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体育价值概念溯源及其范畴构建*

2016-11-28 07:12宏,周
体育教育学刊 2016年3期

王 宏,周 波

(武汉体育学院 武术学院,湖北 武汉430079 )



中西体育价值概念溯源及其范畴构建*

王宏,周波

(武汉体育学院 武术学院,湖北 武汉430079 )

摘要:对中西体育价值认知进行溯源性梳理并述评,提出缺乏体育价值概念研究是中西体育价值系统研究的共同不足。通过研究中西体育价值范畴的构建逻辑,提出:中西体育价值范畴多相通于体育自然科学价值、体育社会科学价值、体育人文科学价值等三个层次,他们建构的逻辑在于人类体育实践。中西体育价值范畴的历史流变性特征亦表征于体育价值范畴的人本性考察、国本性甄别及社会性的审视。

关键词:体育价值;概念溯源;范畴构建

价值是人类活动所追求的根本目标,伴随人类进步的任何有益活动都与人类的价值追求密切相关,这亦是价值哲学形成的源头。作为人类活动的有机部分,体育在促进人的身体发展、满足社会的人文精神需求及促进人类的健康与和谐发展等诸多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与意义。学界对体育价值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日趋伴随体育的实践与发展、人类文明的进程及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而为体育价值科学化、系统化走向贡献着日趋理性化的基础性素材。当前,体育强国建设的中国社会转型期为体育基础理论研究带来了新的历史契机,而观照中西体育价值概念与内涵,分析他们建构体育价值范畴的内在逻辑,无疑是丰富体育价值哲学这一基础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1中西体育价值认知的历史述评

1.1中国体育价值概念的历史述评

文献资料显示,较早给出体育价值概念的学者当属凌平(1989),他指出:“所谓体育价值,即凝结在体育运动(包括精英体育和大众体育)中的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的总和。”[1]这一概念的界定是套用于马克思主义商品价值之劳动量学说,“价值即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2]这在我国体育事业建设的初期,无疑具有较高的学术代表性,为新中国初期体育理论的建设起到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及社会精神文明的快速发展,这一概念存在的不足日趋显现:其存在以“体育运动”替换“体育”的致命缺陷,同时又因片面强调了体育物象作为客体的意义而忽视了体育物象主体在价值活动中的作用。另外,这种观点秉承“劳动量决定价值”的原则界定体育价值这一涵蕴自然科学知识、生命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人文精神素养等多维多层的复杂物象,将体育劳动价值的特殊价值形态或者说是特殊价值个案视为一般的价值形态,无疑存在认识论局限性问题,所以尚不能为大多的学者认可和接受。

徐宏伟(1993)指出:“就其体育价值而言,它是一种客观存在,是人的需要对体育这一社会文化现象之属性的肯定关系,即人与体育之间的一种特殊关系。”[3]这一概念是以人本需要为核心观点的阐发,侧重于体育的人化价值。持此同一观点的李可兴(2005)也有不同的定义表述,“体育价值就是体育对人们身心健康的积极作用。它回答‘体育’对人有何意义的问题。”[4]这一类似概念将“人的身心健康”纳入价值的终极目标,符合以人为本的现代理念,但是基于体育形成发展的历史,基于现代竞技体育变异的价值现象,概念显然不能涵盖及阐述这些特征。另外,只注重“人”而忽略了“社会”这一主体,也使概念呈现极大的局限性。当然,这一以“人本需要”为决定价值形成的概念逻辑范式也为“人本需要”与“社会需要”双维度逻辑范式埋设了伏笔。

李德顺(1995)则认为,“体育的价值是指体育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意义……。”[5]这一概念亦可理解为体育物象对于人和社会所具有的意义,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价值定义内涵的表达,揭示客观体育物象对于满足人类社会需要的意义关系,揭示具有特定属性的体育物象对于人和社会主体需要的意义,揭示体育物象客体满足体育主体需要的关系。当然,也因缺乏“意义”与“需要”本身内涵的注解,而遭受着“意义”与“需要”两个名词之间“同义反复”的置疑。

