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燕春 李南生 王德海(广州体育学院 广东广州 510500)
运动损伤康复与预防的功能锻炼思路①
邱燕春 李南生 王德海
(广州体育学院 广东广州 510500)
运动员在运动场上书写辉煌的背后,是他们用无数的汗水和伤痛换来的。他们在训练和比赛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受到一定的损伤,如果不能通过医疗进行康复,不仅会影响运动员的发挥,甚至会断送他们的运动生涯。运动员在运动过程中,姿势不当就容易导致运动员的肌肉受到严重损伤,相关人员需要对损伤康复的基本原理进行深入分析,从而找寻加快运动员损伤康复的方法以及预防运动员受到不良损伤的有效路径,对运动损伤机制入手进行分析。
运动损伤 康复 预防 功能锻炼
对于运动员的运动损伤进行深入分析,主要可以将其分为两种。第一种就是慢性损伤,具体指的就是运动员长期超负荷运动,也被称之为劳损。另一种损伤较为严重,反复性较强,运动员在经过治疗后可以逐渐康复,但是在训练或者比赛过程中容易复发。很多人认为,运动员身上带有损伤是不可避免的,也有的人认为,损伤一旦产生就不会痊愈,损伤所具有的反复性也是正常的,带着伤痛继续参加训练也是运动员的唯一选择,走入了错误的思想误区。所以对于运动损伤康复与预防的功能锻炼思路进行研究是具有现实意义的,下面就对相关内容进行详细阐述。
一些研究人员指出,肌肉关节产生疼痛感与肌肉的痉挛有着很大的关联,但是需要明确的是并不是所有肌肉关节产生的疼痛感都是由肌肉痉挛所引起的。经过长时间研究发现,疼痛感是因为人体肌肉长时间收缩,导致肌肉缺血引起的。长时间的肌肉收缩,人体会感受到强烈的疲劳感,最终导致人体能够维持姿势和产生运动的能力大幅度下降。关节力量的转变也会导致肌肉的疼痛感产生,主要是因为肌力失去平衡,促使运动模式转变而引起的。无论是急性疼痛,还是慢性疼痛都会导致肌肉失衡。急性疼痛会导致肌肉做出强烈的反应,促使运动模式发生转变,不能对受损区域进行保护。长时间作用下,这种转变的运动模式会在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中固定。虽然通过不断地研究,与疼痛和痉挛恶性循环相关的理论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但是慢性疼痛恶性循环理论已经十分明确。
1.1 肌肉失衡
人体产生的慢性疼痛感与肌肉自身具备的保护性,以及适应性反应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会导致人体的主动肌所具有的张力下降,但是拮抗肌所具有的张力会提升。这一神经系统反应,在人体内特定的肌群中可以看到肌肉紧张和衰弱的情况,具体表现为肌肉处于紧张状态时,会抑制拮抗肌,促使拮抗肌逐渐地衰弱,最终不能支持肌肉保持平衡,从而导致运动员承担的损伤风险增加。
1.2 受伤运动模式与运动姿势改变
人体在产生疼痛感后,姿势必定会发生一定的改变,这一情况是非常常见的,人体可以通过提升屈肌反射,来加强对受损区域的保护。代偿性运动的产生,最终会导致运动员的运动模式发生更改。依据谢灵顿定律进行深入分析,拮抗肌处于紧张状态阶段,会导致人体的主动肌受到一定的抑制,这种肌肉失衡情况也会导致运动员的运动模式发生改变。因为在训练和比赛过程中,传统的运动模式以及肌肉反射会重新地出现,这样必定会导致运动员受损情况加深。
1.3 错误性的动作编排和学习
可以了解到,当原始的动作模式出现后,对于运动员的运动模式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因为运动员动作学习的限制,不断地对错误的运动模式进行练习,最终导致错误的运动模式完全地取代正确的运动模式。该阶段错误的动作编排,会被指定为某种限定的运动模式,归纳为正常性的动作编排,对于运动员造成非常不良的影响[1]。
人体的动作系统可以细致化地分为3部分,第一部分是肌肉系统,第二部门是骨骼系统,第三部分是神经系统。人体在产生运动的过程中,会依据生物力学的规律,并且依照相关的动力链进行产生。其中包含的规律众多,这3部分如果能够长期地保持在健康状态中,不仅可以有效地提升运动员的运动效率,同时还能减少运动员在运动过程中受到的损伤,促进运动员损伤的康复。
2.1 运动姿势异常导致工作效率下降和损伤的原理
(1)人体关节联动原理。
运动员在运动的过程中,必须要保持人体的重心点在一个不断变化的支撑面上。所以当人体骨骼的某一个关节排列发生变化的时候,与之相邻近的关节排列也会产生一定的变化,例如运动员在进行膝内扣动作的时候,可以发现人体足部关节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具体的讲述就是,运动员运动过程中如果运动姿势异常,将会促使肌肉发展出现失衡的状态,很有可能导致运动员受到损伤。
(2)肌肉的长度张力关系曲线。
人体的肌肉并不是可以无限地拉伸的,会存在一定的限制,如果超过了这个限制,那么运动员就会产生肌肉拉伤。我们了解短跑运动员对于爆发力有着很高的需求,在上场之前运动员需要做一些准备动作,避免比赛过程中肌肉拉伤。在运动前和运动过程中,运动员能够保持良好的姿势,原动肌肉也会保持在良好的长度状态下,这时肌肉的工作效率是较为良好的。在上文中也提到。当某一个关节位置排列发生变化时,与之相邻近的关节排列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那么肌肉的工作长度也会发生变化,这时肌力不能产生足够的力量维持运动员的动作。
