见表1、表2),发现皖江城市带优势产业几乎涵盖了所有19个产业,优势产业有从低端产业向高端产业发展的趋势,产业结构在不断的优化,但各市产业结构优化出现两极化现象。

表1 皖江城市带各城市2009年、2014年产业区位商

表2 皖江城市带各城市2009年、2104比较优势产业(LQ>1)

从产业来看,产业结构在不断的优化。与2009年相比, 2014年附加值较高的信息软件和计算机服务、金融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成为多数城市的优势产业;作为第一产业的农林牧渔业和采矿业已经逐渐退出优势产业的序列;基于安徽的人口规模,批发与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居民和其他服务业、制造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依然是各市的优势产业;传统的建筑业、房地产业等优势产业继续存在。

从各城市来看,产业结构优化出现两极化趋势。2014年,合肥市作为皖江城市带的中心,产业特色定位较明显,优势产业主要集中在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产业结构优化最为显著,这也符合合肥“大湖名城、创新高地”的定位。芜湖近年来发展迅速,增加的优势产业集中于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产业特色明显,产业结构明显改善。滁州、宣城、池州的优势产业数大量增加,这些城市作为经济体量较小的地区,数量众多的优势产业显得产业面太宽泛,而且产层次涵盖了第一、二、三次,作为第一产业的农林牧渔业和采矿业的区位商值依然较高,产业特色较为模糊,产业结构优化并不明显。安庆作为安徽经济传统强市近年来发展乏力,优势产业种类变化较大,附加值较高的信息传输业与计算机服务和软件、金融业、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被房地产和文化体育娱乐业取代,产业结构优化出现了倒退现象。

2.3 皖江城市带优势产业的稳定性分析

皖江城市带各城市优势产业的稳定性变化差异较大。通过比较2009年与2014年优势产业数量以及前后产业种类变化情况(见表2,表中的黑体字表示发生变化的产业),合肥优势只变化了一个产业,所以合肥的优势产业是最为稳定的,而且集中在制造业和服务业,这与合肥积极打造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的产业政策有关,目前合肥已经成为承接电器产业转移的主要区域。宣城有4个优势产业发生了变动,池州、安庆有3个优势产业发生了变动,滁州、马鞍山优势产业数量发生了大幅度的变动,这些城市的优势产业总体来说较不稳定。芜湖虽然优势产业数量只增加了2个,但是2014年和2009年相比,只保留了1个制造业优势产业,其他3个产业被其余5个别的产业所取代,所以芜湖的优势产业是最不稳定的。

2.4 皖江城市带趋同产业分析

在皖江城市带中,优势产业的数量在增加,但是大多数城市的优势产业定位于制造业和服务业。2009年住宿和餐饮业为优势产业的有8个城市;制造业为优势产业的有5个城市;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与教育为优势产业的有4个城市。2014年制造业成为优势产业的有6个城市,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有6个城市;住宿餐饮有5个城市;批发和零售业、金融业、科学研究、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福利业有4个城市。因此,皖江城市带在制造业和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住宿和餐饮业存在趋同现象。一个城市群要取得发展,最好能够实现产业优势互补,避免趋同产业,否则容易产生产业的恶性竞争,最后导致整个区域的优势产业发展速度缓慢。

表3 皖江城市带各城市产业区位商省外、国外产业转移投资弹性

3 产业区位商对承接产业转移的影响

从区位商对产业转移投资弹性的角度,对皖江城市带各城市产业区位商变化与承接产业转移投资的反应程度之间的关系进行检验,计算公式为:

式中,eji为弹性j地区i产业区位商对产业转移投资的弹性,gj为j地区承接的外来投资额,;根据模型分别计算了区位商省外产业转移资金的弹性和国外产业转移资金的弹性,对于具体计算结果见表3。

从产业来看,随着区位商的变化,未来对国内外产业转移投资需求较大的是服务业、房地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其中省外产业投资集中在服务业和房地产业;国外产业转移投资集中在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在皖江城市带各市120个产业频次中,在区位商对省外资金弹性方面富有正向弹性(eji>1)产业数共出现47频次,占39.2%;其中居民和其他服务业出现6次,房地产业出现5次,建筑业、金融业出现4次,制造业、交通运输业、信息计算机、租赁和商务服务、文体娱乐出现3次。皖江城市带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以第二产业为主,第三产业利用外资也逐年呈现出强劲增长势头,在区位商对国外产业转移资金弹性方面富有正向弹性(eji>1)产业数共出现50频次,占41.7%。其中交通运输、邮电、房地产、租赁和商务出现5次、农林牧渔业、制造业、信息计算机、金融业出现4次,采矿业、电力燃气、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科学研究、文体娱乐出现3次。可见随着区位商的变化皖江城市产业对国内外产业转移投资需求都集中在回报率比较高的服务业和房地产业。

