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爱红(陇东学院体育学院 甘肃庆阳 745000)
体育活动对提高教师健康素养的可行性分析①
李爱红
(陇东学院体育学院 甘肃庆阳 745000)
摘 要:健康素养水平是反映群体健康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而健康素养的高低与文化水平和受教育程度成正比关系,但是目前,作为文化水平较高的教师群体却普遍呈现出低健康素养水平的特征,而参加体育锻炼是一种能够促进健康素养、增进健康的有效方式,该文就此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试图从分析教师低健康素养形成的原因入手,来讨论体育活动对提高教师健康素养的可行性,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为改善和提高教师健康素养水平提出一定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健康素养 成因 体育活动 体育锻炼
目前,健康素养被国际社会公认为是维持全民健康的最经济有效的策略,它是公民健康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提高公众的自我保健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改善人口健康状况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日益引起国内外研究者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在我国,对健康素养的研究起步较晚,相比较于国外发达国家,我国公众的健康素养水平普遍较低,影响健康素养水平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有研究表明,健康素养的高低与文化水平和受教育程度有密切关系,文化水平高则健康素养水平高,反之亦然。因此,教师群体在社会人群中应属于文化程度较高的阶层,其健康素养状况也应该高于普通大众,但事实上,教师群体的健康素养状况不升反降,普遍呈现较低的水平。而教师群体担负着教育大任,其健康状况直接影响受教育者的身心健康,因此 必须要有切实可行的方法来改善这一状况,而体育活动作为一种可接受和可应用的有效方式在改善教师群体健康水平中得到了广泛认可,那么能否利用体育活动有效地改善教师群体的健康素养水平,而目前的研究尚未形成系统的结论,该文从此问题出发,对体育活动改善教师健康素养水平的可行性进行分析,以期为解决此问题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1.1 教师健康素养研究现状
健康素养是“个体获取、理解和处理基本的健康信息和服务,并利用这些信息和服务做出正确健康决策以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的能力”[1]。健康素养由健康知识和理念,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健康技能3个方面组成[2]。
1.1.1 教师健康教育素养
健康素养水平与文化程度紧密相关,随着文化程度的升高,表明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健康素养水平,文化程度高的人在理解水平、知识面、分析能力和筛选信息的能力等方面优于文化程度低的人,从而可能更准确有效地理解相同的信息[3]。文化程度高者易于采取主动寻求健康知识的行为,并且对自己的不良健康行为产生较强的约束力,对健康行为通过动力定型产生良好的行为习惯[4]。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都有很多研究得到这样的结论。较高文化的特殊群体,教师对体育活动和全民健身具有较高的认识程度,能够认识到保持健康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体育锻炼能够增进健康素养已被广大教师认识与接受,教师的体育活动观念较强。同时,大部分教师已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认识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他们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比较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能够自觉或不自觉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1.1.2 教师健康专业素养
随着快节奏的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面对这一现实,社会要求人们不仅要有专业知识,更要有强健的身体。但目前教师的身心健康状况越来越差,以至于快要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这均说明,教师的健康素养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升反降,这主要是因为,健康素养是一个有着丰富内涵的复杂体系,健康素养不仅仅是指人们所具有的健康知识,有益于健康的生活方式或使用为健康服务的行为,更深层次还在于让人们意识到健康与外部环境要素有着紧密的联系,并且应通过某种行为增强这些因素并对健康产生积极影响,缓解消极影响[5]。教师群体有能力获取健康知识和健康信息,但是在更深层次付诸于实践加强健康的这一过程并没有得到改善,对健康信息的获取途径比较多样化且能够积极寻求获取健康信息,但是在获得信息后却往往并不能将这些健康信息应用到日常生活中,来提高他们的健康水平。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得人们对健康信息的获取相对容易,人们可以通过网络获取知识和信息,但同时也衍生出网络时代的不良生活习惯和行为。
1.2 影响教师健康素养水平的成因分析
