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群(惠州学院体育系 广东惠州 516007)
新时期大学篮球教学模式的优化与调整探析
陈群
(惠州学院体育系 广东惠州 516007)
新的教学环境、新的教学要求,强调新时期大学篮球教学模式优化与调整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当前,大学篮球教学模式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契合了当前篮球教学发展的需求,也有助于推进篮球教学的改革发展。该文立足新时期大学篮球教学模式的发展及现状,从“小团体式”教学模式、“领会式”教学模式和“尝试式”教学模式的构建,阐述新时期大学篮球教学模式优化与调整的策略,以更好地推进大学篮球教学的改革发展。
新时期 大学 篮球教学 教学模式 优化
改革是当前教育教学发展的集中体现,也是实现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篮球作为大学体育重要的课程,教学模式的优化与调整,是篮球教学改革发展的重要内容,既是新时期大学篮球教学改革的内在需求,也是形成多元化、开放式篮球教学的重要基础。因此,近年来,我国高校强化了篮球教学的创新性发展,无论是教学理念,还是在教学方法,都强调多元化教学模式之下,教学方法的创新性发展,着力于有效篮球教学。当前,大学篮球教学模式发展,已取得诸多发展成果,多元化教学模式的构建,推动力大学篮球教学事业的发展,但发展中面临的教学方法单一、教学理念滞后等问题,成为制约教学模式优化与调整的重要影响因素。该文针对大学篮球教学模式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就如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多元化教学模式,推动教学改革发展,提出了以下建议。
篮球是大学体育课程体系中的重要内容,深受广大学生的喜欢与欢迎。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强化了大学体育课程的优化与调整,着力于以创新为导向下,教学模式的创新性发展。篮球作为重要的体育课程,教学模式的发展,成为新时期推动篮球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基础。从实际来看,随着篮球体育运动的发展,现代篮球运动表现出多元化的发展形态,构建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既是大学篮球教学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之举。当然,大学篮球教学尚未形成现代化、科学化,教学方法陈旧、教学过程单一、教学评价模式缺乏等问题,强调新时期着力于教学模式优化与调整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1.1篮球教学模式的发展现状
以改革为创新驱动,是近年来大学篮球教学模式发展的重点。特别是现代篮球运动在运动内容、运动方法等方面,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新趋势,不仅强调要有充实的理论基础教学,也需要完备的实践教学。因此,构建多元化、开放式教学模式,一方面契合了大学篮球教学发展的内在要求,有助于推进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另一方面,以学生为主体,最大程度地的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也是多元化教学模式构建的重要出发点。因此,多元化教学模式的构建,为多元化教学模式的形成创造了良好的基础条件。师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有更加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有更加和谐互动的师生关系,助力有效教学的形成。当前,在多元化教学模式的推动下,大学篮球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体现在“3大类9种”教学方法的形成。特别是比赛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和分段教学、案例教学法等,对于优化现阶段大学篮球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2大学篮球教学模式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教学模式的优化与调整,构建多元化教学模式,旨在推进大学篮球教学的改革发展。当前,篮球教学模式的发展,仍存在诸多问题,在现代化、科学化的发展进程中,存在教学方法陈旧、教学过程单调等问题,直接弱化了教学质量,不利于篮球教学的创新性发展。这就需要清楚地认识问题,以便于问题的解决。
(1)教学方法陈旧,滞后于教学的发展需求。
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是有效教学的重要基础。教学沿袭传统单一、陈旧的教学方法,不仅不利于教与学的组织开展,也弱化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教学强调“模范+联系”的方法,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因枯燥而失去热情,僵化的教学形态显然无法满足当前的教学需求。一方面,教师讲解动作要领、学生“模范+练习”,这种教学方法虽然可以形成一定的教学成效,但整体教学效果差,难以形成连贯性教学,部分与整体处于分割状态;另一方面,讲话的教学方法,与当前教学创新发展形成冲突,教学效率低、教学质量差等问题,直接制约教学的改革发展,这也强调优化教学模式的发展,应注重多元化教学方法的构建。
(2)教学过程单调,难以形成教与学的良性互动。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之下,大学篮球教学的过程,更多地是教师示范、学生自由练习。整个教学过程单调,且学生凭记忆进行动作要领的练习,显然无法起到有效的教学效果。首先,教师示范之后,无针对性指导,而更多地是让学生自由练习,学生由于缺乏指导与管理,练习成为学生无目的的篮球运动,无法形成良好的教学质量;其次,教学缺乏师生之间的良性活动,将教师“教”与学生的“学”过于分离,反而不利于师生的教学与学,学生学习陷入困境。
(3)教学评价模式缺乏,学生主体地位弱化。
完善的教学评价模式,是深化教学的重要环节。当前,很大部分高校在教学评价环节,缺乏完善的教学评价模式,评价走过场、流于形式的现状,无法发挥评价考核在教学中的促进作用。篮球教学期末考核,更多强调对若干规定技术动作的考核,简单、固化的评价内容,既弱化了评价考核的实际意义,也不利于良好教学环境的营造,进而影响有效篮球教学的构建,以及教学的优化与调整。
