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探析

2016-11-28 13:09刘国立蔡成成黄佩君武汉体育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武术研究 2016年3期
关键词:武术文化教学

刘国立 赵 瑜 蔡成成 黄佩君武汉体育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9



武术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探析

刘国立赵瑜蔡成成黄佩君
武汉体育学院, 湖北武汉430079

摘要:高校校园文化是新时期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和有效载体,而武术文化具有凝聚、规范、导向、激励、创新的功能,在校园文化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具有特殊的价值。一方面,武术文化建设必须适应新时期大学生关注时代和社会、不断提高校园文化发展水平的要求;另一方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又必须植根于武术文化活动,使校园文化建设在武术文化中启迪和陶冶学生的行为品格。

关键词:武术文化校园文化重要作用思考

1 武术文化对校园文化的积极意义

1 .1武术文化的教育意义

武术文化作为民族传统体育学科的重要文化内容,从锻炼方法到技击原理,都蕴藏着丰富的文化背景和民族风格,是表现中华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体育项目,其运动特点和方法,既保留了民族传统文化特色,又展现了具有现代体育的精神文明。武术的娱乐性、趣味性、健身性、防卫性、对抗性、表演性等特征,是其他体育项目难以比及的。武术不仅是一种健身技艺,而且是中国的国粹,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是华夏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武术属于体育,但高于任何一种体育运动。武术内在因素丰富,外在表现力强,不断吸引着不同年龄、不同体质的群众加入到武术健身活动中。习武修德、健体强身、防病治病、怡情娱乐、防身自卫、延年益寿、修身养性等功能,充分展现了武术对社会产生的良好影响及其对人民群众健身的作用和价值。武术作为教育的一种内容,其意义在于通过身体锻炼可以提高身体素质、磨练意志,达到健康体魄、完善人品的目的;进行技术练习可以掌握防身自卫的本领;阅读有关武术书籍可以了解民族文化,同时以身体锻炼的形式继承民族体育技能。

1.2学校是武术文化的发源地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武术强,则中华武术强。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学校对未来人才文化知识的培养固然重要,但对其知识载体——人,进行健康塑造和精神心灵、思想道德的培养更为迫切。知识技能最终要靠具有健康体魄的人去实现,因此对知识载体的健康教育,更能体现知识运用的效果。现在大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条件优越,孩子从小娇生惯养,沉迷于网络,缺乏锻炼,没有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意志,自私观念严重,缺乏阳刚之气,武术教育恰恰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学校的体育教育过程是以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健康水平为宗旨,进行全方位的体育教育,特别应当广泛开展和普及民族传统体育的教学。把具有良好健身作用、传统性很强的武术内容增设在教材中,增加对抗性技术项目,加强武术基础理论讲授,特别是技法原理和历史文化的关系,使学生加深对武术的认识。武术不仅是体育项目,它还是民族文化的精髓,当学生认识到武术的内在价值,在学校广泛开展武术教学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学校不仅要对学生的文化学习负责,更应该关心学生的体质和健康,把学生健康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进行管理,关心下一代健康就是对未来负责。

1.3武术文化的社会价值及学校普及武术文化的教学意义

武术作为民族传统体育学中最具有民族代表性的体育项目,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思想,长期以来深受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在众多的庆典活动中,表现了民族特点和民俗风情,武术往往成为庆典的主要内容。武术作为代表中华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体育项目,从内容到形式都表现了民族的优秀品质。自古以来,中华武术都倡导以武修德,武德修养以礼为先,“未曾学艺先识礼,未曾武先明德。”把“礼”与“德”作为习练武术的格言,世代相传,这与社会道德规范“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相通相近。崇尚高尚的武德品格,以文明礼貌待人处事,把民族优秀的社会意识融进武技中,以德、仁、礼、行为规范,其内涵有着深刻的社会价值。学校普及武术教学,建立常规教学体系,既可使学生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又能让学生明礼修德;不仅能使之强于筋骨、壮于体魄,还能使之正于精神、净于灵魄,近可健身、强身,远能明礼修德,完善自我,修身养性;不仅可掌握身体锻炼的方法,还能学到防身自卫的技能。武术传承的是一种文化,更重要的是传承的一种精神。

