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成林 陈振勇成都体育学院研究生部, 四川 成都 610041
文化传承:一种武术的身体哲学探源
付成林陈振勇
成都体育学院研究生部, 四川成都610041
摘要:在人类生存的场域中,身体表现形式不断地发生着嬗变,文章站在身体哲学的视角下,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归纳分析法等方法对身体之维下的武术文化进行探究与再审视;并从身体哲学角度来看待武术文化,得出武术的起源铭刻着身体记忆;身体的差异性凝聚武术的文化;形神合一是武术习练的最佳追求;身心合一是武术修炼的哲学追求,旨在阐明武术最终要回归于身体本源,而身体将成为武术文化发展的永恒艺术载体。
关键词:武术身体哲学文化传承武术文化
2.陈振勇(1976~),男,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武术历史与文化、少数民族传统体育。
伴随着人类活动产生于技击搏斗、搏杀的武术,为人类进一步研究身体文化拓展一个新的领域与新的契机,身体作为人们存在生活的一部分,在当今社会,已被深深烙上文化的印迹,不论人们对身体的美化、身体的加工,还是对身体艺术境界的追求,都时刻彰显着这个时代人们对身体文化的更多关注;而由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多基本的层次满足个体身体的需要所引诲出身体应是武术文化产生的最基本条件,故此,习练武术之人的身体表达不能单纯留在血肉身躯的生理基础层面,还要上升到更高层面的历史、社会、文化体系建构层面。故此以武术为载体,从身体哲学视域下探究武术运动的文化嬗变,是推动武术文化发展的又一重要途径。正如“世界无相同两片树叶,亦无相同两个身体[1],”尼采的身体哲学思想渐变成研究当代人类身体与思维的重要切入点。以此为切入点,展望全世界上人与人的差异性不再是从思想、精神、经济、地位、民族标识来分析辨别,而是要回归到人身体的本源性与身体差异性来辨识,因为身体才是每个人真正存在的标志,以身体为载体对武术文化的一切研究,都要回归至身体的本源性上来。
“人或动物生理组织的有机整体即为身体[2]。”在东方哲学历史上,躯体即为身体,不分人与其他动物;而在西方文言中,人的身体存在着其专属名词bodily,动物的肉体则被区分开。由于在西方身体与肉体意义与含义的不同,在哲学界身体的界定所包容的哲学范畴相对较广,身体背后所依附的意识指向较多,所以我们必须要对研究的身体生理需求、文化反应特征进行一定条件下的界定,而身体的运动与思维意识独特性逐渐成为哲学界文化身体的涵义。著名的社会学家编著的《身体形态》一书中区阐释了五种形态的身体:“世界身体、社会身体、政治身体、消费身体和医学身体而蕴含其中的生理身体与交往身体是最基本的[3]。”
我国目前对于身体的研究任然处于初始阶段,还没有形成一个稳定的较为详细的分类,往往是参照西方身体专家、研究学者在各自领域内对身体进行的诠释、分类,这种诠释、分类有助于我们从不同的历史背景、文化角度来审视身体;这将有利于学者对身体分类进行归纳综合,提出相关的分类方法和理论:“自为身体与自在身体,内部身体与外部身体,规训性身体支配性身体、镜像身体与沟通性身体、时间化与空间化身体、生理身体与文化身体[4]。”虽然身体的形态是多变的,但对身体解析最普遍的是生理意义与文化意义上的身体,玛丽·道格拉斯视身体原则为一个象征系统,其在文化象征上视身体为我们习练武术的基础,其阐述提出生理身体和文化身体概念;意指除去任何文化因子即可以理解为先前提到的生理身体,它也是人类最本真的躯体。古希腊流传的千古名言认识你自己,就是告诫我们要想真正认识你白己,反观自身就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因此当人类穿越漫长的历史长河后,对身体的众多分类研究与再认识,将可以直接推动武术的进一步发展,而且对武术文化的影响也将愈来愈深远。
2.1身体突显武术艺术表现形式
身体的武术在当代缺失对现实中攻防格斗技能的展现,而是以现实中存在着的踢、打、摔、拿、追求高、难、美等具有艺术风味的一种表现方式,然而,对其进行特殊加工和改造而得到的另外一种表现方式,不得不使武术走上另一条发展之路,即追求身体艺术表现形式。 “它们通过对物模样地再现,呈现物表现形式的一种非现实形象[5]。”现实生活中武术表现的各种拳打脚踢的方法、翻展腾跃的技巧以及对工具器械的运用都是事物自然形态呈现,而武术习练拳家把这些外象自然形态的行为通过具体武术技击技法转化武术,使之成为一系列具有直观性、可感知的物的表象。
中国武术所表现出来的身体艺术认知功能,在武术的实践活动中,人们通过习练和观赏武术对武术技击动作、技击方法、技击规律以及技击现象等内容形成的各种联想与想象,从而实现对武术外在的技术内容与内涵的文化内容的认知。这种被认知身体的艺术表现形式,可以被认为是对现实世界与现实生活进行审视的一种方式。“中国武术的表现形式也是一种物化的形式[6]。”从身体艺术的表现形式视角来看,一方面这种形而上的物化形式,武术内涵、情感、意识等内容才能够得以被表现出来,另一方面,这些“物化的形式”,只有作为现实生活的反映,武术文化具体的外在表象才能够被认知。对身体艺术的肢体表现形式而言,习练武术的身体是艺术表现的完美手段。
2.2身体再现宗教的武术文化
