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南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调查报告*

2016-11-28 20:09陈金鳌郭建强刘明军
体育教育学刊 2016年4期
关键词:体育设施服务体系全民

陈金鳌,郭建强,沈 纲,刘明军

(1.常州大学 体育学院,江苏 常州 213164;2.苏州大学 体育学院,江苏 苏州 215021)



苏南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调查报告*

陈金鳌1,2,郭建强1,沈纲1,刘明军1

(1.常州大学 体育学院,江苏 常州 213164;2.苏州大学 体育学院,江苏 苏州 215021)

南京、苏州、无锡、常州和镇江市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均取得了良好成效,但依然存在公共体育服务政策体系不完善、体育设施总量和利用率不高、城乡区域间差距明显以及居民整体健身意识不强等问题。建议:建立政府主导的部门联动机制;加强对乡村及偏远地区的扶持;改善体育类社团的发展环境;加大全民健身宣传教育力度;推动各类人群体育协调发展。

公共体育服务;全民健身;体育设施;苏南

“十二五”期间,江苏省本着“抓转型、调结构、促民生、强社会”的发展思路,将提高全民健康素质作为重大民生实事摆上重要位置,紧紧围绕“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这一主线,对照“两个率先”要求,按照“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原则,科学谋划,务实创新,多措并举,扎实推进,全省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取得较好成效,整体水平位居全国前列。2013年5月,国家发改委正式发布《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同年12月,江苏省政府与国家体育总局以创新性的省部合作共建方式在常州武进区全民健身中心共同签署了《建设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示范区合作协议》。因此,为全面了解苏南地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成效,深入排查所面临的问题与不足,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寻求重点突破,课题组选取南京市、苏州市、无锡市、常州市和镇江市,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等进行实地调研,以期为江苏省能够不断开创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新局面,率先成为全国大众体育高速发展的现代化示范区提供参考。

1 苏南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成效

1.1南京市

在实施“百万市民健身工程”和“农民体育幸福工程”两大体育惠民工程的基础上,不断提升“元旦健身长跑、9·29世界步行日、全民健身节、全民健身日、健身气功免费公开教学、都市圈体育舞蹈公开赛”等六大传统健身活动的品牌影响力,进一步推进全民健身活动的广泛开展。同时,市体育局联合市老龄办通过颁布实施《关于全市公共体育健身场所优待老年人的意见》,对老年人体育健身实行公共体育场馆优待开放政策,市全民健身中心、市龙江体育馆、市体育运动学校等3家市级公共体育场馆的乒乓球、羽毛球、健身舞厅场地,对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分时间段免费或半价优惠开放,并积极倡导和鼓励各区级体育中心对老年人健身实行优惠。两年多来,已有逾12万老年人享受了体育健身优待。

通过商体融合,对体育馆进行综合利用。南京市全民健身中心和龙江体育馆为市属大中型公共体育设施。近十年来,在确保场馆体育功能的前提下,走出了一条商体融合、以商补体、体育惠民的创新发展之路。以商业利用为辅,形成了以几十个健身项目和体育用品销售、金融、餐饮、休闲等为主的城市体育综合体,体育特色鲜明,经济效益良好,实现了可持续发展。原因如下:一是设计建设时功能定位正确,配套设施完善,充分发挥商业功能;二是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经营管理机制。以最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为目标,明确经营者责权利。三是体育项目以社会效益为主,商业项目以经济效益为主,避免一些体育功能不明显,经济效益又不佳的项目进入场馆。目前,全民健身中心和龙江体育馆日常经营的体育项目约20项左右,基本囊括了群众爱好、普及性强的大众体育项目,每年接待量在100万人次,为广大市民提供了良好的体育服务。同时,引入商业配套服务,丰富业态,吸引人气,扩大消费,增加效益,为公共体育场馆以低费、免费开展体育服务创造了条件。

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大型体育赛事的举办。如市健美操运动协会与新恒鼎体育推广有限公司联合举办中国(南京)啦啦操公开赛,办赛经费总投入210万元,政府定额补助50万元,8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队参赛,产生较好的国际影响和社会效益。今后将继续采用该模式,促进此类赛事常态化。

逐步健全国民体质监测网络。近年来,将完善市、区(县)两级国民体质监测网络,为市民提供更多体质测试服务、更多科学健身指导作为评价和考核全民健身工作的重要指标。目前,市本级和13个区县全部建有国民体质监测中心,部分区县已将监测站点延伸到街道,每年免费为辖区内市民进行体质监测。