2 武术文化素质教育概述

2.1武术文化的概念和特点

2.1.1武术的起源和发展

武术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武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原始人使用棍捧、石器等同野兽搏斗。学会了一些基本的格斗和搏杀技能。原始战争的出现,单人应战技能得以完善。先秦时期,各国诸侯都非常重视培养和训练将士们的搏击技术,剑术得到发展。汉代,带有搏击性质的“角抵”已有广泛的基础,还发明了铁兵器,出现了编排起来的攻防连续套路。到了晋代,练武活动已有“口决要术”,武术初见雏形。唐代,是中国武术的兴盛时期,唐武则天开武举,不少武术人才脱颖而出,天下闻名的少林武术的最早记载也起于唐朝初年。宋代,中国武术走向成熟。健身练武已成为志士仁人生活的重要内容。而且,在民间还组成了研习武艺的组织——“社”,开始出现武术的一些流派。元代出现了某些以传授武艺为主要内容的武馆。明清时期,民间习武更为广泛,门派林立,出现了数百种武术套路,武术流派趋于定型。

2.1.2武术文化的形式

武术是以技击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搏斗的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 首先,武术属于中国传统的技击。它是以踢、打、摔、拿、击、刺等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通过徒手或借助于器械的身体运动来表现攻防格斗的能力。无论是对抗性的搏斗运动,还是势势相承的套路运动,都是以中国传统的技击方法为其技术核心的。 其次,武术是体育项目。它明显区别于使人致伤致残的实用技击技术。套路运动中尽管包含丰富的技击方法,但其宗旨是通过演练以提高人的身体素质和攻防能力。 其三,武术是优秀的民族文化。任何体育项目都含有一定的文化意义,但是,没有任何项目像武术这样具有浓郁的文化特征和民族色彩。武术是传统的、固有的,它在民族文化的总体氛围中孕育、产生、衍化发展,自然地融汇了易学、哲学、中医学、伦理学、兵学、美学等多种传统文化思想和文化观念,注重内外兼修,诸如整体观、阴阳变化观、形神论、气论、动静说、刚柔说等等,逐步形成了独具民族风貌的武术文化体系。

2.1.3武术文化的内涵

第一,武德,中国武术文化的核心。武德是从事武术活动的人,在社会活动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所应具有的道德品质。简而言之,就是武术道德。“道一般指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并引申为人们必须遵循的社会行为准则、规则或规范;“德”即得,人们认识“道”,遵循“道”,内得与己,外施与人,便称为“德”。“道”主要指一 种外在的要求,“德”则指内心的精神情操或境界。“道德”两字连用,始见于荀子《劝学》篇:“故学至乎礼而止,夫是之谓道德之极”。武德是隶属于体育道德的范畴。武德既是参加武术活动人们所遵守的公共体育道德,又是武术工作者在从事武术教学、训练、竞赛等工作中应遵循的伦理规范。由于武术有着区别于其它体育活动的特殊性,受着民族道德的影响和渗透,所以形成了自身独特的道德规范——武德。第二,中国武术与中国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有机组成部分的武术,在其产生、发展和完善的历史进程中,不同程度地受到哲学思想中通变思想、文感相斥思想和发展变化思想的左右。历史上许多武术家都自觉不自觉地运用了古代的哲学思想来分析解释自己演练的拳法,并能融会贯通地创造出不同风格的拳种。明末出现的所谓“内家拳”以及后来的太极挚、形意拳、八卦掌等拳种对拳理的解释,都与古代哲学思想密切相连,含有丰富的哲理性总的说来,中国武术作为人类自身完善的一种手段,它是与华夏种族精神完善的手段——哲学一道建筑起中国文化大厦的。作为精神最高产物的哲学,对于人类其任何肉体的和精神的完善手段都起着指导作用,并具有相当程度的影响。第三,武术与中国宗教中国的宗教严格说来是一个复合体,是各种文化观念、伦理观念、社会观念的综合物。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宗教在武术的发展过程中同样起到过一定的作用。武术是我国传统的体育文化,而宗教作为一种社会童识形态对武术的发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对它们之间的关系作一个详尽的考察,将有益于澄清一些历史事实,破除有些人头脑中对武术的神秘观念,使武术沿着健康的方向发展。第四,武术与中医。武术与传统医学同属人体文化的范畴,它们有着共同的哲学方法论基础,并在同一文化领域内相互融合、渗透,又共同丰富、发展。传统医学是在唯物主义元气论的哲学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其根本特点与优点就是它的整体综合观与阴阳辨证观,并进而提出“精、气、神”为人体“三宝”的观点,认为三者一体,互相依存。武术则将传统医学的这些理论完整地吸收到自己的理论体系之中,逐渐形神合一、内外兼修。内养性情、外练筋骨的养身思想和健身之道。另外,武术与传统医学的骨伤科也具有血肉相连的关系,不仅中医的理论指导着武术的养生与技击,如传统医学中的点穴、拿脉、解骨及救治偏差术等直接用于自卫与技击中,而且武术的某些功法也丰富了中医伤科的治疗技法,如中医伤科的“一指禅推拿”、“拍打疗法”等。武术与中医的结合,不仅创造了独特的中国养生、功夫按摩、武术伤科、伤科针灸、运动医药、练功疗法、救治偏差、特种功夫等八大技术成果以及一大批有关的学术著述,而且这种历史结合必然有力地促进二者在今后的共同发展,成为走向世界、造福人类的主题曲。