影响教师健康素养水平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在于将获得的健康信息无法付诸于行动,脑力活动多,体力活动缺乏。首先,目前教师普遍健康观念较差,生活质量提高了,但是健康素养却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反而下降了,这是因为商品经济的发达,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相比以往,工作变得更加轻松,生活环境更加舒适,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但是相反伴随这些产生的是教师的身体素质却越来越差,生活越来越优越,而生活习惯却没有改善,贪图享受,不思进取,精神萎靡,酗酒抽烟,暴饮暴食,沉迷于网络,生活安逸,不重视体检,却疏于锻炼,因此,教师群体的身体素质越来越差,慢性病、亚健康状态、心理疾病等现象逐年攀升,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健康素养相比于以往不升反降。虽然也有一部分教师意识到健康的重要性,对健康信息产生需求,但是在满足需要的行为上没有达到高度的自觉水平,自律能力较差,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从众随大流,放纵自我,对已获得的健康信息也最终不能有效付诸于实践,健康素养的提高也无从谈起。其次,教育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挑战,给教师工作带来了不小的压力。而教师通过自己的努力又不能解决问题的时候,教师就已陷入巨大的心理挫折压力之中,当生存需要受挫,正常生活无以为继的时候,更无从谈起提高教师自身的健康素养了。另外,现时期教育中的新现象也让老师措手不及,学生体质差,身体较弱,教师上课提心吊胆,生怕学生有个差错或者闪失,即便如此,学生由于意外事件导致受到伤害,管理部门动辄不分青红皂白,处理老师,学生家长转嫁责任,不分是非,对老师寻衅挑事,如此种种,老师的精神压力增大,大部分精力时间用来操持这些工作以外的时间上,没有时间和多余精力去提升个人素养,更不用说健康素养了。另外,教师作为知识分子,大都具有比较典型的不良习惯。如:抽烟、熬夜、上网、作息不规律等,这些不合理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将对教师的健康产生较大影响。
由此可见,虽然教师体育活动观念强,但实际参与体育活动人口仍然较低,从而导致教师健康素养的水平处于劣势,这需要社会、学校和教师个人3方面通过努力改变现状,提高教师健康水平。
2.1 体育活动可有效改善身心素质
参与体育活动已被公认为是科学生活方式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促进健康的一种有效方式,体育活动与增进健康之间的关联性得到了很多研究者与社会各界的广泛承认。但工作、生活、学习等各方面压力的增大,使多数人很少有机会进行体育锻炼,这种长期的体力活动量的不足,成为许多慢性疾病的主要因素。
体育活动的影响范围非常广泛,与健康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人们在参与体育活动时候接触到相关领域的知识技能,将这些理论知识应用到体育锻炼,能不断地提高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使健康卫生知识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体育活动还可使人们将生活和工作中的不快,郁闷烦恼随着体力的消耗一同排出体外,使身心恢复正常状态。而且体育活动不仅能表现自身,尚能沟通参与者之间的感情,同时还可弥补在家庭缺少与同龄人心灵沟通的不足和高楼深院人际交往淡薄的不足。系统地参加体育锻炼或体育活动,可以有效改善教师群体的身心健康已是不争的事实,也是被大众认可了的,所以通过体育活动改善健康状况对提高健康素养是可行的,对提高教师群体健康素养是极其有利的,应积极推广并实施。
2.2 体育活动可有效改善精神状态
体育不仅仅能改善教师群体身心素质,它更是全民素质提高的可行方式,能有效改善教师群体的精神状态,甚至对民族精神的凝聚、国民的教育和民族文化的发展等都能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体育的力量在现实中表现得复杂而深远,强大而有力,一般是外在力量和内在力量的综合体现。体育已经成为世界各个国家和城市普遍发展、推广和竞逐的对象,是弘扬本国家或地区优秀民族文化、民族精神和价值观念的一种重要手段。它能非常有效地增强民族精神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因此也间接地改善了民众的综合素质,综合素质的提高自然也使得健康素养有很大地改善,所以说,通过体育活动来提高健康素养是可行的而且是必要的。
综上所述,教师群体低健康素养的成因主要是由教师不能将与健康有关的信息付诸于实践,缺乏锻炼等因素造成的。而影响教师参加体育活动的内在因素主要是:锻炼意识不强、怕累、懒得动、没有明确目的等,而没有时间、没有场地、没有组织是影响教师参加体育活动的外在因素。因此提高教师健康素养水平仍然任重道远,只有注重教师自身的身心健康,才能保证培养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体育活动在提高教师健康素养、改善群体身心健康方面是切实可行的,应该受到更多地重视。
参考文献
[1]黄亚东,谢吉广.武汉市某中学学生健康素养现状分析[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10(4):125.
[2]许雅,叶小华,曾转平.广东高中生健康素养水平及相关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1,32(12):1432-1434.
[3]卢灿广,彭丽霞,叶开友.上海市青浦区2009年本地与外来人口健康素养现况分析[J].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2010,5(3):193-218.
[4]徐焱.苏州市平江区某社区居民健康素养现状调查分析[J].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2008,3(3):20-23.
[5]刘素兰,定瑞英,陈刚,等.潍坊市寒亭区城乡居民健康素养现状调查[J].职业与健康,2010,26(2):132-135.
作者简介:李爱红(1981,10—),女,甘肃平凉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体育保健。
基金项目:①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项目编号:GS[2014]GHB0344)。
DOI:10.16655/j.cnki.2095-2813.2016.02.051
中图分类号:G807.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6)01(b)-005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