1.2苏州市

在主城区建成的城乡一体化“10分钟体育健身圈”,苏州市民步行1 000m以内(直线距离),即可找到健身锻炼与指导服务的场所。同时,公共体育服务信息查询平台已上线,为市民分类提供约13000多条健身场馆信息。其次,通过“三进”工程将可预约的12项全民健身项目引进公务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及城乡社区,定期免费开展健身养生知识讲座和全民健身大课堂教学,并为1万多人提供了健身指导和体质监测的免费上门服务。此外,市体育局与金融部门合作开发的“阳光健身卡”有效整合了社会优质健身资源,倡导传播了科学的健身理念,方便了市民参与健身,推动了全民健身事业的开展。另外,吴江区成立黄家溪村商会,内设社会发展部,负责村级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商会成员每年拿出部分资金成立体育发展基金,助推村级体育基础设施发展。商会资金的注入使得村级体育设施建设资金得到有力保障。在商会的大力支持下,该村建成集健身室、羽毛球室、篮球馆、兵乓球馆于一体的大型村级体育馆,能够基本满足村民的休闲健身需求。

下辖县级市中,常熟市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实行资源共享。主要由政府牵头,沟通协调相关部门根据职能落实相应任务,做到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积极探索各种行之有效的开放管理模式,选择条件较好的学校作为试点样板进行重点指导,召开现场会;组织主流媒体进行宣传报道,从不同视角进行因势利导,提高全社会对开放工作的了解认识;并量身定做开放方案,通过制定一系列规章制度,明确对外开放校园体育设施的权利与义务、开放对象、时间、范围,活动规范、条例及相应的事故责任认定等。三年来,在第一批确定的17所先行试点学校基础上,2013和2014年分别又增加了第二批22所和第三批9所开放学校,目前全市公办学校开放率达到50%。张家港健身步道建设成效显著,市政府于2013年初重点部署健身步道的推进工作,市规划、住建、园林、体育等部门进行整体规划,制定下发了《市健身步道建设实施方案》。截至年底,全市已建成60条各类健身步道,总长度143.78公里,在建25公里。特别是凤凰镇健身步道,在设计建设过程中,注重与江南水乡特色和生态休闲功能的结合,将21.5公里的健身步道打造成了市民健身的核心区。3月,在新建步道上成功举办了张家港市凤凰桃花节千人短程马拉松比赛,吸引了周边区域众多健身爱好者参与。其他镇(区) 利用“城区5分钟,镇(区)10分钟”体育健身圈的建设契机,加快了精品健身步道的建设,受到市民的广泛欢迎。昆山市城乡一体化公共体育健身设施体系初具规模。市政府加大投入,加强公共体育设施的规划与建设,逐步形成以市级体育设施为龙头,以区镇文体中心设施为骨干,以学校体育设施为桥梁,以社区和村体育设施为基础,以企事业单位体育设施为补充的城乡一体化公共体育设施体系;并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公共体育健身设施管理新路,创新创立了“市、镇、社区(村)”三级维护管理网络,建立了400人的基层健身设施维管队伍,为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健身服务。

1.3无锡市

无锡市体育行政部门从“办体育”向“管体育”转变,出台保障全民健身的地方性法规《无锡市体育经营管理条例》及规范性文件12个,各级政府健全了全民健身工作指导委员会,均设置1个以上的办事机构;突出体育和其他部门的融合发展:① 与卫生部门联合,实现健康城市和全民健身示范城市同步创建,形成二城同创互补格局;② 与建设部门合作,室内外体育设施面积按规定纳入新建商品房和保障房公建配套中,及时报送体育系统和所属地区,并随时掌握建设过程信息,保证新建小区体育设施配建到位;③ 与规划、建设、园林等部门合作,在公共设施建设前预留配置健身器材等体育器械的空间,建成体育公园、宜兴市龙池山自行车公园等景观体育场地和86条慢行健身步道;④ 与教育、财政部门联合出台《关于推进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工作的实施意见》和《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工作评估标准》,建立健全了开放的工作机制、补偿机制和考评机制,市区80所学校教学与运动区域进行物理隔断,218所学校体育设施对社会公示并向社会开放,开放率达60.92%,实现了公共资源社会共享。

