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朋,阿英嘎,李宝国
(1.石河子大学体育学院,新疆 石河子 832000;2.南京师范体育科学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青少年体质健康监测的实务与反思*
张朋1,2,阿英嘎2,李宝国1
(1.石河子大学体育学院,新疆 石河子832000;2.南京师范体育科学学院,江苏 南京210023)
摘要:从监测实施、现实需求等实务角度分析影响青少年体质监测的主客观问题,提出要避免信息与事实偏离,一味地关注体质监测中段的测量与数据上传,而忽略监测前期的学生认知教育和后期的干预实施。要重视体质评价的实效性及个体差异性,在确保青少年有兴趣、有时间、有氛围的前提下,努力提高其健康认知,运动投入及健康促进行为,并加大体制改革深度和干预措施的执行力度,以此改善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
关键词:青少年;体质健康;健身需求;运动行为
研究方向:学生体质健康研究
体质健康监测工作是政府了解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的现实状况及制定相关政策法规的重要依据。从1979年“中国青少年身体形态、机能和素质的研究”开始,我国已经先后于1985年、1991年、1995年、2000年、2005年和2010 年进行了六次大规模的体质调研。国家也出台了如阳光体育、冬季长跑、大课间、校园足球等一系列的相关改善与补救措施并多次修订学生体质健康工作标准,但效果仍差强人意。虽有如江苏等教育先进省市的学生体质健康情形有止跌趋势,我国整体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依旧不忍直视。在面对这些诸多努力而至无果的尴尬境遇之余,不仅深思自问,究竟是对学生体质健康下降的归因寻根未果?还是政策执行无效、把控管理不严?亦或是犹如张洪潭教授所言“学生体质健康下降根本就是伪命题”。本文认为上述问题是兼则有之,学生体质健康下降的因素涵盖教育、社会、文化、个体等社会综合性要素,下降归因有生活方式的变迁,诸如不良饮食结构与习惯、压力与网络隐患等;有不健康的成才观,固化的教育体制;有个体自身健康知能的缺失;有不良社会风气的引导。因此,很难准确量化或指明导致学生体质下降因素比率。解决学生体质下降问题也不应是一家之责,任何一方的努力都是应当且必要的添薪加柴,但终不会力挽狂澜。对于政策执行效度问题则是有目共睹,《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规定,将体质健康测试情况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学业水平考试的重要指标和内容,并作为高等学校学生评优评先、毕业考核或者升学的重要依据。《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办法》的第十一条:“对弄虚作假、徇私舞弊者,给予通报批评,情节严重者,依法给予行政处分。”两则条款实际执行几乎毫无效力。而对于第三个疑问,研究者赞同张洪潭教授基于体质健康监测工作存在误差基础上言伪命题的论调,在下文就数据采集的准确性和有效程度、体质评价标准的合理性及影响青少年体质的归因等众多问题产生反思,着力于如何力保数据来源可靠,评价准确合理,让策略行之有效等思考基点开展讨论。
1青少年体质健康工作的求真与务实
1.1体质监测工作要“真实有效”
体质健康测试工作作为我国教育部、体育局等部门重点实施工作,是我国关注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支撑。体质测试工作会受到以下因素影响:1.测量工具:各地测试场地不一(硬地、沙地、塑胶),测试采用工具(自制、电子、机械、智能)各异,导致体质数据采集误差大且评价效果不一。2.测量人员:监测队伍的稳定性、严谨态度和强烈认同感等是影响监测质量十分重要的因素。3.测试方法:身体姿势、读数要求、测试标准规范程度等测试具体要求也会影响测试成绩。4.评价系统:体质健康评价方法、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不完善。除此,学生主观意识不强(配合程度差),部分体育管理部门和工作人员重视程度不够(动机不佳)或因避免责任对数据乱填、虚报现象严重(监管不力)等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体质监测工作的真实。张洪潭教授在《体育与科学》发表一文也曾提及,目前我国体质监测存在随机误差、系统误差和配合误差。这种配合误差不仅体现在学生体质监测的消极情绪,还表现为额外增加教师的负担,教师实施意愿不高。以上突出问题导致我国体质监测工作并未真正反映学生真实情况。观念指导行动,唯有主观意识的加强加上客观条件的改善方有效提高体质测试的真实性。因此,欲提高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的有效性,提高监测主体间的配合力为首要关节。
1.2体质下降成因要“寻根问源”