从武术内涵的传统哲学基础来看是儒家提倡的伦理之法和道家倡导的心理体悟都要求人身体与心灵的结合;两者具有宗教的组织形式,儒教和道教,从身体维度来看武术也具有一定的宗教性。虽然两者存在一定的差别,武术所包含的宗教性在一定程度上与这种形式相融合。武术运动是具有文化意识,它体现着一种浓厚身体的文化;关于身体文化,人类学家莫斯对其进行了解释,他认为:“身体技术是人们在不同的社会中,使用身体、彰显自身文化的方法[7]”。由此可见,武术的身体技术或者身体文化在特定空间内以身体为根基进行的规定性学习,从意识到习练武术的宗教性是通过对身体的磨练来达到心灵的通达。因此,武术的身体技术训练更类似宗教中的苦行者的角色过程,要不断训练前进修行,才能使一种精神的信仰达到一种超我层次的身体文化的形式。
2.3身体彰显武术文化存在形式
身体被当今哲学界作为一个较为抽象的概念来对身体进行剖析与研究,这显然与一种文化身体的存在形式相吻合;因为作为外来词的文化,其在西方源于拉丁术语culture,含有农耕、教育、尊重等广泛含义。所以从哲学视角不难看出,文化视为一个抽象概念,武术文化也不例外。与此同时,“富含文化的身体是一个囊括对抗身体、视觉身体与教化身体的符号化虚位概念[8]。”所谓对抗身体表现为在一切竞技活动中所进行的身体的直接对抗的文化意义上的存在形式,而身体视觉无疑成为人们热衷于观看的各种运动比赛、视觉盛宴。在打破空间和时间界限后,身体运动符号的表现被视觉转化成为文化盛宴;教化的身体被当做前人们放弃身体的自然状态形式去接受来自学校、相关部门教育的教化身体存在形式。武术文化也成为一种符号化的形式存在;但武术文化的身体表现形式则是非常具体地,武术文化的出现在对抗身体,丰富视觉身体盛宴和教化人心灵和肉体无不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武术文化的身体表现形式俨然成为武术习练过程中的一种标志和象征。
3.1武术的起源铭刻着身体记忆的肢体文化
根据社会学心理专家马斯洛的人类需求层次理论要求,武术的产生首先应是满足个体身体基本需要的。满足个人身体基本需要成为武术发展需求最基本、最原始、最接近真实的存在基石,人们生活发展之初,满足身体机能需求成为人们最基本生理需求,以身体哲学视域来看,身体的基本发展成为武术文化传播的灵魂与根本所在。纵观古今中外武术文化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发现“身体记忆成为武术发展的最重要的物质载体”[9]。武术的习练与传播过程中,演练者身体每个细小环节的变化都会赋予武术本身发展提供巨大的创新契机与变革空间,甚至会渐变形成一种新的拳种或流派。武术是身体记忆的外在形式表现,强调的是从身体记忆上升到“体悟”,当然人类的思想意识在武术文化发展上所起到的巨大作用也是不可或缺的。
“人类身体的基础性是辨别你我自身特征的唯一依据[10]。”从人们身体特征与差异性来看,身体是人类真正值得信赖的朋友,为人类的发展提供集基础性平台,铭刻着人类精神、思想的灵魂。当人类身体认识到武术文化的底蕴时,预示着武术将逐渐被人类所接受,而武术运动得思想浪潮也将称谓人类思想发展的开始,呈现出多姿多彩的身体运动记忆,也将成为人类前进不可磨灭的艺术文化痕迹。
3.2身体的差异性凝聚武术文化丰富与多变
武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产生了诸多拳种与流派,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武术文化的博大精深被世人所熟知。就太极拳而言,其形成之初,就以招式有所长,动作柔和、技法精妙而被人所喜爱。在日常动作练习中,每个人在体态、感悟等方面都会有诸多的不同,虽然我们的身体在体态、感悟上不同,但身体的可塑性使我们思想意识想法大致一致,当你的身体无法战胜意识时,身体被意识所掌控,武术文化的传承就会得到发展。当身体积聚其他外界因素后,意识无法控制你的身体,反被你的身体所征服,至此你就作了你身体的主人,这样武术就会得到创新,武术只有不断传承与创新才会凝聚不同的文化气息,才会彰显我们的身体是本原性差异。
3.3武术修炼的哲学基础追求天人合一境界
本文认为天人合一是武术习练的最佳追求,而身心合一则成为武术修炼表情达意的哲学基础。在中国古典文学、哲学历来不仅追求写作、创作技法完美呈现,而且更注重形与神,身心合一的忘我境界。但在西方文化学、哲学家世界里,身体和心灵二者被剥离开来,心灵可以上升为纯洁的天使,而身体则成为孤单的流浪者四处奔走、无家可归。“理想社会里要让人性回到它的自由与精神自恰状态,这突显历史唯物主义的最高目标[11]。”作为中国古典文化的一份子,武术却可以把人性的身体与人性的精神完美契合,达到身心并完。虽然中国武术发展的最高境界是身心并修,身心合一;但练拳习武之人首先要净化心灵,排除杂念,大道拥有超脱世俗纷争的意境,方能达到练武苦行、承仁的境界。这样也可以时身体不再隐藏于思想背后,将身体纳入运动感知体验的主体,使身体本身成为一个接受与传送各种文化信息资源的载体。如拳击、太极拳,都是沿着不断适应身体感官;寻求身心合一的脉络而逐渐发展起来的,从一种身体交流形式形成一种文化感知接收方式,武术习练的身心合一哲学基础的表达就在于为武术提供回归身体、身体记忆的发展思路与理念。
