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探析

2016-11-28 06:37张华英
运动精品 2016年12期
关键词:体育类人文心理健康

张华英

(重庆邮电大学体育学院,重庆 400065)

重庆市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探析

张华英

(重庆邮电大学体育学院,重庆 400065)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社会竞争、人际关系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近年来,有关大学生因心理问题导致的行为失控常见于各类媒体,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容忽视。体育类大学生作为学校的特殊群体也有他们自己的困扰,如何利用学校的健康教育提高体育生心理健康对我国高校体育专业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重庆市;体育;大学生;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年学生作为社会发展的知识型主力军,在现代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由于心理问题造成大学生行为偏差,伤人和自我伤害的个案不断增多,体育类大学生作为高校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因其专业的独特性,使他们的心理与其他普通人文学科的大学生相比表现为更加敏感与偏激,精神健康和成长中的自我需求问题也更加突出。本文随机抽取重庆市9所体育专业高校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重庆市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深入分析体育类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心理健康教育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为重庆市体育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1 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且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主体能作出良好的适应,并且充分发挥其身心潜能。判断一名青少年的心理是否健康,心理学家提出了以下标准:①智力正常。②有情绪的稳定性与协调性。③有较好的社会适应性。④有和谐的人际关系。⑤反应能力适度与行为协调。⑥心理年龄符合实际年龄。⑦有心理自控能力。⑧有健全的个性特征。⑨有自信心。⑩有心理耐受力。而通过笔者调查发现,我市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1 有明确的学习目的,热爱专业,但对其他文化课程缺乏兴趣

良好的兴趣爱好是学习动机最大的能源,体育类大学生专业学习兴趣浓厚,有一定的专业成就感;但在其它公共课学习上缺乏勤奋和脚踏实地的态度:上课打瞌睡,带杂志玩手机,早退旷课等不良现象是体育类学生的常态。以至于形成体育大学生自我专业评价高,实际应用能力弱,导致部分用人单位对体育类毕业生有好高骛远,无真才实学的不利评价

1.2 个性独特叛逆,逆反心理较强

体育类大学生在大学以前,高中课程少,且在一个相对感兴趣的学习领域,所有课程基本都能通过且取得不错成绩;进大学后,很多人对公共课程不感兴趣,也听不懂,于是就有了一个“混”字。周围很多人与其说是在要读书,不如说是在“混文凭”。当辅导员用各种规章制度宣传引导大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三观时,教师越发苦口婆心地说服,学生的对立情绪更加强烈。这种思维特征反映到行为特征上即表现为:个性独特叛逆,自制力、约束力稍差,对灌输色彩较强的教育方式容易产生抵触情绪,相对于其它专业学生,他们更喜欢表现自我,勇于尝试一切未知新鲜的事物。

1.3 思想出现偏差,三观发生变化

进入大学后,脱离了以前圈养式的生活和学习环境,投入社会的大染缸,学生间盲目攀比、“不劳而获”“投机取巧”的思想颠覆了曾经脚踏实地努力上进的三观;加之这一代多是在父母长辈庇护下长大的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太在意自我需求,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出现各种问题。另一方面,体育类大学生经常参加各类体育赛事使他们比一般学生更早接触社会竞争,也过早地体味到成功的簇拥与喜悦,进入大学后,运动成绩的锋芒不能缩短和其它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差距,自我期望过高,挂科、作弊、英语四六级无法通过等,使得大部分学生找不到方向,心理上的落差造成强烈的自卑心理;部分学生尤其是性格内向的学生因此变得沉默寡言;情绪和思想的变化没有及时的疏通和引导,造成学生思想浮躁的倾向比较严重,看不惯社会,思想偏激,总觉得社会对不起自己,把自己的思维从社会主流跳出来,进入边缘化。

1.4 情感控制力差,易冲动

体育类大学生大都性格豪爽,善交朋友,热情奔放。他们既会为一时的成功激动不已,也会为小小的失意而抑郁消沉。其次,这个年龄的孩子大都讲义气,主观意愿强,为兄弟两肋插刀,出风头打架或因为失恋阴影,采取极端行为解决等,但在师长面前又往往掩饰、隐藏自己的真实情绪,不太轻易吐露自己的心声,出现心理“闭锁”的特点。