3 武术文化对大学生成长的有利影响

3.1道德素质的提升

练武之人讲究武德,基本思想是以仁慈、忠厚、善良和爱心来待人接物,处理一切人际关系。武德的仁学中心首先表现在练武与修身的统一,习武既是人生品德修养的重要途径和方法,要求习武者要有高尚的品德与宏大的胸怀和气魄。其次,武德的仁学中心还体现在武技的运用上。武术的本质是技击,技击必然内含着残酷与暴力。然而武术的仁德精神却要求以制取对方为主,尽量避免杀人取命。以武会友,更是讲究点到为止。因此,我们大学生可以从中学到仁、义、礼、智、信,以此来加强自身修养,提升自己的道德素养,做一个人格完善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3.2身体素质的提升

武术练习过程是通过对武术的技击功能的追求、技艺的修炼、技术原理身体力行的感悟的过程。丰富的、全方位的武术动作对人体各关节柔韧性要求较高,它促进了人体各个大小关节的灵活性和坚韧性的发展;武术功力练习的多样性促进了人各个部分骨骼肌肉神经的健壮发展;通过多种静止的姿势或柔缓的动作使练功者情绪安静,意念集中,吐故纳新,借以调节人体中枢神经的兴奋和抑制过程,消除大脑皮层的紊乱和疲劳,从而起到神经与肌肉高度协调,精确调节机体运动的医疗保健作用。因而,经过系统的武术训练,人的体质、体格、肌体、骨骼、神经等协调能力得到极大提高。全面的提高我们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为以后工作学习打下良好的身体素质基础。

3.3意志力的磨练

武术的学习和训练不仅要求练习者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而且还需要常年不懈,持之以恒。武术是一种日久见真功的运动,通过练习武术可以锻炼我们大学生不怕困难、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意志品质。

3.4人格品质的磨练

通过练习武术,我们可以舒展筋骨,放松身心。而且还可以通过观赏武术表演来娱乐自己,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演变及人们对武术的健身、防身实用价值认识的提高,以武术的观赏为娱乐目的的情况大为增多。练习武术把以肌肉运动感觉为主的心理因素和人的情绪、情感联系起来,以达到身体运动与内在心志的和谐统一,从而实现人体自身的和谐。武术运动以其特有的锻炼效果和深邃的文化内涵给人带来一种特有的身心体验和感受,这可以培养人们良好的心理品质、人格品质和健身习惯。

3.5规则意识的培养

此外,武术文化对我们大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具有很重要的作用。练习武术讲究一定的规则,要循序渐进,不能心浮气躁。武术比赛也有规则,比如禁击部位:后脑、颈部、裆部,得分部位是:头部、躯干、大、小腿,禁用方法:用头、肘、膝和反关节的动作进攻对方;用迫使对方头部先着地的摔法或有意砸压对方;用腿攻击倒地方的头部;用拳连击对方头部。还有介绍运动员时,运动员向观众行抱拳礼;每场比赛开始前,运动员相互行抱拳礼,宣布结果时,运动员交换站位,宣布后,双方行抱拳礼,再同时向台上裁判员行抱拳礼,裁判回礼;然后和对方教练员行抱拳礼,教练员回礼。无规则不成方圆,这些规则的制定有利于保护参赛者的生命,有利于武术比赛的进行,我们大学生可以从中学到尊敬师长、团结同学、遵纪守法、文明礼貌、举止端庄等好品质,自觉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爱国情怀的培养。武术文化还能培养我们的爱国情怀和重诚诺、守信用、见义勇为等侠义精神,而侠之大者乃国家民族之观念。在武德内涵深层最宝贵的是爱国情节。今天,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同样应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培养强烈的民族自豪感,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弘扬祖国文化,建立起新型的社会主义道德观,形成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忠诚于党的崇高品德,以国家和集体利益为重的武德思想,为中华民族之兴旺繁荣而奉献毕生。