另一较具代表的概念观点为体育功能属性说。颜天民(2000)认为,“体育的价值是体育的客体对主体生存、发展、完善等需要的满足而产生的效应。”[6]这一概念阐发也奠定了韩玉彬(2008)概念的基础,“体育的价值是表示体育满足人们的需要所具有的功能属性或积极作用,即体育对人们的有用性(实际效用)。”[7]其定义的逻辑在于体育物象是基于人类对体育的需要而产生、发展与创新,而体育自身的功能属性是构建体育价值的客观基础,双向联系与统一的关系即形成体育价值。这一概念虽然仅以体育自身(功能)属性与人们对体育(功能)属性需要来界定体育价值的生成,忽略了作为人类社会构建系统整体功能及社会大系统之主体,但为体育价值伴随体育功能的应然性与实然性等特性研究打开了新的研究视域。当然,这一简单“价值=功能属性”的定义疏忽了人之主体特性和个体特性对体育价值的作用及影响尚待修正、完善和补充。

1.2西方体育价值内涵的历史述评

体育价值哲学思想形成于人类体育实践与探索的进程中,其系统研究较早成型于近代欧洲,并惠及至世界。欧洲先哲们对体育所进行的身体力行的思辨和实践,较早闪烁出体育价值内涵的思想之光。结合古代奥运会史料,探寻西方“培养坚强、勇敢的年轻一代”等相关体育价值思想的历史记载,古希腊先哲们无疑成为了耀眼的明星群。

古希腊原子唯物论学说创始人德谟克利特(Demokritos,前460-前370)以“人是小宇宙”提出身体运动促进身体和灵魂相和谐理念。这一身体和灵魂应该相一致的朴素哲学观念同时为古希腊三贤巨头苏格拉底(Socrates,前469-前399)所接受,并将其发挥至极致,“每一个市民绝不能成为体育的门外汉,应该具有最坚实的身体条件,一旦国家危急便能随时出征,尽自己保卫国家的义务”。这一思想抒发了苏格拉底对体育至高价值的推崇,融会了体育的诸多价值内涵,譬如,体育可以赋予人们勇敢的品质和健硕的体格,不仅能锻炼个体的毅力,培养个人的美德,还能有保家卫国之用。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Plato,约前427-前347)继承发扬了其老师苏格拉底的体育思想,标榜出了“以体操锻炼身体,以音乐陶冶心灵”的教育理念。他认为肉体是灵魂的监狱,灵魂的拯救只能通过对肉体的禁抑,“似乎是音乐和体育服务于人的爱智和激情,这不是为了心灵和身体(虽然顺便也为了心灵和身体),而是为了合爱智和激情两部分张弛得宜,配合适当,达到和谐。”这无疑是对身体与灵魂二元论思想的进一步阐释,奠定了古代教育体系之基,对古代欧洲体育思想及近代体育思想的发展与创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Aristotélēs,前384-前322)堪称古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他首次提出“生命在于运动”的哲理名言,主张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且在不同时期各有所侧重。其中,幼儿期以身体发展(体育)为主,主张“简便的体操”和“轻巧的武艺”,侧重于让儿童身体正常发展。这一体育价值取向思想亦观照着身体是灵魂发展的必要条件之思想,映射出古希腊体育教育的早期人文价值光芒。