从皖江城市带各城市来看,中小城市对城市未来对产业转移投资的需求更大。在区位商对省外资金弹性方面富有正向弹性(eji>1),产业数分布状态为:马鞍山9个、铜陵9个、滁州8个、宣城7个、池州6个、芜湖4个、合肥3个、安庆1个。皖江城市带中经济规模比较大的城市像合肥、芜湖、安庆,区位商对省外资金弹性方面富有正向弹性的产业数较少,一方面反映了这些城市的省外产业转移投资产业比较集中,合肥承接产业转移主要集中在制造业;芜湖和安庆主要集中在服务业;另一方面反映了大城市的产业转移吸引力在下降。皖江城市带一些经济规模比较小的城市区位商对省外资金弹性方面富有正向弹性的产业数较多,像铜陵、池州、宣城都在8个左右,说明了这些城市本身吸引省外投资比较少,很多产业的发展都需要注入省外产业转移投资;这恰好也符合沈惊宏等2012年发现的皖江城市带产业转移规模梯次从大到小的排名。在区位商对国外产业转移资金弹性方面富有正向弹性(eji>1)方面,产业数分布状态为:马鞍山9个,滁州8个,宣城、池州以及芜湖7个,合肥、铜陵和安庆4个,与省外产业转移弹性相比,皖江城市带各城市对国外产业转移资金的需求更加的强烈,说明皖江城市带整体对吸引国外产业转移规模较小。总体看来,合肥、芜湖等规模较大的城市吸引外资的产业反应敏感度在下降,朱佩枫等在2014年也发现了合肥的产业转移效率在下降[8],而安徽的一些中小城市对产业转移需求在不断增加。

4 结论

通过以上皖江城市带2009年和2014年区位商及与产业转移资金投资弹性的分析,可以发现以下变化趋势。总体上,皖江城市第优势产业从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变,从低端产业向高端产业发展的趋势,产业结构在不断优化,但各市产业结构变化出现两极化现象。合肥、芜湖优势产业集中于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产业特色明显;滁州、宣城、池州优势产业种类较多,产业特色模糊;安庆产业种类变化频繁,高端被低端取代。合肥的优势产业是最为稳定的,芜湖的优势产业是最不稳定的;住宿和餐饮业、制造业作为优势产业的趋同性最强。皖江城市带无论国外产业转移还是省外产业转移都偏向附加值较高的服务业、房地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与省外产业转移相比,皖江城市带对国外产业转移资金的需求更加的强烈,说明皖江城市带整体对吸引国外产业转移规模较小,规模较大的城市对产业转移需求敏感在下降,规模较小的城市在增加。因此滁州、宣城、池州等城市要进一步优化优势产业,集中资源发展附加值比较高和发展潜力比较大的优势产业;安庆要保持优势产业的稳定性;合肥、芜湖等城市要继续加大弱势高端产业的配套投资,引导产业转移的流向,池州、宣城、铜陵等规模较小的城市应继续加大招善引资力度,吸引更多的国内外产业转移资金。

[1]朱佩枫,张浩,张慧明.考虑非期望产出的皖江城市带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效率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4,(7).

[2]毛欣欣,佘延双,沙景华.泛长株潭城市群区位商实证分析[EB/ OL].北京:中国科技论文在线[2008一11一27].http://www.paper.edu. cn/releasepaper/content/200811一799.

[3]周锦,顾江.基于区位商理论的区域文化产业发展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3,(17).

[4]肖红.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区位商分析[J].管理观察, 2014,(36).

[5]湖南在线.3+5城市群的经济版图,泛长株谭城市群战略[EB/OL].中部崛起,http://www.cnhubei.com/200611/ca1206075.htm.

[6]聂元贞.皖江城市带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D].兰州财经大学,2015,(6).

[7]沈惊宏,孟德友,陆玉麒.皖江城市带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空间差异分析[J].经济地理,2013,(3).

(责任编辑/易永生)

F207

A

1002-6487(2016)20-0121-0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71473037)

余雷(1977—),男,安徽肥东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产业转移。

猜你喜欢
区位商皖江优势产业
甘肃金塔县特色优势产业树品牌
培育优势产业集群 打造特色农业品牌
基于区位商的合肥市产业结构分析及主导产业选择
皖江头上第一桥——记望东长江公路大桥精品工程打造过程
“小鲟”过皖江
文化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效应研究
基于区位商法的新疆现代农业产业空间布局优化研究
区域优势产业判别及发展对策研究——以陕西省为个案的研究
区位商视角下丽水市优势产业分析
宁夏海原县草畜特色优势产业可持续发展思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