进一步推动公共体育设施城乡一体化建设工作,高标准建设公共体育设施。2013年,新建体育公园3个,新建健身步道54条,新建健身路径554套,新建篮球场143片,新建乒乓桌173张。当前,市级拥有体育中心、体育公园、何振梁与奥林匹克陈列馆等设施一流的体育场馆;市(县)区的宜兴、江阴建成“新四个一”工程;7个城区中的3个(北塘、崇安、锡山)建成全民健身中心,2个(惠山、新区)列入建设规划;乡镇(街道)全部建成体育活动中心,其中70%以上建成“一池一中心”;281所学校体育设施对社会公示并向社会开放;行政村(社区)体育设施实现全覆盖。以大型体育场馆为支撑所形成的“10分钟体育健身圈”设施网络,覆盖乡镇(街道)、社区、学校、广场和公园等健身设施。同时加强了体育设施维护,对使用到期的室外体育健身器材及时更新,聘请了249名社会体育指导员和志愿者组成全民健身骨干志愿者队伍,对辖区体育健身设施进行日常巡查,保障体育设施的正常、安全使用。

充分发挥体育在社会管理中的“纽带”功能和“润滑剂”作用,实施“强基固本”工程,多层次健全体育组织网络。目前共有市级体育协会41家、民办非企业55家、市(县)区单项协会68家、4A级体育社团1个,3A级11个。市级以上社区健身俱乐部81家、省级以上青少年健身乐部40家,社会体育指导员13994人,其中经常服务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比例为66%,大学生村官社会体育指导员1158人,覆盖率达100%;职业社会体育指导员1200人,每万人拥有群众体育健身站点6个,每个群众体育健身站点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3人。

各行政村(居委会)均成立了体育社团,统筹安排全年节假日体育活动,形成以健身活动站点为基础、以各类体育社团为主体、以大型比赛和重大活动为引领的全民健身活动体系。每年全市举办各类健身活动2000多项(次),参与人数达200万人次。深入开展“体育进乡村、进社区、进企业、进机关、进校园、进军营”活动,乡镇(街道)每年举办全民健身运动会或全民健身节;体育单项协会每年举办不少于2项全市性体育比赛或活动;公安系统的警体运动会,银行、广电系统和总工会举办的职工运动会,规模大,影响广。

发挥政府、社会和市场作用,积极提供多元化的健身指导和服务,提高了指导和服务的信息化、便民化、快捷化和科学化水平。通过全民健身网络平台及体育场馆电子地图,向市民提供相关信息服务。通过“全国科学健身示范区”试点工作的开展,对大众健身效果进行跟踪监测和评估,同时对可能出现的运动风险进行预测。92个测试站点和流动国民体质监测车,常年为市民群众免费进行测试,定期向社会公布体质监测报告。举办科学健身知识大讲堂,开展广场咨询服务活动,普及和推广科学健身知识和方法宣传,提高了市民的科学健身素养。全市国民体质总体达标率达92.9%。加强市场服务,大力发展健身、培训为主的健身服务产业,现有4300多家体育经营机构,其中500万以上规模经营企业达37家、1000万以上的达25家,成为体育产业中新的经济增长点。

1.4常州市

常州市对公共体育设施实行多元化建设模式。对有健身场地条件的旧社区,补建相应的体育设施;对新建社区按标准建设体育健身场地和配套设备:相关体育部门联合建设、规划,国土、城管、房管、民政等部门出台《常州市城乡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的实施意见》,将健身设施纳入城建街道小区规划,体育部门作为全市规划审查委员会委员,参与对健身设施项目实施技术标准的制定,对验收不合格的项目可予以“一票否决”。由自然村(居民小区)提供场地,体育部门依据开放式的广场、公园和绿地进行体育配套设施的建设。对超过使用年限和因损耗而无法继续使用的设备,定期更新;鼓励社会资本建设公共体育设施。

建立公共体育设施长效管理机制。辖市、区负责公共体育设施的运行与建设,通过巡查、维护、备案、考评、补助等制度进行健身器材、维修保养及相关人员的监管。市体育局和财政局对市区乡镇(街道)新建的室内体育场馆予以补助。体育局加强与教育部门的合作,鼓励学校新建或改建体育馆、游泳馆时,资源共享,向社会开放学校体育设施。将所有新建或改造的学校体育设施尽可能布局在交通便利的地方,便于向社会开放;对学校建设隔离围栏和设施维护管理等所需经费进行补贴,对开放工作做得好的学校给予奖励;根据实际选择全日制开放、节假日开放、寒暑假开放等多种形式,分别给予数额不等的经费补贴;成立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为学校周边居民免费办理健身锻炼卡,凭卡进校健身锻炼,尽可能减少安全隐患,80%以上符合开放条件的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