古希腊哲学家们的身体运动思想在社会实践中形成了两种相区别的主流身体运动观:身体运动和智育相结合的均衡发展体育观;身体运动只能为智力发展服务的协助发展体育观。“雅典的身体运动是进行人的培养和教育,它的公民可以获取公民资格所需要的重要美德,忠诚与勇气,追求身心和谐发展。斯巴达人的身体运动观是严格的身体训练,为了达到军事目的而锻炼身体。”这两种身体运动思潮此伏彼起,它们伴随最初只持续一天的宗教节日古奥运会(史载开始仅有一个比赛项目,后来在斯巴达城邦要求下,跳远、标枪、铁饼、铅球、摔跤等五项全能列入赛程,赛会时间逐渐亦延长至七天)激荡着古希腊人民铸就充沛的体力与强壮的体格,它们共同奠基着近代文艺复兴中欧洲体育发展所需的思想传统与基础。古代奥运会促进了古希腊年轻人崇尚和热爱健美人体的风向,促进了早期雕刻技艺的发展,也促进了文学和音乐的学习,结合竞技训练磨砺了古希腊的强健体质。“古希腊的乐观主义、自由、追求完美、骄傲等,成为这个时代文化与人文价值的内容。”作为身体文化的主流阐发,推崇肌体之力量、速度、激情同匀称和谐之人体审美合拍,崇尚竞争精神之显贵与强壮身体之健康的统一,成为古希腊魅力体育文化的主体内容,也呈现着古希腊早期人文体育价值蓓蕾的蒙昧表征。

2中西体育价值范畴构建的逻辑

2.1中国体育价值范畴构建的逻辑

符合中国思想逻辑的体育价值元素探索可溯源于远古时期,散见于儒家伦理为中心的体育思想、道家道法自然的体育思想、墨家尚力的体育思想、兵家攻防技击的体育思想及阴阳家对立统一的体育思想,呈现顺乎自然兼重修身养性的务实精神。但真正学术性构建中国体育价值范畴始于近代19世纪末。在大教育家严复(1853-1921)“体智德三育并重”思想、蔡元培(1864-1940)“体智德美四育并重”思想、张伯苓(1876-1951)“广义体育观下的德智体三育并重”思想、鲁迅(1881-1936)“体育野性、体育立人、体育文化启蒙”思想、陶行知(1891-1946)“科学的健康堡垒”思想、方万邦(1893-1969)“体育即教育说”思想、毛泽东(1893-1976)“增强人民体质”等思想的认识论推动下,中国逐渐形成理性的体育科学理论及体育实践探索体系,这正是现代中国体育社会学界对体育价值范畴构建的整体性与自觉性基础。

凌平(1989)以横向和纵向两个层面构建了体育价值的范畴。其中纵向上提出,“体育的价值由生存价值、效用价值、精神价值、人的价值这四个方面组成。”[1]这一范畴系统初步构建了以人为体育价值的核心,将体育的价值范畴按照从低级至高级的纵向深入形式分开阐述。这一构建形式能够很好地体现不同层次范畴之间的关系,从生存至效用进而至精神的递进层面,与马斯诺生存需要的范畴构建形式相似,反映人类需求层次的递升性,体现其研究思维的敏锐性及合理性。另外,其将人的价值作为界定和审视体育价值的中心,亦凸显了人的本质价值决定着体育价值的逻辑。当然,以结构主义视角把握体育价值系统,这一概念明显存在着缺乏整体系统观的局限性。比如说,以人为核心的唯一标准势必忽视了社会整体系统的考察,(人既具有个体性,也具有社会性)。横向上,“体育价值主要包括思想价值(道德、伦理、作风、认识、启迪价值)、非理性的智能价值(竞争、进取、自信、坚毅、顽强等意志价值)、审美价值(艺术、造型价值)、愉悦价值(欣赏、渲泄、消遣价值)、表征价值、经济价值等。”[1]其构建逻辑为“体育价值的确定,往往就取决于社会中某一因素变量(政治体制、经济改革、文化变迁等)当时的性质与状态,而这种特殊的性质与状态,最终又是由整个横向网络的整体状态所决定的”[1]。