1.5 人文综合素质较差

人文素质是指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包括人文知识、人文思想、人文方法、人文精神等几方面。通过笔者调查发现,我市体育类专业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状况不容乐观,主要表现为人文知识结构不全,除了运动技术及相关领域外,很少涉足体育以外的学科及领域。这种知识结构缺失,导致体育专业类学生在通往就业的过程中选择面小,竞争力弱;且整体综合素质和同年级非体育专业学生相比差距明显。

2 重庆市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分析

2.1 对专业和公共课的认识度有偏差,凭兴趣决定动力

体育教学主要采用小班制和多元化的授课形式,运动技术的教学轻松,张弛有度,导致学生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花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上;而90分钟的其他文化课学习,没兴趣,听不懂,教师照本宣科,各种课后作业等,让学生产生敌对和厌烦心理,因此逃课、睡觉、玩游戏等成了体育生的常态,教师对体育生的懒散、不守课堂规矩等也很是头疼。另一方面,体育生认为把专业学好即可,对于其他课程及校内各种社团活动则凭自己心情爱好,对集体活动缺乏热情,集体观念、团队意识淡薄,加入社团活动的愿望较之其他专业同学显得不够积极

2.2 主观意识及尊重和自我实现需要较强

体育类大学生由于身心的迅速发展和生活领域及交往范围的不断扩大,特别是伴随着社会进步和自身年龄增长,他们对自我、对社会不愿因循守旧,勇于变革创新,认为自己已经成人,想要摆脱学校、师长的约束,要求独立自主。特别是在社会控制日益宽松、个人价值受到认可的年代,他们的自我意识更是张扬,一旦有自己独立的认知和见解,便不接受其他的意见和建议,宁可在自己的主观意识上撞墙走弯路也不轻易回头。

2.3 自我表现欲强,不肯正视自己的心理问题

大学是个个性张扬的舞台,体育类大学生长期参加各种运动竞技比赛,较之其他专业的学生显得外向、开朗,这种比赛经历培养了他们的从容与自信。但进入大学后,学习和生活方式较之以前有很大的不同,从以前被动接受知识到现在以教师为主导,多学科齐头并进拼综合实力,不少学生感觉到茫然失措;曾经在公共场合乐于展现自己才艺到进入专业院系后高手如云,昔日运动成绩拿不上台面;从最初的兴奋到自卑、消沉,部分学生心理出现闭锁消极的特点。当他们不被周围环境认可时,不能正视自己的心里问题,认为自己情绪良好、心理健康,不会对生活和学习带来负面影响。

2.4 自律意识弱、行为散漫,抗挫折能力较差

体育类大学生长期进行运动技术训练和比赛,和教练接触的时间很多,因此,特别听从和服从教练员的管理并严格执行。而在大学,更多的是间接管理,整个学习和生活相对比较自由。自主管理的情况下,时间观念弱,行为懒散、学习纪律松懈等成为体育生的常象,对纪律乃至思想道德教育有很强的逆反心理。另一方面,体育生从小进行运动技术训练,综合知识的学习比较弱,因此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困难和心理挫折时,不知道如何处理;有的甚至因为无法及时宣泄和疏通负面情绪,引发严重的暴力事件。如“马加爵事件”、云南大学杀人碎尸案、复旦投毒案等因青春期产生的各种心理困惑心理疾病而出现暴力问题。虽然体育类大学生还没有过类似案列,但这些触目惊心的新闻值得我们深刻反思。

2.5 缺乏前景规划,对专业前景及就业选择迷茫

从初入大学的兴奋到对专业、对大学的失望,各种意识形态和外部环境的变化非但没让学生冷静前瞻,反而造就了他们懒散颓废混文凭的心态;加之现在大学扩招,社会竞争力大,“毕业就失业、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对自我和专业的非理性认识、缺乏实践经验”等让许多学生感到非常迷茫,加之学校职业规划和就业导向课程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涉足较浅,使大学生们产生了各种不必要的担心,以至造成精神上的意志消沉、无所适从、焦虑不安。

