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鹏飞,叶进利(武汉体育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关于创建“一校一品”特色体育项目的几点思考与建议
陈鹏飞,叶进利
(武汉体育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近年来,青少年体育健康状况整体下滑的问题备受关注。《中央7号文件》指出:增强青少年体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是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事。为了改善下滑的局势,教育部体卫艺司倡导进行教学改革,推出“一校一品”的教学改革模式,即:在学校教育改革发展中开创本校的运动品牌,各个学校综合分析本校各方面的实际情况,在其中找到适合自己学校的特色体育项目,创建成学校特色。据相关资料显示,目前关于“一校一品”特色体育项目的实施研究已达到一定的高度,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关于品牌创建的研究较少,仍存在一些有待深究和解决的问题。
1.1校园体育氛围促进文化学习
苏州园区二实小以乒乓球作为校本特色体育项目,每年定期举办关于乒乓球的活动,如乒乓球比赛、海报宣传、知识竞赛、亲子乒乓活动等……营造浓厚的校园体育氛围不仅陶冶学生的体育情操,更多的是让学生感受到运动的快乐。调查发现,学生在学校进行特色体育项目的学习之后,不但体质得到增强,文化课的学习也得以提升。
1.2学生身体健康状况得到有效改善
佛山市南海区和顺一中以咏春拳作为校本特色体育项目,对比全校学生体质健康数据,可以看出:2013—2014年度比2012—2013年度学生的体质健康达标率提高了3.25个百分点,优秀率明显地提高了5.38个百分点,这说明和顺一中全校学生的整体体质健康水平呈现上升的趋势。
1.3专业的体育特色师资得以充分发挥
创建“一校一品”特色体育项目,需要体育教师专业扎实,在教学中采用合理科学的教学方法手段,确保特色学校创建的科学性、可行性和操作性。体育教师的创造性发挥到极致,可以不断地给学生以新鲜感,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学生在课堂中也能充分发挥其运动才能,感受体育运动带来的乐趣。
2.1校本特色体育项目的定位
创建“一校一品”特色体育项目,在部分地区已经开展得很好,但某些学校在项目的选择上略有欠缺,有待提高完善,如苏州工业园区三中以田径作为特色项目,虽然田径是最基本的体育活动,但大多数学生不感兴趣,其成效也往往适得其反;再如苏州工业园区八中的(无线电)、园区二中的(三模)等,这些学校在选择项目上很有个性和远见,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但没有考虑到这些项目技术难度较高,费用昂贵,普通家庭难以负担,项目无法在课余体育中广泛推广……特色体育项目在选择定位时一定要从实际出发,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如何选择适合本校的最佳特色体育项目值得校领导和体育教师深入思考。
2.2各学段之间的衔接联系
目前,“一校一品”教学改革模式已经在全国大范围开展实施,各个学校都有自己的特色体育项目,学生从小学升入中学可能会面临一段空窗期,即在读中学与毕业小学的特色体育项目不同,有些项目甚至从未涉及,某种程度上会给学生造成心理压力,但如果对待所有学生都是一视同仁,从零基础学起,则会出现低水平运动技能不断反复,学生运动技能得不到有效提升,影响任课老师的教学进度等,如何有效地融合各学段教学内容的衔接与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
2.3监督管理机制
教育部体卫艺司面向全国推出“一校一品”教学改革模式,目前,大多数学校将创建“一校一品”特色体育项目列入学校总体规划中,并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但在体育项目具体实施中,有些学校未能制订具体的阶段实施计划,不能确保“一校一品”工作顺利开展。一个完善的监督管理机制,需要所有成员积极参与并遵守完成,同时要与兄弟学校保持紧密联系。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工作效率,保障即时信息传播流通顺畅是关键,如何将成功的经验一起分享以及将遇到的难题一起讨论解决,是当前管理机构需要解决的又一大难题。
3.1从实际出发,创建校本特色体育项目
关于创建校本“一校一品”特色体育项目的定位,学校的领导者应当给予足够的重视;(1)要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可接受度;(2)体育教师的专项以及学校场地器材设备,并将二者有机整合;(3)面对全体学生找到区别于其他学校的项目,追求个性的同时又不脱离实际。一切以学生为出发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满足学生的切实需求。如江苏娄葑实验小学以花样跳绳作为校本特色体育项目,学生从小就接触跑跳,初学跳绳比较得心应手,而且器材简单,不受年龄和场地的限制,随着花样难度的增加,学生对花样跳绳的兴趣愈发浓厚,团体跳绳不仅在课外体育中可以广泛开展,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3.2中小学紧密衔接,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学生从小学到初中系统地学习体育项目,有利于提高学生运动技能,学生在学校保持体育运动的持续性,对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有着深远的意义。中小学体育进行紧密衔接,可以有效地改善低水平运动技能不断重复的恶性循环状况,提高教学效率的同时,也大大增强学生对特色体育项目的兴趣。如苏州园区第二实验小学与园区十中均以乒乓球作为校本特色体育项目,而苏州园区第七中学与苏大附中则以篮球作为校本体育特色项目,两所学校之间都进行了紧密地联系,形成小学到初中的连接,尽可能从学生角度出发,给学生搭建一个平台。但也不排除一些家长受升学观念的影响,并没有选择相应的初中就读,致使后续学习难以为继。
3.3通过社交媒体加强信息传递和监督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学校体育也需要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大家耳熟能详的微信就是很好的社交媒介,将微信平台引进“一校一品”特色体育项目建设中,可以有效保障即时信息流通。由教育部体卫艺司的专业人员建立“一校一品”特色体育项目微信公众号,并由专业人员管理和维护,各地教育部教研员以及地方学校领导和体育教师关注此微信公众号,在各地教育部教研员的带领下创建微信群聊,让大家在最短的时间以最快的速度分享全国各地开展“一校一品”特色体育项目的成功经验,以及日常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同时通过互联网的监督调查,促使学校按计划落实“一校一品”特色体育项目的实施,完善监督体制。学校领导者应该意识到每一次教师培训和专家讲座都是宝贵的学习机会,各地方代表提前做好充分准备,搜集整理关于当地开展实施“一校一品”特色体育项目进程的资料,在会议中交流、探讨,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近年来,我国在开展“一校一品”特色体育项目的实践过程中取得了较大的进步,这是学校体育大家庭中各位成员共同努力的结果。切实开展“一校一品”特色体育项目并非易事,笔者认为,国家政策以及教育部和体育部的支持是强大的推动力,学校实际情况是基础,办学理念是支点,一切从实际出发,将这三者有机融合,可以使学校创建“一校一品”特色体育项目定位更加明确,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王登峰.推行“一校一品”促进学校体育特色建设:教育部体卫艺司司长王登峰谈“一校一品”活动的开展[J].体育教学,2014(5):21-22.
[2]施鑫,兰双.“一校一品”特色体育活动现状与对策[J].教学研究,2015(8):70-71.
[3]赵艳.学校体育品牌建设的研究:以苏州工业园区中小学“一校一品、体教结合”活动为例[D].苏州:苏州大学,2013.
[4]刘治国,钟挥云.“一校一品”体育特色学校的实践探析[J].体育教学,2014(9):68-69.
[5]刘宁宁.“一校一品”创建活动促使学生养成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的研究[J].教育研究,2014(8).
中图分类号:G81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51X(2016)05-021-02
收稿日期:2016-03-22
作者简介:陈鹏飞(1992~),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