祖苇(2003)构建体育价值的三大范畴为“体育的科学价值、体育的社会价值(体育的政治价值、体育的经济价值、体育的教育价值)、体育的人文价值”。其构建的逻辑为体育属性对象于自然之人、社会之人、精神之人三大视域的表征。其中,以合规律性发展的作用与影响对自然物之人界定体育的科学价值,其明证与评价方法在于人体生理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解剖学、运动保健学、运动医学、运动生物化学等自然学科;从合乎人的社会化需求或社会之人的社会属性审视体育对于人类社会化过程中作用及与政治、经济、教育、文化、军事、科技等系统之关系的价值,并以此界定体育社会价值范畴,其明证及评价方法在于管理学、经济学、体育市场营销学、体育产业学、体育社会学、体育管理学等社会学科;以体育关乎社会化之人的精神、伦理道德、品行与性格、信念乃至信仰视域的重要作用与影响界定体育人文价值范畴,其明证与评价方法为人类学、审美学、艺术学、体育道德学、竞技伦理学、体育法制学、体育哲学、运动信仰论等等人文学科。这一体育价值范畴构建范式受到部分体育人文学者的关注与青睐,得到胡小明、石龙(2008)专著性阐述,并以科学主义生物观求真、社会系统功能主义求善、人文主义观求美分别对体育科学价值、体育社会价值、体育人文价值进行了内涵补充。

2.2西方体育价值范畴构建的逻辑

承上文“西方体育价值内涵的历史述评”部分可知,从德谟克利特到苏格拉底至柏拉图,再到亚里士多德,他们“增强体质与促进身心二元和谐统一发展”的体育价值思想一脉相承,朴实无华。这一富涵哲学寓义的体育价值范畴历经后人两千余年的解读与追捧,光辉依旧;历经数代人类自然科学、生物科学的检验与实证,灿烂依旧。这一体育自然科学价值范畴的构建,筑起了古希腊身体文明的觉醒,筑起了当时体力为生产力支柱时代背景下的古希腊肉体保卫家园之长城,并孕育着伴随时代变迁影响着欧洲近代身体文明的发展及物质文明发达的巨大体育社会生产价值。这一体育价值范畴的构建源于古希腊人民的体育活动实践,抽象于古希腊人民实践体育过程中身心与体育关系间的经验感悟。同时,这一逻辑也构建了体育社会价值范畴的原型,那就是苏格拉底(铸成最坚实的身体保卫国家)的社会科学价值范畴。体育成为斯巴达军事训练的价值工具,一直影响着欧洲的体育实践,并经德国哲学家古茨姆兹(Johann Christoph Friedrich GutsMuths,1759-1893)、德国体操之父杨(Friedlich Ludwig Jahn,1778-1852)和瑞典人林氏(Peh Henril Ling,1776-1839)等人通过体操项目发挥到了极致,进一步推动了近代欧洲对体育社会价值的认同。这一同步于社会科学发展的体育社会科学价值范畴逻辑网结于社会经济学、社会政治学、社会管理学、社会法学、社会历史学等视域,由体育对人类个体自身的价值波及至对大社会的价值,承载于诸多体育运动实践,成就着西方体育未来全球主流推广的地位。

