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建淋(广西民族师范学院 广西崇左 532200)
民族健身操舞蹈范式的建构研究①
邓建淋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广西崇左532200)
摘 要:要知道在一些少数民族中,舞蹈与体育并没有本质的不同,舞蹈可以视为一种强身健体的形式,体育也可以视为一种表演观赏的展演形式。目前,随着民族健身操逐渐被健身爱好者的所接受,民族健身操不仅可以强身健体,而且还可以使练习者感受各民族的民族风情,从而使民族传统文化得以传承。该文就以民族健身操舞蹈范式的建构来来谈谈几点看法。
关键词:民族健身操 舞蹈范式 建构 研究
各种不同类型的舞蹈内容,其间都存在着彼此之间的相通性,既有相似性也有差异性。应该说,许多少数民族传统习俗的独特遗存形态只是多种认同的一种,是附着在某些文化特征之上的,但更多层面上还可能会存在文化资本和利益之间的博弈上。由于一些仪式的过分展演化倾向愈发严重,从而让许多民族体育或舞蹈从中撷取的元素能指过于“碎片”化,进而失去符号代指的准确性和表征功能。在教学创编过程中,应尽量能让人们一看到这种项目就会知道它是什么民族的,民族特点要鲜明,民族符号的代指要准确,所以许多创新内容要在此层面上达成共识。现在的许多少数民族体育项目恰恰在体现民族特色和符号的代表性上有所欠缺。这种符号的代指意义就是必须十分清晰地让人们明白它是什么民族的,所以,艺术的表达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族群认同的基础上的。例如:一看到孔雀舞就知道是傣族的,一看到布达拉宫就知道是藏族的建筑风格,一提“那达慕”就知道是蒙古族的节日。而现在的少数民族体育项目在这一点上体现得十分模糊,也就是说这种符号的提取是不准确的,并不能真正蕴含其民族的文化属性。以孔雀舞为例,在傣族的舞蹈中都有以孔雀肢体造型为元素的动作,但傣族舞中还有象脚鼓舞、赕白象等舞蹈,而为什么不选取它们而单单选择孔雀舞的动作为代表符号,其原因就是其具有代表傣族文化的鲜明特征。再加上著名舞蹈家杨丽萍创编的舞蹈“雀之灵”的生动逼真、惟妙惟肖的精彩演示,一时间使得全国民众都知晓了孔雀舞是傣族的代表性舞蹈,并且形成孔雀舞多为女子所跳之舞的固有印象。不过有意思的是,杨丽萍并不是傣族,而是白族,在傣族历史上,世俗社会中的孔雀舞通常都是由男人跳的。其实这种现象也是很容易理解的,傣族和白族等民族,自古以来就是混杂聚居在云南各地的,同一地域的民族是会受到共同生态环境影响的。而至于孔雀舞是男子的专利,就是因为所谓的孔雀开屏等特有动作只有雄性孔雀才有艳丽的羽翅和尾屏或是什么其他原因所致。但不管世人怎么说和怎么理解,孔雀舞中的许多造型并非单纯模仿孔雀的展翅高飞、觅踪捕食、寻泉戏水、浴身抖翅、蹦跳嬉戏、开屏比美,其中的许多肢体动作还融合了傣族人民崇佛爱水的文化内涵。故而,在傣族的许多舞蹈造型和手势中,很多姿态都是取材于佛家的印相或是手印演化而来的,单从外观上看,它们是极为相似的。
由于民族健身操具有节拍鲜明、动作优美、活力十足等特点,非常适合大众娱乐健身,而近一时期流行的“最炫民族风”已成为广场舞的典范。所以,在操演过程中,可根据自己的民族特色和身体条件,选择不同风格的编排类型,或舒缓轻柔,或剽悍雄壮。它能满足不同运动量的需求,除了具有运动锻炼、强身健体的效果外,在发展人的协调性、灵活性、优美舒展正确的身体姿态及增强音乐节奏感方面,同样效果显著,因此,具有较大的普及和社会推广价值。健身操的基本技术主要有落地技术、弹动技术、半蹲技术和身体控制技术,所有这些技术要求都是从保证练习者安全性角度出发的。许多民族舞蹈的舞步在健身操的范畴内认为是对身体具有不良影响的,根据合理的运动技术原理和健身操操化的动作特点,将民族舞与健身操有机的结合,并通过教学实践而达到愉悦身心的健身效果。在我国众多形式的少数民族民间舞蹈中,由于文体分界划分的模糊性,从某种视角来看,舞蹈与体育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不同,在一定场域空间中,舞蹈可以被视为一种强身健体的锻炼形式和手段,体育也可以被视为一种便于表演观赏的形式。