4 武术文化教育对高校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作用

从武术文化的特点和作用可以看出,武术文化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其他教育模式无可比拟的作用,如果在高校得以广泛的推广,并加以引导并规范化、常规化,相信对大学生素质教育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们把通过武术文化来推动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的教育模式称为武术文化素质教育,学校教育中的武术文化,具有教育性的功能,中国武术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思想,具有修心养性的功效,在习武的过程中养成独立的生活习惯,树立远大的理想,培养坚强的意志和高尚的品质,这也是我们常说的武德精神,它是武术工作者在从事武术教学、训练、竞赛等工作中应遵循的伦理规范,正义、公平、公道——人类最古老的道德观念。习武者需要有吃苦耐劳、知难而进、忍耐克己的精神,同时也要心胸宽广,对人以诚相待,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责任感,保持不为名利、乐于助人的美德。武文化这种哲理性和教育性的功能特点,在武术的熏陶中得以培养、塑造、锻炼、养成,人格素质得到升华。从武术广义的概念来讲,也可称为武术素质教育。换句话来讲,武术文化素质教育指的是根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借助武术文化的教育教学途径,来全面提高人的综合素质的一种教育模式。当今高校所开展的武术教学,其实和我们提出的武术文化素质教育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他们之间是相辅相成的,我们提出的武术文化是广义上的武术概念,素质教育也涵盖了普通的武术教学,武术教学是武术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武术文化素质教育包涵了武术教学的全部内容,它是武术教学的拓展和延伸,武术文化素质教育是一个系统性的教育模式,它不仅仅局限于教学领域,他渗透到高校各个领域,他与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思想道德建设、学生管理、校园设施和校园环境建设、学风校风建设等都有着紧密的联系。构建武术文化素质教育体系,充分发挥武术文化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促进作用。

5 高校武术文化素质教育的现状

5.1高校武术文化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5.1.1教学内容狭窄,教学方式单一

首先,从各个学校的调查研究可以看出大部分高校开展武术课的内容为五步拳、初级剑和24式简化太极拳,还有少数高校教授初级长拳三路,学生普遍反映渴求学到更多的武术项目,但无奈学校未予开展,进而造成武术的选择面不宽,内容贫乏,项目单调,使之缺乏吸引力。 其次,中华武术博大精深,它对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有着重要影响,因而,武术应该与许多其他的综合知识结合起来,这样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文化素质,特别是武术的武德方面都有长足的发展,这对继承和发扬武术的真谛是一个重要基础。然而大多数高校虽然改善了一些重术科轻理论的现象,但是与武术相关的一些理论仍然得不到重视,这就造成了理论与实际的脱节,直接影响了教学质量。

5.1.2高校师资力量薄弱,师资匮乏,师资水平不高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

“名师出高徒”,武术教师首先自己要学好武术的基本知识,熟练地掌握武术教材,钻研教材和教法,具备学好、教好武术的基本素养和能力。而且教师在做动作示范时,要力求动作准确,以保证突出武术特有的精、气、神协调统一的运动风格和特点。在讲解时吐字要清晰,要把每个动作的攻防含义都讲清楚,这样才能保证教学的质量,但现实的情况却不容乐观。一方面,有些高校在教学武术项目的教师队伍中,有相当一部分是非“科班”武术教师,大多由一些其它项目的教师来教授武术,虽然这些教师在武术方面有一定的修养,但是相比于专业教师来说,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甚至一些教授武术的非“科班”教师,自己本身对武术知之甚少,甚至在教学的过程中拿着课本教学,自己看着课本学习,学生在后面跟着模仿其结果是严重影响了武术教学效果,也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武术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在许多大学中还存在一个武术教师同时担任多种武术项目选修班武术教学工作的情况,这极大增加了一些武术教师的压力,降低了教学的质量。大量的文献调查显示,现阶段武术师资队伍中虽不乏教学经验丰富、技术水平高、理论知识全面的教师,但同时也存在武术教师专业水平不过硬,武术教师人数短缺的现象,极大地影响了武术教学的质量。