2.2 杠杆原理
运动员在运动过程中所产生的力量,不仅与肌群的动员和肌肉围度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与肌肉的杠杆系统也存在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关节处于不同状态中,人体肌肉收缩所产生的力矩也是不同的,关节内部所产生的压力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具体的讲述就是人体关节的位置在发生一定变化的过程中,肌肉的力矩也会发生改变,关节的活动范围也会发生更改。所以也就印证了肌肉的工作效率与关节结构以及功能位置密切相关。因为受到关节联动原理的限制,在关节结构域位置发生一定变化时,人体内部整体的动力链也会产生很大的变化。运动员在运动的过程中,每一个动作的产生都会具有与之相对应的肌肉工作方式,动作形式众多,很多动作都是由多个肌肉协同完成的。人体动作的运行模式,与肌肉协同力偶存在很大的联系,最佳的力偶状态,才能使得运动员做出理想的动作。详细的阐述就是最佳的肌肉状态,良好的力偶关系,以及正确的关节排列方式,这样才能使得运动员处于良好运动状态中,避免运动过程中受到损伤,或者为运动员创造较为良好的损伤康复环境[2]。
2.3 姿势、动作障碍、肌肉平衡与损伤风险
正确的姿势能够降低运动员的损伤风险,提升运动系统的效率,当然也需要人体的众多部分达到最佳整合状态。人体动作的效率,以及姿势保持的持久性,都需要依靠人体各部分的良好整合。结构效率就是人体内部的众多部分结构能够保持较为良好的排列关系,能够长久地保持人体的平衡性。功能效率就是市场肌肉群体的协调性,运动员在运动的过程中能够快速地激活工作,并且产生一定的力量,依靠最小程度的能量消耗,以及最低程度的压力刺激完成标准化的动作。运动员需要了解的是较为良好的结构效率和功能效率,可以使得运动员一直保持在最佳状态中,能够有效地避免过度训练,降低人体运动系统承担的负荷。
运动员在运动损伤康复的初期阶段,最为主要的就是降低运动员的肿胀程度,缩减运动员承受的疼痛感。依靠科学的处理流程以及运动损伤康复原理,抑制运动员损伤情况加重,帮助运动员快速地恢复到健康状态。
3.1 姿势、动作与肌肉评估
评估工作是功能锻炼的基础环节,只有依据具体的评估结果,才能设计出有针对性的功能锻炼方案。评估工作的开展需要从静态评估开始,然后再对动态部分进行评估,最终才能对运动员的肌肉平衡进行评估。所有的评估信息都需要真实、准确地记录,并且将所获得的众多评估信息绘制成为图标,便于管理和分析。同时还能作为对照资料,从而对功能锻炼所产生的成效进行审核。
3.2 康复功能锻炼流程分析
运动员在进行体育运动的过程中,各项体育动作的完成都是依靠肌肉骨骼系统的,同时还需要依据神经系统发布相应的指令,协同完成体育动作。人体所具有的肌肉系统是主要的动力系统,运动员标准动作的维持,以及正确运动模式的建立都需要依靠肌肉协调完成。人体肌肉产生的需要问题,是运动员损伤康复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其中人体肌肉过度紧张是处理关键所在。所以对于功能锻炼,需要充分地考虑到运动员肌肉的紧张程度,加强运动员肌肉力量的恢复,提升运动员对于肌肉的掌控能力,以及相关的整合训练,从而达到损伤康复的目的[3]。
3.3 肌肉力量的恢复
运动员肌肉力量丢失,最终会导致肌肉变得越来越松弛,具有的肌力也会逐渐地减弱。一般情况下,我们称肌力减弱的肌肉为低张力,或者是受压制的肌肉。从功能的层面进行深入分析,肌肉反应的灵敏度会下降。导致运动员肌肉力量丢失的因素有很多,但是可以概括性地分为神经类和适应类两种类型。运动员力量消减的肌肉,很多都是与控制人体的稳定性相关的,恢复力量的主要方式以静力性,以及慢节奏、重复性的练习为主,练习的次数需要控制在每周3~5次,在练习的过程中需要有专业的康复教练进行陪护,并且对练习成效进行全面性地评估。
很多的运动员因为在训练,或者是在比赛过程中受到损伤,导致运动员的运动生涯不得不提早结束,这对于每一个运动员而言都是噩梦。对于运动员的损伤原理进行深入分析,有针对性地对运动员进行功能锻炼,从而对不良损伤进行有效地预防,并且帮助受损伤的运动员提早恢复到最佳状态。相关人员还需要进一步地加强研究力度,避免损伤成为运动员的噩梦。
[1]周建伟.体育专业大学生运动损伤因素调查分析与预防措施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5(28):77-78.
[2]孟龙.对学校体育训练中运动损伤原因分析与恢复方法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5(28):85-87.
[3]张诗阳.运动损伤康复现状分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5(12):17-18.
G804
A
2095-2813(2016)03(b)-0033-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6.08.033
邱燕春 (1964—),女,汉,广东大埔人,本科,实验师,主要从事康复保健方面的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