在体质测试过程中,虽然由于测试仪器、设备、方法的变化和学生是否发挥出真实成绩等原因,测试的可靠性和评分方法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争议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但并不影响对青少年体质健康下降成因的分析。影响体质健康的因素众多,包括生命遗传、自然环境、生长教育、个性特征、生活习惯、营养、体育活动及社会文化环境等。在“首届中国青少年体质健康论坛”上,教育部体卫艺司司长杨贵仁综合我国青少年体质现状认为,我国青少年体质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青少年身体活动量减少。第二为学校的责任,教育不当。第三,家长对孩子缺乏正确的引导。第四,青少年自身知识的缺乏,对健康缺乏正确的认识。[1]
体育活动是最能积极促进体质健康的因素,我国青少年耐力、爆发力、力量等素质持续下降直接反映出青少年身体活动不足。汽车、电梯、网络等现代科技发展给人们带来无比的便利,但同时带来“坐式生活型态”增加的弊端,加上高热、快速、过精的饮食习惯,“胖无力”成为青少年的形象表述。此外,望子成龙在竞争激烈的现今愈演愈烈,学校、父母给予孩子更多的成才期望,却忽视其身体健康的需求,名目繁多的辅导班、变相的家庭作业占据了孩子大部分休闲娱乐时间。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公布的《中日韩美四国高中生权益状况比较研究报告》显示,中国高中生每天在校学习、在家学习时间、课外补习班或家教学习时间最长。现代社会中高热量饮食、睡眠不足等坐式生活形态成为影响体质健康首要因素。17世纪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早就指出,“我们的身体要过一种有规律、有节制的生活才能保持健康”。因此,要改善青少年体质健康要根据青少年生理、心理特点、社会环境变迁等因素,寻求根源,对症下药,从意识、态度、行为上强化与引导,促成家庭、学校、社会的共融机制。
1.3青少年体质健康的需求要“明察秋毫”
需求是指“因需要产生的要求,在心理学上指引起个体行为的内在动力”。[2]需求决定供给,体质健康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人们追求体质健康的行为方式和内容。唯有明确青少年健康需求,如体育锻炼技能需求、健康教育信息需求、同伴支持的心理需求、基础设施的物质需求等,才能真正调动青少年体质健康参与兴趣,动机转化为行动。
青少年处于特殊的年龄阶段暂时无法深刻意识到体质健康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意义,虽然知道体育锻炼的健身、健心、促进生长发育、防病衰老之功效,但由于锻炼效益的滞后性、潜在性和隐蔽性致使青少年不能立即身体力行,对体质健康需求表现为驱动力不足。从我国参与体育锻炼人口“三多三少” (病人多,健康人少;女性多,男性少;老年多,青年少)的情形来看,人们只有面临疾病、身体机能衰退时才会把身体健康作为生活的必要组成部分,防病治病成为对体育锻炼最大需求。如何从这种强制需求(防病治病)转化为自然需求(习惯、娱乐),首先是促使青少年建立正确理性的健康价值理念,认同体育锻炼的价值及对生活的重要性。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诱导,(一)体质健康与学业成绩。众多研究证实,体育活动有助于学生短时间内精神集中[3][4],会提升精神健康和自尊,提高自信和缓解焦虑及压力,而这两者任何一个都与提高学业成就有关。[5][6][7]体质好的学生因其营养、体育锻炼、体重及健康状况均处于良好状态,因此有利于提高学业成就。(二)体质健康与成年生活质量,较好体质人群比弱势群体在治病因素会降低50%[8],健康生活质量与个人体质健康显著相关。(三)体质健康与自我形象维护、人际交往,健康体魄除能塑造良好形体外,对提升个人自尊、自信、缓解焦虑、抑郁与扩大交往等心理调节作用显著。让青少年转变体育态度(从顺从到内化),走出课堂、走向操场等一切行动出发的基点是对青少年体质健康的需求要了然于胸。
1.4切勿只测评不干预,让体质监测流于形式
体质健康监测的目的是在于全面掌握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培养终身体育锻炼意识。连续6次大规模调研显示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持续下降,而到如今为何仍未遏制。这也反映出我国《标准》实施中表现出来最为严重的问题,测试后对数据的利用、分析、反馈和对学生后期体质的改善指导形同虚设。将体质监测重点放在了测试的过程和结果上,仅有整体评价,而未设计个体评价,甚至个体对自己测试成绩及体质健康状况并不知晓,对个体测试结果的评价明显不足。目前各国对体质政策的推广大概有两种方式,一是以奖励措施为主,如美国、芬兰、韩国及日本等国家,另一种则是将其纳入升学考试计分标准,如新加坡、香港与中国。我国2014年新修订《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将体质健康测试情况将作为高等学校学生评优评先、毕业考核或者升学的重要依据。“学生测试成绩评定达到良好及以上者,方可参加评优与评奖;成绩达到优秀者,方可获体育奖学分。测试成绩评定不及格者,在本学年度准予补测一次,补测仍不及格,则学年成绩评定为不及格。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等学校学生毕业时,《标准》测试的成绩达不到50分者按结业或肄业处理。”但目前学校是否以此作为评优选先与毕业的考核标准?有无相关的措施出台?执行情况尚待观察。监测的终极目标在于干预与提升,后期体质研究重点除对调研结果研究深层分析并及时公布和追究责任外,更应偏重于改善与干预措施的实施。体质健康教育与开设运动处方是目前最为理想的促进手段,但实际上督促学生依照运动处方从事运动,在管理上存在很大困难,学生自律性不足。有必要考虑从开展家庭体育,扩大父母体育参与的影响入手寻求突破。