5.1.3高校武术发展的经济保障不乐观

发展是需要经济作保障的,在现实的时代背景下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越来越多的学习武术专业的学生就业形式越来越严峻,这会对学习武术的学生造成很大的压力,武术专业学生没有未来的经济保障,这会影响到非武术专业学生对武术学习的态度。其次,高校所在地域经济差别太大,加上武术产业化规模小,学校投入太大,反而产出少,因此学校会降低武术发展的投入就会造成办学条件差,从而使武术发展有名无实。再者当地高校武术的传播途径也非常单一,未能辐射到周边环境,得不到当地许多人的支持,因此拉不到赞助,发展资金匮乏。

5.1.4学生对学习武术的价值功能模糊

由于我国当前处于市场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市场运作法规尚不健全,加之各种不良思潮的冲击,使部分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向“自我”倾斜,被“金钱”扭曲出现“功利化”、“多元化”的倾向,对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严重的不良影响。在实现人生追求中,一些人缺乏远大的理想和抱负,重物质利益轻无私奉献,重金钱实惠轻理想追求,看重事物的功利价值追求实用性。实用性价值观在经历了起伏变化之后,已经趋于稳定,成为了当代大学生的主导价值观。一些功夫片、暴力片也使得他们对武术的认识就是能使人获得利益的暴力技术,对传统武术思想更是无法接受,这与我们对武术的初衷是大相径庭的。这种价值观的不同必然会导致学生在接触武术时产生肤浅的认识,从而阻碍武术的发展。

6 发展高校武术文化的对策

6.1提高当代大学生对武术文化的兴趣

多年以来,以技术传授为主要目的的武术课教学模式,只重视教师的主导地位,而忽视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武术教学任务的完成,要靠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两方面学生对武术学习的热爱和追求,来源于兴趣,而兴趣是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源泉,要提高教学质量,首先要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才能取得较好效果。第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情境的创设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拿体育课来说,低年级的学生在上跑的教材时,教师可以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卡通动物形象,让他们扮演不同的角色,一起参加“森林运动会”。通过情境的创设,学生们不再感到跑步是枯燥的。往往会忘记这是在上课,而认为是在嬉戏。这样学生既得到了身体锻炼,又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第二,让学生开动脑筋,主动地获取知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或学生容易出现错误处,故意地弄出错误来,让学生发现错误,提出纠正的建议,而教师“坚持错误”,学生据理力争,教师终于“认输”,并向学生“道谢”。师生争论的过程既是学生纠正和论证的过程,同时又是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第三,让学生大胆说,提高学习的自信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善于引导学生学习,还要鼓励学生大胆说。例如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先设计好教学内容,把学生平时容易做错的动作,由学生以小组讨论、实践再交流的形式来解决,从而找到问题的原因,纠正错误动作,教师则参与到学生的练习中。第四,让学生自由选择活动内容,增强学习的主人翁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地选择自己喜欢的活动内容。例如少年拳的教学内容,除了四年级的个别学生学过这套拳之外,剩余二、三年级的学生都不会。因此,在教学中,主要是采取先教师讲解示范,后学生分散结伴,以老带新,互帮互助结对练习,然后老师指正、纠错,再请学生示范动作,最后集体进行练习。这样一来,学生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他做的是“自己选择的事”,而不是被动地完成别人强加给他们的任务。第五,不轻易打“不合格”分,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学生在学习某个动作时,因为没有理解动作要领,往往会出现动作不正确、不协调。对于这种情况,作为教师应该首先承担责任,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

6.2加强武术教师的综合知识的考核,加大学校对武术教学的投入

武术教学是双向的,以学生为主导,教师必须为辅。教师本身的素质对教学质量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对教师也要有定期的教学考核,对武术专业的体育老师进行综合培训和考评,竞争上岗。同时,学校增加对武术教学的硬件设施的投入,这样既能给老师更大的发挥空间,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老师的培训不一定是武术的专业知识,例如培训学习生物医学方面的知识,可以对学习武术过程中受伤进行及时的医疗保护措施。此外可以向其他专业一样,学校组织培训教师设立精品课程等等。

6.3提高武术专业学生就业率,加强武术文化在一定区域的传播

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造成这几年毕业生就业很困难。因此学校要多渠道入手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加强对武术专业的传播,提高学生的素质,提高就业率。高校中建立的武术馆或者是俱乐部实行“走出去”的战略,与社区多进行接触。同时,也可以通过网络媒体进行宣传,广泛传播高校武术的发展,获得更多的社会资助资金;另一方面,可以提倡并鼓励学生去参加社会上举办的一 些武术大赛,开展武术的创业培训等等,增加学生社会经验,丰富学生社会知识。