3 重庆市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对策分析

3.1 创新教学内容与方式,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传统心理教育辅导的方式是把学生当作病人来对待,这会让学生尤其是身体倍棒的体育生们产生抵触心理,疏通效果不理想。而用专业教学的形式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是新时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方向。首先,以课堂教学为阵地,向学生传授心理健康知识,变“传统的单向传授”为“师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例如在专业课教学中引入有助于心理教育的影像资料、案例分析,开展趣味心理测验等,推动学生个人与集体、集体与集体间的沟通交流,帮助增强其乐观向上的积极情绪,减轻学业压力。其次,不定期组织学生参加磨炼意志、考验协作能力的体验活动,如野外拉练、拓展训练等,通过团队互动的方式,帮助体育类学生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对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降低因个性差异而导致冲突的可能性。

3.2 创建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体系,营造健康氛围

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从根本上讲是情感沟通。利用校园网建立平台,以学生为中心,通过二级学院、班级、宿舍为每一个学生建立心理健康卡片,以“家文化”为指导思想,用“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的工作理念,赢取学生的尊重、理解和信任。而作为体育大学生的辅导员,则需要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即母亲型辅导员,根据不同的问题针对不同的学生选择不同的解决方法,或严厉、或谈心,用母亲型的方法将难题一个个解决,成为学生心目中真正“管事儿的”妈妈。同时发挥基层班级体和团支部的作用,营造一个温暖和谐的“家庭”氛围,增强他们生活学习的信心,提高其应对挫折困难的能力。

3.3 建立重点心理健康问题关注机制

在应对心理健康问题时,尤其要关注特殊群体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如单亲家庭、特困生、遭遇突发事件的(丧失亲友、失恋)。这些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往往会造成极为严重的后果,甚至会危及本人或他人的生命。对这些学生需要建立重点关注机制,完善“学校—院系—班级”三级心理健康教育运行机制,加强情感关怀和心理疏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三观,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现实、面对生活和未来。发现有抑郁倾向者还应进行重点跟踪和心理治疗,对个别严重者要及时采取心理干预措施,做到防患于未然。

3.4 加强就业心理健康教育,帮助走出困境

体育学生专业性强,就业渠道单一,这也给他们的大学生活无形中增添了极大的压力,从而诱发心理健康问题。加强就业心理健康教育,一方面要加强学业规划和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学生寻找自己的职业兴趣、职业目标、制定学习与发展计划、并定期督促检查;另一方面,还应加强就业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开展模拟招聘或请毕业的学长讲解面试过程及环节,强化学生的危机感和抗挫折意识,提高其心理素质。

3.5 更新教育观念,树立科学的人文素质教育观

人文主义更加强调关注人的生命、价值和意义,更注重人的精神追求。开展科学的人文素质教育,全面拓展学生知识面,首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通过拓展其兴趣爱好尽可能参加各种社会实践,积累和提高人文知识素质;其次,利用体育类大学生好动的特点,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校内社团专业知识讲座、辅导社团体育活动等,鼓励他们到其它学院选修课程,扩大知识面,为提高自身人文素质做好积淀。同时,也加强体育专业教师的人文知识结构,引导教师从过分注重专业教育向注重素质教育转变,教与学做到上下一致,为体育专业类学生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4 结语

健康的心理状态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一个人全面发展所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了解和掌握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建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使之形成健康、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我国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就业及其自身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1] 王轶新.对影响体育类大学生心理健康因素的研究[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9(9).

[2] 杨占军.体育类大学生心理压力产生的原因分析[J].心理健康教育,2009,21.

[3] 林莉.艺术类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及对策[J].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10.

[4] 李雪静.艺术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8(3).

[5] 刘带,张鸿飞.地方院校艺术类新生心理问题及对策[J].韶关学院学报,2010,7(37):22.

Analysis of the Mental Health Problems of PE Specialty College Students in Chongqing

ZHANG Huaying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Chongqing 400065,China)

张华英(1982-),重庆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及体育产业。

猜你喜欢
体育类人文心理健康
美在山水,魂在人文
最朴素的人文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2020年在晋招生高校体育类专业录取统计表
2018年部分院校体育类专业在晋招录信息
体育类非物质化遗产的角色定位
人文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