例如:许多广场的健身舞蹈,像土家族的摆手舞、彝族的阿细跳月等,都是取材于当地民族原生的舞蹈元素,再加上现代健身操的欢快节奏创编而成的,如果强行地为它们做出现代意义上的判别和区分是没有实在意义的。事实上,即使按照现代体育的概念,少数民族中也有纯粹的体育项目的存在。普遍存在于各少数民族中的赛马、射箭、射弩、摔跤、打秋千、爬刀杆、叼羊、打尺寸、托高以及少数民族武术等活动形式,就很难把它们说成是一种舞蹈表演。所以说,在我国许多民族当中,这些活动的开展却仍然是与舞蹈密不可分的,例如:广西壮族的打扁担、海南黎族的跳竹竿、傣族的孔雀舞、藏族的锅庄舞等,都能看到舞蹈附着在其上的痕迹。
民族健身操在吸收民族舞蹈的过程中,需要关注舞蹈艺术的审美取向和场景构建。例如:藏族的锅庄舞蹈的特点主要是由附身舒袖、踏步蹲身、蹉步转体、勾腿跺脚等基本动作组成。特别突出的是膝部的颤抖,这种有时非常轻柔,有时又比较激越,贯穿于整个舞蹈之中,使所有动作都显得非常柔韧而富有弹性。女性舞者含胸垂臂,眼神内敛而略显娇羞之意,整体感觉动作轻缓,秀丽端庄;男性舞者豪放刚劲,两臂舞动舒展开放,注重腿部的跳、踢、蹉、踏等技巧,如雄鹰展翅一般,激情洒脱而又不失清新流畅之蕴意。
作为20世纪早期确立的艺术研究范式和体制,有人认为这种传统的艺术研究缺乏对于相关人文科学方法的有效吸收。虽然现在注重了对艺术风格的阐析,但并非完全是脱离实践的坐而论道。尽管后现代人士一股脑地批评所谓传统的研究范式,但传统艺术研究者往往也会一针见血地指出,后现代建构起来的艺术研究范式通常缺乏严格的图像解读和专业训练,只是过多地依靠文学手法而不是采用视觉手段来处理艺术与实践之问的博弈问题。古时,各少数民族或族群部落对体育的健身概念并没有一个完整的意识和认知,他们所从事的“体育”只是其生产方式和生活状态的真实反映而已。
不管在什么情境下,只要高兴了就会载歌载舞,并在娱乐过程中,把自己在日常生活的本质自然表露出来,目的是为了娱乐和抒发内心的情致,没有上升到“体育”这种健身的高度,也可以说是一种原始的纯以愉悦身心为目的的生活方式在现实生活中的本真反映,若要人为地将这些民族的生活方式硬拉入到体育的范畴来解释,未免有些牵强附会。从这一点来看,它与西方的竞技体育模式的路径选择大相径庭。要知道,现代西方体育的倡导思想和宗旨是“更高、更快、更强”,通过挖掘人的潜质来达到和实现人生价值的目的;而我国的一些传统体育活动,则更注重游戏、娱乐和教化,重在“娱身、娱心、怡性、怡情”,通过一些游戏活动,来达到陶冶情操,舒缓压力的目的。中国有句古话,“诗以言志,歌以达情”。从这一点上来说,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倒反而更接近体育的真精神。
综上所述,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场域中,许多与艺术相关的阐释往往离不开对身体的把握,不独是民族健身操这种融合了多种艺术元素符号在里头的形式体现,而且在中国许多富于动态的艺术形式,例如:舞蹈、音乐、美术、书法、戏剧等,无不被视为心灵内在的体现和延展,这也是中国人固有的“重神轻形”思想观念的集中表现。
参考文献
[1]方征.少数民族体育学概论[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221.
[2]李少婷.民族健身操的价值及发展策略研究[J].黄河之声,2015 (10):115.
[3]黄爱銮.高校民族健身操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5(4):81-82.
中图分类号:G8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6)06(a)-0118-02
DOI:10.16655/j.cnki.2095-2813.2016.16.118
作者简介:①邓建淋(1988,11—),女,汉,湖南郴州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