6.4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学习武术的文化素养高校要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学习武术的文化素养

首先,要端正学习武术的动机,不要把武术作为打架斗殴的资本。学武之人都具有高尚的品德,他们除暴安良,匡扶正义,惩恶扬善,习武者在继承这一美德时,要多做一些见义勇为,对社会有益的事。其次,要使大学生知道武术的价值功能,可以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和道德素质。李秋玲提出素质教育是学校体育改革的方向,通过对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高校武术教学改革与发展方向的论述,提出以教学观念更新为先导,以考试评价的改革为切入点,进一步深化武术文化教学改革,以适应现代社会对武术文化教学的新要求。

7 结语

武术的学习,通过对侠义精神的理解可以增强我们大学生的公益责任道德义务感增强国家社会民族意识,学习武术文化不仅可以增强个人的身体素质,完善个人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更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所以我们大学生应该积极学习武术文化。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和医疗改革的深入进行,人们的健康意识也在逐步增强,武术健身必将成为现代人们健身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将有力推动高校武术教学改革的深入进行,使它在深度和广度上得到全面的发展。武术教学的改革必将推动中华武术的更广泛传播和武术的产业化发展。

参考文献:

[1]袁金宝,温搏.高校武术发展影响因素与对策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6(3):135.

[2]陈德平.普通高校武术教育、教学的现状与改革对策[J].烟台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238-240.

[3]靳苏.高校武术对开展全民健身的意义[J].中国科技信息,2007(20):171.

[4]马宝国.谈艺术类院校如何开展武术教学[J].辽宁体育科技,2003(3).

[5]张 扬.浅析体育与舞蹈的关系[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4(3):108.

[6]朱小云.对中国传统武术套路的发展若干方面的建议[J].咸宁学院学报,2007(3):151-153.

[7]郭琼珠,黄景东,林建华.普通高校体育课程中民族传统体育内容改革的现状调查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241-243.

[8]苏建波.桂西普通高校武术教学现状和发展对策[J].搏击·武术科学,2007(12):59-60.

[9]于桂林.江苏省普通高校武术教学现状的调查分析[J].体育世界(学术),2007(12):46-48.

[10]武泉华.对高职院校武术教学的调查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07(11):70-71.

[11]郭玉成,邱丕相.高等院校民族传统体育学专业的历史使命——继承武术文化与弘扬民

族精神[J].搏击·武术科学,2006(2):1-3.

[12]毛香銮.论武术在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中的作用及其教学模式[J].福建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33):112-114.

[13]孟云萍,任宇.高校大学生武术价值观对武术教学的作用[J].搏击·武术科学,2007(2):71-72.

[14]田桂菊.高校武术普修课按层次分组教学的尝试[J].体育学刊,2004(4):70-71.

[15]李丕伟,刘志刚.多媒体技术在武术教学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07(09):161-162.

[16]刘晓黎.武术与体育舞蹈[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3(3):43-45.

[17]彭云钊,工攀.简化太极拳教学探析[J].搏击·武术科学,2007(11):64-65.

[18]李玉刚,梁亚东,严发本,刘存忠.生物力学在武术散打中的应用现状及研究对策[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2):40-42.

[19]罗漩,郭讲用.体育信息网络传播的现状与刘策[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3(3):36-37.

[20]孙永武.体育院校武术专业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讨[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7(8):95-96.

[21]李秋玲.高校素质教育中武术教学改革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07(2):58-59.

On the Role of Wushu Culture for the Comstruction of Campus Culture

Liu GuoliZhao YuCai ChengchengHuang Peijun
(Wuhan University of Sport,Wuhan Hubei 430079,China)

Abstract:The construction of campus culture is an important way and effective carrier for the new era college students thoughts education,while Wushu culture has the functions of uniting,regulating,directing,encouraging and creating,and play an irreplaceable role in campus culture construction,has special value.On the one hand,Wushu culture should adapt to college students attentions on times and society,improving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campus culture;on the other hand,college students thought education needs to root in Wushu culture activities,to have campus culture enlighten students Wushu culture and edificate students behavior character.

Keywords:Wushu cultureCampus cultureimportant roleconsideration

作者简介:1.刘国立(1971~),男,讲师。研究方向:武术教学与训练。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839(2016)03—0032—06

猜你喜欢
武术文化教学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中华武术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谁远谁近?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武术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
如何让学生掌握好武术中的寸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