由于“文化以人类为主体来反思性思考文化发展出来的累积性结构;而文化因素是这类反思性行为在语言与客观性物质操作下的表情达意[12]。”武术文化的产生实质上可以理解为人类生理身体在与外界发生相互作用时不断反思累计的最终产物。文化伴随人类文明产生,武术文化的精神内核自然也伴随着身体文明的凸显而更具文化性,所以从宏观哲学意义上来讲,武术文化是一种关怀人类身体健康文明的文化;具体来说是一种关注人身体的文化。归根到底,我们今天所说的一切文化实质上人类对内部自我或是对外部自我的改造过程,而其中武术文化中的身体记忆表现得最为鲜明,在哲学视域下来讲,武术中最为重要一个组织部分就是具有文化艺术性身体,而非简单的生理身体,艺术性的身体映衬着武术文化的基础与实质,“武术文化特别注重艺术和道德方面的能力和精神的培养[13]。”身体运动的外在表象是武术文化表现形式,甚至于可以说身体是武术文化形成的象征与标志。而武术特有的文化因素与身体的融合,在当今世界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网中维持着文化整体的平衡,于是文化性的“身体”[14]又一次成为武术文化的象征和标志。我们从身体哲学视角下出发,将身体蕴含于武术文化之中,去重新反省、认识武术文化,重新建构武术文化体系,继续为建构武术文化的身体记忆性去努力,从而更好地传承与弘扬武术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1]赵岷.身体·体育·文化[D].苏州:苏州大学,2007
[2]刘欣然,乐严严.基于人类身体本能的体育运动哲学解读[J].体育学刊,2009(12):27-31.
[3]闫民,邱丕相.象形武术——一种用身体表达的动态文化符号[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7(04):48-52.
[4]童丽平.身体哲学视野下的体育文化反思[J].体育与科学,2007(03):31-33.
[5][6]吴 松.中国武术的艺术理论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1.
[7]陈振勇,郭志禹.武术运动国际传播发展理念——身体文化的互动[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5(06):51-54.
[8]陈振勇,杜春林.表意主义视域下中国武术套路的本质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13(02):69-75.
[9]周书俊.身体哲学与哲学的“身体”——兼与张之沧先生商榷[J].理论探讨,2007(01):104-106.
[10]王振成,李亚英,刘少华.当代体育哲学文化反思之四 体育、身体与“狂欢”[J].体育文化导刊,2005(01):31-33.
[11]王岗.中国武术技术要义[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12]马祥海,宋玉红,程卫波.身体之维:体育运动的历史嬗变[J].体育学刊,2008(08):16-18.
[13]杨庆峰.物质身体、文化身体与技术身体——唐·伊德的“三个身体”理论之简析[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1):12-17.
[14]张润.记忆与身份[D].北京:中国美术学院,2014
Cultural Heritage:A Body Philosophy of Wushu
Fu ChenglinChen Zhenyong
(Postgraduate Department of Chengdu Sport University,Chengdu Sichuan 610041,China)
Abstract:In the field of human existence,the body form is continually changing,and from the viewpoint of body philosoph using the methods of documentary,logical inductive analysis,the paper explores and reevaluates Wushu culture from the bod dimension;and looks at Wushu culture from the view of body philosophy.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origin of Wushu is the physic memory.The differences of body condense Wushu culture.The cohesion of body form and spirit is the best pursuit of Wush practitioners;The unity of body and mind is the philosophical pursuit of Wushu practice.To clarify Wushu eventually returning t the body,the body will become eternal art carrier of Wushu culture development.
Keywords:WushuBody philosophyCultural heritageWushu culture
作者简介:1.付成林(1992~),男,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学。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839(2016)03—005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