2影响青少年运动行为的三要素
影响青少年体质健康的归因不在于单一面,不管学校、家庭、社会或个人单纯一方再怎么努力,也未必能起到力挽狂澜的效果,唯有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形成家庭—社会—学校协力合作机制,整体联动,全员参与,才能真正把青少年学生的体质回归到健康的水平上来。
2.1时间——身体活动的保障
充足的锻炼时间是增加身体活动量的保障,而身体活动量增加又是增强体质及降低心血管、高血压、肥胖等慢性疾病患病机率,提升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John C Sieverdes,2010;Arja H·kkinen,2010)[9][10]据2009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调查数据显示,我国青少年每天上网5.3小时,其中每天上网8小时以上占37.0%。2011年北京师范大学开展“中国小学生学校状况调查”,在学校,近一半学生每天在教室上课节数超过6节,在校外超过60%学生放学后学习时间超过教育部规定的要求,56%的学生周末参加各种课外补习,城市学生比例更高达70%,中小学生作业时间超标过半。网络沉迷和课业负担剥夺了青少年的大部分的“玩乐”时光。教育体制的变革虽慢而长,但不应该成为我们牺牲孩子的健康换取高分、学历的借口,况且众多研究已证实较好体质有助于学业成就(R.Chomitz,2009;Duncan P,2011)[11][12]。在减轻青少年成长压力,减少作业负担,控制使用网络、看电视等静态活动时间,创造体育氛围等方面家庭和学校均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时间是养成体育生活方式的重要保障,政府也应加大教育行政干预力度,严格督查学生作业负担超标问题,坚持推行阳光体育运动,确保学生充足的体育锻炼和睡眠时间。
2.2兴趣——运动行为改变的诱因
教学实践发现,我们过分强调增强体质的现实效益,而忽略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对于“玩”的兴趣并不减,但表现在体育课上却是索然无味。“学生喜欢体育而不喜欢体育课”的现实警示,我们不得不反思:(一)体育教学中心是什么?体育与健康的课程的核心理念是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但反映现实教学中却因教学条件、教学设计、教学评价等限制,成为一句口号,依然以教师、教材为中心,重结果轻过程,重技能轻情感。(二)教什么?是关于教学内容的选择的问题。体育教学单一运动技能倾向,以传授“三基”为主要内容,重复、枯燥的技能教学,学生被动参加授课,机械模仿练习使学生丧失大部分体育锻炼兴趣。如何让学生保持兴趣前提下完成技能传授,成为体育教学的一种挑战。多数人认为技能教学与兴趣相左,但个人观点,技术掌握程度与兴趣会彼此相长,技术掌握愈加娴熟,兴趣越浓厚,若对某一技术一无所知,兴趣自然低落。我们很难让学生对一个不熟悉的东西而感兴趣。熟练的运动技能可以促进体质健康的发展,而体质的改善同样有助于运动技能的掌握。如何让青少年重拾运动参与兴趣,迫切要求教材适宜化、教学内容丰富化,教学手段多样化,不能只停留书面上,最终应落实到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
2.3氛围——行为持久的催化剂
人在改变环境的同时,也受到环境的影响。个体与环境的适配程度是造成行为发生与否的关键。青少年运动环境会受到重要他人(父母、同学、邻居)所营造氛围的影响。(1)家庭氛围。青少年从事体育活动时,家庭是教育的第一现场。父母积极参与体育活动不仅是自身身体需要,更能直接影响孩子。家长鼓励孩子积极参与体育活动,观赏体育电视节目,培养学生体育欣赏能力,不仅能改善家庭氛围,更能提高家庭生活质量和全家身心健康。(2)合理利用明星效应,树立体育榜样。崇拜明星一直是青少年生活的一部分。洛克早就提出说理与榜样相结合的健康教育的途径与策略,“没有什么事情能像榜样这么能够温和地而又深刻地打入人们的心理”[13]。合理利用体育榜样人物,发挥正能量,塑造青少年正确体育价值观。(3)全民均健的社会氛围。建设体育强国第一要素是提高体育人口的数量与质量。政府与社会组织应形成合作伙伴关系,加强与平衡如健身设施、信息、健康管理策略等公共体育服务建设,吸引社会参与,努力营造全民均健的环境氛围。
此外,学校与家长在主动减轻孩子课业负担的同时,应给予最大性的社会支持。包括情感性支持(喜爱、信任、倾听)、工具性支持(金钱、物质、设备)、讯息性支持(忠告、建议、指引)及评价性支持(回馈、肯定、赞赏)。如父母支持与陪同孩子欣赏、参与体育活动,给予一定的运动消费支持(比赛门票、技术指导、装备与服装等),对其参与体育锻炼获得利益(体型匀称、性格开朗、技术美等)给予积极评价与鼓励等,尽一切可能刺激青少年运动参与。
3改善青少年体质健康的“三步曲”
3.1提高青少年体质健康认知