欧洲启蒙运动时期,德国教育家巴塞多夫(1724-1790)等思想家将体育推及至学校,体育开始成为教化的工具与目的,同时深化了人的塑造与体育的联系。英国社会学家斯宾塞(Herbert Spencer,1820-1903)提出立基进化论之上的科学化教育思想,“生命的科学尽管还很粗糙,可是已经了解了一切有机体(包括人体在内)发育上的某些基本原理,现在要做的就是探求这些原理和儿童青年身体训练的关系。”这一思想促成已经产生及正在壮大的人文科学惠及体育学科,预示着现代体育走向科学发展的跨越性时代的到来,体育人文价值范畴得以理性构建。日趋走向理性与科学的体育人文价值范畴亦是体育价值的核心与灵魂,它引导和统率属于人类自身的体育。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创始人顾拜旦(Le baron Pierre De Coubertin,1863-1937)以双笔名乔治.霍罗德和M.艾斯巴赫撰写的《体育颂》可谓是当代体育人文价值的较高企盼,其诗一般的体育灵感抒发体育回馈人类信仰、伦理、情感、道德、审美多人文价值维度的绽放。“体育是天神的欢娱与生命的动力,体育就是美丽,体育就是正义,体育就是勇气,体育就是荣誉,体育就是乐趣,体育就是培育人类的沃土,体育就是进步,体育就是和平。”其构建的逻辑在于,体育让人类受难者激动不已,体育塑造人类匀称协调的美丽身体,体育体现着人类社会生活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体力与精神融为一体,体育昭示着人类敏捷、强健的肌肉用力之含义在于搏击,体育竞赛的意义在于荣誉的赢得需要的是公正无私,体育可使忧伤之人散心解闷、快乐的人更加甜蜜,体育促进人类后代长得茁壮有力,体育告诫人们遵守规则,体育在有节制、有组织、有技艺的民族间建立联系。

3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国体育价值概念的系统深入研究相对缺乏,西方体育价值概念的研究成果资料亦是少有涉及。基于对体育价值内涵的理解,中西广大体育人文学界多半界定其为体育物象对人类发展的地位与意义,体育物象的工具指向性特征明显。其次,根据价值哲学所系关系性考察,中西体育价值概念呈现的关系多体现于个人小宇宙及社会大系统与体育物象间的关系。这一关系也充分反映着中西体育价值在时代性的基础上,明显趋向合符人本性、社本性、国本性本位的民族性、科学性及普世性特征。启示学界,体育价值概念的系统深入研究仍然是体育价值哲学未来科学化发展的基点问题,是中西体育价值哲学有待加强研究的地方。同时,研读与体悟体育价值哲学需要具备历史性的观点、发展性的眼光、民族性的立场、多本位的视界。

结合中西体育价值范畴多相通于体育自然科学价值、体育社会科学价值、体育人文科学价值等三个层次,呈显功能性取向,这归因于它们构建的逻辑在于人类体育实践,亦在于人们不断地将其纳入科学性实证及历史唯物性思辨。另外,中西体育价值范畴的历史流变性特征亦表征于体育价值范畴的人本性(健康、情感、意志等品质)考察,表征于体育价值范畴的国本性(政治、军事、法制等品质)甄别,表征于体育价值范畴的社本性(教育、文化、经济等品质)审视。启示学界,中西体育价值范畴的研究势必存在突破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主体层次的局限,其隐寓的未来主体层次有待新的发展与突破。同时,体育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势必能在国本视角、社本视角、人本视角等三大领域得以科学构建,这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构统领的观照。

参考文献:

[1] 凌平.体育价值初探[J].体育与科学,1989(4):22-24.

[2] 夏征农.辞海(第六版彩图本)[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1058.

[3] 徐宏伟.略论体育价值观的几个理论问题[J].湖州师专学报,1993(5):42.

[4] 李可兴.中西方体育价值取向比较[J].体育学刊,2005(2):39.

[5] 李德顺.体育学大词典[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725.

[6] 韩玉彬.对街头篮球价值的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2008:8-9.

[7] 郑薇娜.中国体育价值认知历程的研究[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1(3):13-15.

Chinese and Western Sports Value Concept Origin and Logic of Scope Construction

WANG Hong, ZHOU Bo

(Wushu Dept., Wuhan Sports Univ., Wuhan 430079, China)

Abstract:With the research methods of literature study and expert interview, the paper summerizes the Chinese and western sports value and proposes the problems in the Chinese and western sports value system. The paper analyses the construction logic of Chinese and western sports value scope with the research methods of systematic analysis, cluster analysis and logic analysis and proposes that the sports value scope based on natural science, social science and human science is the logic common in China and the western countries.

Key words:sports value; concept origin; scope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68X(2016)03-0007-04

(收稿日期:2016-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