出台城市社区“10分钟体育健身圈”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4~2016),全面推进“市、辖区、街道(乡镇)、社区(行政村)、居民小区(自然村)”五级公共体育设施网络建设,并配套出台《奖补办法》,对完成建设目标的达标社区给予3-5万元奖励。新北区在建成城市社区“10分钟体育健身圈”的基础上,加快农村体育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城乡公共体育设施与服务一体化。经过3年时间,农村社区全部建成“10分钟体育健身圈”;全区人均拥有公共体育设施面积2.97m2,共有以灯光篮球场为主体的各类全民健身示范工程(点)543个,各类晨晚练健身点650个,吸引了数十万市民常年参与体育健身,满足了市民多样化的健身需求。

将体育公园建设纳入城市发展建设规划,由各级政府出地,政府或企业投资建设,建成后再交由专业的管理公司运营管理。公园开放坚持公益性原则,开展各种惠民服务,对广大青少年免费或优惠开放,对市民低于市场价开放。溧阳市南山的全民健身登山步道项目位于溧阳天目湖南山竹海旅游度假区的龙潭森林公园之中,由20Km登山健身步道及运动休闲、户外健身体验、温泉运动康复理疗、休闲健身度假驿站等综合项目构成。登山步道系统按照“国家登山步道”标准进行规范化设计和标准化建设。登山步道系统采用向群众免费开放的形式运行,每年可服务登山健身群众超20万人次,成为常州地区登山健身项目新的品牌亮点。

金坛市依托最新科技,在城南体育公园建设总长3600m的智慧健身步道。步道中利用手机二维码扫描安装手机客户端,进行健身指导、健身监控和健身交流。智慧健身步道系统以锻炼者为中心,有两个支撑的子系统组成:① 手机客户端系统。通过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安装对应的客户端,在输入锻炼者年龄、身高、体重等各项身体指标后,选择训练计划并开始运动,内置APP软件会实时监控运动者的锻炼强度并自动记录数据,结束时会生成能量消耗曲线图并给出运动建议。安装了客户端的手机在获得锻炼指导的同时,还可以在健身知识栏目中获取经常更新的健身小知识、运动误区、运动注意事项,天气预报等健身知识和运动提示。② “健康金坛”云平台系统。注册后,锻炼者可以对以往上传的运动数据进行操作管理,下载个性化的运动处方,与线上的运动专家互动交流并获取健康知识。

近年来,常州还尝试突破大型体育场馆传统运营的困境。通过成立常州体育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整合市级体育场馆资源,健全体育产业体系,提升效益。通过市场化运作,投资约2亿元建设区镇级全民健身中心。各体育场馆通过配备高标准硬件设施,优化健身服务质量和价格来提升市民的运动感受。先后举办了中国羽毛球大师赛等大型赛事。同时出台体育场馆建设资金补助办法,吸引社会资本投资,多渠道、多元化建设基础体育设施。

1.5镇江市

镇江市及7个辖市(区)都已将全民健身工作纳入各级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其所需经费列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并将相关内容写入年度《政府工作报告》。目前,共有市、县两级体育总会和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各8个,并均已在各级民生部门正式注册,实现了全覆盖。据统计,市级单项体育协会共计32个,乡镇、街道老年人体育协会覆盖率达到100%。积极支持和指导体育社团参加A级评估,目前已拥有4A级体育社团5个,3A级1个。共有社会体育指导员10 228万人,其中,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为94人,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542人。每万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33人,每个健身站点都配备了社会体育指导员,拥有职业社会体育指导员600多人。体育部门和组织部门合作,对新选聘的大学生村官全部进行社会体育指导员业务培训,健全培训制度,严格按考核标准进行等级认定,并将体育工作纳入组织部门对大学生村官任职综合考评体系之中。全市100%的大学生村官成为社会体育指导员,大学生村官社会体育指导员覆盖率达到80%,全年在市级及以上层面的全民健身活动中开展的志愿服务活动达到18次,组织县级及以上层面举行的大型健身讲座和培训25次,全市全年接受体质测试的总人数达到25 000人。