认知是改变行为的重要步骤。无论制定怎样的健康目标,都符合“知”“行”的步骤,如让民众通过运动参与来增强健康程度,先要了解运动对健康重要性、运动基本知识和健康的常识,然后才能身体力行。但实际操作中却只重视了监测的中间部分—体质的监测与数据上传,而忽略了监测的前段学生的体质认知教育部分。认知是一个人所持的信念、观念、知识和信息;感情是对人、物或事的感情或感觉;行为是向人或事以特定方式行动的意图。认知影响感情,感情导引行动。如“我认为体育毫无用处”的认知,就会产生“我不喜欢(讨厌)体育活动”的情感,进而导致“我逃避上体育课”的行动。因此,要培养青少年正确的体育价值信念和观点,避免出现认知失谐,发展青少年正确的体育态度是关键。
3.2提高运动投入和健康促进行为
青少年精力旺盛,喜欢展现活力、表现激情,提升参与可促进健康的身体活动比率,使其转变为体育人口是一项重要投资。所谓“运动投入”是指个体对体育运动的心理认同程度,即认识参与体育运动,对自我获取运动价值的重要性程度。其中包括心理投入和现实投入,心理投入指参与体育运动意愿和精力的投入。现实投入则是身体、金钱、时间等实际的投入。运动投入的关键是身体的参与,那些只喜欢关注体育、观赏体育,对体育信息投入大量时间、金钱和精力,但身体却未参与或者不愿意参与体育活动(意愿不强)的不能算是积极的运动投入,只是“关注者”。
健康促进行为是指人类个体或群体表现的、客观上有益于自身和他人健康的一组行为。健康促进行为目的是养成良好生活方式。提高健康促进行为主要包括:维护日常健康行为如合理营养、平衡膳食、积极锻炼、适量休息与睡眠、饭前便后洗手等;戒除吸烟、酗酒与滥用药品等不良嗜好;有预警行为,如对溺水、车祸、火灾等意外事故的预防以及事故发生后的自救和他救行为;避免环境污染,并合理利用卫生服务,包括定期体检、预防接种、患病后及时就诊、遵从医嘱、配合治疗、积极康复等行为。此两点都需要个体在较强的意愿下积极自我调节,并不断加强社会支持才得以实现。
3.3提高体制改革深度和干预措施的执行力度
继续深化教育体制变革和课程改革,在减轻学生课业压力和学校体育课程改革,保障学生锻炼时间上做到目标明确、职责清晰。尤其是学校体育课程改革,充分考虑学校体育阶段性、连续性和整体性,积极构建小学到大学一体化体育目标和内容体系。可借鉴美国学校体育发展模式,小学阶段开展以培养运动乐趣,增强身体素质为主教学内容及原则,中学则以运动项目技术教学为主,实施“一人一项目,一班一活动,一校一特色”计划,学生熟练掌握1个运动项目,基本了解1个运动项目,能参与简单校、区、市级比赛。大学则重视竞赛,提升体育欣赏和生存技能。
干预措施的实施效果如何关键在于政策执行的力度。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政策执行存在目标层次偏低、功利性太强、法律效率低下、执行资源不足、手段单一、机制不健全、执行主体虽多元但互动不足、执行环境不利和动力不足等因素[14]。尚需以下干预手段上加大投入,(一)营养干预:政府牵头为学生营养午餐制定相关政策、制定营养标准,偏远地区推行免费午餐制,切实解决学校食堂工勤人员编制问题,提高学生餐饮的质量。(二)运动干预:运动是健康促进最为有效且便捷、低成本的手段。在充分了解自我体质健康水平基础上,依托运动处方或运动管理计划,从运动项目选择,运动持续时间,运动负荷等方面对症下药,使增强体质更具针对性和科学性。三、课程干预:通过卫生习惯、营养与饮食、运动与健康、疾病预防、安全与心理健康等健康教育内容实施,使学生获取健康信息知识、提升健康认知,自觉选择健康生活方式。在体育课程中融入生命教育和责任培育内容,唤起青少年对生命的尊重与对自我、他人、社会的责任意识,进而达成全人的教育价值理念。此外,积极落实体质健康护照,每位同学持有个人体质健康护照,记录每学期体质监测结果及日常运动情况,使健康促进与监测真正成为一种生活习惯。
4结论
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属于综合社会问题,其影响因素错综复杂,改善过程是一项巨大系统过程,必将是任重而道远。我国政府及学者在政策导向、活动计划、干预实施等方面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学校、家庭、社会也应各负其责,力促在健身活动、健康信息、营养卫生、体质监测、健康提升等方面为青少年提供优质、高效、多样的体质健康服务。
参考文献:
[1] 首届中国青少年体质健康论坛.教育部体卫司司长杨贵仁的报告[EB/OL].新华日报,http://xh.xhby.net/mp1/html/2006-08/21/content_4791389.htm,2006
[2] 龚学胜.当代汉族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3] TarasH.Physical activity and student performance at school[J].JSch Health.2005,75(6):214-218
[4] Trost G.Active Education: Physical Education,Physical Activity and Academic Performance. Fall 2007 Research Brief.San Diego,Calif:RWJF,Active Living Research
[5] Ekeland E,Heian F,Hagen KB,AbbottJ,Nordheim L.Exercise to improve self-esteem in children and young people[J].The 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2004,(1):CD003683