在新的历史时期,大学篮球教学模式的优化与调整,应突出“生本”理念的有效践行,并以创新为驱动,构建科学化教学模式。在笔者看来,教学模式的优化,关键在于针对当前的发展现状,有针对性的进行调整,通过“小团体式”教学模式、“领会式”教学模式和“尝试式”教学模式,实现教学模式的优化与调整,并在创新性发展的过程中,实现大学篮球教学的改革发展。
2.1构建“小团体式”教学模式,激活教与学的积极性
教与学的推进,不应以教师为主体,而应突出教学的互动构建,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活动交流中,提高教学质量。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更多地是需要问题的探究、交流,强调小伙伴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因此,构建“小团体式”教学模式,更多地强调合作式教学的组织开展,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有良好的内部基础。首先,“小团体式”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应做好学生分组的工作。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划分小组,并明确各小组成员的角色,组长负责小组活动学习的开展;其次,以任务驱动为导向,通过学习任务的创设,激发各小组在任务完成的同时,能够更好地的学习理论知识,并在实践中得到良好的技巧联系。因此,“小团体式”教学模式的实现,应将合作教学与任务驱动教学有机结合,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同时,也让各小组在任务的完成中,更加团结、紧密在一起,出色的完成学习任务;再次,注重教学信息的反馈及激励。通过小团体之间的互动交流,强化“个人自评”+“小团体互评”等方式的落实,让篮球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注重教学质量的提高。
2.2构建“尝试式”教学模式,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当前,教学模式的优化与调整,应突破传统教学的禁锢,转而以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模式,支撑教学的改革发展。“尝试式”教学模式的构建,就是转变传统“传习式”教学的弊端,突出“学生能尝试、能创新、能成功”。因此,“尝试式”教学模式,更多地是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一方面,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主导教学的推进。教师指导学生尝试学习,并在尝试中不断地自我完善,进而形成自我的学习体会与心得,这对于学生创新性学习起到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在尝试的基础之上,进行尝试性练习,让学生在“尝试+游戏”中,获取练习的乐趣,消除传统单一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参与不积极的问题,为有效教学构建良好的教学氛围。
2.3构建“领会式”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
篮球的普及度高、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但学生对篮球的深入了解缺乏,篮球教学应注重教学的整体性,强化学生对篮球的全面认识。因此,“领会式”教学模式,就是强调篮球动作技术,并着力于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首先,在“领会式”教学模式下,教学内容项目化,从技巧演示、战术意识培养,到能力训练和动作完成,都是在“强化+反复”训练中实现。首先,传统的技巧练习法,将教与学过于分离,不利于学生学习的指导,也弱化反复强化练习的重要作用。“领会式”教学模式从教学的整体出发,避免了传统教学中教与学过于分离的弊端;其次,着力于学生战术意识的培养,让战术意识贯穿于整个教学训练当中,更能规范并指导学生的自由练习等环节;再次,优化比赛形式,在实战比赛中,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对篮球技术等的理解。学生在篮球运动学习中,是一个过程,是自我灵活、积累的过程。“领会式”教学模式就是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下,学生在意识、能力等方面的综合培养。
综上所述,教学模式的优化与调整,是新时期大学篮球教学基于自身发展的考虑,也是推进教学改革发展的重要要求。当前,大学篮球教学模式的优化与调整,强调多元化教学模式的构建,以突出学生为主体地位下,多样化教学的形成。虽然大学篮球教学在教学方法、教学理念等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对教学模式的优化与调整形成制约,但要实现真正意义上教学模式的优化与调整,应注重三大教学模式的构建:一是构建“小团体式”教学模式,激活教与学的积极性;二是构建“尝试式”教学模式,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三是构建“领会式”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
[1]宗有智,齐瑞儒,杨雪妮.新时期高校篮球教学与训练方法探析[J].体育时空,2015(13):141.
[2]廖文豪,王现强.大学体育教学模式优化探析[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5(5):146-148.
[3]程寅盾.大学篮球体育教学模式浅谈[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5 (14):58.
[4]陆永宽.新时期高校篮球教学方法探析[J].科技资讯,2012(32):226.
[5]李晓洁.新时期高校篮球教学改革思路与策略[J].新校园,2014 (7):71.
G841
A
2095-2813(2016)08(a)-0012-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6.2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