对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实行“无缝衔接”模式。首先是因地制宜,延伸覆盖。丹阳作为“全国篮球之乡”,以建篮球场为主;扬中土地紧缺,以建健身路径为主;丹徒自然景观丰富,主建健身小公园。其次,建设一批乡镇体育示范工程,与总工会、共青团、妇联以及体育社团,资源共享;购买服务,使学校、企事业单位的场地设施逐步向社区群众开放;打造“三大健身基地”,以体育会展中心和国家森林公园南山为核心,建设绿色、低碳的“南山绿色健身基地”、自然景观与水上运动健身融为一体的“金山湖水上健身基地”,以及已获“国家级全民健身中心”称号的“健康路休闲基地”。在此基础上,积极打造“红红火火过大年”、“健身大家学”、“千台万人乒乓球赛”等全民健身品牌,逐步形成崇尚健身、参与健身、支持和推动全民健身事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打造生态公园绿色健身。实施“万村健身工程”以来,已投入2000多万元用于体育健身工程建设,建成153个各具特色建筑风格的农民健身公园,实现了乡镇、行政村和社区的全覆盖。

2 苏南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苏南地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良好成效,但是对照建设体育强省、实现“两个率先”的目标要求,部分城市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仍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2.1城乡和区域性差距依然显著,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程度亟待提高

由于存在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公共体育服务在城乡、地区间还有一定的差距。总体而言,城市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比农村完备,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城市居民人数比例比农村居民高,前者的整体体质状况也明显好于后者;城市体育场地数量和质量指标普遍高于乡镇,举办全民健身活动和竞赛的数量与质量也明显高于乡镇。这种差距与公共财政投入和体育机构状况有着必然联系。与群众对公共体育服务的需求相比,部分经济相对薄弱地区的县级政府和农村地区全民健身事业投入的公共财政仍显不足,难以做到体育经费支出随着经济发展相应增长,各级留存的体育彩票公益金未能充分保障体育事业发展需要。另外,随着江苏省老龄化进程加快,老年人体育需求的快速增长对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水平亟待提高。

2.2公共体育设施总量和利用率仍有待提高

尽管苏南地区公共体育场地和设施数量均有显著提升,人均使用面积增加,但与群众快速增长的健身需求相比,仍显不足。同时,还存在有体育场地人满为患和资源闲置并存的双重矛盾现象。分析认为,一是城市老城区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受空间制约,无法持续增加,新建(改建)居民小区体育设施因缺乏监管无法按照国家规定配建到位,迅速增多的农民集中居住区的体育设施建设明显滞后。二是受安全、管理和经费等多种因素影响,部分学校的体育场地设施在空闲时段无法充分向社会开放,导致利用率低。中小学向社会开放场地设施的比例仍不及北京、上海、天津等地。三是对近年来快速增长的农村基层体育设施管理维护不到位,配置的很多健身器材没有安排相关人员进行专业化管理,导致各地屡屡出现设备更新不及时和未过使用期就报废等现象,从而降低了器材设施的使用效益,影响了公共体育服务的供给。

2.3公共体育服务政策体系有待完善,部门协同机制尚未形成

当前,江苏省公共体育服务政策体系还不够完善,宏观的、笼统的规定多,微观的、执行层面的制度少。苏南较多地市级城市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具体内容和细化要求尚未明确,政府层面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考核评估标准尚未制订,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的政策没有落实,具体执行情况没有及时反馈,缺少相应的监管措施。政策体系的不完善导致公共体育服务的投入多少、建设快慢、质量高低等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地政府领导的重视程度。由于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涉及面广,无法由体育部门单独提供,需要教育、住建、园林、宣传、文化、财政等相关部门的支持配合,但是目前各部门间尚未形成紧密、有效的协同机制,导致许多工作推进困难,从而影响了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2.4居民健身意识不强,科学健身宣传指导效果不尽人意

调研发现,大众特别是农村居民的整体健身意识还不够强,从事身体活动频率较高的人群依然是老年人和青少年,中青年经常从事体育运动的人数比例过低,呈现出“两头热、中间冷”的特征。其次,大众健身多以自主锻炼为主,参加晨晚练健身点、运动俱乐部、体育协会活动的人数比例还不高,健身群众主动寻求健身指导的意识和途径较少,运动专项技能欠缺、健身理论知识不足、健身项目单一的现象突出。另外,社会体育社团组织缺乏有效的运营机制、办公场所和固定的活动场地,社会化、实体化运作能力不强,无法有效发挥组织、带动、指导群众健身的作用;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服务保障滞后,技能培训、社会宣传等工作还有待加强;部分人群的体质状况不容乐观:儿童、成年人、老年人的肥胖率增加较快,成年人和老年人群的体适能水平呈下降趋势,尤其是老年女性,锻炼次数虽然较多,体质却依然在下降,这都从侧面说明了健身指导工作仍需加强。