[6] Shephard R.Physical activity and the healthy mind[J].CMAJ,1983(128):525-530
[7] Flook L,Repetti RL,UllmanJB.Classroom social experiences as predictors of academic performance[J].Dev Psychology.2005,41(2):319-327
[8] C,Tudor-Locke,D.R.Basset Jr.How many steps/day are enough? Preliminary pedometer indices for public health[J].Sports Med,2004(34):8
[9] John C Sieverdes,Xuemei Sui,Duck-chul Lee,Timothy S Church,Physical activity, cardiorespiratory fitness and the incidence of type 2 diabetes in a prospective study of men[J].British Journalof Sports Medicine,2010(44):238-244
[10] ArjaMarjoRinneTommi,Vasankari,Matti Santtila,KeijoH et al.Association of physical fitness with health-relatedquality of life in Finnish young men[J].Health and Quality of Life Outcomes,2010(8):15
[11] Virginia R.Chomitz,Meghan M.Slining MS,Robert J.McGowan ,Suzanne E.Mitchell MD,Glen F.Dawson,Karen A.Hacker,Is There a Relationship Between Physical Fitness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Positive Results From Public School Children in the Northeastern United States[J].Journal of School Health,2009,79(1):30-37
[12] Duncan P,Steven H,Harold W. Kohl,Nalini Ranjit,Chery,Associations of Physical Fitness and Academic Performance Among School children[J].Journal of School Health,81,2011(12):733-740
[13] 约翰.洛克.教育漫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64-65
[14] 杨成伟,唐炎,张赫,张鸿.青少年体质健康政策的有效执行路径研究-基于米特-霍恩政策执行系统模型的视角[M].2014,34(8):56-64
[15] 毛淑芳.新疆少数民族学生体质健康研究综述[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37-39
Practice and Reflection on Adolescent Physical Health Monitoring
ZHANG Peng1,2,A Ying-ga2,LI Bao-guo1
(1.Shihezi university sports institute, Shihezi 832000,China;
2.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23,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d the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problems that affect adolescent physical health monitoring. It also puts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to avoid deviations in information and facts, and aims to improve the health level of adolescents.
Key words:Adolescent; Physical health; Fitness needs; Exercise behavior
*基金项目:2013年国家社科青年项目:《新疆汉族、少数民族青少年生活型态与体质健康状况比较研究》(13CTY030)
作者简介:张朋(1982-),男,山东寿光人,副教授,在读博士通讯作者:阿英嘎(1956-),男,蒙古族人,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
收稿日期:2015-07-16
中图分类号:G804.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23X(2016)01-00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