3 苏南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对策

对照江苏省“两个率先”的要求,为更好地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体育权利,建立更加方便、快捷、优质、高效、普惠、公平、完善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示范区,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3.1建立政府主导的部门联动机制

对于调研中发现的诸多问题,如学校场地设施开放难、小区体育设施配套难、科学健身宣传难等等,其根源还在于政府职能履行不够到位,部门合作不够充分,资源整合不够科学,尚未形成有效合力。因此,建议:(1)成立由政府主管领导牵头,由体育、教育、住建、园林、宣传、文化、财政等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的全民健身工作联席会议或全民健身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的组织与协调。联席会议小组建立例会制度,研究发展规划,协调相关问题,推动工作开展。(2)出台关于推进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的具体政策,进一步明确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作用、经费投入、组织机构、场地设施、体育活动、健身指导、健康宣传等内容,进一步加强政策制订和制度保障工作。(3)将体育部门纳入城市(乡)规划委员会、居民小区建设与验收委员会等相关组织的组成部门,充分发挥体育部门的职能作用,把好城乡体育设施的规划关、建设关、验收关,夯实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根基。(4)完善以公共财政为主、社会投入为辅的多元经费投入保障制度。出台具体政策,加大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投入力度,确保基本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资金的增长幅度不低于财政收入增长幅度,并不断提高体育事业经费的投入比例。通过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吸引社会商业团体组织参与全民健身事业。(5)进一步推动企事业单位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目前,全省60%左右的体育场地设施分布在各类学校。建议制定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的有关政策,从根本上缓解场地设施总量不足的矛盾。实施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政策,对公私企事业单位的体育设施给予一定补贴,督促这些单位的设施向社会开放。(6)把“乡镇文化站”改为“乡镇文体站”。随着机构改革的推进,基层体育部门(县级及以下)力量大大削弱,而基层的村和社区恰恰是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最为薄弱的环节。乡镇文化站作为基层体育工作的承担者,在发展基层体育事业、提供公共体育服务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将其改为“乡镇文体站”,有利于理顺行政隶属关系,有助于体育部门对乡镇文体站的业务指导与管理。

3.2加强对乡村及偏远地区的扶持

调研显示,苏南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还存在明显差异,城市普遍优于农村。因此,建议将建设城乡社区公共体育健身设施纳入城乡建设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继续加大对农村和偏远地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的政策倾斜与扶持力度。除了增加以上地区的财政投入,不断推进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公共体育健身设施建设和农村学校体育场地设备的提档升级与更新改造;还应充分利用公园、绿地、广场等自然条件,兴建一批体育公园、体育广场、体育长廊、社区多功能运动场,结合山水园林城市建设和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建设户外公共运动场地和设施,切实打造隶属当地的“农民体育健身特色工程”;在此基础上,加强农村及区域周边的健身团体组织建设,推动体育社团向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居委)的覆盖延伸;并引导更多大学生村官参与体育工作,加大对农村和偏远地区体育人才的培养力度,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扩大规模,提升质量,切实提高体育管理干部、社会体育指导员等人才队伍的层次。建议与高校社会体育、休闲体育专业生源地的乡镇协作,建立就业实习培训基地,大力培养“返乡型”的专业社会体育指导员。

3.3改善体育类社团的发展环境

社会体育组织直接面对大众,是公共体育服务的直接提供者。与其他省市类似,社会体育组织建设也是江苏省乃至苏南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软肋”。尽管苏南近年来积极推动体育社团向基层延伸,扎实深化体育社团改革,在推进基层社团“面的覆盖”和“质的提升”方面取得良好成效,但总体来看,基层体育社团的数量还不足,自我发展能力还不强,作用发挥还不充分。究其原因,基层社团成立门槛高、手续复杂、政策扶持少等都是重要原因。建议适当放宽基层体育社团成立的标准,简化注册、年检等手续,并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提高它们的规范化、社会化、实体化水平,切实加强基层体育社团组织建设与管理,使它们有能力承接政府的职能转移,通过政府扶持、职能转移、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等多种途径,激发体育协会组织的活力,为群众提供优质的公共体育产品与服务。

3.4加大全民健身宣传教育力度

公共体育服务体系能否发挥作用,宣传教育工作极其重要。调查发现,51.8%的被访者没有参加锻炼的习惯,换言之,一半以上的人健身意识不强。故需要进一步依托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媒介作为宣传平台,加强健康教育普及力度,增强广大群众健身意识,以达到自觉自愿参加体育活动,并能根据实际年龄和体适能状况,掌握简便实用的科学健身方法和知识。此外,被访者认为40.2%的体育锻炼知识来源于“媒体”,而目前若通过主流的电视、报纸、广播等新闻媒体宣传全民健身知识成本过高。故建议通过设置公益广告牌、手机APP终端下载以及电子图书杂志等互联网信息共享途径,向社会免费宣传健身政策和健身知识,动员更多居民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同时,加强全民健身讲师团队伍建设,编纂全民健身科普读物,定期组织全民健身大讲堂,推广和普及科学健身方法和知识,使大多数群众能掌握1~2种适合自身生理和心理需求的健身锻炼方法,推动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3.5推动各类人群体育协调发展

鉴于目前公共体育服务体系还不健全,涵盖的各类人群中,农民、老年人、残疾人、少数民族等群体所获得的服务,仍存在总量不足、针对性不强、覆盖面不广等问题,难以为所有群体提供均等服务。故需要各级政府引起高度重视,加强对上述人群体育需求的调查,制定特殊政策,加大财政投入,切实保障他们的体育权益。应根据不同人群的需求、兴趣和体育基础,提供相应的公共体育服务,如推进社区居民的体育服务生活化,推进乡村农民的体育服务本土化,推进青少年的体育服务校园化,推进企事业职工的体育服务单位化,推进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人群的体育服务社团化。

[1] 刘东峰.我国公共体育场馆运营模式的初步研究[D].武汉:武汉体育学院研究生学位论文,2008.

[2] 王国琴.10分钟体育健身圈发展模式研究——以常州市为例[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7):123-124.

[3] 丁青.我国公共体育信息服务的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2014.

[4] 刘国富.农村体育发展动力问题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4(4):93-94.

[5] 朱维宁.群体工作中用势艺术之探讨[J].体育与科学,2013(4):1-2.

[6] 潘明英,赵洪明.常州市全民健身站点建设的现状调查与发展对策[J].江苏理工学院学报,2015(2):95-99.

[7] 汪文奇,金涛.从低水平非均衡迈向高水平均衡――对我国新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发展方式转变的思考[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4(9):18-23.

[8] 马维平,徐勤儿,周耀军.群众体育资源配置及服务体系构建实践研究――以江苏省常州市为例[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4(6):42-44.

[9] 刘敏,刘森.江苏90%城市社区建成“10分钟体育健身圈”[EB/OL].http://www.chinadaily.com.cn/hqcj/xfly/2015-02-05/content_13185596.html.

Investigation Report of Public Sports Service System Demonstration Zone in Southern Part of Jiangsu Province

CHEN Jinao1,2, GUO Jianqiang1, SHEN Gang1, LIU Mingjun1

(1. Sports Dept., Changzhou Univ., Changzhou 213164, China;2. Sports Dept., Suzhou Univ., Suzhou 215021, China)

The public spors service systems have made great achievements in cities of Nanjing, Suzhou ,Wuxi, Changzhou and Zhenjiang. However, there are problems of incomplete public sports service system, low usage of sports facilities, great gap between the urban and rural areas in public sports service and lack of public sports practice awareness. The paper proposes to establish the linkage mechansim among departments guided by the government, strengthen the support of the rural and remote areas, improve the developing environment for the sports associations, strengthen the public sports publicity and promot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public sport.

public sports service; mass sport; sports facility; southen part of Jiangsu province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4BTY013)。

G80-05

A

1672-268X(2016)04-0061-07

2016-03-16)

猜你喜欢
体育设施服务体系全民
全民健身视域下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策略的探讨
建设门诊“老年友好型”服务体系的实践与探讨
全民·爱·阅读
比亚迪集团扶贫
建设服务体系 助力乡村振兴
“三效合一”构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
一场全民答题狂欢
商水县城关乡居民体育设施满意度调查研究
全民健身 参与快乐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四大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